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與防災對策建議

2021-01-13 中國科學院

關鍵詞 氣候,防災,對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未來100年全球氣候還將持續變暖,並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產生巨大影響。我國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尤其是自然災害的嚴峻挑戰。本報告主要評估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及其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影響,研究並提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防災對策。

1 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

1850年以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升高、大範圍冰雪融化以及海平面上升等都表明氣候系統正在變暖。近百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約17cm。近50年來強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有所上升;熱浪變得更為頻繁;颱風和颶風的強度也呈現增大趨勢。在熱帶和亞熱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觀測到了強度更強、持續更長的乾旱。

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的驅動因子包括自然和人為兩個方面。自1750年以來,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濃度顯著增加,這些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主要源於化石燃料使用、農業和土地利用變化。溫室氣體增加使溫室效應加劇,所以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主要是增暖。在對大量研究成果綜合評估的基礎上,IPCC認為,人類活動「很可能」(90%以上的可能性)是造成過去50年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依據幾種可能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景,氣候模式模擬結果預計,到2100年,全球地表平均增溫1.1℃-6.4℃,海平面相應上升18-59cm。同時,高溫、熱浪、強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很可能會增加,颱風和颶風的強度可能會進一步增強。

2 我國氣候呈明顯變暖趨勢

與全球趨勢一致,我國近百年地表氣溫增暖0.5℃-0.8℃,比全球同期平均增溫略高;近50年降水量則表現出微弱增加趨勢。引起我國近50年氣候變化的原因與全球一致,但我國的氣候變化也有自身的區域特徵:(1)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的增溫比全球和北半球明顯;(2)7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冬春積雪有增加趨勢,與歐亞其他地區情況不同;(3)80年代以來我國東部降水呈現「南澇北旱」,這可能與自然因素引起的年代際變化有關;(4)80年代以來我國西北西部降水有明顯增加趨勢,這可能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

氣候系統模式模擬結果顯示,21世紀我國氣候還將持續變暖,尤以我國冬半年氣候和北方氣候變暖明顯。與1961-1990年的30年平均相比,到2020年我國年平均地表氣溫將可能增暖1.5℃-2.1℃,2050年增暖2.3℃-3.3℃,2100年增暖3.9℃-6.0℃。相應地,2100年我國年平均降水量可能增加10%-12%,而降水量的地區差異將變得更大。東亞冬季風可能減弱,夏季風可能加強。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也可能發生變化。

3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嚴重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以及地質災害等均呈增加趨勢,對我國經濟社會有重要影響的災害的變化將主要表現在以下若干方面。

3.1 華北乾旱長期變化明顯

20世紀後期我國特別是北方乾旱有逐漸加重的趨勢,缺水矛盾日益突出,乾旱範圍逐步擴大,持續時間也由單月、單季、單年向連月、連季、連年增長,農作物受災面積和糧食產量損失加大。1951-2006年我國平均每年農作物受旱面積為2 175.4萬公頃,2000年受旱面積最大,為4 054萬公頃;80年代以後,受災、成災面積均趨於增加。乾旱從以影響農業為主擴展到影響工業、城市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甚至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華北地區是我國東部最容易發生乾旱的地區,也是水資源短缺日趨嚴重的地區,乾旱給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造成極大損失。自上世紀60年代中後期開始,華北地區降水持續偏少,特別是80年代和90年代尤為顯著。

華東地區最嚴重的乾旱年份大都與梅雨期特別短、梅雨量特別少有關。高溫乾旱使晚稻生育期縮短產量下降,多種樹木病蟲害加重,危害果樹生長並導致產量下降,森林火險的潛在危機明顯增加。

3.2 南方暴雨洪澇趨於增加

我國平均每年受雨澇災害的農作物面積為975萬公頃,嚴重雨澇年份可達1 500萬公頃以上,其中1991年、1998年分別達到2 460萬公頃和2 229萬公頃。60年代後半期與70年代洪澇較少,80年代洪澇增加,尤其是90年代,長江及長江以南地區降水量和極端降水量、強降水事件強度都趨於增加。60年代的持續乾旱和90年代的多發性洪澇形成鮮明對比,90年代是繼1950年代後長江流域洪澇災害高發的10年,其中極端降水事件的增加起了主要作用。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區,長江流域有近1/3的地區是洪澇災害高脆弱地區,頻繁發生的暴雨洪澇嚴重製約了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損失呈明顯上升趨勢。嚴重的洪澇災害給工業、交通、通訊和水利設施以及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在繼續變暖的21世紀,氣溫升高造成水循環加快,降水分布更加不均勻,極端降水事件頻率增大,發生百年一遇旱澇的概率也會隨之增大。

