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連續九年地質災害「零傷亡」

2021-01-13 人民資訊

四川新聞網巴中1月12日訊(溫智 白永貴)2020年,巴中出現31次降雨天氣過程,5站雨量超過1000mm,其中最大雨量通江縣煙溪為1101.5mm,短時強降雨多發頻發。受其影響,發生地質災害52處,其中:災情17處,受災342人,損毀房屋21棟,直接經濟損失427萬元;險情35處,威脅434戶1122人安全,潛在經濟損失6300萬元。截至汛末,較年初新增隱患點29處,隱患點總數2096處,威脅1.58萬戶6.76萬人安全,威脅財產30億元。

面對嚴峻的地質災害防治形勢,我市各級各部門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領導防災減災指示批示精神和決策部署,創新機制,突出重點,壓實責任,嚴密防範,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實現了連續九年地質災害「零傷亡」。2020年,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點突出,亮點紛呈,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形成「五縱五橫」防災格局,凝聚齊抓共管合力。建立市、區縣、鄉鎮、村社、監測員「縱向到底」和黨委政府、職能監管部門、責任單位人員「橫向到邊」的防災責任體系,層層壓緊壓實防災減災救災責任;召開地質災害指揮部全體會議2次,主汛期召開一月一次專題調度會,強化重點工作落地落實;汛期安排自然資源和規劃、住建、交通等12個部門牽頭開展一月一次督查,對發現的問題跟蹤督辦,限期整改;建立「管轄區必管地災」「管行業必管地災」的防災工作機制,形成齊抓共管地質災害合力。

細化「單項標準」運行指標,加大定向監管力度。制定「值班值守十問五告知」「人為引發地質災害追責措施」「隱患點三牌格式標準」「地質災害防治VI識別系統和應急物資標準」等制度,推行地質災害防治巡查排查、監測預警、值班值守、應急救援、工程地質災害防範等規範化標準化精細化管理,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

落實「分級量化」響應辦法,施行靶向預警管控。制定巴中市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規程,將單日降雨、過程累計降雨等量化分析,規定不同降雨工況、不同氣象預警級別條件下,各級各有關部門必要的應對措施、物資投入和隊伍集結;研判劃定每輪強降雨高、中風險區域,定向發布地質災害預警和風險提示,同步向防災責任主體推送響應措施,增強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的針對性、時效性。

推行「三防聯動」幫扶到人,補齊防災短板弱項。推行鄉鎮防災「心連心」、村社防災「點對點」、院戶防災「手拉手」。提前介入行政區劃調整鄉鎮,落實防災責任人B崗202人,實時跟蹤聯繫,推動防災工作的順利進行。全市落實地質災害隱患點「院戶聯防」2096餘處,確定鄉鎮、村社幫扶志願者1300餘人,就近選配「一對一」幫扶人500餘人,保障地質災害緊急轉移撤離時「不空一戶,不落一人」。

加強「人技聯防」交互監測,精準防災成效凸顯。建成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省、市、縣和市級自然資源和規劃、應急、水利、氣象等部門信息網絡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同步會商。對威脅30人以上的559處隱患點安裝自動雨量站559臺、GNSS位移監測儀861臺、滑坡報警器219臺,專業監測佔比達23.5%;開發應用群測群防APP、野外調查APP等,建成7處專業監測預警管理平臺。

推行「能力前置」專業支撐,夯實一線防災基礎。實行專業督導駐守與重點時段定期巡檢結合的技術支撐模式,增強一線防災能力。落實省級地勘單位7個,常駐專業技術人員32名,承擔市、區縣2020至2022年技術督導工作。組織駐守專業技術人員全面參與基層汛前排查、宣傳培訓、避險演練等工作。完成3個臨邊鄉鎮專項調查、6處城鎮規劃區地質災害詳查、196次鄉鎮巡迴督導,指導基層編制防治預案210份。

普及「走村竄巷」宣傳培訓,防治知識全面覆蓋。組織開展「百鄉千村萬戶」、趕集日、「壩壩會」、「青春志願,守護生命」志願者、「小手拉大手」進校園、「面對面」等宣傳2200場次;培訓各級防災責任人、監測職責人、專職監測員、項目經理、監理負責人等220場次5300餘人;區縣、鄉鎮組織示範性避險演練46場,隱患點單點演練2320場,參演群眾38460人;發放各類宣傳資料8萬餘份(冊)。

