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乾貨】高中地理常考的地質災害小常識,關於地質災害的17個問題

2020-11-24 騰訊網

備考十餘年,篇篇是經典

地質災害是指在地球的發展演化過程中,由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災害性地質事件。地質災害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變化規律,既受制於自然環境,又與人類活動有關,往往是人類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主要類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什麼是崩塌?

崩塌是較陡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崩塌示意圖

崩塌發生前兆?

前緣時有掉塊,墜落現象。

偶爾聽見巖石的撕裂摩擦錯碎的聲音。

地下水質、水量異常。

動植物出現異常現象。

什麼是滑坡?

斜坡上的巖土體由於種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軟斜坡上的巖土體由於種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叫滑坡。

滑坡發生前有什麼異常現象?

(1)滑坡前緣出現橫向及縱向裂縫,前緣土體出現隆起現象。

(2)滑坡後緣裂縫急劇加寬加長,新裂縫不斷產生,滑坡體後部快速下座,四周巖土體出現鬆動和小型塌滑現象。

(3)在滑坡前緣有堵塞的泉水復活或泉水、井水突然乾枯。

(4)動物出現驚恐異常現象。

(5)房屋傾斜、開裂,出現醉漢樹、馬刀樹等。

巖質滑坡示意圖

土質滑坡示意圖

什麼是泥石流?

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發生有什麼異常跡象?

泥石流發生的前兆特徵有:動植物異常,如豬、狗、牛、羊、雞驚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亂竄,植物形態發生變化,樹林枯萎或歪斜等現象,山谷中傳來轟鳴聲,主河流水上漲和正常水流突然中斷。

泥石流災害

什麼是地面塌陷?

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地質現象。

地面塌陷有什麼徵兆?

井、泉的異常變化。

地面變形。

建築物出現變形、開裂現象。

地面積水冒氣泡、水泡、旋流等。

植物變態、動物驚恐。

地面塌陷災害

當地質災害發生時,該怎麼辦?

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或者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

接到地質災害險情報告的當地人民政府應及時動員、組織受到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員轉移到安全地帶。

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組織有關專家對地質災害現場進行踏勘,並出具踏勘意見,為地方政府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啟動並組織實施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力量進行搶險救災。

關於地質災害的17個問題

1.什麼是地質災害?地質災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2.地質災害會造成怎樣的危害地質災害給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危害。例如,雲南小江流域近 40 年來發生嚴重泥石流 25 次,造成 163人死亡, 55 人重傷,直接經濟損失 6906 萬元。1991 年 9 月 23 日 發生於雲南省昭通市頭寨溝的滑坡,總方量 1800 萬 m 3 , 造成 216 人死亡。1989 年四川華瑩山溪口鎮的滑坡型泥石流造成 221 人死亡。

3、地質災害分哪些級別按危害程度和規模大小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地質災害災情四級: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0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的地質災害險情。特大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災情。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大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中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小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3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

4.什麼是崩塌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一般發生在地形坡度大於50度,高度大於30米的高陡坡上。

5.什麼是滑坡滑坡(也稱走山)是指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向下滑動的地質現象,滑坡多發生在坡度小於50度的斜坡上。

6.什麼是泥石流泥石流(也稱蛟龍)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地質現象,是山區溝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水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按物質組成劃分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類,按流體性質可分為粘性和稀性泥石流;此外還有按水源類型劃分的;降雨、冰川、潰壩型;按地形形態劃分的溝谷型、坡面型等。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發條件和搬運介質。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庫潰決溢水等都可成為泥石流的水源。

7.什麼是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重力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地質現象。

