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2020-12-05 四川省人民政府

一、四川省地質災害概況及災害頻發的原因

四川省是我國地質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地質災害點多、面廣,易發區總面積達47.1km2,佔全省國土面積的97%。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布在全省21個市(州),佔100%176個縣(市、區),佔96%;近4000個鄉鎮,佔86%15000餘個行政村,佔40%。大量城鎮、村落和基礎建設工程分布在高山峽谷區,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

通過多次排查和縣市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目前已查明我省地質災害隱患共計42226處,佔全國同期的14%;地質災害威脅人口164萬人,佔全國同期的11%;威脅財產789億元,佔全國同期的17%。四川省也是全國唯一3項指標均超10%的省份!

造成四川省地質災害高發、頻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我省地處因青藏高原持續隆升形成的地形急變帶和活躍的地質構造帶。四川省地處青藏高原東緣地帶,由於印度板塊不斷向歐亞板塊俯衝,致使青藏高原持續隆升。青藏高原的不斷隆升,一方面在其邊緣形成地形急變帶,再加上河谷的下切,造就了四川省廣大西部地區的高山峽谷地貌,山地丘陵佔全省面積近92%;同時,另一方面持續的隆升致使高原東側地殼不斷向東擠壓,使相關區域地質構造異常活躍,地震頻繁發生。四川省境內具有著名的Y字型活動構造帶(由龍門山斷裂帶、鮮水河斷裂帶、安寧河構造帶共同組成),同時我國著名的南北向活動構造帶也從四川境內穿過,這也是我省近年來地震頻發的主要原因,20085·12汶川8.0級特大地震、20134·20廬山7.0級地震、201411·22康定6.3級地震、20178·8九寨溝7.0級均發生在這些活動斷裂帶上。

(二)強震後效應、極端氣候及大型工程建設使地質災害進一步加劇。多次強烈地震觸發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僅5·12汶川地震就觸發了6萬餘處地質災害),新增巨量鬆散固體物質(僅汶川地震就超過100億立方米),為震區泥石流的爆發提供了異常豐富的物源。強烈地震還會使極震區(X度以上的烈度區)山體震裂鬆動,留下很多「內傷」,為震後滑坡、崩塌的發生提供了條件。再加上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亂,極端異常氣候頻發,局地強降雨事件不斷發生。此外,大型人類工程活動對地殼淺表層也產生了強烈的擾動。這些外在因素進一步加劇了我省地質災害的發生。

二、我省地質災害防治舉措與成效

為了有效防範地質災害,我省提出了「以調查評價為先導、以預案建設為基礎、以監測預警為關鍵、以工程防治為主體、以應急管理為支撐。」的地質災害防治理念和思路。具體採用的主要防災舉措包括:

(一)領導高度重視,共築「三個責任主體」

1、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地災防治工作的領導主體

我國一直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擺在黨和國家全局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今年512日,習近平總書記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致信,明確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全面提升綜合防災能力,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堅實保障。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我國綜合防災減災思想、理念與戰略的重大創新,為我們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省更是將地質災害防治上升到「生命工程」的空前高度,2015年,省委、省政府領導關於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批示就多達115件。201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出臺了《四川省地質災害防治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強化和推進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各級相關部門高效協同:組織防災工作的工作主體

1990年我省地質礦產局成立地質環境處。2008年,省委、省政府開始有意識地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地質災害防治。2012年印發了《四川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首次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的部門職責分工。2014年成立了「省、市、縣」三級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機構,構築地災防治統一戰線。2016年參與部門進一步擴展至25個,並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地質災害防治各部門職責。

2010年,我省首次創建汛期駐守督導機制,組建了四川省地震重災區2010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督導組及應急搶險小分隊。2017年組建汛期應急搶險小分隊,由58家專業單位共計905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實現對全省21個市(州)176個縣(市、區)的常態化駐守督導。

3、基層群眾有力落實:決勝防災工作根本主體

我省地質災害點多面廣,發動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積極投身防災工作,以人民戰爭的模式,緊緊藉助基層力量,將每一處地質災害隱患納入監控範圍。

(二)加強調查評價,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數

通過調查、排查,查明地質災害的基本情況,摸清家底,是防災減災工作的基礎。1999年起,我省配合國家相關部門開展了縣域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已累計開展縣域地質災害調查800餘次,初步摸清了我省地質災害發育分布狀況。十八大以後,全國又組織開展了縣域1:50000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同時,針對汛期隱患排查,在全國率先實行了「三查制度」,即:汛前(強降雨前)排查、汛期(強降雨期)巡查、汛後(強降雨後)核查。20176·24茂縣新磨村滑坡發生後,又組織力量對全省地質災害隱患進行了一次全面排查。針對那些風險高、危害大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還委託專業地勘單位開展專業勘查。通過多次調查和排查,目前已查明地災隱患共計42226處,威脅人口164萬人,威脅財產789億元。