突出「三重區位」專項調查,查準城鎮周邊險情。自籌資金開展城鎮在建區、規劃用地區、臨崖臨坎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完成巴州區楊家壩、北龕寺、迴風、大佛寺至柳津橋片區,以及各區縣重點規劃區地質災害隱患專項調查,形成1:1000詳查成果;詳查範圍以城鎮集中建設區和即將開發地塊為重點;以最不利開發條件為底線,明確每宗地開發建設量化控制指標建議和防災措施建議;評價調查區域宗地或地塊潛在風險性,為城鎮規劃、開發建設提供基礎地質信息,避免引發工程地質災害。

相關焦點

  • 截至目前 我州實現地質災害零傷亡
    涼山,地質構造複雜、地質環境脆弱,降水不均衡且夜雨居多,再加之近年來人類工程活動強烈,造成了我州地質災害風險較大。目前,我州錄入省平臺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達3930個、重點監控區域為410個。在全州報告發生的121起地質災害中,造成6517人受災,受損土地1780.7畝,但無直接因災人員傷亡。今年以來,全州成功避讓了木裡縣項腳鄉項腳村阿牛窩子泥石流、西昌市安哈鎮響水溝2、3號泥石流、布拖縣羅家坪鄉愛國村1、2組滑坡、木裡縣白碉苗族鄉呷米坪村麥架坪組滑坡等24起地質災害,提前組織撤離避讓2759人,避免傷亡431人,避免經濟損失3224.32萬元。
  • 渠縣局紮實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地質災害防治是一項生命工程,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在2020年渠縣「群眾最不滿意的10件事」整治活動中,渠縣自然資源局收到地質災害類群眾訴求8件,主要是反映屋前房後及渠江兩岸發生地質災害等有關問題。渠縣自然資源局高度重視,及時組織專業地勘單位現場踏勘,進行逐一核實。
  • 常德石門大型山體滑坡零傷亡!人員提前撤離
    慶幸的是,本次大型滑坡發生前,當地已轉移安置群眾6戶20人,實現了「零傷亡」。那麼,本次「零傷亡」背後,當地做了哪些應急舉措?對我省其他地區,又有什麼值得借鑑的經驗?真相記者進行了詳細調查。地動山搖,無情的土方,裹挾著樹木滾滾而下,整個現場充滿了緊張與危險。7月6號16點55分,常德市石門縣南北鎮潘坪村雷家山,發生了大型山體滑坡地質災害。
  • 石門特大型山體滑坡這樣實現「零傷亡」
    「山體滑坡突發,群眾能夠成功避險,實現『零傷亡』,關鍵在於常德市、石門縣、南北鎮三級政府及氣象部門、自然資源部門緊密聯動,並協同運用了技防和人防措施。」常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二級調研員彭建武介紹,常德市每年2月就開始調度安排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織專門力量在區域範圍內開展汛前地質災害巡查,詳細記錄了包括雷家山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內的常德市104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情況。
  • 地質災害分類、分級
    一、地質災害分類分級原則(1)地質災害是依據地質災害概念和涵義進行全面的科學分類。凡是與內動力地質作用、外動力地質作用、人類工程動力作用有關的地質災害,以巖石圈自然地質作用為主導因素形成的自然災害都歸入地質災害類型。
  • 2020年10月份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11月份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1-10月份,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7771起,其中滑坡4775起、崩塌1775起、泥石流897起、地面塌陷174起、地裂縫142起、地面沉降
  • 深海地質災害有哪些?
    隨著我國海洋科技戰略的實施,海洋地質人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未知的深海。在這片未知的區域——深海底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發生了或者將會發生哪些不為人知的地質災害呢?   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國深水技術發展較為迅速。最近幾年來,國內學者也開始關注
  • 【備考乾貨】高中地理常考的地質災害小常識,關於地質災害的17個問題
    3、地質災害分哪些級別按危害程度和規模大小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地質災害災情四級: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0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的地質災害險情。特大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災情。
  • 2020年11月份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12月份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1-11月份,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7809起,其中滑坡4794起、崩塌1790起、泥石流897起、地面塌陷178起、地裂縫142起、地面沉降8起,造成117人死亡、22人失蹤、5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50.1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分別增加26.5%和81.4%,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減少37.9%(表1)。
  • 強降雨北方「發力」 需防範地質災害及城市內澇
    氣象專家提醒,此次北方的強降雨過程,局地降雨量較大,四川、陝西、甘肅等地要特別注意防範強降雨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但當降雨強度極大時,也可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區域性暴雨一般可持續3~7天,影響範圍可達10~20萬平方千米或更大,災情為一般,但有時因降雨強度極強,可能造成區域性的嚴重暴雨洪澇災害。
  • 地質災害防治刻不容緩 監測儀器儀表大顯身手