8.崩塌、滑坡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斜坡的地層巖性,是發生滑坡的物質基礎。地層的巖性不同,它們的強度各不相同,發生滑坡的難易程度也就不同。花崗巖、石英巖、石灰巖等塊狀巖石,緻密堅硬,抗剪強度大,完全由它們組成的斜坡,很少發生滑坡,而有軟弱的泥巖、頁巖、煤層和各種地表覆蓋層存在的斜坡,很容易發生滑坡。採礦不按規範,預留礦柱少,亂採濫挖,造成採空區坍塌,導致山體開裂,繼而發生崩塌、滑坡。修建鐵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廠等工程,開挖坡腳,形成人工陡邊坡,易引起崩塌、滑坡的發生。在斜坡上大量興建樓房、工廠,堆渣堆土等,給斜坡增加荷載,斜坡支撐不了過大的重量,便失去平衡,發生崩塌、滑坡。不適當地開墾農田,亂砍濫伐,破壞植被,有利於雨水等地表水滲入地下、軟化巖土,也能誘發崩塌、滑坡。

9.泥石流的特徵及活動特點典型泥石流分為形成、流通、堆積等三區,溝谷也相應具備三種不同形態。溝床縱坡降越大,越有利於泥石流的發生,但比降在10-30%的發生頻率最高。因此,泥石流一般發生在山區,其持續時間很短,一般僅幾分鐘到幾十分鐘,其活動特點是:高速、突發、周期復活、鏈生和群發性,其破壞方式有淤埋、衝毀、堵河阻水和彎道爬高、超高危害(如1979年四川雅安、1984年雲南東川泥石流死亡人數各為100多人)。

10.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危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毀壞土地、房屋、道路、橋梁、造成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如1979年金溫鐵路100公裡處邊坡巖體崩塌,造成旅客列車四節車廂出軌。永嘉縣羅東鄉若岙底村因受9909號颱風暴雨影響,引發山體滑坡,毀房42間,造成17人死亡。

11.地面塌陷的類型及特點地面塌陷按其成因可分為採空塌陷和巖溶塌陷,而後者分布廣、數量多、頻率高,誘發因素多,且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突發性特點。巖溶塌陷按其成因又可分為自然巖塌陷和人為巖溶塌陷,其中,自然巖溶塌陷的成因包括暴雨、洪水、重力、地震,人為巖溶塌陷中,成因以坑道排水或突水,抽取巖溶地下水、水庫畜引水為主,共佔人為塌陷的92%。我市以採空塌陷為主,主要分布於煤炭開採區。

12.地質災害發生的前兆有哪些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緣不斷發生掉塊、墜落、小崩小塌的現象;崩塌的腳部出現新的破裂形跡;不時偶然聽到巖石的撕裂摩擦聲;出現熱、氣、地下水異常;動物出現異常。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緣出現橫向及縱向裂縫,前緣土體出現隆起現象;滑體後緣裂縫急劇加寬加長,新裂縫不斷產生,滑坡體後部快速下座,四周巖土體出現鬆動和小型塌滑現象;滑帶巖土體因摩擦錯動出現聲響,並從裂縫中冒出氣或水;在滑坡前緣坡角處,有堵塞的泉水復活或泉水、井水突然乾枯;動物出現驚恐異常現象;滑坡體上的觀測點明顯位移;滑坡前緣出現鼓丘;房屋傾斜、開裂和出現醉漢林、馬刀樹等。泥石流發生的前兆是:溝內有轟鳴聲,主河流水上漲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斷。動植物異常,如豬、狗、牛、羊、雞驚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亂竄,植物形態發生變化,樹林枯萎或歪斜等現象;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如發現上述的一些徵兆,尤其是發現山體出現裂縫,則可能存在發生崩塌、滑坡的隱患,長期降雨或暴雨則可能誘發泥石流。

13.地質災害應如何應急避險避免受災對象與致災作用遭遇。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就是指主動的躲避與被動式的撤離。對於處於危險區的工程及人員,所採用的方法是:預防、躲避、撤離、治理,這四個環節每一個都含有很大的防災減災的機會。崩塌、滑坡災害的應急防治措施是:視險情將人員物資及時撤離危險區;及時制止致災的動力作用;事先有預兆者,應儘早制訂好撤離計劃。躲避泥石流不應順溝向下遊跑,應向溝岸兩側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處。

