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地質災害牛頓力監測預警技術經驗交流會召開

2021-01-21 中礦創新聯盟

      2020年4月24日上午,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中國礦業科學協同創新聯盟共同舉辦的2020年首屆地質災害牛頓力監測預警技術經驗交流會暨「提升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建立監測預警技術創新高地」主題會議通過網絡視頻方式召開。

      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礦業科學協同創新聯盟理事長、中國科學院何滿潮院士,長安大學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彭建兵院士,國際地質災害與減災協會(ICGdR)理事長、日本工程院汪發武院士,紹興文理學院教授、俄羅斯自然科學院伍法權院士,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副理事長、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技術指導中心首席科學家殷躍平教授,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巖石力學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主任杜時貴教授等專家領導出席會議。來自全國52家單位的157名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由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秘書長、中國礦業科學協同創新聯盟常務副理事長楊曉傑教授主持。

      會議第一階段,何滿潮院士傳達了科技部《關於推進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的總體方案》、自然資源部《關於做好2020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和中礦創新聯盟有關文件精神,明確了2020年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防治重點任務,強調要充分發揮牛頓力監測預警技術優勢,提升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並宣布經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批准,同意中國礦業科學協同創新聯盟成立「地質災害監控創新聯盟中心」的決議。

      會議第二階段,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執委會副主任、深地空間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副院長陶志剛副教授做了題為《地質災害牛頓力監測預警技術及推廣應用情況》的匯報,從道、器、術、現場應用及示範等六個方面進行了詳細匯報,目前已在全國建立了26個滑坡牛頓力監測預警示範區,489個牛頓力監測點,均提前4-20小時對全國13次滑坡災害成功進行了臨滑預警。

     會議第三階段,地質災害牛頓力監測預警技術推廣應用案例匯報。為響應自然資源部2020年地災防治工作部署號召,全面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提高地災防治工作重要性認識,本次會議共邀請了本溪鋼鐵(集團)南芬露天鐵礦技術科谷明科長、深地空間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地災研究所張斌總工、中國三峽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烏東德工程建設部劉科副主任、總裝備部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吳星研究員、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董翰川高工、山西柳林能源與環境院士工作站康旭輝主任、中山大學劉鎮副教授、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陳柏林總工、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蘇鵬程研究員、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王成虎研究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張重遠博士等11個單位的專家作了精彩匯報。

      會議第四階段,各位專家、領導進行技術交流研討。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張玉芳教授、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九所何飛副所長、西安測繪研究所唐穎哲教授、日本島根大學汪發武院士、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衡朝陽研究員等進行了發言,各位專家和領導對本次會議及匯報內容作出了高度評價,對未來地質災害牛頓力監測預警技術的推廣應用充滿信心。

      會議第五階段,何滿潮院士做總結髮言,概括了「地質災害牛頓力監測預警的科學性、應力突降與牛頓力突降的關聯性、滑坡災害臨滑預警的成熟性和發震斷層牛頓力監測的探索性」這四大問題,鼓勵和要求更多的地質災害工作者要堅持國家重大需求導向和目標導向,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為國家防災減災作出貢獻。

      會議最後,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秘書長、創新聯盟常務副理事長楊曉傑邀請大家參加《第十七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年會》,並號召各單位積極加入地質災害監控創新聯盟中心。

      本次會議的順利召開,有助於地質災害牛頓力監測預警技術在全國的進一步推廣,為全國範圍防災減災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一次鼓舞人心、信息共享、成果豐富的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