3.3 強颱風增多、影響加劇

全球每年約有80個颱風(含熱帶氣旋,下同)生成,其中有38%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全球有記錄以來的最強颱風也出現在西北太平洋。全球氣候變暖造成海洋洋面溫度和近地面氣溫升高,構成了颱風自生成到消亡過程中的加強因素,極易導致颱風強度增大。70年代以來全球檯風和強颱風已增加了1倍;自20世紀中葉以來發生在北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的大約4 500次颱風的風力平均增強了50%。

50多年來,登陸我國颱風的中心氣壓降低了約10百帕,呈現強度逐年增強的趨勢,2005年平均強度達到最強。2006年出現了近50多年來登陸我國大陸最強的颱風--「桑美」(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仍有17級,中心最低氣壓920百帕)。1949-2006年間,有522次颱風登陸我國,年均9次,其中4級以上颱風總數184次,年均3.2次。登陸我國的4級以上颱風數從1990年末開始一個上升周期,2001年進入了多颱風登陸期。1975-1990年登陸強颱風和超強颱風為10個,而1991-2006年則為16個。2001-2006年的6年中,強颱風和超強颱風登陸個數已達8次。尤其2005年有6個強颱風登陸,為1949年以來最多。

颱風能量巨大,摧毀力極強,直接的和衍生的災害種類最多,對生命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的影響都十分嚴重。經濟越發展,颱風災害經濟損失的絕對值越大,相對值減少,死亡人數也減少。據不完全統計,1982-2006年,我國颱風造成的死亡人數以90年代為最多,年均值達497.6人。雖然本世紀以來出現較多強颱風,但隨著我國防禦颱風能力的增強,2001-2006年我國因颱風造成的死亡人數年均值降到442.8人。2006年因出現超強颱風和移動路徑複雜颱風,死亡人數達1 522人,為近24年來第二位。其中,浙江、福建、廣東等省近20多年來死亡人數都在2 000人以上,是傷亡最嚴重的地區。

我國颱風登陸地點更多向東南沿海等人口密集、經濟總量大、戰略設施多、國防敏感地區域集中。研究表明,我國70%以上的大城市、50%以上的人口和近60%經濟總量都處於颱風的直接影響之下。1949-2006年登陸我國南部和東部沿海的颱風約佔全國登陸總數的90%,其中登陸最多的是廣東,其次是臺灣、海南、福建、浙江。而這一區域正是我國經濟最發達、人口密度最大以及港口、核電站、軍事基地、石油儲備基地等戰略設施相對集中的區域。浙江、廣東、福建、廣西、海南等省(區)近20多年來因颱風造成的總經濟損失均超過300億元,是損失最嚴重的地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颱風登陸我國後移動路徑更加複雜,受影響的區域呈擴大趨勢,不僅沿海而且內陸地區的防颱風壓力也愈來愈大,科技部門和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

3.4 頻發的高溫熱浪成為影響國民健康和

社會發展的新危害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特別是地表氣溫的升高,高溫熱浪已成為一種十分嚴重並對美國、歐洲和我國等中高緯度國家和地區構成威脅的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死亡甚至比洪水、龍捲風、強風暴等災害加到一起還要多。

近年來,嚴重高溫熱浪也頻襲我國,華北、西北地區東部、長江以南大部地區都已成為極端高溫災害的脆弱區,極端高溫事件發生頻率越來越高。近年來,高溫事件的發生頻率較過去大大提高,較強的高溫熱浪一般3-4年出現一次,部分地區甚至年年都遭受襲擊。從1999年至今,華北、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和西北地區東部幾乎每年都會出現持續10天以上強度大、範圍廣的極端高溫天氣。華北逐漸成為新的高溫中心。西安、石家莊、鄭州的炎熱程度已不亞於南京等傳統的四大「火爐」,以避暑勝地著稱的河北承德2000年也一度出現連續3天超40℃的極端高溫天氣。