    中國領土廣闊,地質較為複雜,一旦遇到暴雨等惡劣天氣,有些省份會經常發生地質災害。垮塌、滑坡、泥石流等每一場兇猛的災害都來得地裂山崩,因此,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已經刻不容緩。地質災害的嚴重性不容忽視,相關部門表示,在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時,既要注重地質災害的前期監測及預防,又要提高地質災害的應急及後期治理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質災害發生機率和損失。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會造成巨大危害,如何治理與防治成為刻不容緩的主題。
  • 四川今汛成功避讓地質災害152起
    近日,記者從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獲悉,今年汛期,四川省共實現地質災害成功避險152起,累計避險轉移受威脅群眾94萬餘人,轉移人數是去年的近兩倍,避免了4000餘人因災傷亡。今年入汛以來,四川連續出現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降水量較常年均值偏多77%,全省20個市(州)、155個縣(市、區)、1100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截至10月31日,共發生地災4228起,直接經濟損失23.1億元。面對極端天氣影響,四川以防範化解地災風險為工作方向,推動全省63處地災防治項目於3月25日前展開。
  • 2020年度中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年會在巴中召開
    巴中頻道 譚裕騎 10月27日,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國家地質公園網絡中心和巴中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年度中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年會在四川巴中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地質領域專家學者和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地區的41家世界地質公園主管部門代表齊聚一堂,共話盛會,共享經驗,共謀世界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
  • 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初步建立了地質災害與氣象數據實時共享預警系統和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指揮系統,當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等級達到三級以上時,由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聯合籤發地質災害風險預警產品並對公眾發布。目前,我省已成功避險1490起,避免了近13.6萬群眾可能的因災傷亡,防災效益十分顯著。工程治理是徹底消除災害隱患的重要舉措。
  • 近五年,四川20萬人搬出地質災害危險區域
    王龍高是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戶,和王龍高一樣,「十三五」期間,四川已有54946戶近20萬人告別了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老屋,搬進小區住進新房。四川地域面積廣,地形地貌多樣,地質條件複雜,加之頻繁地震活動及「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蘆山地震、「8.8」九寨溝地震等強震持久影響,造成大量山體震裂鬆動,不僅次生地質災害頻發,也為後期滑坡、泥石流災害提供了豐富的鬆散物源。
  •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湖南省2018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2017年全省各地成功預報地質災害592起,緊急轉移22018人,避免了大量可能因災造成的人員傷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成效較為明顯。  二、2018年地質災害重點防範期和重點防範區域  (一)重點防範期。
  • 2號颱風「鸚鵡」來臨,地質災害防治如何做?省自然資源廳有這一套「組合拳」
    由於危險地帶13名村民及時被撤出,未造成人員傷亡。近期,廣東連續遭遇強降雨天氣,迄今已經歷四輪「龍舟水」,各地普遍出現了暴雨到大暴雨,地質災害高發頻發。廣東全省尚有地質災害隱患點5444處,威脅26.04萬人生命安全,潛在經濟損失達80.23億元。
  • 常州推出7項措施防治地質災害 所有隱患點群測群防全覆蓋
    常報全媒體訊 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近日《常州市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印發 ,該方案結合我市地質災害現狀和防治形勢制定,將紮實推進我市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該方案同時梳理制定了常州市2020年地質災害隱患點明細表。
  • 實踐探索:地質災害防範 因地制宜 於基層見真功-中國氣象局政府...
    在氣象預警提前鎖定的小古源村,洪水夾雜著泥石流,順著小溪和公路傾瀉而下,直衝村民房屋……幸運的是,當地群眾已提前轉移,無一傷亡。  時間回到5月19日上午,隨著一份《專題天氣預報》從江永縣氣象局發送至縣政府,應急管理、水利、交通、自然資源等部門立即進入應急準備狀態。「現在小古源村降水接近40毫米,晚上預計還有降水,地質災害風險很大。」
  • 旺蒼山體崩塌原因初步查明 屬於地質災害(圖)
    山體崩塌現場崩塌原因:主因:地質結構不利於山體穩定次因:連續降雨誘發909地質勘察大隊總工程師冉錦萍介紹了崩塌原因的初步調查結果。根據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專家組現場勘驗初步認定:發生在旺蒼縣五權鎮彭家坡發生的大面積山體滑坡的原因為,該處崩滑體發生在褶皺軸部附近的陡傾灰巖順向坡體中;由於褶皺軸部縱向拉張節理、橫向節理極為發育,由縱向拉張節理、橫向節理和順向傾外層面(傾向140度、傾角50度)組成的巖體斜坡結構,該地質結構不利於山體穩定是導致此次災害的主要原因;由於採礦(灰巖)切腳使巖體前沿失去支撐,加上連續降雨誘發了本次山體崩滑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