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資源所揭示未來氣候變化對我國南方森林的影響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全球氣候變暖對陸地生態系統尤其是森林生態系統有著重要的影響,氣溫升高、輻射強迫的增強將顯著改變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南方紅壤丘陵區作為我國森林尤其是人工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日益強烈。為了探究我國南方森林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降低未來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損失,有必要模擬與預測不同樹種、不同森林類型在不同氣候情景下森林分布及森林地上生物量(AGB)的變化。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戴爾阜及其團隊採用最新的3種典型濃度排放路徑氣候情景預估數據(RCP2.6RCP4.5以及RCP8.5)和一個控制情景數據,應用生態系統過程模型PnET-II和森林景觀動態模型LANDIS-II模擬了2010-2100年江西省泰和縣森林分布及森林地上生物量變化,探究樹種、森林類型和森林景觀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差異。

  研究發現了未來氣候變化將顯著影響泰和縣森林空間分布格局,其中常綠闊葉林面積將逐漸增大,在未來演替過程中將侵佔人工杉木林。同時,在未來氣候情景下森林地上生物量呈現先增加後降低的變化趨勢,到2100年森林總地上生物量在RCP4.5情景下達到最高值,表明該情景下的氣候條件可能更有益於該區域樹種的生長與建立。儘管森林地上生物量的空間格局在各個氣候情景下較為一致,但不同樹種、不同森林類型之間在總量上仍存在較大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氣候變化對研究區森林的影響體現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上(樹種-森林類型-森林景觀),主要表現為影響樹種地表淨初級生產力(ANPP)、樹種建立可能性(SEP)、森林空間分布及森林地上生物量(AGB)。不同樹種和森林類型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差異主要來自於不同樹種對生態因子耐受範圍的差異,過度的增溫將不利於針葉樹種以及一些落葉闊葉樹種的生長與建立。在未來氣候變暖的情景下,常綠闊葉林比人工針葉林顯示出更強的適應能力。論文研究結果可為提升和優化我國南方紅壤丘陵區森林結構和功能、開展可持續森林管理提供科學建議。

  該研究獲得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支持。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期刊 (Dai EF, Wu Z, Ge QS, Xi WM, Wang XF. (2016). Predicting the responses of forest distribution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to climate change under RCP scenarios in southern China. Global Change Biology, 22:3642-3661, doi:10.1111/gcb.13307)

  論文連結

  全球氣候變暖對陸地生態系統尤其是森林生態系統有著重要的影響,氣溫升高、輻射強迫的增強將顯著改變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南方紅壤丘陵區作為我國森林尤其是人工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日益強烈。為了探究我國南方森林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降低未來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損失,有必要模擬與預測不同樹種、不同森林類型在不同氣候情景下森林分布及森林地上生物量(AGB)的變化。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戴爾阜及其團隊採用最新的3種典型濃度排放路徑氣候情景預估數據(RCP2.6、RCP4.5以及RCP8.5)和一個控制情景數據,應用生態系統過程模型PnET-II和森林景觀動態模型LANDIS-II模擬了2010-2100年江西省泰和縣森林分布及森林地上生物量變化,探究樹種、森林類型和森林景觀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差異。
  研究發現了未來氣候變化將顯著影響泰和縣森林空間分布格局,其中常綠闊葉林面積將逐漸增大,在未來演替過程中將侵佔人工杉木林。同時,在未來氣候情景下森林地上生物量呈現先增加後降低的變化趨勢,到2100年森林總地上生物量在RCP4.5情景下達到最高值,表明該情景下的氣候條件可能更有益於該區域樹種的生長與建立。儘管森林地上生物量的空間格局在各個氣候情景下較為一致,但不同樹種、不同森林類型之間在總量上仍存在較大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氣候變化對研究區森林的影響體現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上(樹種-森林類型-森林景觀),主要表現為影響樹種地表淨初級生產力(ANPP)、樹種建立可能性(SEP)、森林空間分布及森林地上生物量(AGB)。不同樹種和森林類型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差異主要來自於不同樹種對生態因子耐受範圍的差異,過度的增溫將不利於針葉樹種以及一些落葉闊葉樹種的生長與建立。在未來氣候變暖的情景下,常綠闊葉林比人工針葉林顯示出更強的適應能力。論文研究結果可為提升和優化我國南方紅壤丘陵區森林結構和功能、開展可持續森林管理提供科學建議。
  該研究獲得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支持。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期刊 (Dai EF, Wu Z, Ge QS, Xi WM, Wang XF. (2016). Predicting the responses of forest distribution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to climate change under RCP scenarios in southern China. Global Change Biology, 22:3642-3661, doi:10.1111/gcb.13307)。
  論文連結

