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森林地上生物量空間分布特徵研究

2020-11-27 科學網

 

熱帶森林是全球重要的碳庫,但對其地上生物量的空間分布的研究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以往大部分數據來源於小範圍的實驗樣地數據,應用到更廣泛的區域時,其準確性不高。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態進化生物學研究組的Ferry J. W. Slik研究員等通過對東南亞婆羅洲島熱帶森林的深入研究,對亞洲熱帶森林地上生物量的空間分布規律有了新的認識,相關研究結果已在生態學領域前沿期刊《全球生態與生物地理》(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上在線發表。

 

Ferry J. W. Slik研究員等基於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利用在婆羅洲島熱帶森林長期研究積累的大量關於森林喬木密度、基面積、群落水平平均木質密度和地上生物量的數據集,結合環境因子(如海拔、氣候、土壤等)數據層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找出與亞洲地區熱帶森林地上生物量空間分布密切相關的條件因子。主要研究結果表明:第一,基面積、土壤肥力與地上生物量顯著正相關,群落水平平均木質密度和喬木密度與地上生物量的相關性不明顯,與在亞馬遜森林的研究結果截然不同,這可能是由於亞馬遜的森林屬於季節性雨林氣候,其季節性降雨對森林地上生物量積累的影響超過了土壤肥力的影響;第二,婆羅洲島熱帶森林平均地上生物量為457.1 Mg/ha,比亞馬遜熱帶森林的288.6Mg/ha高出60%左右,這種差異可能是因為在婆羅洲島到處都是長的比較高大的優勢樹種龍腦香科植物,而在亞馬遜的森林裡龍腦香科植物分布較稀少的緣故;第三,在成熟林區,環境因子與地上生物量的空間分布特徵有著密切的關聯,這意味著不需直接測量就可通過公式推算某一區域的森林地上生物量的空間分布,這對婆羅洲乃至東南亞地區森林受到人為幹擾前地上生物量空間分布的恢復重建具有重要意義。

 

