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省地質災害概況及災害頻發的原因
四川省是我國地質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地質災害點多、面廣,易發區總面積達47.1萬km2,佔全省國土面積的97%。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布在全省21個市(州),佔100%;176個縣(市、區),佔96%;近4000個鄉鎮,佔86%;15000餘個行政村,佔40%。大量城鎮、村落和基礎建設工程分布在高山峽谷區,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
通過多次排查和縣市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目前已查明我省地質災害隱患共計42226處,佔全國同期的14%;地質災害威脅人口164萬人,佔全國同期的11%;威脅財產789億元,佔全國同期的17%。四川省也是全國唯一3項指標均超10%的省份!
造成四川省地質災害高發、頻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我省地處因青藏高原持續隆升形成的地形急變帶和活躍的地質構造帶。四川省地處青藏高原東緣地帶,由於印度板塊不斷向歐亞板塊俯衝,致使青藏高原持續隆升。青藏高原的不斷隆升,一方面在其邊緣形成地形急變帶,再加上河谷的下切,造就了四川省廣大西部地區的高山峽谷地貌,山地丘陵佔全省面積近92%;同時,另一方面持續的隆升致使高原東側地殼不斷向東擠壓,使相關區域地質構造異常活躍,地震頻繁發生。四川省境內具有著名的「Y」字型活動構造帶(由龍門山斷裂帶、鮮水河斷裂帶、安寧河構造帶共同組成),同時我國著名的南北向活動構造帶也從四川境內穿過,這也是我省近年來地震頻發的主要原因,2008年5·12汶川8.0級特大地震、2013年4·20廬山7.0級地震、2014年11·22康定6.3級地震、2017年8·8九寨溝7.0級均發生在這些活動斷裂帶上。
(二)強震後效應、極端氣候及大型工程建設使地質災害進一步加劇。多次強烈地震觸發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僅5·12汶川地震就觸發了6萬餘處地質災害),新增巨量鬆散固體物質(僅汶川地震就超過100億立方米),為震區泥石流的爆發提供了異常豐富的物源。強烈地震還會使極震區(X度以上的烈度區)山體震裂鬆動,留下很多「內傷」,為震後滑坡、崩塌的發生提供了條件。再加上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亂,極端異常氣候頻發,局地強降雨事件不斷發生。此外,大型人類工程活動對地殼淺表層也產生了強烈的擾動。這些外在因素進一步加劇了我省地質災害的發生。
二、我省地質災害防治舉措與成效
為了有效防範地質災害,我省提出了「以調查評價為先導、以預案建設為基礎、以監測預警為關鍵、以工程防治為主體、以應急管理為支撐。」的地質災害防治理念和思路。具體採用的主要防災舉措包括:
(一)領導高度重視,共築「三個責任主體」
1、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地災防治工作的領導主體
我國一直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擺在黨和國家全局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今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致信,明確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全面提升綜合防災能力,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堅實保障。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我國綜合防災減災思想、理念與戰略的重大創新,為我們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省更是將地質災害防治上升到「生命工程」的空前高度,僅2015年,省委、省政府領導關於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批示就多達115件。201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出臺了《四川省地質災害防治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強化和推進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各級相關部門高效協同:組織防災工作的工作主體