14.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種加固工程如支檔、錨固、減載、固化等,並附以各種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簡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體上的裂縫或修地表排水渠。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設計和施工中要設置完善的排水系統,避免地表水入滲,對已有塌陷坑進行填堵處理,防止地表水注入。

15. 發現地質災害應如何報告發現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或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其他部門或者基層群眾組織接到報告,應立即轉報當地人民政府或國土資源主管部門。

16. 災害預警

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以減小當地的損失。地震發生時,首先出現的是上下震動的P波,震動幅度較小,要過大約10秒到1分鐘時間,水平運動的S波才會到來,造成嚴重破壞。

地震預警就是利用地震發生後,P波與S波之間的時間差。原理上,在距離震源50公裡內的地區,會在地震前10秒收到預警信息;90-100公裡內的地區,能提前20多秒收到預警信息。研究表明,如果預警時間為3秒,可使傷亡率減少14%;如果預警時間為10秒和60秒,則可使人員傷亡分別減少39%和95%。

"地震預警"並非"地震預報",兩者不屬同一概念。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事件事先發出通告;而"地震預警"是指突發性大震已發生、搶在嚴重災害尚未形成之前發出警告並採取措施的行動,也稱作"震時預警"。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報,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生後,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利用電波向震中周邊發出警報,以實現在震波抵達前,提前幾秒到幾十秒進行預警的技術。大陸地震預警網覆蓋震區90%人口,大陸地震預警網向公眾預警方式包括,微博、APP、電視預警等,以及安裝在學校、廠礦、地鐵等特殊行業的預警報警器。大陸地震預警網已連續成功預警了蘆山的7級強震、魯甸6.5級地震等40次破壞性地震,預警信息已在學校、社區、醫院、地鐵、化工、燃氣、核反應堆等領域應用。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可有多個烈度,一般講,離震中越近的地方破壞就越大,烈度也越高。

對於同一個地震,以震中為中心,隨著震中距離越來越遠,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會越來越弱。這就是不同地區的人們對同一個地震感覺會大不相同。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震源深度、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

17. 自然災害總結

中國自然災害種類繁多,主要包括洪澇、乾旱災害,颱風、冰雹、暴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火山、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從區域上看,西南地區的地質災害,長江中下遊的水文災害,華北地區的氣象災害顯得十分突出。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山體斷裂發育,巖性疏鬆;地處我國地勢階梯交界處,地勢起伏較大,多陡峭出體;降水豐富,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採礦、公路建設等大型工程活動和,濫砍濫伐、過度開墾等人類活動造成植被破壞嚴重,巖體鬆動。長江中下遊區多水文災害的原因:西南和東南季風影響降水多;階梯交界處,多山的迎風坡;中下遊地勢地平,排水不暢;東部臨海,多風暴潮;流域面積廣,支流眾多。人類破壞植被、陡坡開荒、圍湖造田等也是重要原因。。。。。

自然災害是地理環境演化過程中的異常事件,卻成為阻礙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自然災害系統是由孕災環境、致災因子和承災體共同組成的地球表層變異系統,災情是這個系統中各子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自然災害"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且對人類社會造成了的危害的現象和事件。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颱風、龍捲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也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乾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汙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這些自然災害雖是自然異變引起,但也與人類破壞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人類要從科學的意義上認識這些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儘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主題。自然災害是指由於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災害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要有自然異變作為誘因,二是要有受到損害的人、財產、資源作為承受災害的客體。沒有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也就談不上是災害。