(三)築勞群測群防網絡,全民動員共同防災

在依靠專業地勘隊伍查明和確認地質災害隱患的基礎上,針對每個隱患點的特點做好防災預案,並指定現場監測人員隨時觀測,一旦發現地質災害前兆,及時組織避讓撤離。這就是針對我國實際情況,構築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群測群防體系。

我省堅持從實際出發,通過「面上規劃、點上落實」的方式提前編制完善地災防治預案。省、市、縣三級政府每年組織編制印發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同時組織專業地勘隊伍對每一個具體隱患點編制防災工作卡和避險明白卡,並加強宣傳培訓和應急演練,使災害真正來臨時防災預案能夠得到很好地落實。2000年以來,我省共組織防治知識宣傳培訓及防災避險應急演練3萬次,培訓人員500萬人次,開展應急避險演練220萬人次,累計發放宣傳培訓資料500萬份。

(四)強化專業監測預警,增強主動科學防災能力

我省努力將「系統化、信息化、精細化、動態化、可視化」作為提升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水平的著力點。初步建立了地質災害與氣象數據實時共享預警系統和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指揮系統,當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等級達到三級以上時,由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聯合籤發地質災害風險預警產品並對公眾發布。我省已建立專業監測預警基地30餘處,研發了基於無線遠程傳輸的監測預警指揮平臺,地質災害專職監測隊伍達5萬餘人,逐步形成了降雨期間的實時雨量動態預警制度和重大地質災害險情的視頻會商調度制度。2017年,省裡下撥經費8700萬元,補助各地對威脅100人以上的隱患點,安裝簡易專業監測設備(如雨量計、裂縫伸縮儀等),進一步提高基層專業監測水平。

(五)強化綜合防治,提升協同綜合防災能力

避險搬遷是主動防災的重要舉措。我省探索建立了「主動避讓、提前避讓、預防避讓」三避讓機制。2006年以來,在全國率先啟動受地質災害威脅農戶防災搬遷避讓安置工程,2次上調避讓搬遷省級補助標準,累計搬遷安置分散農戶18萬餘戶共63萬餘人。同時,全省投入近2億元建立了2855處應急避險場所,可臨時安置81.6萬避險群眾。目前,我省已成功避險1490起,避免了近13.6萬群眾可能的因災傷亡,防災效益十分顯著。

工程治理是徹底消除災害隱患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省在地質災害工程治理方面,提出了「生命安全、生態修復、生活改善、生產促進」多目標整合推進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理念和思路,將地質災害工程治理、排危除險、避險搬遷、監測預警等防災措施與生態治理、區域復綠、土地復墾有機結合。同時,還逐漸將地質災害防治融入扶貧開發,積極開展近4400處規模小、治理難度小的地質災害排危除險工程,為群眾增收脫貧探索了一條新途徑,實現了地災防治「小投入、大收益」。

通過實施上述系列舉措,使我省近年來的防災減災工作局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00年來,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成功應對了5·12汶川地震、4·20蘆山地震、11·22康定地震和8.8九寨溝地震考驗及8·137·9等暴雨洪災侵襲。成功避險1500餘起,排危除險4400處小型地質災害,實施了近3400處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保護了110萬名群眾生命和800億元財產的安全。

三、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黨中央、國務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尤其是近年來開展了如上所述的富有成效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相關部門構築了一套嚴密系統的地質災害防範網絡,盡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因災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取得了顯著的防災成效。但我省地質災害防治仍面臨巨大的挑戰,其主要問題包括:

一是我省災害點多面廣,隨機性強,防不勝防。我省目前僅通過人工排查發現的,直接對人民生命財產、重大工程建設和基礎設施構成威脅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就達4.2萬餘處。而我省實際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可能遠遠超過此數,因為有些隱患點很難通過人工排查的手段發現。

二是地震和強降雨頻發,使地質災害不斷增多。近年來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期,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同時也進入極端氣候頻發期。多次強震和強降雨天氣觸發了數以萬計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從而使我省地質災害不斷增多。僅20085·12汶川地震,就觸發地質災害高達6萬餘處,新增鬆散固體物源超過100萬立方米;20134·20蘆山地震觸發地質災害2000餘處;20178·8九寨溝地震觸發地質災害4000餘處。近年來多場強降雨在汶川地震災區和川東紅層地區誘發了大量群發性滑坡和泥石流災害。