1990年我省地質礦產局成立地質環境處。2008年,省委、省政府開始有意識地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地質災害防治。2012年印發了《四川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首次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的部門職責分工。2014年成立了「省、市、縣」三級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機構,構築地災防治統一戰線。2016年參與部門進一步擴展至25個,並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地質災害防治各部門職責。
2010年,我省首次創建汛期駐守督導機制,組建了四川省地震重災區2010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督導組及應急搶險小分隊。2017年組建汛期應急搶險小分隊,由58家專業單位共計905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實現對全省21個市(州)176個縣(市、區)的常態化駐守督導。
3、基層群眾有力落實:決勝防災工作根本主體
我省地質災害點多面廣,發動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積極投身防災工作,以人民戰爭的模式,緊緊藉助基層力量,將每一處地質災害隱患納入監控範圍。
(二)加強調查評價,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數
通過調查、排查,查明地質災害的基本情況,摸清家底,是防災減災工作的基礎。1999年起,我省配合國家相關部門開展了縣域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已累計開展縣域地質災害調查800餘次,初步摸清了我省地質災害發育分布狀況。十八大以後,全國又組織開展了縣域1:50000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同時,針對汛期隱患排查,在全國率先實行了「三查制度」,即:汛前(強降雨前)排查、汛期(強降雨期)巡查、汛後(強降雨後)核查。2017年6·24茂縣新磨村滑坡發生後,又組織力量對全省地質災害隱患進行了一次全面排查。針對那些風險高、危害大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還委託專業地勘單位開展專業勘查。通過多次調查和排查,目前已查明地災隱患共計42226處,威脅人口164萬人,威脅財產789億元。
(三)築勞群測群防網絡,全民動員共同防災
在依靠專業地勘隊伍查明和確認地質災害隱患的基礎上,針對每個隱患點的特點做好防災預案,並指定現場監測人員隨時觀測,一旦發現地質災害前兆,及時組織避讓撤離。這就是針對我國實際情況,構築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群測群防體系。
我省堅持從實際出發,通過「面上規劃、點上落實」的方式提前編制完善地災防治預案。省、市、縣三級政府每年組織編制印發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同時組織專業地勘隊伍對每一個具體隱患點編制防災工作卡和避險明白卡,並加強宣傳培訓和應急演練,使災害真正來臨時防災預案能夠得到很好地落實。2000年以來,我省共組織防治知識宣傳培訓及防災避險應急演練3萬次,培訓人員500萬人次,開展應急避險演練220萬人次,累計發放宣傳培訓資料500萬份。
(四)強化專業監測預警,增強主動科學防災能力
我省努力將「系統化、信息化、精細化、動態化、可視化」作為提升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水平的著力點。初步建立了地質災害與氣象數據實時共享預警系統和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指揮系統,當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等級達到三級以上時,由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聯合籤發地質災害風險預警產品並對公眾發布。我省已建立專業監測預警基地30餘處,研發了基於無線遠程傳輸的監測預警指揮平臺,地質災害專職監測隊伍達5萬餘人,逐步形成了降雨期間的實時雨量動態預警制度和重大地質災害險情的視頻會商調度制度。2017年,省裡下撥經費8700萬元,補助各地對威脅100人以上的隱患點,安裝簡易專業監測設備(如雨量計、裂縫伸縮儀等),進一步提高基層專業監測水平。
(五)強化綜合防治,提升協同綜合防災能力
避險搬遷是主動防災的重要舉措。我省探索建立了「主動避讓、提前避讓、預防避讓」三避讓機制。2006年以來,在全國率先啟動受地質災害威脅農戶防災搬遷避讓安置工程,2次上調避讓搬遷省級補助標準,累計搬遷安置分散農戶18萬餘戶共63萬餘人。同時,全省投入近2億元建立了2855處應急避險場所,可臨時安置81.6萬避險群眾。目前,我省已成功避險1490起,避免了近13.6萬群眾可能的因災傷亡,防災效益十分顯著。
