寒旱所開展北方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間分布特徵研究

2021-02-08 和訊網

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草地地上生物量與環境因素的關係

  中國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乾旱荒漠、半乾旱草原以及半乾旱與半溼潤過渡區的農牧交錯帶,橫跨中國的東北西部、北部和西北部地區。在此區域內,存在明顯的水熱梯度,使該區域內生態系統特徵存在很大的空間變異性,揭示這些變異性對於探討乾旱半乾旱陸地生態系統空間格局變化規律、未來變化趨勢,以及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具有一定作用。但目前有關陸地生態系統地上生物量研究大多數側重於森林和典型草地方面,針對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區的植被生物量研究相對薄弱。研究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草地地上生物量的空間分布特徵,對揭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於了解區域尺度上畜牧業發展潛力、生物多樣性現狀、以及生態系統穩定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並為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的人地關係提供科學基礎。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區144個草地樣點的植被地上生物量數據,對地上生物量的空間分布特徵及其與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溫度、海拔高度等環境因素的相關關係開展科學研究。

  研究發現: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草地單位面積地上生物量的空間分布高度異質,在 5.5-371.2 g.m-2 之間波動,平均地上生物量為 83.3 g.m-2。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草地地上生物量在經向和緯向上的分布均有明顯的規律性。相關分析顯示,植被地上生物量與緯度之間呈顯著的負相關關係(P

