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修琦: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2020-12-06 騰訊網

有史以來,自然環境及其動力過程在人類決策和社會演化過程中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因子。作為自然地理環境中最為活躍的要素,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廣泛而深刻,始終是人類文明興衰的重要背景。過去氣候變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與人類適應,作為人地關係演變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時間維度上地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人類生態系統與人地關係示意圖(方修琦,1999a)

有關氣候對人類社會發展影響的科學研究,可以追溯到20 世紀初期。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相關思想和認識被視為地理環境決定論而受到批判和否定。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大量研究成果均揭示出歷史上的人口數量增減和遷徙、經濟波動、社會治亂變化,乃至朝代更替等社會興衰事件與氣候變化存在密切而複雜的對應關係。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而是自然和社會兩大系統多種因素在多時空尺度上相互耦合、共同作用的結果。但由於記錄過去氣候變化影響與人類響應之間相互作用過程的代用資料難以獲得,歷史時期社會事件發生原因的多解性、社會對氣候變化響應過程的複雜性,以及過去氣候變化重建結果的不確定性等原因,迄今有關歷史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社會的機制研究仍十分薄弱,在科學認識上尚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和分歧。

歷史是認識現在和未來的鑰匙。儘管由於社會的發展,過去環境變化對社會經濟影響的許多具體結果已不可能重現,但歷史事件所揭示的人類對氣候變化影響的響應過程與機制對當今人類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大挑戰仍具有一般意義。在面對全球氣候增暖這一全球性環境問題威脅的今天,了解過去的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當時的人類社會發展,有助於更好地認識今天的全球氣候問題,並為妥善應對未來氣候變化、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歷史相似型和經驗借鑑。過去全球變化(PAGES)研究的主題之一,就是要通過認識過去人類—氣候—生態系統在多時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機制與過程,增強對當代氣候變化影響與人類社會適應的理解。

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社會的5 種表現形式示意圖(方修琦和張頔暘,2017)

(a)周期性循環;(b)脈衝式變化;(c)適應性轉型;(d)崩潰與衰落;(e)遷徙與替代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人類活動與人地相互作用歷史悠久,以農為本的中國傳統社會受到環境演變特別是氣候變化的強烈影響,中國東部典型的季風氣候,以及隨之而來的周期性冷暖波動、突發性極端事件(主要為旱、澇災害),深刻地影響了生產、生活資源的數量和分布,並引發人類對其進行適應。在中國豐富而悠久的歷史文獻記錄中,對歷史上頻繁發生的重大氣候事件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強烈影響均有詳細的記載,從我國豐富史料中有可能發掘到氣候變化影響與人類響應過程的信息。相對於國外同類研究而言,我國在資料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可為深入開展歷史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研究提供極為便利的條件。我國的歷史氣候變化影響研究可追溯到20 世紀20~30 年代,在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雖然研究工作存在高潮與低潮,但對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認識是在不斷深化的。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及其可能影響問題的日益關注,國內對於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研究日趨活躍,成為中國在全球變化研究中的一個特色領域。

《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方修琦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6)一書以社會經濟系統的脆弱性、彈性等概念為出發點,基於糧食安全的歷史氣候變化影響研究框架,在重建過去2000 年社會經濟各子系統代用指標序列和案例分析的基礎上,定量分析氣候變化與社會經濟變化的對應關係,揭示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影響的過程與機制,深入探討了歷史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中國社會經濟的問題。

過去2000 年中國社會興衰序列重建的4 個逐級遞進步驟

左側箭頭標明了重建步驟的次序。步驟1 中,黑色和灰色條帶分別表示混亂和有序時期。步驟2 中,不同顏色的柱狀圖分別表示CR2 中不同的記錄類型,柱狀圖的高度表示步驟2 評定的結果。步驟3 中,a 為CR3 中不同時間解析度記錄的分布,b 為經過時間尺度歸一化處理後不同時間解析度記錄的分布,c 中不同顏色柱狀圖代表步驟3 中不同評級細則的使用,柱狀圖的高度表示步驟3 評定的結果。步驟4 中,柱狀圖表示步驟4 評定的結果

全書共12 章,包括:歷史氣候變化影響的機制與表現形式(第1 章),過去2000 年中國氣候變化概要(第2 章),中國歷史氣候變化影響研究的概念模型與序列重建方法(第3 章),歷史時期生產、經濟、人口和社會等各子系統狀態變化與氣候變化的關係(第4~9 章),中國歷史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的過程與機制(第10、11 章),結論與展望(第12 章)。作為一項集體合作的成果,每一個章節都融匯了集體的智慧,各章的作者以腳註的形式標註在每章的首頁,全書由方修琦和蘇筠統稿。