相關焦點

  • 高考地理小專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3)四次氣候大會召開地點均位於沿海或島嶼,目前全球氣候變化對這些地區產生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為。大規模建造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建設成本較高;技術要求高等。(任答三點)典型例題四:(2012·重慶高考真題)(36分)依據圖文資料和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各題。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生態環境脆弱的西北地區是我國後備耕地資源主要分布區之一。為此,我國積極實施國際資源合作開發戰略。
  • 地理資源所揭示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機質組分空間格局
    地理資源所揭示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機質組分空間格局及其分解過程對溫度變化的響應機制 2017-11-06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有趣的是,當採用日動態溫度模式對室內培養狀況下土壤呼吸速率進行測定時,發現土壤呼吸對溫度變化(升溫階段vs.降溫階段)的響應存在顯著差異,Q10表現為升溫階段顯著低於降溫階段。這為更好地闡釋未來溫度變化對青藏高寒草地土壤呼吸的影響、尤其是對溫度變化不對稱性(白天vs.夜間;春季vs.秋季)的影響提供了新視角。
  • 【考向預測】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
    溫度  (1)溫度是影響農作物生長與發育的主要因素,積溫決定了農作物的熟制和作物的差異。比如我國南方的一年三熟、北方的一年一熟。比如我國東北地區的春小麥,華北地區的冬小麥。    光熱、水分的組合  (4)光熱、水分的組合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比如我國南方的水熱組合較好,我國東北地區地區水分條件較好,但熱量不足;我國西北地區光照充足但水分欠缺。所以要考慮氣候因子之間的組合情況。
  • 氣候變化帶來哪些影響?
    影響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產量以不利影響為主。氣候變化導致小麥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別減產1.9%和1.2%。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種植結構和耕種制度改變、糧食產量波動,以及農業災害加重等諸多方面。
  •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IPCC第二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指出: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全球和中國生態系統已發生的變化    上半個世紀森林面積的減少是地球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最為迅速的環境變化之一,它對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機械性的和嚴峻的。棲息地面積的減少導致了棲息地所能支持的物種數量的減少。當棲息地的面積減少到它原來面積的十分之一時,將最終導致動植物的數量減少一半。
  •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上篇)
    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經濟系統產生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層次的,既包括正面影響,同時也包括負面效應。但目前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因為不利影響可能會危及人類社會未來的生存與發展。
  • 方修琦: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作為自然地理環境中最為活躍的要素,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廣泛而深刻,始終是人類文明興衰的重要背景。過去氣候變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與人類適應,作為人地關係演變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時間維度上地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2017-11-03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贛江流域是我國森林尤其是人工林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區域森林類型複雜多樣,受土地利用變化和氣候變化等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脅迫日益劇烈。因此,在贛江流域及其典型區開展區域和景觀尺度上的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協同效應研究,對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優化和功能評估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應對氣候變化做好科研轉型
    北冰洋不僅影響著北極周邊生態系統,並且是氣候變化中舉足輕重的成員,對中低緯度大氣環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都有影響。」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孫丞虎說。此外,格陵蘭、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北部森林也發生了大火。消融的海冰、燃燒的大火將鎖在低溫中的大量的碳釋放出來,這些碳肆無忌憚地進入各個生態系統,影響著全球氣候。
  • 專家揭示全球變化對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生態影響
    原標題:專家揭示全球變化對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生態影響   在人類活動和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森林生態系統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首當其衝的就是林冠及其附生生物群落。記者10日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科學家通過野外調查和模擬實驗,系統地論述了全球變化對亞熱帶山地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的潛在影響。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3-15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版納植物園揭示雲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版納植物園揭示雲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2017-12-21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雲南作為中國第二大林區——西南地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其擁有巨大的森林碳儲量。因此,研究不同溫、溼條件下雲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的現狀及時空特徵,探討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可以為不同森林生態系統碳源-匯能力的評價提供基礎數據,為預測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區域生態系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支持。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對歷史植被影響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宇飛帶領的團隊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研究人員合作,對地史時期氣候快速變暖過程對我國西南低緯地帶植被動態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 中國氣象局長警告:氣候變化影響中國重大工程的安全性穩定性
    採訪之前向您請教一個術語,從專業角度說,氣候變化都指什麼?       鄭國光:我們一般所說的天氣,指的是短時間(幾分鐘到幾天)發生的氣象現象,如颳風、下雨、雷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綠色發展和低碳發展的道路,可實現經濟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的雙贏。節約能源、優化能源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低碳發展道路,既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對策,也是我國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性制約,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兩者具有協同效應。在氣候變化外部壓力下,我國不能採取高排放、高耗能、高汙染和資源耗竭的發展方式,氣候變化作為一種槓桿,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 高考地理小專題——氣候對人文景觀的影響
    (2)影響航運的速度,順航速度加快(節省燃料),逆航速度減慢;圖中為暖流,使流經海區的海水的溫度增加進而影響海水的結冰期(形成不凍港),影響通航的時間;與沿途的寒流相遇時可能產生海霧,影響航運的安全性等。(3)窗戶多或大,利於採光(緯度高,氣溫低);屋頂坡度大(降雪量大);材料多以木材為主(當地森林資源豐富)。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對歷史植被影響—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丁佳)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宇飛帶領的團隊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研究人員合作,對地史時期氣候快速變暖過程對我國西南低緯地帶植被動態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 氣候變化對中國的不利影響已顯現 嚴重影響我國生態安全
    昨日,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8:聚首卡託維茲》發布。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2017年,我國碳排放強度比2016年下降5.1%,比2005年累計下降約46%,提前3年實現碳強度下降40%至45%的目標。因氣候變暖青藏高原冰川持續融化消退。
  • 臺灣地理位置氣候資源
    全省恰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在戰略上,素有我國「七省藩籬」之稱。  2、面積  臺灣是中國一個由島嶼組成的海上省份。全省由全灣全島和周圍屬島以及彭湖列島兩大島群,共80餘個島嶼所組成。陸地總面積35989.7573平方公裡。
  • 關於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與防災對策建議
    關鍵詞 氣候,防災,對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未來100年全球氣候還將持續變暖,並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產生巨大影響。我國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尤其是自然災害的嚴峻挑戰。
  •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下篇)
    氣候變化會程度不同地影響到全球和各地區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如主要農作物及畜牧業的生產、主要江河流域的水資源供需、沿海經濟開發區的發展、人類居住環境與人類健康以及能源需求等。人類社會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隨其地理位置、時間、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條件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