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巴中1月12日訊(溫智 白永貴)2020年,巴中出現31次降雨天氣過程,5站雨量超過1000mm,其中最大雨量通江縣煙溪為1101.5mm,短時強降雨多發頻發。受其影響,發生地質災害52處,其中:災情17處,受災342人,損毀房屋21棟,直接經濟損失427萬元;險情35處,威脅434戶1122人安全,潛在經濟損失6300萬元。截至汛末,較年初新增隱患點29處,隱患點總數2096處,威脅1.58萬戶6.76萬人安全,威脅財產30億元。
面對嚴峻的地質災害防治形勢,我市各級各部門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領導防災減災指示批示精神和決策部署,創新機制,突出重點,壓實責任,嚴密防範,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實現了連續九年地質災害「零傷亡」。2020年,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點突出,亮點紛呈,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形成「五縱五橫」防災格局,凝聚齊抓共管合力。建立市、區縣、鄉鎮、村社、監測員「縱向到底」和黨委政府、職能監管部門、責任單位人員「橫向到邊」的防災責任體系,層層壓緊壓實防災減災救災責任;召開地質災害指揮部全體會議2次,主汛期召開一月一次專題調度會,強化重點工作落地落實;汛期安排自然資源和規劃、住建、交通等12個部門牽頭開展一月一次督查,對發現的問題跟蹤督辦,限期整改;建立「管轄區必管地災」「管行業必管地災」的防災工作機制,形成齊抓共管地質災害合力。
細化「單項標準」運行指標,加大定向監管力度。制定「值班值守十問五告知」「人為引發地質災害追責措施」「隱患點三牌格式標準」「地質災害防治VI識別系統和應急物資標準」等制度,推行地質災害防治巡查排查、監測預警、值班值守、應急救援、工程地質災害防範等規範化標準化精細化管理,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
落實「分級量化」響應辦法,施行靶向預警管控。制定巴中市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規程,將單日降雨、過程累計降雨等量化分析,規定不同降雨工況、不同氣象預警級別條件下,各級各有關部門必要的應對措施、物資投入和隊伍集結;研判劃定每輪強降雨高、中風險區域,定向發布地質災害預警和風險提示,同步向防災責任主體推送響應措施,增強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的針對性、時效性。
推行「三防聯動」幫扶到人,補齊防災短板弱項。推行鄉鎮防災「心連心」、村社防災「點對點」、院戶防災「手拉手」。提前介入行政區劃調整鄉鎮,落實防災責任人B崗202人,實時跟蹤聯繫,推動防災工作的順利進行。全市落實地質災害隱患點「院戶聯防」2096餘處,確定鄉鎮、村社幫扶志願者1300餘人,就近選配「一對一」幫扶人500餘人,保障地質災害緊急轉移撤離時「不空一戶,不落一人」。
加強「人技聯防」交互監測,精準防災成效凸顯。建成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省、市、縣和市級自然資源和規劃、應急、水利、氣象等部門信息網絡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同步會商。對威脅30人以上的559處隱患點安裝自動雨量站559臺、GNSS位移監測儀861臺、滑坡報警器219臺,專業監測佔比達23.5%;開發應用群測群防APP、野外調查APP等,建成7處專業監測預警管理平臺。
推行「能力前置」專業支撐,夯實一線防災基礎。實行專業督導駐守與重點時段定期巡檢結合的技術支撐模式,增強一線防災能力。落實省級地勘單位7個,常駐專業技術人員32名,承擔市、區縣2020至2022年技術督導工作。組織駐守專業技術人員全面參與基層汛前排查、宣傳培訓、避險演練等工作。完成3個臨邊鄉鎮專項調查、6處城鎮規劃區地質災害詳查、196次鄉鎮巡迴督導,指導基層編制防治預案210份。
普及「走村竄巷」宣傳培訓,防治知識全面覆蓋。組織開展「百鄉千村萬戶」、趕集日、「壩壩會」、「青春志願,守護生命」志願者、「小手拉大手」進校園、「面對面」等宣傳2200場次;培訓各級防災責任人、監測職責人、專職監測員、項目經理、監理負責人等220場次5300餘人;區縣、鄉鎮組織示範性避險演練46場,隱患點單點演練2320場,參演群眾38460人;發放各類宣傳資料8萬餘份(冊)。
突出「三重區位」專項調查,查準城鎮周邊險情。自籌資金開展城鎮在建區、規劃用地區、臨崖臨坎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完成巴州區楊家壩、北龕寺、迴風、大佛寺至柳津橋片區,以及各區縣重點規劃區地質災害隱患專項調查,形成1:1000詳查成果;詳查範圍以城鎮集中建設區和即將開發地塊為重點;以最不利開發條件為底線,明確每宗地開發建設量化控制指標建議和防災措施建議;評價調查區域宗地或地塊潛在風險性,為城鎮規劃、開發建設提供基礎地質信息,避免引發工程地質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