工程治理是徹底消除災害隱患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省在地質災害工程治理方面,提出了「生命安全、生態修復、生活改善、生產促進」多目標整合推進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理念和思路,將地質災害工程治理、排危除險、避險搬遷、監測預警等防災措施與生態治理、區域復綠、土地復墾有機結合。同時,還逐漸將地質災害防治融入扶貧開發,積極開展近4400處規模小、治理難度小的地質災害排危除險工程,為群眾增收脫貧探索了一條新途徑,實現了地災防治「小投入、大收益」。
通過實施上述系列舉措,使我省近年來的防災減災工作局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00年來,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成功應對了5·12汶川地震、4·20蘆山地震、11·22康定地震和8.8九寨溝地震考驗及8·13、7·9等暴雨洪災侵襲。成功避險1500餘起,排危除險4400處小型地質災害,實施了近3400處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保護了110萬名群眾生命和800億元財產的安全。
三、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黨中央、國務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尤其是近年來開展了如上所述的富有成效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相關部門構築了一套嚴密系統的地質災害防範網絡,盡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因災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取得了顯著的防災成效。但我省地質災害防治仍面臨巨大的挑戰,其主要問題包括:
一是我省災害點多面廣,隨機性強,防不勝防。我省目前僅通過人工排查發現的,直接對人民生命財產、重大工程建設和基礎設施構成威脅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就達4.2萬餘處。而我省實際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可能遠遠超過此數,因為有些隱患點很難通過人工排查的手段發現。
二是地震和強降雨頻發,使地質災害不斷增多。近年來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期,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同時也進入極端氣候頻發期。多次強震和強降雨天氣觸發了數以萬計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從而使我省地質災害不斷增多。僅2008年5·12汶川地震,就觸發地質災害高達6萬餘處,新增鬆散固體物源超過100萬立方米;2013年4·20蘆山地震觸發地質災害2000餘處;2017年8·8九寨溝地震觸發地質災害4000餘處。近年來多場強降雨在汶川地震災區和川東紅層地區誘發了大量群發性滑坡和泥石流災害。
三是近年來發生的多起災難性地災事件並不在群測群防預案點範圍之內,進一步加大地質災害防治難度。例如2013年7月10日都江堰市中興鎮三溪村五裡坡發生大規模山體滑坡,造成44人死亡、117人失蹤、大量農房被摧毀或受損。2017年6月24日阿壩州茂縣疊溪鎮新磨村發生特大山體滑坡,造成64戶農房被掩埋、83人失聯和死亡、岷江支流松坪溝河道堵塞近2公裡。2017年8月6日茂縣新店村滑坡,使G213國道中斷數十天等等。其不在預案點範圍內的主要原因是災害源區地處高位且植被覆蓋嚴重,具有高度的隱蔽性。如茂縣滑坡源區位於海拔3400米的山頂,與坡腳新磨村所在地高差達1200米以上。常規的排查和群測群防在高位、高隱蔽性災害面前已顯得無能為力,已很難提前發現此類災害隱患。
四是基層群測群防壓力不斷增大。隨著地質災害點數量的不斷增多,防災要求越來越高,問責機制越來越嚴,基層防災壓力越來越大。每年汛期都會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依靠現代科技手段從「人防」中解脫出來的呼聲越來越高,相關需求也越來越強烈。
針對上述現狀和問題,我們認為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通過強化「技防」提高防災減災中的科技含量,最大限度降低災害風險。為此,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構建「三查」體系,提升重大災害隱患早期識別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對地觀測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高位、高隱蔽性地質災害的早期識別和提前發現提供了可能的技術手段。建議儘快構建由高精度遙感+InSAR相結合的地質災害隱患「普查」體系;由基載LiDAR+無人機航拍構成的「詳查」體系;以及地面調查覆核的「核查」體系,通過此「三查」體系從不同角度和尺度來提前識別和發現重大地質災害隱患,並進行提前主動防範。