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自然較量:三峽面對地質災害 出路何在?

2020-12-04 鳳凰網

 

核心內容:2010年12月17號,中國工程院發布了《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報告綜合卷》作為中國工程地質領域的權威,他們給出了斬釘截鐵的意見,那就是汶川地震和三峽工程沒有任何必然聯繫。但是這個結論並沒有終結民間對三峽地質災害的疑惑,體量如此巨大的一座工程,這些年來,給山川河流都帶來了怎樣的改變呢?這才讓我們又問三峽,面對地質災害,出路何在。

鳳凰衛視6月9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陳曉楠:2008年的一場汶川大地震,人們至今記憶猶新,而災難過去之後也有人開始提問,我們舉國之力修建的這座三峽水庫究竟是不是為自己平白增加了一處巨大的地質隱患。三峽大壩和汶川地震到底有沒有聯繫。

2010年12月17號,中國工程院發布了《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報告綜合卷》作為中國工程地質領域的權威,他們給出了斬釘截鐵的意見,那就是汶川地震和三峽工程沒有任何必然聯繫。

但是這個結論並沒有終結民間對三峽地質災害的疑惑,體量如此巨大的一座工程,這些年來,給山川河流都帶來了怎樣的改變呢?這才讓我們又問三峽,面對地質災害,出路何在。

解說:蓄水是一座大壩最為重要的功能,蓄水既可防洪又能發電。但是2010年的這次蓄水,卻讓不少人憂心忡忡,按照測算,當三峽大壩的蓄水高程達到175米的時候,水庫蓄水量將達到393億立方米。如此龐大而沉重的負擔,橫陳大壩之上,會對庫區周遭的山川地質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曹廣晶(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董事長):全世界的水庫在蓄水之後,都會出現滑坡,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為你是水庫蓄水之後這個改變了原來邊坡的受力情況,或者是邊坡的這個原來的這個受力條件。所以呢,有滑坡,這個有垮塌。

解說:事實上,175米就是三峽大壩設計中的最高蓄水高程,也是毛澤東提出高峽出平湖的理想狀態。從2008年起,三峽大壩就曾數次衝擊175米的蓄水高程。但是2008年、2009年兩年間,總是處於各種原因,遲遲未能達成,為此輿論交相討論的焦點之一就是在大壩蓄水175米之後,我們能不能承受由此衍生的地質災害。

曾幾何時,在討論建設大壩的過程中,曾經也有過對大壩蓄水後帶來地質隱患的激烈討論。1992年由全國人大通過興建議案時,關於庫區地質情況有個說法,全長1300公裡的幹流庫岸岸坡,穩定條件差的只有16公裡,僅佔總長的1.2%。

但是隨著水庫的建設完成,蓄水高程的增長,更多的地質問題開始顯露,僅以三峽庫區邊的四川巴東縣為例,建縣1000多年來,縣誌記載的被當地居民直接感知的地震僅1次,而三峽蓄水後的7年中,發生3級以下地震1400多次,2級以上地震近70次。而同為庫區的湖北秭歸,僅在三峽蓄水完成後的2003年6月裡,就記錄到地震11次。

楊清(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水庫誘發地震呢,是一個科學,而且水庫誘發地震呢,也是一個事實,它是一個現象,這水位升高了以後對地面還是要產生一定的壓荷,壓荷的話呢會產生地震的有一些,就是地力啊,要有一些條件的變化,所以會發生一些地震,它小,尤其是初期蓄水,它不適應的時候,那地殼它要發生一些震動。這個呢,大概會在他們計算,和這個做這個科學試驗呢,大概會在初期的話會在裂度在四級以下。

潘家崢(原三峽總公司技術委員會主任兩院院士):水庫蓄水以後,確實可能引發一些較小的地震,那就是看你離開這個壩附近地方,是不是有不穩定的斷層,蓄水以後在這個斷層的地方發生地震,這個有這個可能性,但這個能夠引發的地震級別是很低的。它對壩的影響是非常微小的。