三是近年來發生的多起災難性地災事件並不在群測群防預案點範圍之內,進一步加大地質災害防治難度。例如2013710日都江堰市中興鎮三溪村五裡坡發生大規模山體滑坡,造成44人死亡、117人失蹤、大量農房被摧毀或受損。2017624日阿壩州茂縣疊溪鎮新磨村發生特大山體滑坡,造成64戶農房被掩埋、83人失聯和死亡、岷江支流松坪溝河道堵塞近2公裡。201786日茂縣新店村滑坡,使G213國道中斷數十天等等。其不在預案點範圍內的主要原因是災害源區地處高位且植被覆蓋嚴重,具有高度的隱蔽性。如茂縣滑坡源區位於海拔3400米的山頂,與坡腳新磨村所在地高差達1200米以上。常規的排查和群測群防在高位、高隱蔽性災害面前已顯得無能為力,已很難提前發現此類災害隱患。

四是基層群測群防壓力不斷增大。隨著地質災害點數量的不斷增多,防災要求越來越高,問責機制越來越嚴,基層防災壓力越來越大。每年汛期都會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依靠現代科技手段從人防中解脫出來的呼聲越來越高,相關需求也越來越強烈。

針對上述現狀和問題,我們認為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通過強化技防提高防災減災中的科技含量,最大限度降低災害風險。為此,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構建「三查」體系,提升重大災害隱患早期識別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對地觀測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高位、高隱蔽性地質災害的早期識別和提前發現提供了可能的技術手段。建議儘快構建由高精度遙感+InSAR相結合的地質災害隱患「普查」體系;由基載LiDAR+無人機航拍構成的「詳查」體系;以及地面調查覆核的「核查」體系,通過此三查體系從不同角度和尺度來提前識別和發現重大地質災害隱患,並進行提前主動防範。InSAR是通過在衛星上發射和接收電磁波實現對地面的大範圍掃描,其對地表正在變形的區域具有很好的識別和監測能力,而LiDAR(在航測飛機或無人機上放置三維雷射掃描儀,通過發射和接收雷射實現對地表的掃描)以及UAV(無人機航拍)對震裂鬆動山體、歷史上曾經滑移變形區域等地表損傷具有很好的探測識別能力,更為重要的是LiDAR可以去除植被,使裸露山體的損傷暴露無遺。大量的災害案例表明,歷史上曾經受過「傷」和目前正在變形的山體,最容易在重力、降雨等因素作用下成災,因此,利用三查體系提前發現這些部位,根據其實際威脅對象判定是否為災害隱患以及風險等級,並據此採取針對性的措施。「三查」體系非常適宜於我省西部高陡山區高位、高隱蔽性災害隱患的識別,從而很好地彌補現人工排查的弱點和缺陷。臺灣地區、日本等已開展了大量工作,並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進一步強化專業監測預警,提升主動防災能力

通過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進行實時監控,一旦發現異常及時預警,並對危險區居民進行疏散和撤離,可有效保障受地質災害威脅區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除群測群防外,專業監測預警已逐漸成為主動防範地質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尤其是重監測、輕預警,缺乏對預警進行系統深入研究。建議:一是對一些威脅人口較多、危害較大但短時間內又不能實施工程治理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儘快實施專業監測預警。二是分期分批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開展專業監測預警,逐漸用技防部分取代人防。三是加強對地質災害預警理論、模型和判據研究。對全省已實施專業監測預警的災害點的監測數據進行統一集中管理,並結合氣象監測資料,加強對我省各區各類地質災害預警的理論研究,建立適宜的預警模型和判據。提高預警的準確性和實用性,最大限度減少漏報和誤報率。四是研究開發地質災害實時監測預警平臺,並儘快進行業務化運行。

(三)進一步明確防災思路,增強防災針對性實效性

抓重點,防大災。建立地質災害大數據平臺,對調查、排查和詳查成果進行匯總集成,編目建庫,科學分析和管理。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和風險評估工作,劃定高風險區,對隱患點進行風險排序。政府防災重點應放在重點區域、高風險隱患點上(如背靠大山的城鎮、人口聚集區),通過控制高風險隱患點降低整體風險,一般隱患點主要依靠群測群防。

抓協同,防風險。一是人防與技防協同:人防和技防各有優勢,互為補充,不能相互取代和顧此失彼。技防主要用於識別和防範「大災」,人防則在防範點多面廣的一般性災害很具優勢,應通過「織牢人防網、強化技防網」,實現協同防災。二是多部門協同聯動:國土、氣象、測繪、水利、地震、林業等多部門協同配合,數據共享共用,多災種監測預警,共同抵禦災害風險。