對於自然災害,災前預測預警、災中救援搶救、災後重建恢復等工作都十分重要。災害造成的交通通信中斷,水電中斷,房屋倒踏、財產損失、人員傷亡傷殘、親情骨肉分離,心理陰影傷害等方面都不可忽視。面對自然災害,我們要學習有關各種災害知識和減災知識。經常注意收聽國家或地方政府和主管災害部門發布的災害信息,不聽信謠傳。根據面臨災害的發展,做好個人、家庭的各種行動準備和物質、技術準備,保護災害監測、防護設施。注意觀察研究周圍的自然變異現象,有條件的話,也可以進行某些測試研究。即一旦發現某種異常的自然現象,不必驚恐。但要儘快向有關部門報告,請專業部門判斷。災害一旦發生,首先應該發揚大無畏精神,召喚群眾,組織大家和個人自衛。災前作好個人和家庭躲避和抗禦災害的行動安排,選好避災的安全地方,一旦災害發生,個人和組織大家進行避災。在救災行動中,首先要切斷可能導致次生災害的電、火、煤氣等災源。要學習一定的醫救知識,準備一些必備藥品,以在災害期間,醫療系統不能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及時自救和救治他人。為減少個人和家庭的經濟損失,除了個人保護以外,還要充分利用社會的防災保險。相信隨著國家減災體制的健全,減災能力的提高,和全民每個成員的努力,一定會大幅度減少災害損失。