相關焦點

  • 《面對》——地質災害科教紀錄片
    《面對》——地質災害科教紀錄片 2020-07-13 16: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基於北鬥一號衛星系統建13個地質災害監測示範區
    中新社福州11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3日從此間舉行的第12屆中國科協年會上獲悉,利用北鬥一號衛星系統作為信息傳輸系統,中國在全國選擇有代表性的典型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地應力等4類地質災害類型,已建成北京、上海、三峽庫區、西藏拉薩、汶川地震帶等13個地質災害監測示範區,基於北鬥一號衛星系統的示範監測系統運行穩定、良好。
  • 面對洪水,三峽大壩很「脆弱」?聽科學家解開三峽大壩的奧秘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 實習生 熊杰在近期的洪澇災害中,一度流傳著三峽大壩不起作用的傳言,是真是假?這一次,驛站君請來了中國科學院青促會會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志會,專門來講一下,三峽大壩的奧秘所在。「已變形且存在潰壩風險」?
  • 湖南省拉響洪水、暴雨、地質、山洪災害四道預警
    南北兩重天:一邊「火焰」,一邊洪水 我省拉響洪水、暴雨、地質、山洪災害四道預警 城陵磯水位再超保,永興最高溫達40.2℃   通訊員 吳燦 記者 張洋銀攝影報導 今年入汛以來,湘中以北暴雨連連,災害頻發。洞庭湖水位猛漲,超過歷史極值。張家界、常德等地「看海」已成常態。7月26日,我省再次接連拉響洪水、暴雨、地質、山洪災害等四道預警,提請湘西北等地加強防範。反觀湘中以南,高溫持續大半月,26日郴州市發布了高溫紅色預警,最高氣溫將升至40℃以上。
  • 首屆地質災害牛頓力監測預警技術經驗交流會召開
    「提升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建立監測預警技術創新高地」主題會議通過網絡視頻方式召開。      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礦業科學協同創新聯盟理事長、中國科學院何滿潮院士,長安大學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彭建兵院士,國際地質災害與減災協會(ICGdR)理事長、日本工程院汪發武院士,紹興文理學院教授、俄羅斯自然科學院伍法權院士,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副理事長、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技術指導中心首席科學家殷躍平教授,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巖石力學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主任杜時貴教授等專家領導出席會議
  • 地質災害分類、分級
    一、地質災害分類分級原則(1)地質災害是依據地質災害概念和涵義進行全面的科學分類。凡是與內動力地質作用、外動力地質作用、人類工程動力作用有關的地質災害,以巖石圈自然地質作用為主導因素形成的自然災害都歸入地質災害類型。
  • 三峽大壩無變形危險 可防止荊江地區發生毀滅性災害
    自6月初我國全面進入汛期以來,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等多地遭遇洪澇災害侵襲。同往年面對洪澇災害時一樣,中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再次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對於今年這場嚴重的洪澇災害,三峽工程究竟發揮了什麼作用?三峽大壩洩洪是不是「幫倒忙」,加劇了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洪災?究竟三峽工程能夠對多大的洪水起到防洪作用?
  • 滑坡監測的「三峽樣本」——訪武漢大學教授李陶
    回到生活,則需面對一個嚴峻的現實:三峽庫區西起萬州東至宜昌,長約380千米,區內山體眾多,地勢陡峭,溝谷河流縱橫,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理條件,造成了該區域地質災害多發。自三峽大壩建成之後,隨著庫水位的上升及地質因素的影響,區域內沿江分布的一些古滑坡被激活,誘發了一系列新的滑坡體。
  • 巴中連續九年地質災害「零傷亡」
    面對嚴峻的地質災害防治形勢,我市各級各部門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領導防災減災指示批示精神和決策部署,創新機制,突出重點,壓實責任,嚴密防範,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實現了連續九年地質災害「零傷亡」。2020年,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點突出,亮點紛呈,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形成「五縱五橫」防災格局,凝聚齊抓共管合力。
  • 長江流域暴雨地質災害,重慶上演高科技搶險演習
    實習生 蔣紀源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重慶市萬州區長江流域,因強降雨和局地陣性大風氣象災害導致山洪暴發、河水陡漲,並引發地質災害和水上船舶運輸事故,爆破堰塞湖、直升機救援、深水域打撈……一場應急處置和救援行動正在進行。
  • 【備考乾貨】高中地理常考的地質災害小常識,關於地質災害的17個問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啟動並組織實施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力量進行搶險救災。 關於地質災害的17個問題 1.什麼是地質災害?地質災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 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一、四川省地質災害概況及災害頻發的原因四川省是我國地質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這些外在因素進一步加劇了我省地質災害的發生。二、我省地質災害防治舉措與成效為了有效防範地質災害,我省提出了「以調查評價為先導、以預案建設為基礎、以監測預警為關鍵、以工程防治為主體、以應急管理為支撐。」的地質災害防治理念和思路。
  • 核彈夷平喜馬拉雅山 三峽改變氣候?地球的黑歷史告訴你答案
    核彈關於核武器的錯誤說法還有不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核武器可以毀滅地球,核武器可以改變地質結構,從而影響氣候等。最近一段時間南方洪水災害嚴重,三峽成了部分人攻擊的靶子,認為它也是影響氣候的罪魁禍首,還有人擔心它在戰爭期間不堪一擊。
  •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
    地質災害監測系統解決方案的提出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全國各地的地質災害治理水平得到提高。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概述: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通過結合專業的地質災害監測設備和數據分析技術,實現地質災害的監測及預警功能。
  • 市應急局組織召開《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
    近期,市應急局組織召開地震地質災害項目編制工作驗收會,驗收通過了《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現場應急救援技術規範》項目。市應急管理局防汛處、安科院,項目實施單位相關負責同志參加驗收會議。會上,市應急局聽取了項目承擔單位關於項目編制背景、編制思路、主要內容、實施情況、完成成果等情況的匯報,審閱了相關的成果報告,一致認為達到了項目預期目標,同意通過驗收,並對《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徵求意見稿)、《地質災害現場應急救援技術規範》(報審稿)中主要內容提出了修改建議。
  • 摸底「地質災害博物館」
    在波密縣易貢鄉加拉村附近,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寧生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山地所」)一批科研人員在易貢藏布流域等區域開展扎木弄溝地質災害鏈誘發下遊河道滑坡泥石流災害調查與危險性評價的調查。
  • 2020年11月份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12月份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1-11月份,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7809起,其中滑坡4794起、崩塌1790起、泥石流897起、地面塌陷178起、地裂縫142起、地面沉降8起,造成117人死亡、22人失蹤、5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50.1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分別增加26.5%和81.4%,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減少37.9%(表1)。
  • 2020年10月份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11月份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1-10月份,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7771起,其中滑坡4775起、崩塌1775起、泥石流897起、地面塌陷174起、地裂縫142起、地面沉降
  • 深海地質災害有哪些?
    隨著我國海洋科技戰略的實施,海洋地質人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未知的深海。在這片未知的區域——深海底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發生了或者將會發生哪些不為人知的地質災害呢?   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國深水技術發展較為迅速。最近幾年來,國內學者也開始關注
  • 湖北三峽夷陵現罕見「百龜」地質奇觀
    湖北三峽夷陵現罕見「百龜」地質奇觀 (1/5) "←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