  本研究項目受到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006BAC01A12)、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2009CB4211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870426;30970471)共同資助。研究成果發表於《中國沙漠》(2011,31(4))。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熱帶森林地上生物量空間分布特徵研究
    熱帶森林是全球重要的碳庫,但對其地上生物量的空間分布的研究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弛基於MODIS衛星資料對中亞荒漠開展植被遙感研究,發展了適用於溫帶荒漠稀疏植被的生物量反演模型;同化了區域內各國(中亞5國、中國西北乾旱區、蒙古西南荒漠)的荒漠植被資料,首次報導了中亞溫帶荒漠植被(11個群類)分布格局;首次獲得了500米高解析度的中亞荒漠植被蓋度和生物量分布信息,揭示了2000s年代荒漠生物量變化格局,闡明了不同荒漠植被類型對多種氣象因子的響應特徵
  • 寒旱所烏拉特荒漠草原研究站揭牌
    9月6日,以內蒙古陰山北麓荒漠草原生態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烏拉特荒漠草原研究站揭牌。該站的建立填補了我國荒漠草原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的空白。  據該站站長趙學勇介紹,選擇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的烏拉特高原為研究區,建立荒漠草原長期觀測與研究,通過開展河套綠洲、陰山山地和蒙古高原荒漠與草原生態系統格局、過程、演變規律的觀測與研究,不僅有利於研究荒漠草原生態系統的格局、變化過程,而且還有利於甄別典型荒漠草原生態系統功能區及格局變化規律、揭示生態系統演變與區域氣候及土地利用變化關係及其相互作用機理、氣候與生態系統的協同演變規律以及開展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技術研究和決策支持
  •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楊自輝 馬全林 甘肅省治沙研究所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民勤站」)始建於1959年,地處河西走廊東段石羊河流域下遊民勤綠洲,位於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交匯地帶
  • 科學時報:生態學家呼籲推廣碳四植物改善西北荒漠化環境
    日前,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原黨組書記、原常務副院長、生態學家張經煒研究員針對我國部分地區沙漠化嚴重的問題向有關方面呼籲:推廣種植碳四植物,改善西北荒漠化環境。    張經煒長期從事生態學和資源開發研究工作,曾多次參加新疆沙漠防治和植被資源考察、青藏高原生態和植被資源考察,並獲中科院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西北研究院荒漠生態系統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耦合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在調控植被時空分布格局並影響氣候-土壤-植被系統的複雜動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準確認識生物量與土壤水分的動態耦合特徵,是揭示荒漠生態系統穩定性及可持續性的基礎。因此,在未來氣候(降水格局)變化情景下,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的隨機耦合關係,是乾旱區生態水文學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
  • 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區,是不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
    地球表面由於氣候、地形等自然條件的差異,分布著不同的陸地自然帶,從分類上來看,陸地自然帶可以分為森林自然帶、草原自然帶和荒漠自然帶三類。森林自然帶多分布在溼潤和半溼潤地區、草原自然帶多分布在半溼潤和半乾旱地區、荒漠自然帶多分布在乾旱地區。
  • 中國荒漠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 12個 省份 服務增效主要在4...
    我國荒漠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是西北地區的代表性生態系統。該地區生態環境最為脆弱,貧困人口最為集中,而且是沙塵暴的塵源區和主要發生地。荒漠生態系統具有獨特的結構和功能,在防風固沙、水文調控、土壤保育及生物多樣性保育等方面提供著重要的生態服務,同時在固碳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方面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我國土地荒漠化類型及分布
    我國土地荒漠化按主導成因劃分為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鹽漬荒漠化。風蝕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在各類型荒漠化土地中面積最大、分布最廣泛的一種荒漠化類型。
  • 青藏高原所等發現植物葉性狀可指示乾旱區植被的地帶性分布
    葉性狀是植物適應環境所表現出來的葉片水平上的特徵,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密切,植物葉性狀及其相關關係沿著環境梯度的變化在決定植物分布格局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一些關鍵葉性狀很可能是一個較客觀反映植被本身特徵的、可測量和比較的植被區劃綜合指標。但是,關於植物葉性狀與乾旱區植被區劃關係的研究仍很缺乏。
  • 【中國科學報】草地研究證明「瑞雪兆豐年」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玲莉研究組在內蒙古開展了一系列實驗,揭示冬季積雪對草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起到重要調控作用。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功能生態學》《土壤生物學和生物化學》。
  • 瀋陽生態所中國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獲進展
    氮素作為生物生存必須的元素之一,常常是限制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因子,因此研究氮素在乾旱區域的循環對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下陸地生態系統養分循環及生態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2012年7月至8月,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組織了針對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區東西樣帶的科研調查,完成了約4000公裡草地的土壤和植被採樣工作(圖1)。
  • 中國荒漠主要植物群落特徵調查項目在京啟動
    項目旨在通過系統調查我國上述區域荒漠主要植物群落的物種組成、地理分布、利用現狀,以期建立我國「荒漠植物群落調查技術規範」,實現我國荒漠植物群落調查技術標準化,掌握我國主要荒漠植物群落類型、種類組成、群落學特性、空間分布及利用現狀,完成「我國荒漠植物資源類型、特徵與現狀調查報告」等。為我國荒漠治理、生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性利用提供依據。
  • 中國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和功能區劃助力生態安全屏障建設
    我國北方草地以內蒙古高原呈連續分布的溫性草原為主體,構成了歐亞大陸草原的東翼。根據中國草地分類系統,我國天然草地劃分為 18 個大類。其中,廣泛分布於我國北方的溫性草原、低地草甸、山地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溫性荒漠等類型,佔全國天然草地總面積的 85% 以上,構成了我國天然草地的主體(圖 1);是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綠色生態安全屏障,同時也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灤河等主要江河的發源地和水源涵養區。因此,北方草地對保障我國的生態安全,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和穩定性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 高中地理: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介紹荒漠化的防治
    1.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1)基本條件——氣候乾旱 西北地區是全球相同緯度降水量少、乾旱程度嚴重的地帶。多雨年有利於抑制風沙活動,少雨年則加速荒漠化進程。 2.人為因素——決定性因素 人為原因大大加劇了荒漠化的發展,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一方面來自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 記中科院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研究站—資訊—科學網
    沙漠何以不荒涼
  • 程磊磊 盧琦 等:中國荒漠生態系統:功能提升、服務增效
    我國荒漠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是西北地區的代表性生態系統。該地區生態環境最為脆弱,貧困人口最為集中,而且是沙塵暴的塵源區和主要發生地。 荒漠生態系統具有獨特的結構和功能 ,在防風固沙、水文調控、土壤保育及生物多樣性保育等方面提供著重要的生態服務,同時在固碳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方面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第四次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公報
    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古、西藏、甘肅、青海5省(自治區),面積分別為107.12萬平方公裡、61.77萬平方公裡、43.27萬平方公裡、19.21萬平方公裡和19.14萬平方公裡,5省(自治區)荒漠化土地面積佔全國荒漠土地總面積的95.48%;其餘13省(自治區、直轄市)佔4.52%(圖1-3)。
  • 寒旱所專家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
    近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金會軍研究員等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凍土區因受氣候變暖和人為活動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凍土退化顯著,尤其以大興安嶺區多年凍土退化最為顯著,主要表現為多年凍土上限下降,溫度升高,厚度減薄,融區擴大;多年凍土島消失及多年凍土南界北移等幾個方面。
  • 全球珊瑚礁魚類生物量分布確認
    全球珊瑚礁魚類生物量分布確認 研究結果顯示:加強漁業管理有助珊瑚礁保護 2016-06-17 科技日報 張夢然 【字體: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