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內容:2010年12月17號,中國工程院發布了《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報告綜合卷》作為中國工程地質領域的權威,他們給出了斬釘截鐵的意見,那就是汶川地震和三峽工程沒有任何必然聯繫。但是這個結論並沒有終結民間對三峽地質災害的疑惑,體量如此巨大的一座工程,這些年來,給山川河流都帶來了怎樣的改變呢?這才讓我們又問三峽,面對地質災害,出路何在。
鳳凰衛視6月9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陳曉楠:2008年的一場汶川大地震,人們至今記憶猶新,而災難過去之後也有人開始提問,我們舉國之力修建的這座三峽水庫究竟是不是為自己平白增加了一處巨大的地質隱患。三峽大壩和汶川地震到底有沒有聯繫。
2010年12月17號,中國工程院發布了《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報告綜合卷》作為中國工程地質領域的權威,他們給出了斬釘截鐵的意見,那就是汶川地震和三峽工程沒有任何必然聯繫。
但是這個結論並沒有終結民間對三峽地質災害的疑惑,體量如此巨大的一座工程,這些年來,給山川河流都帶來了怎樣的改變呢?這才讓我們又問三峽,面對地質災害,出路何在。
解說:蓄水是一座大壩最為重要的功能,蓄水既可防洪又能發電。但是2010年的這次蓄水,卻讓不少人憂心忡忡,按照測算,當三峽大壩的蓄水高程達到175米的時候,水庫蓄水量將達到393億立方米。如此龐大而沉重的負擔,橫陳大壩之上,會對庫區周遭的山川地質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曹廣晶(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董事長):全世界的水庫在蓄水之後,都會出現滑坡,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為你是水庫蓄水之後這個改變了原來邊坡的受力情況,或者是邊坡的這個原來的這個受力條件。所以呢,有滑坡,這個有垮塌。
解說:事實上,175米就是三峽大壩設計中的最高蓄水高程,也是毛澤東提出高峽出平湖的理想狀態。從2008年起,三峽大壩就曾數次衝擊175米的蓄水高程。但是2008年、2009年兩年間,總是處於各種原因,遲遲未能達成,為此輿論交相討論的焦點之一就是在大壩蓄水175米之後,我們能不能承受由此衍生的地質災害。
曾幾何時,在討論建設大壩的過程中,曾經也有過對大壩蓄水後帶來地質隱患的激烈討論。1992年由全國人大通過興建議案時,關於庫區地質情況有個說法,全長1300公裡的幹流庫岸岸坡,穩定條件差的只有16公裡,僅佔總長的1.2%。
但是隨著水庫的建設完成,蓄水高程的增長,更多的地質問題開始顯露,僅以三峽庫區邊的四川巴東縣為例,建縣1000多年來,縣誌記載的被當地居民直接感知的地震僅1次,而三峽蓄水後的7年中,發生3級以下地震1400多次,2級以上地震近70次。而同為庫區的湖北秭歸,僅在三峽蓄水完成後的2003年6月裡,就記錄到地震11次。
楊清(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水庫誘發地震呢,是一個科學,而且水庫誘發地震呢,也是一個事實,它是一個現象,這水位升高了以後對地面還是要產生一定的壓荷,壓荷的話呢會產生地震的有一些,就是地力啊,要有一些條件的變化,所以會發生一些地震,它小,尤其是初期蓄水,它不適應的時候,那地殼它要發生一些震動。這個呢,大概會在他們計算,和這個做這個科學試驗呢,大概會在初期的話會在裂度在四級以下。
潘家崢(原三峽總公司技術委員會主任兩院院士):水庫蓄水以後,確實可能引發一些較小的地震,那就是看你離開這個壩附近地方,是不是有不穩定的斷層,蓄水以後在這個斷層的地方發生地震,這個有這個可能性,但這個能夠引發的地震級別是很低的。它對壩的影響是非常微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