極端高溫熱浪強度越來越強。20世紀40年代、60年代和1999年以來為近百年熱浪的三個高發期。特別是1999年至今,我國幾乎每年都會有持續10天以上的強度大、範圍廣的高溫熱浪出現。2003年夏季,浙江出現了長達近2個月的極端高溫天氣,其中麗水氣溫最高達43.2度,突破浙江省歷史最高記錄。2006年,重慶市平均高溫日數為25天,比常年同期偏多14天,9個縣區日最高氣溫在40℃以上的日數達7天以上,突破歷史極值。同一時期,四川盆地長期維持日最高氣溫達到38℃-39℃的高溫天氣,部分地區超過40℃。高溫熱浪導致並加重了四川、重慶百年一遇的極端乾旱。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生產、交通集中,在工業生產、家庭爐灶、內燃機燃燒、機動車行駛等方面消耗能源的同時,都有一定的廢熱排放,使城市區域增加許多額外的熱量收入。同時,城市規劃建設使得土地利用發生變化,植被減少等等城市化造成的熱島效應也加劇了極端高溫的酷熱程度。

極端高溫熱浪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尤其是對弱勢群體的生命安全威脅更大。從全球範圍看,因高溫熱浪死亡多為城市弱勢群體,西方發達國家這方面的問題反映更為突出。獨居老人、長期慢性病患者、降溫設施不足的低收入群體以及戶外作業人員往往成為高溫熱浪最直接、最嚴重的受害者。此外,持續高溫造成供電緊張,同時還會帶來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物資供應緊張的連鎖反應,如處理不當,甚至引發嚴重的油荒、電荒等社會問題。持續高溫對居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影響巨大,同時高溫又加重旱情,導致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大幅下降,連年大範圍的高溫熱浪,會嚴重威脅糧食安全。

3.5 霾和霧等環境災害的影響更加複雜和

嚴峻

受全球變暖和經濟快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加快的雙重影響,霾和霧災害對我國的影響更加複雜和嚴峻。

空氣混濁的霾日在我國出現持續明顯增多的趨勢。進入21世紀後,增多趨勢尤為明顯。2003-2006年,連續4年為1961年有觀測記錄以來霾日發生頻率最高的時期。霾已成為氣候變暖形勢下我國工業化階段頻率增長最快的災害性天氣。從2000-2005年,我國機動車保有量從0.58億輛增加到1.26億輛,增加117%;能源消耗總量從13億噸標準煤增長到22億噸標準煤,增長69%;同時全國霾的發生頻率也從4 000多次增加到7 000多次,增長75%。

霾天氣條件下空氣流動性非常差,大氣中懸浮物比較容易攜帶各種細菌、病毒潛入人體,造成呼吸系統感染,使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轉變成急性呼吸系統疾病;霾造成近地層紫外線減弱,降低紫外線消滅大氣微生物的能力,使傳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強,間接導致其他多種疾病和傳染病擴散,形成群體性公共衛生事件。

我國霧日的變化具有顯著的時空特徵。1954-2004年,全國平均年霧日數呈減少趨勢,2004年的霧日數僅有50年代中期的一半。黃淮、江淮西部及遼東半島、四川盆地東部地區年霧日數增多;東北、陝西中部、西南和華南部分地區年霧日數減少。霧日的這些時空變化趨勢與平均溫度呈負相關,與相對溼度呈正相關。

霧引發的交通事故高出其他災害性天氣2.5倍,傷、亡人數分別佔事故傷、亡總數的29.5%和16%。遇大霧天氣,部分城市早高峰上班時間交通流量增大20%,交通事故增加30%。濃霧往往使高速公路、內河航運、民用航空陷入停頓。

3.6 冰凍圈變化加速

在我國,現代冰川、凍土和積雪是冰凍圈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國現代冰川儲量約5.6萬億立方米,多年凍土冰儲量9.5萬億立方米,穩定積雪折合750億立方米的水,是亞太地區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是全球多達27億人口的穩定水源。