抓創新,強能力。開展基於空—天—地一體化的「三查」體系建設和專業監測預警,使防災關口前移,提升防災科技含量和能力,變被動為主動。

(四)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管理,提升風險防控能力

強化各級領導的防災主體責任。黨政領導重視是有效防災減災的前提,應充分發揮我們的制度優勢,進一步落實和強化省—市(州)—縣—區—鄉各級領導的防災主體責任。

成立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為了有效解決各部門因條塊分割而影響防災減災尤其是應急處置效率和效果的問題,可借鑑相鄰省份經驗,成立省級層面的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統籌協調和管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明確各相關部門職責,建立統一指揮和部門協調聯動機制。

提升公眾防災意識和能力。加強宣傳教育,防災知識進教材、進課堂、進社區,進媒體,進人心。在科技館、博物館等內增設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的內容。多管齊下,宣傳和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升公眾的防災減災能力。

十九大報告指出: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人與自然的矛盾永恆存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自然災害鬥爭史。

地質災害一直會客觀存在,即使暫時全面消除(況且不可能),將來還會新產生。目前人類還無法做到發現所有的地質災害隱患,即使發現,因地質體演化與人類不在同一尺度(地質通常以萬年、百萬年為單位,人一般以年、月為單位),其發展演化很難全面準確預測,也無法徹底消除地質災害威脅。再加上我省地質災害點多面廣,災害發生具有不確定性、突發性,防不勝防。因此,我們只有勇敢面對,與之鬥爭和共處,儘可能將災害風險降低到與當時社會經濟水平相適應、人們可接受的程度,而一般不可能是零風險。

