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塌的老房子在徵地後開展了拆舊復墾,我們全家拿到了79萬元,再加上政府給的安置補償款,我們住進災後安置小區不僅沒掏一分錢,手頭還剩下不少。」
住在140多平方米寬敞明亮新居的袁學如喜上眉梢。走進他的新居時,68歲的袁學如正抱著小孫子,兒媳在廚房忙著做飯,幾個大點的孫子、孫女則聚在一起玩耍。一家人根據當地風俗舉辦了搬新屋入夥儀式。而在一年前的今天,他還躲在災後臨時安置點裡,無家可歸。
▲ 一年前,受災的米貝村村民臨時安置點(邱展聰 攝)
6月12日上午,河源市龍川縣貝嶺鎮米貝新村熱鬧非凡,孩子們喜笑顏開、追逐打鬧,村廣場上的大喇叭循環播放著旋律歡快的歌曲《好日子》,小山村處處都是喜氣洋洋的氛圍。上午10時許,龍川縣在這裡舉辦了簡短而熱烈的米貝新村落成暨不動產權證頒發儀式,57戶需搬遷安置的房屋全倒戶拿到了新居鑰匙和不動產權證,開啟了全新的幸福生活。
▲ 住進新屋,小朋友喜笑顏開(馮建奎 攝)
據了解,米貝村災後房屋重建安置小區於去年9月25日正式動工建設。今年的5月24日,村民在貝嶺中學召開安置小區分房大會,以抽籤的方式完成分房工作。
去年的6月10日、6月12日,米貝村遭受了降雨量達350毫米的特大強降雨襲擊,發生大量泥石流和山體滑坡,造成房屋倒塌,河水暴漲,交通、通訊、供電、用水中斷,全村轉移377人,直接經濟損失約1.1億元。
▲ 受去年強降雨襲擊,米貝村滿目瘡痍(邱展聰 攝)
而今天的米貝村,三棟安置大樓拔地而起,交通、水利、通訊、供電、用水全部修復,村民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這也是《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落地見效,結出的豐碩果實。
今年實施1000戶以上受危險山體威脅的村居避險搬遷
去年底,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下稱方案),提出到2022年底前,基本完成全省在冊的威脅100人以上的482處大型和特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和6.5萬處(戶)農村削坡建房風險點綜合治理。
根據進度安排,2020年-2022年將分別按照40%、30%、30%的比例,全面整治482處在冊大型和特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保障18.64萬受威脅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採取的主要措施有避險搬遷、工程治理和專業監測等。
今年是廣東貫徹落實方案的開局之年。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綜合治理工作被省政府確定為2020年省十件民生實事之一。省政府提出今年要組織實施1000戶以上受危險山體威脅的村居避險搬遷、100處大型以上地質災害工程治理、60處大型以上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省自然資源廳充分利用地質災害隱患點綜合治理工作被列為2020年省十大民生實事的有利契機,全面推動地質災害三年防治任務落實。
據悉,今年的地質災害綜合治理任務總體進展順利。現已完成避險搬遷4處298戶,已完成避險搬遷方案編制334戶。在工程治理方面,36處已完成工程治理施工,125處已完成工程治理勘查設計。在專業監測方面,3處已完成監測點建設,4處已完成監測方案編制。
「雨非常大,我中風無法自行撤離,本來想聽天由命了,沒想到政府工作人員冒雨趕來,說背也要把我背出去,緊急時刻帶我離開了危險的老房子。」65歲的謝記社談起6月8日撤離時的那一幕,至今仍心有餘悸。
6月5日—9日,廣東除湛江外大部市縣都出現了暴雨到大暴雨。7日晚,清遠市清城區源潭鎮迎咀村委會赤獅坑村小組遭遇暴雨襲擊後,巡防員在巡查時發現有泥砂流入房屋,立馬上報。
隨後,村小組幹部立即將常住村民55人轉移至安全地帶。23時許,赤獅坑村後山發生泥石流,村內大部分房屋受損,巷道被淤泥所填塞。由於巡排查落實到位、預警及時,赤獅坑村實現成功避險,未造成人員傷亡。
同樣是在清遠市清城區,轄內龍塘鎮國營銀盞林場墨斗塱村從6月6日開始持續不斷地下雨乃至大暴雨。發現墨斗塱村後山體有異常後,龍塘鎮自然資源所及鎮政府工作人員主動進村動員地處危險區域的村民撤離。8日凌晨3點,村後山突發泥石流,衝毀2棟、損毀1棟泥磚房。由於危險地帶13名村民及時被撤出,未造成人員傷亡。
近期,廣東連續遭遇強降雨天氣,迄今已經歷四輪「龍舟水」,各地普遍出現了暴雨到大暴雨,地質災害高發頻發。廣東全省尚有地質災害隱患點5444處,威脅26.04萬人生命安全,潛在經濟損失達80.23億元。
據統計,今年5月20日至6月10日,全省共發生地質災害58起。面對當前嚴峻形勢,省自然資源廳堅持一手抓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一手抓好省三年行動方案實施和省民生實事辦理,時刻繃緊防範重特大地質災害這根弦,堅決守住不發生重大地質災害的底線。
針對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省自然資源廳及基層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堅持做到「一守三防」,「一守」即守住不發生重大地質災害,「三防」即做好群測群防、做好重點地區防禦、做好預警響應防禦措施,收到了良好成效。
特別是經過前幾輪的強降雨,全省多地土壤含水量已趨於飽和,發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風險很高。全省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強化思想認識、組織領導、群測群防、值班值守、宣傳教育,以最大努力和最嚴措施防範重大地質災害發生,確保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
在預測預警方面,入汛以來,省自然資源廳聯合省氣象局共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2級預警簡訊1期(1308條),覆蓋廣州、河源、惠州、清遠等4個地市的山地丘陵區;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3級預警簡訊81期(130864條),範圍覆蓋廣州、深圳、珠海、汕頭、佛山、韶關、河源、梅州、惠州、汕尾、東莞、中山、江門、陽江、茂名、肇慶、清遠、揭陽、雲浮等19個地市的山地丘陵區。根據預警情況,有關市縣及時啟動預警響應,開展地質災害巡排查和人員轉移工作。