InSAR是通過在衛星上發射和接收電磁波實現對地面的大範圍掃描,其對地表正在變形的區域具有很好的識別和監測能力,而LiDAR(在航測飛機或無人機上放置三維雷射掃描儀,通過發射和接收雷射實現對地表的掃描)以及UAV(無人機航拍)對震裂鬆動山體、歷史上曾經滑移變形區域等地表「損傷」具有很好的探測識別能力,更為重要的是LiDAR可以去除植被,使裸露山體的「損傷」暴露無遺。大量的災害案例表明,歷史上曾經受過「傷」和目前正在變形的山體,最容易在重力、降雨等因素作用下成災,因此,利用「三查」體系提前發現這些部位,根據其實際威脅對象判定是否為災害隱患以及風險等級,並據此採取針對性的措施。「三查」體系非常適宜於我省西部高陡山區高位、高隱蔽性災害隱患的識別,從而很好地彌補現人工排查的弱點和缺陷。臺灣地區、日本等已開展了大量工作,並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進一步強化專業監測預警,提升主動防災能力
通過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進行實時監控,一旦發現異常及時預警,並對危險區居民進行疏散和撤離,可有效保障受地質災害威脅區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除群測群防外,專業監測預警已逐漸成為主動防範地質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尤其是重監測、輕預警,缺乏對預警進行系統深入研究。建議:一是對一些威脅人口較多、危害較大但短時間內又不能實施工程治理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儘快實施專業監測預警。二是分期分批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開展專業監測預警,逐漸用技防部分取代人防。三是加強對地質災害預警理論、模型和判據研究。對全省已實施專業監測預警的災害點的監測數據進行統一集中管理,並結合氣象監測資料,加強對我省各區各類地質災害預警的理論研究,建立適宜的預警模型和判據。提高預警的準確性和實用性,最大限度減少漏報和誤報率。四是研究開發地質災害實時監測預警平臺,並儘快進行業務化運行。
(三)進一步明確防災思路,增強防災針對性實效性
抓重點,防大災。建立地質災害大數據平臺,對調查、排查和詳查成果進行匯總集成,編目建庫,科學分析和管理。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和風險評估工作,劃定高風險區,對隱患點進行風險排序。政府防災重點應放在重點區域、高風險隱患點上(如背靠大山的城鎮、人口聚集區),通過控制高風險隱患點降低整體風險,一般隱患點主要依靠群測群防。
抓協同,防風險。一是人防與技防協同:人防和技防各有優勢,互為補充,不能相互取代和顧此失彼。技防主要用於識別和防範「大災」,人防則在防範點多面廣的一般性災害很具優勢,應通過「織牢人防網、強化技防網」,實現協同防災。二是多部門協同聯動:國土、氣象、測繪、水利、地震、林業等多部門協同配合,數據共享共用,多災種監測預警,共同抵禦災害風險。
抓創新,強能力。開展基於空—天—地一體化的「三查」體系建設和專業監測預警,使防災關口前移,提升防災科技含量和能力,變被動為主動。
(四)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管理,提升風險防控能力
強化各級領導的防災主體責任。黨政領導重視是有效防災減災的前提,應充分發揮我們的制度優勢,進一步落實和強化省—市(州)—縣—區—鄉各級領導的防災主體責任。
成立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為了有效解決各部門因條塊分割而影響防災減災尤其是應急處置效率和效果的問題,可借鑑相鄰省份經驗,成立省級層面的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統籌協調和管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明確各相關部門職責,建立統一指揮和部門協調聯動機制。
提升公眾防災意識和能力。加強宣傳教育,防災知識進教材、進課堂、進社區,進媒體,進人心。在科技館、博物館等內增設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的內容。多管齊下,宣傳和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升公眾的防災減災能力。
十九大報告指出:「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人與自然的矛盾永恆存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自然災害鬥爭史。
地質災害一直會客觀存在,即使暫時全面消除(況且不可能),將來還會新產生。目前人類還無法做到發現所有的地質災害隱患,即使發現,因地質體演化與人類不在同一尺度(地質通常以萬年、百萬年為單位,人一般以年、月為單位),其發展演化很難全面準確預測,也無法徹底消除地質災害威脅。再加上我省地質災害點多面廣,災害發生具有不確定性、突發性,防不勝防。因此,我們只有勇敢面對,與之鬥爭和共處,儘可能將災害風險降低到與當時社會經濟水平相適應、人們可接受的程度,而一般不可能是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