相關焦點

  •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
    背景:我國地質及地理環境分布複雜,各地地質事故頻發,不但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影響,更是對人民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影響生態環境的平衡。如何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提高安全防護能力,成為災害治理的關鍵。地質災害監測系統解決方案的提出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全國各地的地質災害治理水平得到提高。
  • 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布在全省21個市(州),佔100%;176個縣(市、區),佔96%;近4000個鄉鎮,佔86%;15000餘個行政村,佔40%。通過多次排查和縣市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目前已查明我省地質災害隱患共計42226處,佔全國同期的14%;地質災害威脅人口164萬人,佔全國同期的11%;威脅財產789億元,佔全國同期的17%。
  • 地質災害分類、分級
    一、地質災害分類分級原則(1)地質災害是依據地質災害概念和涵義進行全面的科學分類。凡是與內動力地質作用、外動力地質作用、人類工程動力作用有關的地質災害,以巖石圈自然地質作用為主導因素形成的自然災害都歸入地質災害類型。
  • 深海地質災害有哪些?
    深水地質災害作用,探討深海地質災害對深水鑽井、光纜等深海工程安全的地質風險評價。   1、天然氣水合物分解  天然氣水合物(gas hydrate),也稱「可燃冰」,是當前海洋地質科學和能源研究的熱點科學問題。一方面,天然氣水合物以其巨大的儲量,有望成為未來重要的替代能源;另一方面,它在海底災害預測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 100個常考地理問題22——海岸地貌
    100個常考地理問題18——長江流域洪澇災害多發的原因100個常考地理問題19——地形對交通和聚落的影響100個常考地理問題20——我國商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100個常考地理問題21——影響運輸成本的主要因素100個常考地理問題22——海岸地貌
  • 摸底「地質災害博物館」
    在波密縣易貢鄉加拉村附近,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寧生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山地所」)一批科研人員在易貢藏布流域等區域開展扎木弄溝地質災害鏈誘發下遊河道滑坡泥石流災害調查與危險性評價的調查。
  • 市應急局組織召開《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
    近期,市應急局組織召開地震地質災害項目編制工作驗收會,驗收通過了《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現場應急救援技術規範》項目。市應急管理局防汛處、安科院,項目實施單位相關負責同志參加驗收會議。會上,市應急局聽取了項目承擔單位關於項目編制背景、編制思路、主要內容、實施情況、完成成果等情況的匯報,審閱了相關的成果報告,一致認為達到了項目預期目標,同意通過驗收,並對《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徵求意見稿)、《地質災害現場應急救援技術規範》(報審稿)中主要內容提出了修改建議。
  • 溫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
    》、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等法規和文件,結合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的目標要求,編制《溫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 科普:何謂地質災害及如何為之分類?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 王立彬)自然的變異和人為的作用都可能導致地質環境或地質體發生變化,當這種變化達到一定程度、其產生的後果便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危害,稱為地質災害。    表面上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巖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溼陷、巖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等都屬於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就其成因而論,主要由自然變異導致的地質災害稱自然地質災害;主要由人為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則稱人為地質災害。
  • 巴中連續九年地質災害「零傷亡」
    受其影響,發生地質災害52處,其中:災情17處,受災342人,損毀房屋21棟,直接經濟損失427萬元;險情35處,威脅434戶1122人安全,潛在經濟損失6300萬元。截至汛末,較年初新增隱患點29處,隱患點總數2096處,威脅1.58萬戶6.76萬人安全,威脅財產30億元。
  • 地質災害防治刻不容緩 監測儀器儀表大顯身手
    中國領土廣闊,地質較為複雜,一旦遇到暴雨等惡劣天氣,有些省份會經常發生地質災害。垮塌、滑坡、泥石流等每一場兇猛的災害都來得地裂山崩,因此,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已經刻不容緩。地質災害防治刻不容緩「地質災害」作為一個專門術語用於概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等逐步為政府、社會和學術界所接受。我國是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其中尤以地質災害為最。
  • 2020年11月份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12月份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1-11月份,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7809起,其中滑坡4794起、崩塌1790起、泥石流897起、地面塌陷178起、地裂縫142起、地面沉降8起,造成117人死亡、22人失蹤、5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50.1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分別增加26.5%和81.4%,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減少37.9%(表1)。
  • 渠縣局紮實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地質災害防治是一項生命工程,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在2020年渠縣「群眾最不滿意的10件事」整治活動中,渠縣自然資源局收到地質災害類群眾訴求8件,主要是反映屋前房後及渠江兩岸發生地質災害等有關問題。渠縣自然資源局高度重視,及時組織專業地勘單位現場踏勘,進行逐一核實。
  • 海南出臺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
    央廣網海口4月28日消息(記者朱永 通訊員尹建軍)經海南省政府同意,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日前下發《關於印發海南省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深入清查地質災害現狀,全面監控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探索推進專業監測試點,加強排查新增隱患點,提升專業監測及群測群防水平,加強地質災害綜合治理
  • 龍門縣地質災害氣象風險三級預警
    龍門縣地質災害氣象風險三級預警 2020-06-02 02:4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截至目前 我州實現地質災害零傷亡
    涼山,地質構造複雜、地質環境脆弱,降水不均衡且夜雨居多,再加之近年來人類工程活動強烈,造成了我州地質災害風險較大。目前,我州錄入省平臺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達3930個、重點監控區域為410個。有數據顯示:今年入汛以來,全州累計出現了26次全域或區域性強降雨天氣過程,近400個氣象、雨量站點中,雨強達大暴雨55站次、暴雨881站次、大雨4023站次。在全州報告發生的121起地質災害中,造成6517人受災,受損土地1780.7畝,但無直接因災人員傷亡。
  • 《面對》——地質災害科教紀錄片
    《面對》——地質災害科教紀錄片 2020-07-13 16: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與大自然較量:三峽面對地質災害 出路何在?
    核心內容:2010年12月17號,中國工程院發布了《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報告綜合卷》作為中國工程地質領域的權威,他們給出了斬釘截鐵的意見,那就是汶川地震和三峽工程沒有任何必然聯繫。但是這個結論並沒有終結民間對三峽地質災害的疑惑,體量如此巨大的一座工程,這些年來,給山川河流都帶來了怎樣的改變呢?這才讓我們又問三峽,面對地質災害,出路何在。
  • 2020年10月份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11月份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1-10月份,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7771起,其中滑坡4775起、崩塌1775起、泥石流897起、地面塌陷174起、地裂縫142起、地面沉降
  • 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昆明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
    》(昆政發〔2017〕66號)《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轉發〈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的通知》《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昆明市人民政府處置突發事件工作規範的通知》(昆政辦〔2017〕33號)《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昆明市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規範的通知》(昆政辦〔2016〕207號)《中共昆明市委辦公室 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突發事件信息報告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