如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將是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會議的重要議題。其中的一個提案就是獎勵發展中國家保護森林、制止濫砍濫伐,從而實現減少森林裡存儲的二氧化碳被釋放到大氣中。但是,要更好的執行這一獎勵辦法必須有一組覆蓋空間廣、質量高的關於森林地上生物量空間分布的數據作為基礎。Ferry J. W. Slik研究員等的研究為解決這方面的不足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與此同時,該研究還揭示了東南亞熱帶雨林對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特殊意義。(來源: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寒旱所開展北方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間分布特徵研究
    荒漠及荒漠化地區草地地上生物量與環境因素的關係  中國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乾旱荒漠、半乾旱草原以及半乾旱與半溼潤過渡區的農牧交錯帶,橫跨中國的東北西部、北部和西北部地區。在此區域內,存在明顯的水熱梯度,使該區域內生態系統特徵存在很大的空間變異性,揭示這些變異性對於探討乾旱半乾旱陸地生態系統空間格局變化規律、未來變化趨勢,以及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具有一定作用。但目前有關陸地生態系統地上生物量研究大多數側重於森林和典型草地方面,針對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區的植被生物量研究相對薄弱。
  • 科研 | Ecology: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和時間更替與原始熱帶森林的功能無關
    導讀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和時間更替在陸地生態系統中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謎。然而,要將微生物群落納入生態預測和生態系統模型中,關鍵在於確定這些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在生態系統和微生物譜系中變化。為了研究未受擾動土壤細菌和真菌豐度、多樣性、組成和功能的時間變化,在熱帶雨林中從4個成熟的原生林小區收集土壤,時間跨度為兩年。抽樣設計允許檢測空間(200米以內)和時間(季節和年)的變化。
  • 有害植物入侵對熱帶珊瑚島森林植被影響研究獲新進展
    與大陸相比,島嶼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低,群落結構簡單,有害植物入侵往往會造成更大的危害。西沙群島是一群面積較小且年輕的珊瑚島,遠離大陸,終年高溫強光,存在鹽鹼和季節性乾旱,生態系統脆弱。近年來,我們發現西沙群島的森林植被出現退化現象,有害植物入侵是導致其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物種多樣性和群落結構指數是評價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的最直接指標,通常包括香農-威納指數、均勻度、豐富度、密度和生物量等。
  • 大尺度森林土壤固氮菌群落分布格局研究取得進展
    固氮菌群落分布特徵在不同採樣地點和生態系統類型之間有明顯差異。前人針對森林、草地、農田等生態系統的小尺度研究顯示,土壤pH與養分含量是固氮菌群落空間分布的決定性因子,而大尺度(>3000千米)條件下固氮菌分布是否仍受土壤變量主導,目前尚不清楚。以往研究關注同一區域不同林分下的土壤固氮菌群落特徵,而不同氣候帶或森林類型下的固氮菌群落組成有何差異需進一步解答。
  • 地理資源所揭示未來氣候變化對我國南方森林的影響
    研究發現了未來氣候變化將顯著影響泰和縣森林空間分布格局,其中常綠闊葉林面積將逐漸增大,在未來演替過程中將侵佔人工杉木林。同時,在未來氣候情景下森林地上生物量呈現先增加後降低的變化趨勢,到2100年森林總地上生物量在RCP4.5情景下達到最高值,表明該情景下的氣候條件可能更有益於該區域樹種的生長與建立。
  • 利用遙感影像指標估算海南橡膠林生物量 中國熱科院研究取得新進展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1日消息(記者 易帆 通訊員 田婉瑩)橡膠林是熱帶地區最重要的農業生態系統之一,在區域乃至全球碳循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近期,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熱帶林業生態課題組陳幫乾、吳志祥在橡膠林生物量(碳儲量)遙感估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採用與生物量密切相關的樹齡和多源遙感影像指標,估算出海南島橡膠林的生物量。研究表明,2017年海南島橡膠林總生物量約為5400萬噸,如果以0.5為轉換率,合計碳儲量為2700萬噸。
  • 全球珊瑚礁魚類生物量分布確認
    全球珊瑚礁魚類生物量分布確認 研究結果顯示:加強漁業管理有助珊瑚礁保護 2016-06-17 科技日報 張夢然 【字體:大 中 小】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
    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應用生態學雜誌》。土壤有機碳來源於地表植被的光合作用,生物量碳輸入量決定著土壤有機碳積累的觀點幾乎是全球碳平衡模型的一個基石。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生物量碳的積累與土壤有機碳的積累並不總是同步或等效的,較高的生物量或凋落物產量並不一定意味著較高的土壤有機碳儲量。以往關於碳輸入的研究中可能缺失了某些制約土壤有機碳積累的關鍵環節。
  • 亞洲最古老化石森林——北京大學王德明教授研究團隊科研成果入選...
    然而,泥盆紀森林的記錄極其罕見,直到最近幾年,研究人員才從歐美發現了個別化石產地。相比而言,石炭紀晚期的熱帶沼澤森林全球廣布,有數百個產地,主體植物是石松類的高大喬木。根座型(stigmarian)根系(或稱為根狀體)是這些樹木的典型特徵,但在泥盆紀還未得到證實,導致它的早期演化情況長期以來都不清楚。另外,泥盆紀森林與環境的關係還需要得到更多認識。