相關焦點

  • 溫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
    》、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等法規和文件,結合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的目標要求,編制《溫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湖南省2018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最大限度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和生產生活安全,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等法規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2017年全省地質災害概況  2017年,我省共發生各類突發地質災害3490起,造成33人死亡、1人失蹤、2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5.3億元,除寧鄉市溈山鄉王家灣滑坡為中型外,其餘災情均為小型。與2016年相比,地質災害數量減少988起,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增加8人,直接經濟損失增加6.6億元。
  •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範
    本標準規定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工作的技術規則。本標準適用於重慶市因人身財產和環境保護、城鎮規劃及工程建設等需要而進行的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塌岸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不適用於其它工程勘察。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工作的技術規則。
  • 近五年,四川20萬人搬出地質災害危險區域
    王龍高是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戶,和王龍高一樣,「十三五」期間,四川已有54946戶近20萬人告別了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老屋,搬進小區住進新房。四川地域面積廣,地形地貌多樣,地質條件複雜,加之頻繁地震活動及「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蘆山地震、「8.8」九寨溝地震等強震持久影響,造成大量山體震裂鬆動,不僅次生地質災害頻發,也為後期滑坡、泥石流災害提供了豐富的鬆散物源。
  • 常州推出7項措施防治地質災害 所有隱患點群測群防全覆蓋
    常報全媒體訊 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近日《常州市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印發 ,該方案結合我市地質災害現狀和防治形勢制定,將紮實推進我市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該方案同時梳理制定了常州市2020年地質災害隱患點明細表。
  • 渠縣局紮實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地質災害防治是一項生命工程,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在2020年渠縣「群眾最不滿意的10件事」整治活動中,渠縣自然資源局收到地質災害類群眾訴求8件,主要是反映屋前房後及渠江兩岸發生地質災害等有關問題。渠縣自然資源局高度重視,及時組織專業地勘單位現場踏勘,進行逐一核實。
  • 極端氣候工程地質:乾旱災害及對策研究進展
    針對乾旱災害問題,近些年來工程地質界圍繞乾旱氣候-土體相互作用方式、作用結果、監測技術及對策開展了大量研究,在乾旱氣候作用下土體工程性質響應過程及災變機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尤其在土體蒸發、收縮、龜裂過程及機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創新性研究成果,彌補了工程地質領域在乾旱氣象災害方面的研究空白,為指導乾旱地區的工程地質實踐和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 地質災害防治刻不容緩 監測儀器儀表大顯身手
    中國領土廣闊,地質較為複雜,一旦遇到暴雨等惡劣天氣,有些省份會經常發生地質災害。垮塌、滑坡、泥石流等每一場兇猛的災害都來得地裂山崩,因此,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已經刻不容緩。地質災害防治刻不容緩「地質災害」作為一個專門術語用於概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等逐步為政府、社會和學術界所接受。我國是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其中尤以地質災害為最。
  • 這個研討會瞄準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如何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
    等當前重大地質災害防治的核心問題,並討論構建政產學研用聯盟,共同推動相關領域的科技進步和成果推廣應用。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受威脅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目前,已發現全國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近30萬處,威脅約2000萬人和4500億元財產的安全。近年來,我國仍不斷有災難性地質災害事件發生。
  • 2號颱風「鸚鵡」來臨,地質災害防治如何做?省自然資源廳有這一套「組合拳」
    這也是《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落地見效,結出的豐碩果實。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綜合治理工作被省政府確定為2020年省十件民生實事之一。省政府提出今年要組織實施1000戶以上受危險山體威脅的村居避險搬遷、100處大型以上地質災害工程治理、60處大型以上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省自然資源廳充分利用地質災害隱患點綜合治理工作被列為2020年省十大民生實事的有利契機,全面推動地質災害三年防治任務落實。
  • 巴中連續九年地質災害「零傷亡」
    面對嚴峻的地質災害防治形勢,我市各級各部門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領導防災減災指示批示精神和決策部署,創新機制,突出重點,壓實責任,嚴密防範,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實現了連續九年地質災害「零傷亡」。2020年,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點突出,亮點紛呈,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形成「五縱五橫」防災格局,凝聚齊抓共管合力。
  •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湖南省2017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  為科學防治地質災害,最大限度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等法規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各級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和工作機制,完善以行政主要負責人負總責的地質災害防治責任體系,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市、縣、鄉政府分管負責人及主管部門負責人任職談話、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按照"市州領導包縣、縣市領導包鄉、鄉鎮幹部包村、村級幹部包組、群測群防員包點、黨員骨幹包戶、部門各負其責"的要求,層層籤訂責任狀,壓實防災責任。
  • 山東應急管理工作面臨3大新形勢 2000多座水庫存在病險問題
    齊魯網3月1日訊山東省政府新聞辦今天舉行新聞發布會,山東省應急管理廳介紹2018年度全省安全生產形勢和2019年度全省應急管理工作安排有關情況。閃電新聞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當前,山東應急管理工作面臨3大方面的新形勢。
  • 關於對我省防控重大自然災害問題的建議
    海南省民政廳關於報送對省政協五屆二次會議第0023號提案答覆的函 民建海南省委員會:    省政協提案委員會轉來省政協五屆二次會議第0023號《關於對我省防控重大自然災害問題的建議》提案收悉。
  • 海南出臺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
    央廣網海口4月28日消息(記者朱永 通訊員尹建軍)經海南省政府同意,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日前下發《關於印發海南省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深入清查地質災害現狀,全面監控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探索推進專業監測試點,加強排查新增隱患點,提升專業監測及群測群防水平,加強地質災害綜合治理
  • 【備考乾貨】高中地理常考的地質災害小常識,關於地質災害的17個問題
    接到地質災害險情報告的當地人民政府應及時動員、組織受到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員轉移到安全地帶。 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組織有關專家對地質災害現場進行踏勘,並出具踏勘意見,為地方政府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 深化「公益電影 」 電影放映員成為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員
    本網訊(記者袁舒婕)11月2日晚,在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大觀鎮八角社區,一場公益電影映前放映的地質災害防治宣傳片《掌握防災技能,維護自身安全》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   「通過壩壩電影放映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片,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容易了解,比上課或者手機上看更加直觀。」
  •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新技術!空天地一體化應對地災防治難題
    那麼,如何儘可能搞清楚「隱患點在哪裡」「什麼時候可能發生」等地災防治的核心問題?近日,長安大學地質工程與測繪工程學院教授張勤、公路學院道路災害防治研究所副教授李家春等專家,從實踐出發,談起了我國地質災害隱患點早期識別和監測預警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 關於加強海南近岸海域赤潮災害防控的建議
    提案不僅列舉了相關歷史資料,還對赤潮災害的發生從專業角度進行了原因分析,更對各級政府如何應對赤潮災害提出了很好的建議,現針對您的建議做如下答覆:   一、關於積極開展赤潮機理和預報的研究   赤潮現象及生消過程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海洋環境系統中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影響的結果,其發生機理、發展過程和造成的損害影響等國內外尚處研究階段。
  • 今年地質災害損失60年來最重 國土系統痛定思痛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到10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30466起,共造成2909人死亡或失蹤。  2010年的地質災害形勢非常嚴峻,僅四川一個省,地質災害發生的數量就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一倍;即使是非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秦嶺地區,地質災害數量也超過前30年的總和。從全國來看,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是60年來最為嚴重的一年。如何把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點?這是國土系統的工作人員心理不斷盤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