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森林是全球重要的碳庫,但對其地上生物量的空間分布的研究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以往大部分數據來源於小範圍的實驗樣地數據,應用到更廣泛的區域時,其準確性不高。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態進化生物學研究組的Ferry J. W. Slik研究員等通過對東南亞婆羅洲島熱帶森林的深入研究,對亞洲熱帶森林地上生物量的空間分布規律有了新的認識,相關研究結果已在生態學領域前沿期刊《全球生態與生物地理》(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上在線發表。
Ferry J. W. Slik研究員等基於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利用在婆羅洲島熱帶森林長期研究積累的大量關於森林喬木密度、基面積、群落水平平均木質密度和地上生物量的數據集,結合環境因子(如海拔、氣候、土壤等)數據層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找出與亞洲地區熱帶森林地上生物量空間分布密切相關的條件因子。主要研究結果表明:第一,基面積、土壤肥力與地上生物量顯著正相關,群落水平平均木質密度和喬木密度與地上生物量的相關性不明顯,與在亞馬遜森林的研究結果截然不同,這可能是由於亞馬遜的森林屬於季節性雨林氣候,其季節性降雨對森林地上生物量積累的影響超過了土壤肥力的影響;第二,婆羅洲島熱帶森林平均地上生物量為457.1 Mg/ha,比亞馬遜熱帶森林的288.6Mg/ha高出60%左右,這種差異可能是因為在婆羅洲島到處都是長的比較高大的優勢樹種龍腦香科植物,而在亞馬遜的森林裡龍腦香科植物分布較稀少的緣故;第三,在成熟林區,環境因子與地上生物量的空間分布特徵有著密切的關聯,這意味著不需直接測量就可通過公式推算某一區域的森林地上生物量的空間分布,這對婆羅洲乃至東南亞地區森林受到人為幹擾前地上生物量空間分布的恢復重建具有重要意義。
如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將是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會議的重要議題。其中的一個提案就是獎勵發展中國家保護森林、制止濫砍濫伐,從而實現減少森林裡存儲的二氧化碳被釋放到大氣中。但是,要更好的執行這一獎勵辦法必須有一組覆蓋空間廣、質量高的關於森林地上生物量空間分布的數據作為基礎。Ferry J. W. Slik研究員等的研究為解決這方面的不足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與此同時,該研究還揭示了東南亞熱帶雨林對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特殊意義。(來源: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