  • 西北研究院荒漠生態系統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耦合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在調控植被時空分布格局並影響氣候-土壤-植被系統的複雜動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準確認識生物量與土壤水分的動態耦合特徵,是揭示荒漠生態系統穩定性及可持續性的基礎。因此,在未來氣候(降水格局)變化情景下,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的隨機耦合關係,是乾旱區生態水文學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
  • 森林與生物多樣性
    二、森林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           森林特別是熱帶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因此森林消退將是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最大威脅。森林對生物多樣性的作用表現在3個層次上:生態系統、物種資源、遺傳基因,其中森林對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影響是最關鍵的。           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 我們如何區分氣候特徵十分相似的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
    在熱帶地區有四種氣候類型,分別是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在氣候特徵方面,這四種氣候類型都位於低緯度熱帶地區,所以在氣溫特徵上都表現為「終年高溫」。熱帶草原和熱帶季風氣候而在氣候特徵的降水方面,熱帶雨林氣候終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降水豐富,表現為「終年多雨」。
  • 版納植物園揭示熱帶森林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對樹種多樣性的促進作用
    版納植物園揭示熱帶森林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對樹種多樣性的促進作用 2016-12-05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為了揭示西雙版納熱帶森林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與物種多樣性的聯繫,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植物系統發育與保護生物學研究組博士研究生徐武美在李巧明及李捷兩位導師的指導下,通過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高級講師何田華及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研究站的通力合作,對西雙版納熱帶森林關鍵養分元素氮、磷的空間異質性與樹種多樣性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並利用DNA
  • 上海:首次開展森林碳儲量研究
    中國園林網5月21日消息:本市林業部門正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共同合作開展上海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儲量估測研究,該研究將首次全面系統估測上海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
  • Oecologia: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取得新進展
    植物葉片同位素15N自然豐度值(δ15N)受氮循環的多個過程及相互作用的影響,能夠綜合反映生態系統氮循環的特徵,如開放程度和可利用N狀態。大量研究發現,熱帶和亞熱帶相對於溫帶和北方森林氮更為富足,其生態系統氮周轉和循環較快。熱帶亞熱帶森林植物葉片和土壤δ15N比溫帶森林的較高的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普通現象。因此,比較不同森林生態系統植物葉δ15N可以判斷生態系統氮狀態。然而,最近幾項發現,我國亞熱帶森林葉片δ15N多為負值,遠遠低於全球熱帶亞熱帶森林的平均值,而與溫帶森林的平均值接近。
  • 非洲的氣候,南北對稱的氣候分布特徵,面積巨大的熱帶沙漠氣候
    根據全球不同區域的氣候特徵來劃分出不同的氣候類型,主要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山高寒氣候等等。
  • 昆明植物所揭示多維生物多樣性對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
    區域內的森林群落垂直結構明顯,林下擁有豐富的植物多樣性,為研究森林生態系統功能提供了天然的場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演化和生態適應團隊高連明研究組和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團隊李德銖研究組依託麗江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於2013年開始,在麗江玉龍雪山建立了沿海拔梯度的森林群落樣帶,旨在開展全球變化生態學和群落生態學研究,以期揭示自然狀態下真實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的關係。
  • 針闊葉混交林研究獲進展
    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鼎湖山研究站博士生李義勇在該站森林生態系統移位實驗平臺中,以針闊葉混交林為研究對象,探究不同植物光合作用以及土壤有機碳累積對溫度改變的響應機制
  • 科學家提出人工林生物量遙感估算新方法
    人工林能為人類社會提供重要的物質供給和生態服務,是天然林保護和森林可持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受頻繁的人類活動和自然幹擾影響,人工林的生物量變化劇烈,是全球森林碳計量的重要不確定性來源。傳統森林生物量估算方法嚴重受制於清查數據的可獲得性與準確性,而這類數據通常更新緩慢、透明度低,難以涵蓋人工林生物量的時-空動態。
  •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綜合利用基於主體的土地利用模型 (ABM/LUCC)、生態系統過程模型 (PnET-II) 以及森林景觀動態模型 (LANDIS-II) 構建了綜合模擬研究框架,選擇森林類型多樣且具有長期觀測數據積累的江西省泰和縣為研究區,模擬並對比了土地利用和氣候變化組合情景下未來森林地上總生物量的變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