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洛德投資經濟師Irene Lauro
氣候變化不僅會對經濟造成長期破壞。 從極端天氣事件來看,我們亦認為氣候變化會產生短期影響。
自1880年以來,陸地及海洋的溫度總和平均每10年上升0.07°C。 然而,據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的2019年全球氣候概要顯示,自1981年以來,平均升溫速度已提高逾一倍(0.18°C )。 這部份額外增加的熱量是導致區域性及季節性極端高溫、極地冰川融化及降雨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極端天氣事件將會變得更加嚴重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14年發布的第五份評估報告中指出,隨著全球平均氣溫不斷上升,與極端天氣事件相關的風險將會持續增加。
氣溫上升會使海洋變溫暖。 這會帶來更多的熱能,從而使熱帶氣旋生成的機會增加。 由於氣溫變暖會帶來更多水蒸氣,嚴重降雨及降雪將會變得更加頻繁,從而使洪水和氣旋變得更嚴重。
NOAA發現,過去40年的熱帶氣旋已變得更加溼潤、更具破壞力及更為頻繁,海水溫度變暖會產生威力更強的風暴。 據NOAA的模型預測,若全球氣溫上升2°C,全球各地的熱帶氣旋數目或會增加1%至10%,而降水量將會增加約14%。
會對經濟造成什麼損害?
顯然,天氣相關災害具有破壞性,並且通常會對人及環境造成災難性後果。 然而,由於缺乏可供使用的數據、測量問題及其具有波動和不可預測的性質,評估其經濟影響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就此而言,我們希望通過其中兩項最具破壞力的極端天氣事件 — 洪水及氣旋對經濟損失進行量化評估。 同樣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主要專注於直接經濟損失,即建築物及基建設施所受到的破壞,以及災難對經濟活動造成幹擾後所引致的產量損失。 因此,我們並未將由人員傷亡、饑荒、水資源緊缺、移民所造成的間接損失以及供應鏈瓦解後的損失考慮在內。
透過使用Munich Re資料庫(被認為是該領域最可靠及最完整的資料庫之一),我們發現在我們考慮的大部份國家中,過去數十年由這些自然災害造成的平均經濟損失仍在不斷增加。
特別是,90年代洪災對美國造成的平均損害約為40億美元,較80年代的3.6億美元大幅上升。 21世紀00年代首十年的平均損害仍然非常巨大,佔逾12億美元。
氣候變化對自然災難損害的增加是否有影響?
氣候經濟學方面的學術文章顯示,人口、經濟財富的增長以及高風險領域的發展是損失明顯增加的主要原因,但降雨量及氣旋威力明顯增加亦有一些影響。
雖然有明確證據顯示熱帶氣旋及洪水的破壞力自80年代以來已經增強,但經濟損失的程度主要取決於財富的累積。 虧損增加或僅是反映更多的資產可能會被破壞或摧毀。 為理解氣候變化對於災難損害的增加是否有影響,我們需要對損失記錄進行正常化處理。即使經過財富調整後(由於財富與收入兩者之間的互相關聯性較高,我們使用國內生產總值作為替代指標),自然災難造成的平均損害仍呈長期增長趨勢。
在我們考慮的大部份國家中,21世紀00年代第二個10年的平均國內生產總值損失高於80年代的平均損失,這使我們得出過去40年的氣候變化已變得對經濟更具破壞力的結論。
經濟損失是否會長期持續?
氣候變化經濟學方面的部份文章顯示,長期而言,自然災難實際上有助於提高企業生產力及促進經濟增長。 這是由於災難中倖存的企業將會對其資本庫存進行更新並採用新技術。 這種關於災難刺激經濟增長的假說被稱為「創造性破壞」。
一項近期的研究對1950年至2008年期間熱帶氣旋對各國造成的實物破壞進行分析後發現,有確鑿的證據顯示,相對於災難前的趨勢,各國收入出現下降,而且在20年內無法恢復。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似乎是,災難對資本造成的破壞導致經濟增長暫時放緩,但由於各種復甦機制未能抵銷資本損失的短期負面影響,經濟並無出現回升。
該項分析似乎為無復甦假說帶來支持,其發現一年氣旋影響的一個標準差會導致20年後的國內生產總值下降3.6個百分點,從而使一個普通國家的經濟增長倒退近兩年。
雖然我們或會認為氣候變化確實是長期問題,但我們的研究希望促使投資者關注全球氣候暖化對經濟造成的短期破壞。 平均升溫幅度對生產力增長固然重要,但我們的分析顯示,極端氣候亦可能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造成損害。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