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來,自然環境及其動力過程在人類決策和社會演化過程中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因子。作為自然地理環境中最為活躍的要素,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廣泛而深刻,始終是人類文明興衰的重要背景。過去氣候變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與人類適應,作為人地關係演變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時間維度上地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人類生態系統與人地關係示意圖(方修琦,1999a)
有關氣候對人類社會發展影響的科學研究,可以追溯到20 世紀初期。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相關思想和認識被視為地理環境決定論而受到批判和否定。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大量研究成果均揭示出歷史上的人口數量增減和遷徙、經濟波動、社會治亂變化,乃至朝代更替等社會興衰事件與氣候變化存在密切而複雜的對應關係。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而是自然和社會兩大系統多種因素在多時空尺度上相互耦合、共同作用的結果。但由於記錄過去氣候變化影響與人類響應之間相互作用過程的代用資料難以獲得,歷史時期社會事件發生原因的多解性、社會對氣候變化響應過程的複雜性,以及過去氣候變化重建結果的不確定性等原因,迄今有關歷史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社會的機制研究仍十分薄弱,在科學認識上尚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和分歧。
歷史是認識現在和未來的鑰匙。儘管由於社會的發展,過去環境變化對社會經濟影響的許多具體結果已不可能重現,但歷史事件所揭示的人類對氣候變化影響的響應過程與機制對當今人類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大挑戰仍具有一般意義。在面對全球氣候增暖這一全球性環境問題威脅的今天,了解過去的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當時的人類社會發展,有助於更好地認識今天的全球氣候問題,並為妥善應對未來氣候變化、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歷史相似型和經驗借鑑。過去全球變化(PAGES)研究的主題之一,就是要通過認識過去人類—氣候—生態系統在多時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機制與過程,增強對當代氣候變化影響與人類社會適應的理解。
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社會的5 種表現形式示意圖(方修琦和張頔暘,2017)
(a)周期性循環;(b)脈衝式變化;(c)適應性轉型;(d)崩潰與衰落;(e)遷徙與替代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人類活動與人地相互作用歷史悠久,以農為本的中國傳統社會受到環境演變特別是氣候變化的強烈影響,中國東部典型的季風氣候,以及隨之而來的周期性冷暖波動、突發性極端事件(主要為旱、澇災害),深刻地影響了生產、生活資源的數量和分布,並引發人類對其進行適應。在中國豐富而悠久的歷史文獻記錄中,對歷史上頻繁發生的重大氣候事件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強烈影響均有詳細的記載,從我國豐富史料中有可能發掘到氣候變化影響與人類響應過程的信息。相對於國外同類研究而言,我國在資料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可為深入開展歷史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研究提供極為便利的條件。我國的歷史氣候變化影響研究可追溯到20 世紀20~30 年代,在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雖然研究工作存在高潮與低潮,但對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認識是在不斷深化的。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及其可能影響問題的日益關注,國內對於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研究日趨活躍,成為中國在全球變化研究中的一個特色領域。
《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方修琦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6)一書以社會經濟系統的脆弱性、彈性等概念為出發點,基於糧食安全的歷史氣候變化影響研究框架,在重建過去2000 年社會經濟各子系統代用指標序列和案例分析的基礎上,定量分析氣候變化與社會經濟變化的對應關係,揭示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影響的過程與機制,深入探討了歷史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中國社會經濟的問題。
過去2000 年中國社會興衰序列重建的4 個逐級遞進步驟
左側箭頭標明了重建步驟的次序。步驟1 中,黑色和灰色條帶分別表示混亂和有序時期。步驟2 中,不同顏色的柱狀圖分別表示CR2 中不同的記錄類型,柱狀圖的高度表示步驟2 評定的結果。步驟3 中,a 為CR3 中不同時間解析度記錄的分布,b 為經過時間尺度歸一化處理後不同時間解析度記錄的分布,c 中不同顏色柱狀圖代表步驟3 中不同評級細則的使用,柱狀圖的高度表示步驟3 評定的結果。步驟4 中,柱狀圖表示步驟4 評定的結果
全書共12 章,包括:歷史氣候變化影響的機制與表現形式(第1 章),過去2000 年中國氣候變化概要(第2 章),中國歷史氣候變化影響研究的概念模型與序列重建方法(第3 章),歷史時期生產、經濟、人口和社會等各子系統狀態變化與氣候變化的關係(第4~9 章),中國歷史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的過程與機制(第10、11 章),結論與展望(第12 章)。作為一項集體合作的成果,每一個章節都融匯了集體的智慧,各章的作者以腳註的形式標註在每章的首頁,全書由方修琦和蘇筠統稿。
方修琦
2018 年10 月20 日於北京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