圖1 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何滿潮院士講話

圖2 中國科學院彭建兵院士出席會議

圖3 日本工程院汪發武院士出席會議

圖4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伍法權院士出席會議

圖5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殷躍平教授講話

圖6 浙江省巖石力學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杜時貴教授出席會議

圖7 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秘書長楊曉傑教授主持會議

圖8 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重實驗室執委會副主任陶志剛副教授匯報

圖9 網絡視頻會議現場

圖10 11家單位匯報地質災害牛頓力監測預警技術推廣應用案例




相關焦點

  •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
    地質災害監測系統解決方案的提出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全國各地的地質災害治理水平得到提高。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概述: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通過結合專業的地質災害監測設備和數據分析技術,實現地質災害的監測及預警功能。
  •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新技術!空天地一體化應對地災防治難題
    高精度監測系統實現及時預警預報目前,地質災害的地面和坡體內部的監測中,位移、應力、含水量、水位、雨量等各種指標的現場自動採集、監測數據的遠程無線傳輸等技術均已成熟。但客觀地講,目前地質災害的預警預報還是一個國際難題,還不可能提前對災害發生的時間作出準確的預報。對大多數已進行科學、專業監測的地質災害體而言,在災害發生前,提前數小時、數分鐘發出預警信息還是可能的。
  • 地礦科技|高精度北鬥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
    2016年年底,在官方印發的《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地質災害預防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統籌部署、科學減災」。隨著大數據下物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近年來我國北鬥導航系統技術的成熟發展,用物聯網思維將北鬥導航和地質災害監測相結合,讓科技惠及民生,似乎是商業和社會的雙贏。據了解,災害監測的相關售額已高達數十億,行業巨頭如美國天寶、上海華測等已成功上市。
  • 這個研討會瞄準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如何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江芸涵)5月18-19日,重大地質災害隱患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專題研討會在成都理工大大學舉行。與會專家對重大地質災害潛在隱患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進行專題研討,重點研討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哪裡?」、「什麼時候可能發生?」
  • 地質災害防治刻不容緩 監測儀器儀表大顯身手
    構建監測體系 進行災害預警眾所周知,地質災害具有不可抗拒特徵,在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需要做好災害識別,通過建立預警機制能有效掌握災害發生現狀。其中,災害預警屬於重要的防控措施,也是關鍵的技術性措施,其可以通過建立完善的監測預警體系,有效掌握各類地質災害防治成效。
  • 地質環境監測院開展災害普適型監測預警儀器示範試用工作
    普適型多功能地質災害智能監測預警儀簡稱普適型預警儀。內置位移傳感器、傾角傳感器及加速度傳感器,可適應於滑坡、危巖崩塌和落石感知等多種工況場景之下的監測工作。其體積小、功耗低、易安裝的特性能滿足臨災應急環境下的監測需要。適型預警儀支持預警閾值設置,內置蜂鳴器和LED燈,一旦超過預警閾值可自動啟用聲光報警功能。
  • 「十二五」863計劃「典型地質災害遙感監測與應急關鍵技術及應用...
    近日,「十二五」863計劃「典型地質災害遙感監測與應急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在北京順利通過驗收。項目面向國家救災減災實際需要,突破了異構空天地觀測網系統規劃與多源遙感影像快速處理、動態滑坡災害地質圖表達、高分多源多維度災害目標提取與損毀評估等關鍵技術,實現了面向典型地質災害的快速任務規劃、高效數據處理、遙感監測預警、精細災情評估和救災方案快速制定等目標,提升了我國地質災害應對能力。
  • 南方暴雨致多地山體滑坡,這種地質災害如何預警?
    日前,自然資源部發布2020年下半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指出下半年防災減災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極端氣象事件誘發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很大。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技術指導中心教授呂傑堂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近年來氣候異常現象變多,誘發的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也更加頻繁。
  • 深部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基於滑坡牛頓力遠程監測預警系統」助力本鋼集團南芬露天鐵礦開展滑坡實戰演練
    所以,研究能夠忍受巖體大變形的控制材料、技術和方法,對於巖體大變形災害控制至關重要。2010年開始,在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和本鋼集團南芬露天鐵礦重點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何滿潮院士帶領科研團隊在南芬露天鐵礦開展了巨型NPR纜索材料的研發和現場靜力拉伸試驗,並在採場下盤露採滑坡大變形災害牛頓力監控工程進行了系統應用,突破了一系列技術難題。
  • 市應急局組織召開《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