方修琦

2018 年10 月20 日於北京師範大學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和歷史社會經濟波動
    在歷史氣候變化和社會經濟的研究中,時間和空間尺度是一個基本的認識基點,理清研究尺度才能有效的對氣候變化和歷史社會經濟發展得出科學和深刻的認識。而進一步需要澄清的是,歷史氣候變化與現今談論的氣候變暖有著概念上不同。相較於當今氣候暖化,歷史氣候變化主要是指代在工業革命之前,氣候變冷以及變乾等對農業生產不利的負面氣候影響。
  • 方修琦:全球變暖面面觀
    ,主要從事環境演變及其影響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之課題 「暖期氣候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與人類適應研究」。出版有《全球變化》、《中國碳排放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古地理——中國自然環境的形成》、《漫步地球村》等著作,發表論文200餘篇,獲得教育部等部委級獎勵多次。全球變暖是最近幾十年大家很關注的話題,同時也是科學界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下篇)
    氣候變化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可能以負面為主。   氣候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同時作為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在社會經濟系統中發揮作用。氣候變化會程度不同地影響到全球和各地區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如主要農作物及畜牧業的生產、主要江河流域的水資源供需、沿海經濟開發區的發展、人類居住環境與人類健康以及能源需求等。人類社會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隨其地理位置、時間、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條件而變化。
  •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上篇)
    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經濟系統產生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層次的,既包括正面影響,同時也包括負面效應。但目前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因為不利影響可能會危及人類社會未來的生存與發展。
  • 中國與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共促綠色經濟發展
    然而,在推動經濟綠色復甦過程中也存在著困難與挑戰。歐盟與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的兩大經濟體,在應對氣候變化與推動綠色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暴發,嚴重衝擊了全球經濟。為促進全球經濟的復甦,全球主要國家央行以及國家政府均實施了強有力的支持政策。而在實施刺激措施的過程中,如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綠色復甦,成為當前熱議的話題。
  • 蔡榕碩:氣候變化加劇沿海地區社會經濟風險
    SROCC主要作者、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蔡榕碩研究員應邀為《氣候變化研究進展》組織了《海洋和冰凍圈變化與影響最新認知專欄》,並就氣候變化背景下海平面的上升、海洋物理和化學性質的變化及其對沿海地區和經濟社會的影響、風險及應對措施等要點進行解讀。一、SROCC主要結論和啟示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顯著加速。
  • 科學網—人類影響氣候 氣候改變歷史
    新近出版的《氣候改變世界》一書,從全球的宏觀尺度,探討氣候變化對人類歷史的影響、人類社會對氣候的作用,讀來令人深思。 本書作者費根是劍橋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博士、世界知名考古學家,曾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人類學系教授,他長期圍繞氣候環境與人類歷史從事研究,出版了20多部著作,除了本書之外,還有《小冰河時代》《聖嬰與文明興衰:洪水、饑饉與帝王》《漫長的夏天:氣候如何改變人類文明》等等。
  • 中國氣象局長警告:氣候變化影響中國重大工程的安全性穩定性
    作為一種全新的非傳統安全,它與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密切相關,是國家安全體系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中國夢的基本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和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複雜,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 全球氣候變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挑戰
    全球氣候變化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人類對煤炭和石油等碳基能源的大規模使用在滿足各種需求的同時,伴隨而來的全球性氣候變化不斷逼近地球承載能力的邊界。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中國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位置。我們無疑要為明天人類的生存承擔起責任。
  • 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及其對歷史朝代興衰更替的影響
    氣候波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過去兩千年氣候重建對深入認識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氣候演變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係,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以及預測未來的氣候演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 氣候變化影響人體健康和社會安全
    由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生態環境的急劇變化,必然會影響到人類健康。而當人類健康普遍受到影響時,則在一定範圍內影響到「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因此,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勢必會影響到某個社區群體,進而影響到社會安全或公共安全。
  • 氣候變化對經濟的短期影響是什麼?
    施洛德投資經濟師Irene Lauro氣候變化不僅會對經濟造成長期破壞。 從極端天氣事件來看,我們亦認為氣候變化會產生短期影響。自1880年以來,陸地及海洋的溫度總和平均每10年上升0.07°C。 然而,據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的2019年全球氣候概要顯示,自1981年以來,平均升溫速度已提高逾一倍(0.18°C )。
  • 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本報記者 劉慧極端寒潮在冬天肆虐了北半球,人類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應對氣候變化,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護賴以生存的家園,中國已經行動起來。中國提出力爭於2030年前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新目標為綠色低碳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
  • 李伯重:氣候變化如何造成中國歷史上人口「大起大落」
    中國歷史上的氣候變化與人口變化氣候史和人口史是近年來國際中國史壇興起的兩個重點研究領域。在氣候史方面,自竺可楨關於歷史時期中國氣候變化的開拓性成果於1970年代初問世以來,中外學者在此領域做了很大努力。
  • 氣候變化影響多個朝代更替?
    由蘭州大學張平中研究員領銜的研究隊伍在東亞季風的必經之路、甘肅省萬象洞內發現了一根擁有1810年歷史的石筍,繼而對石筍的鈾、釷含量和兩種氧原子的足跡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每當亞洲夏季季風減弱時,中國所在的幾個主要朝代,包括唐、元、清和明。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氣候公約》)指出,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排放中所佔的份額將會增加,以滿足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氣候公約》明確提出,各締約方應在公平的基礎上,根據他們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為人類當代和後代的利益保護氣候系統,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率先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低、氣候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是最易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國家之一,同時我國正處於經濟快速發展階段,應對氣候變化形勢嚴峻,任務艱巨。應對氣候變化,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國家的根本利益。各地區、各部門要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採取積極措施,主動迎接挑戰。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2007年發布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目標,是「減緩」與「適應」並重的。這一目標也體現了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和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的一致性。 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實質上是經濟—環境雙贏、綠色—低碳雙贏的行動,同時也為今後更大強度的減排和適應進一步的氣候變化作好技術和發展方式的準備。這是一種經得起時間推敲的、歷史無悔的戰略。
  • 氣候如何影響近代歐洲歷史
    此後,其追隨者勒華拉杜裡相繼出版了《公元1000年以來的氣候史》和《氣候的人文史和比較史》三部曲,在詳細分析氣候波動數據後,深入探討饑荒、傳染病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不同學科的學者都參與探討,勒華拉杜裡也因此被稱為「氣候史學之父」。
  • 關於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與防災對策建議
    關鍵詞 氣候,防災,對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未來100年全球氣候還將持續變暖,並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產生巨大影響。我國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尤其是自然災害的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