80年代以來,隨著氣候變暖,冰川加速退縮,約80%的冰川處於退縮狀態。據初步估算,到2030年我國西部冰川將明顯退縮,冰川融水持續增加,到2050年達到峰值。20世紀中葉以來,我國凍土發生了顯著變化,表現為多年凍土地溫升高、面積縮小、下界升高、活動層厚度增加。我國北方主要積雪區的積雪面積呈增加或穩定狀況。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冰凍圈災害的頻率、強度和影響範圍都將增加。冰凍圈變化將會對我國氣候、水資源、生態和環境產生深刻而長遠的影響。冰川融水是西北乾旱區綠洲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冰川退縮、人類活動加劇,破壞了這種冰川?螄綠洲系統的天然平衡,導致內陸河流尾閭萎縮,生態惡化。凍土退化對水文循環、沼澤溼地、碳循環、生物多樣性以及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等有較大影響。冰凍圈變化影響高原的能量、熱量平衡,導致海陸溫差變化,進而影響我國東部季風氣候,是提高我國短期氣候預測能力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之一。另外,雪災、雪崩、冰湖潰決、凌汛等災害影響交通、通訊、農牧業、旅遊等行業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4 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災害的對策建議

氣候變化相關災害已對我國產生了重大影響。上述研究也表明,我國是世界上遭受氣候變化相關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高、範圍廣,其中乾旱、颱風、暴雨、洪澇等災害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尤其嚴重。隨著氣候繼續變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將愈來愈大。為此,結合氣候變化相關災害特點,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災害的各項政策措施作為各級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戰略措施。氣候變化直接反映的是氣候系統各圈層的變化,直接影響的將是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不僅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要考慮適應氣候變化、減輕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在一些氣候變化的脆弱區和農業、生態、環境、城市、交通、能源、衛生等氣候變化高影響行業,都必須重視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從根本上避免因人為因素加劇自然災害的損失。

(2)應對氣候變化,需重視防禦極端天氣氣候災害,尤其是要做好防大災、巨災的準備。氣候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強度、範圍都有可能增加和擴大。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生產生活規律也在發生顯著變化,災害影響程度也隨之增加。相對於一般性災害而言,連片、連年的極端天氣氣候災害對國家經濟、政治、社會的影響更為嚴重,必須把防禦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置於國家防災戰略更加突出的位置,從監測預測、預警防禦、抗災救災等各個環節切實強化應對防範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的能力建設。對諸如超強颱風、百年一遇的大洪水等大災和巨災要提前做好準備,提高防禦標準。根據我國不同區域的氣候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特徵,必須重點防禦華北地區的乾旱、西部地區的冰雪圈變化、江淮流域和華南地區的洪水、沿海地區的颱風。

(3)根據全球氣候變暖和災害發生發展規律的變化,需加強對新災害和突發災害的防禦。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加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已進入了高溫熱浪、雷電、龍捲風、沙塵暴、霧、霾、泥石流、滑坡、藍藻暴發等氣象、環境和地質災害相對高發階段,並且這些災害又主要影響生命安全、人體健康以及交通、電力、通信、社區安全等。要把握全球氣候變暖、人類活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之間的緊密聯繫,把握新型災害發生發展和影響規律,增強防禦水平。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大氣環流也變得極為不穩定,一些災害的突發性也大大增強,一些地區出現了超出經驗估計水平的突發災害,加強城鎮地區的颮線、瞬時大風、短時強降雨、光化學煙霧等災害的防禦,加強農村地區的雷擊、龍捲風、短時強降雨及其引發的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地質災害的防禦,都刻不容緩。

(4)需關注氣候變化對重大工程的可能負面影響。重大工程因氣候系統的變化造成安全隱患、運營風險加大。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既可能對當地小氣候產生影響,也可能受到氣候變化的重大影響。因此,應建立重大工程生態與環境的動態監測系統,建立並完善重大工程項目的生態與環境後評估、災害風險評估等制度,為使其成為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長治久安的重大工程提供有效的科學保障。

(5)充分利用氣候變化的有利影響。趨利也是一種有效減輕氣候變化影響的重要措施。以溫度升高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對東北地區農作物增產的明顯促進作用在我國所有區域是唯一的。因此,應進一步科學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改善優勢農產品的規模化布局,強化高產、穩產的集約化先進農業技術,充分利用未來幾十年內氣候變化對東北地區糧食生產可能有利的影響,大力發展糧食生產,不斷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在全球變暖趨勢下,決策者應重新審視現有的防災減災規劃,要更多地從減少風險、增強適應能力著眼。應該把氣候變化看成是可持續的災害風險管理的一個驅動因子,提倡採取無悔的、可持續的預先防範措施,做到不增加風險、不減少收益、不增加危害等。同時,作為全球面臨的重大共同課題,借應對氣候變化之機,加強技術、資金、制度等方面的災害和風險管理國際合作,也需引起高度重視。