▲ 清遠市清城區龍塘鎮巡防員6月6日-8日收到的地災預警信息
「寧聽群眾罵聲、不聽群眾哭聲。」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指出,開展巡排查是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關鍵。據悉,入汛以來,全省自然資源系統共出動巡排查人員50498人次、巡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風險點)30294處次,組織轉移人數15083人,轉移人員均已得到妥善安置,沒有發生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針對近期貴廣鐵路廣西段因暴雨落石受阻停運情況,省自然資源廳迅速組織對交通沿線的153處隱患點開展排查,並要求各地迅速落實與當地交通部門對接並逐點排查,如發現險情,及時撤離受威脅人員,堅決避讓,劃定禁入區,封閉相關道路,確保不發生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群測群防是地質災害防治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目前,廣東已初步構建了群測群防體系,特別是建立了一定規模的群測群防隊伍。
據悉,全省群測群防員隊伍已達18000人。在汛期期間,鎮、村(居)幹部帶領群測群防員做好轄區隱患點、風險點的巡查排查,組織受威脅群眾開展自救互救、及時上報巡查排查信息等。群測群防員堅持做好隱患點、風險點的巡查監測、向受威脅群眾講解隱患風險危害以及逃生辦法,動員和協助受威脅群眾轉移避險、及時報告巡查排查結果。各地全面核對及更新群測群防員信息,同時也將地質災害隱患點對應的交通和水利的巡檢養護人員納入群測群防體系中。
省自然資源廳還與相關部門進一步建立健全協調聯動機制,強化在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上「寧可越位,也不缺位」的理念,主動作為,確保災害風險應查盡查,信息共享,各負其責,齊抓共管。
同時,將地質災害隱患點、削坡建房點納入群測群防體系,並督促相關部門將重點地區學校、醫院、廠房、倉庫、工棚等設施納入群測群防體系,加強排查巡查,建立隱患風險臺帳,明確整改單位和人員,限期完成整改工作。
在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和構建群測群防體系,堅持「人防」的同時,我省還在「技防」方面做足了文章,充分發揮地勘單位技術支撐作用。全省21個地級市和137個縣(市、區)已與53家地勘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實現了全省市、縣兩級自然資源部門技術支撐單位全覆蓋。
具體做法是,加快推進大數據管理平臺建設和應用,各地勘隊伍加強對市、縣自然資源部門駐守人員和防治技術裝備的配置,切實提高了技術支撐保障能力。市、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進一步完善技術支撐單位技術服務相關規定,明確職責和義務,切實加強技術支撐單位的管理,提高技術支撐服務水平。
為提升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效果,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採取線上線下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面向中小學校、建設單位和農村幹部群眾,特別是獨居老人、殘障人士和外來務工人員,大力宣傳防災減災基本知識,讓其了解本地區地質災害隱患和削坡建房風險的危害性,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組織防災減災宣傳員、輔導員和志願者隊伍,深入企業、農村、社區、學校、家庭,堅持以案說法,營造防災減災社會氛圍,在削坡建房地區,牢固樹立「先護坡,後建設」的理念。
「一定要嚴陣以待、嚴防嚴控,以極端負責的態度完成今年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堅持多措並舉,壓實工作責任,牢記「自身責任是什麼」、清楚「隱患在哪裡」、熟悉「出現災情怎麼辦」,調動各方力量,形成「聯防聯治一條心」。省自然資源廳一系列地質災害防治「組合拳」取得良好成效。據了解,截至目前,今年「龍舟水」期間,全省成功避讓地質災害2處,共避免人員傷亡68人,避免經濟損失800餘萬元。當前,廣東已進入颱風多發季節。根據氣象部門信息,颱風「鸚鵡」將於14日中午前後在廣東珠海到湛江一帶沿海登陸。
省自然資源廳及時發布通知,要求沿海各地級以上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和觀測預報機構的工作人員加強應急值守,落實領導帶班制度,密切關注颱風發展態勢,及時登陸海洋預報網密切關注海洋災害發生發展動態。
同時,要求有關部門加強觀測設備巡檢和修復,確保觀測系統穩定運行;加強分析會商,及時更新預警報,及時將預警報信息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種形式予以廣泛傳播,確保及時發布。
專家指出,颱風來襲,往往伴隨大風和強降雨,會產生大面積的風暴增水和大浪到巨浪的過程,同時誘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變大。
省自然資源廳要求各地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加強海洋、地質災害隱患點、農村坡腳住房以及公路、鐵路兩側坡體的巡查排查,切實防範颱風誘發海洋、地質災害。
在加強信息共享方面,省自然資源廳要求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加強與當地「三防辦」、氣象、水利等部門的溝通聯繫,及時提供海洋災害和地質災害預警報、災害風險研判信息,以及針對海上作業人員撤離、危險地帶人群安全轉移等相關災害防禦措施建議,為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防災減災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文字:馮建奎】
粵自然小編團隊
編輯| 婉華
校核| 章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