(6)切實加強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各類自然災害的機理及影響研究。天氣、氣候及其它自然環境的變化極為複雜,超出一般規律和正常範圍的變化往往導致災害甚至災難的發生。雖然我國在防災減災領域已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面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氣象災害更加嚴峻的形勢,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對防災減災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們在災害性天氣氣候和自然環境變化機理、規律、趨勢,各類自然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的影響途徑、方式、程度,新形勢下防禦和減輕各類自然災害的戰略決策、應急處置、防禦標準,等等諸多方面,都還缺乏深入、系統和有針對性的科學研究。科技部門和相關災害防禦責任部門,都必須重視和加強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它各類自然災害的科學研究。同時,還必須切實加強各類天氣、氣候、水文、冰雪、海洋、地質、環境等基礎信息,氣象、地震、地質、環境等自然災害信息,以及農業、工業、交通、能源等經濟發展信息的獲取與共享,加強各類自然災害之間相互影響的研究,以切實增強我國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相關焦點

  • 徐冠華: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
    全球變化指的是什麼?當前的人類會走向何方?如何面對當前全球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挑戰?4月20日,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徐冠華院士在西安向陝西省第十九屆「科技之春」宣傳月領導幹部科技報告會的聽眾做了一場《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的科技報告。
  • 【專稿】孔鋒:關於國家「十四五」發展期間氣候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
    引子氣候變化已經對我國城市的基礎設施造成了十分顯著的影響,其引發的災害風險不斷增加。當前我國尚未全面啟動氣候變化對基礎設施的潛在影響評估。如何評價氣候變化對基礎設施的影響,以提升其氣候變化應對和防災減災能力,既是科學研究的熱點難點,也是國家可持續發展中的現實問題。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
  • 黃河源區氣候水文和植被覆蓋變化及面臨問題的對策建議
    黃河源區是黃河流域最重要的產流區、水源區及生態涵養地,素有「黃河水塔」之稱,對流域中下遊地區和我國北方的農業生產、用水安全、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日趨頻繁的人類活動影響下,黃河源區的區域氣候、水分循環特徵以及植被覆蓋條件在近年來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進而可以對中下遊地區的水資源安全、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 中國氣象局長警告:氣候變化影響中國重大工程的安全性穩定性
    最近,大家都在關注南水北調工程,實際上,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國重大工程面臨的風險加大。氣候變化影響重大工程(如,青藏鐵路、電網、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能源工程、生態工程等)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影響重大工程的運行效率和經濟效益,影響重大工程的技術標準和工程措施等。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結合人類社會活動與氣候系統的相互作用與關係,提出了人類社會與氣候變化共生存的範式,並依據此範式,對應對氣候風險的全球機制提出幾點建議。1 引言當今全球政治經濟快速發展,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氣候變化風險加劇了這一大變局。氣候條件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亦是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 【考向預測】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
    光熱、水分的組合  (4)光熱、水分的組合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比如我國南方的水熱組合較好,我國東北地區地區水分條件較好,但熱量不足;我國西北地區光照充足但水分欠缺。所以要考慮氣候因子之間的組合情況。  熱帶草原氣候:全年炎熱,但有明顯的乾濕兩季,所以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也要注意加強水利工程,防治旱澇災害。  熱帶沙漠氣候:水分是影響其農業限制因子,所以節水農業、耐旱品種是其主要的發展思路。如以色列,用滴灌讓沙漠開滿鮮花。  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利弊共存,但不利影響較有利影響更為顯著。
  • 極端氣候工程地質:乾旱災害及對策研究進展
    迫切需要加大極端氣候工程地質作用及防災減災基礎研究,這對於提高我國重大工程應對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防禦及其應對決策能力,提升我國自然災害綜合防治能力,具有重要戰略和現實意義,這也是現代工程地質學科的重要使命和發展方向。
  • 韓國氣候災害管理機制評鑑
    《災害與安全管理基本法》闡述了災害管理的基本理念,強調了應急對策、災後重建方面的「快速反應」機制,詳細規定了災害發生時各個機構如何保證災難及安全信息「暢通無阻」,指揮命令「立即執行」,「迅速重建」恢復生產。相應地,各部門及地方政府也出臺了應對氣候災害的一些法規,如《自然災害對策法》、《災難救助法》、《風水災害保險法》、《關於災害救助及災後重建費用負擔標準的規定》等。
  • 日本擬修改富士山防災對策
    日本擬修改富士山防災對策楊舒怡日本一個防災對策委員會30日說,如果富士山噴發產生火山碎屑流,可能造成多條交通幹道阻塞,導致利用這些道路疏散人員的現有應急方案行不通。【如果道路不通?】富士山火山防災對策協議會30日發布一份關於「富士山防災地圖」的中期報告,預測如果這座活火山噴發產生火山碎屑流,其蔓延範圍將大於先前估算,打亂原先制定的人員疏散方案。具體來說,火山碎屑流在山梨縣富士吉田市的流動距離比原先估算多4公裡,在靜岡縣富士宮市的流動距離比原先估算多2公裡。
  • 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今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致信,明確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全面提升綜合防災能力,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堅實保障。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我國綜合防災減災思想、理念與戰略的重大創新,為我們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 關於我國華北沙塵天氣的成因與治理對策
    二、原因分析    1、我國北方地區大風日數的增減是氣候周期性變化的反映,今年強沙塵天氣陡增是因為處於反厄爾尼諾事件的高峰期所致。    近40年來,氣象站的記錄表明我國北方春季大風日數的增減與沙塵日數的增減是一致的。    大風日數的增減是氣候周期性變化的反映。每年冬春季寒潮大風的出現與冬季風的強度有關。東亞季風有明顯的10-50年尺度的變化。
  • 地理資源所揭示未來氣候變化對我國南方森林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對陸地生態系統尤其是森林生態系統有著重要的影響,氣溫升高、輻射強迫的增強將顯著改變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南方紅壤丘陵區作為我國森林尤其是人工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日益強烈。
  • 氣候變化對我國重大工程的影響和挑戰
    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正在嚴重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阻礙了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對許多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的影響將影響國家的安全策略。  氣候變化導致氣溫升高、降水強度增強、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增加等,在我國,這些變化相應增大了重大工程未來安全運行的風險。
  • 氣候變化帶來哪些影響?
    近幾年關於氣候這個話題最熱的就是氣候變化很多小夥伴覺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改變離自己很遠殊不知,影響和改變就在身邊影響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產量以不利影響為主。氣候變化導致小麥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別減產1.9%和1.2%。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種植結構和耕種制度改變、糧食產量波動,以及農業災害加重等諸多方面。
  • 關於氣候變化的歷史爭論
    關於氣候變化的歷史爭論 【字體:大 中 小】     人類的工業活動會極大程度地影響地球氣候的觀點是瑞典科學家斯凡特·阿蘭紐斯1908年首次提出的。1896年,阿蘭紐斯曾在論文中指出,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一倍,地球表面的平均氣溫將增加5.26℃,緯度越高,增幅越大。1908年,他在自己的專著《形成中的世界》中指出:由於工業的迅速發展,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比重在未來幾個世紀中會增加到引人注目的程度。
  • 氣候變化影響人體健康和社會安全
    由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生態環境的急劇變化,必然會影響到人類健康。而當人類健康普遍受到影響時,則在一定範圍內影響到「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因此,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勢必會影響到某個社區群體,進而影響到社會安全或公共安全。
  • ...業務化運行整體預測性能提升 更有力支撐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
    11月16日,更準確回答這些氣候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我國氣象部門自主研發的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BCC-CPSv3)通過評審,進入準業務化運行。作為國際氣候變化研究前沿課題,氣候預測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其背後是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迫切需求。氣候模式是氣候預測最客觀的工具和手段,開展氣候模式研究意義和責任重大。
  • 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災害使我國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如不採取對應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可能減少5%~10%。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災害使我國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如不採取對應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可能減少5%~10%,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化,農作物病蟲害出現的範圍可能擴大,水資源短缺矛盾更加突出,草地潛在荒漠化趨勢加劇,畜禽生產和繁殖能力可能受到影響,畜禽疫情發生風險加大。
  • 彭山區2020年冬季氣候預測及對策建議
    一、秋季氣候特點    秋季(9-11月)總降水量186.9毫米,較常年同期正常略偏多,9至11月前期陰雨日較多,11月中旬開始出現了持續性無雨時段,氣溫明顯偏高,平均氣溫較歷史同期偏高4℃左右,20日開始受冷空氣影響,出現了一次強降溫過程,累計降溫幅度達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