    近期,市應急局組織召開地震地質災害項目編制工作驗收會,驗收通過了《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現場應急救援技術規範》項目。市應急管理局防汛處、安科院,項目實施單位相關負責同志參加驗收會議。會上,市應急局聽取了項目承擔單位關於項目編制背景、編制思路、主要內容、實施情況、完成成果等情況的匯報,審閱了相關的成果報告,一致認為達到了項目預期目標,同意通過驗收,並對《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徵求意見稿)、《地質災害現場應急救援技術規範》(報審稿)中主要內容提出了修改建議。
  • 青島地質院持續開展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及風險排查工作
    接到預報信息後,山東省地礦局青島地質工程勘察院緊急調集技術人員,持續開展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及風險排查工作。  圖1 青島市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室24小時值守  7月21日下午開始,青島市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室啟動24小時值班制度,一方面與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進行縱向會商
  • 巴中連續九年地質災害「零傷亡」
    建立市、區縣、鄉鎮、村社、監測員「縱向到底」和黨委政府、職能監管部門、責任單位人員「橫向到邊」的防災責任體系,層層壓緊壓實防災減災救災責任;召開地質災害指揮部全體會議2次,主汛期召開一月一次專題調度會,強化重點工作落地落實;汛期安排自然資源和規劃、住建、交通等12個部門牽頭開展一月一次督查,對發現的問題跟蹤督辦,限期整改;建立「管轄區必管地災」「管行業必管地災」的防災工作機制,形成齊抓共管地質災害合力
  • 三維雷射掃描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監測中的應用
    地質災害及環境監測關於地質災害及地質災害的監測:對於已發生的災害可以及時和快速發現和定位,有利於成因和原因分析,最終評價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從而提出預防的措施。,儘可能準確定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分析,及時和儘可能準確預報,提出儘可能有效的預防措施。
  • 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絡員會議召開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玫珏 實習記者劉若馨 通訊員陳志雄報導 2018年12月27日,第十二屆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絡員會議在北京召開。這也是2018年國家機構改革後召開的首次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絡員會議。  目前,國家機構改革及各部門機構人員陸續調整到位,中國氣象局主動對接、了解需求,繼續發揮好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絡員會議制度的作用。各成員單位已明確聯絡員及聯繫方式,將共同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 新聞公告 | 郯廬斷裂帶昌邑、安丘兩地跨斷層牛頓力測點成功埋設
    「牛頓力測量及多重災害空地監測網」是何滿潮院士在同濟大學重點建設項目「多重災害的牛頓力監測預警理論與實踐」資助下自主研發的多重災害預警系統。系統以宏觀NPR新型材料和巖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為理論核心,實現對滑坡等多種災害全過程的實時監測和預警。
  • ...重點專項「強震區滑坡崩塌災害防治技術方法研究」項目啟動會召開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重點專項「強震區滑坡崩塌災害防治技術方法研究」項目啟動會召開 來源:土木工程學院   時間:
  • 截至目前 我州實現地質災害零傷亡
    夯實機制 提前防範地災風險今年涼山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始於4月19日。當日,涼山州政府組織召開了2020年全州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對全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了動員部署。當發布二級預警的集中強降雨時段,州國土資源局分片聯繫領導直接電話或簡訊提醒縣市政府領導、州局各科室、汛期技術支撐單位等進行加密抽查。今年以來,州國土資源局、各縣市、汛期技術支撐單位共計抽查18.14萬點次。得益於各級值班人員及時接收預警信息,研判預警性、苗頭性、傾向性的信息,確保了第一時間收集到災險情報告,第一時間做出有效處置。
  • 實踐探索:地質災害防範 因地制宜 於基層見真功-中國氣象局政府...
    從雲貴高原到黃土高坡、從南方山區到四川盆地,各地災害特徵不同、防災需求有別,如何因地制宜、科學防範?本期策劃,深入挖掘展示各地實踐探索與經驗亮點,以饗讀者。「自然資源部門熟悉地質災害高發區,擁有地質環境監測站等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專業隊伍;市氣象局觀測業務成熟,擁有一支經驗豐富的裝備技術維保團隊。」市氣象局業務科科長蔣麗娟認為,部門合作共建地質災害觀測點不僅能充分利用資源,更能實現技術互補。  在4月28日召開的桂林市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會上,氣象部門主動提出這一建議,雙方一拍即合。
  • 全國地質勘查行業首屆地質調查員(地質災害方向)職業技能競賽總...
    黃強攝&nbsp&nbsp&nbsp&nbsp人民網柳州11月14日電 11月13日,全國地質勘查行業首屆地質調查員(地質災害方向)職業技能競賽總決賽在廣西柳州閉幕。競賽閉幕式頒發團體獎、個人獎及其他獎項。
  • 四川發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 10市州黃色預警(圖)
    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29日訊(記者 雷茲)7月29日,四川省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發布全省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結合四川省氣象臺天氣預報情況,7月29日20時至7月30日20時,全省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等級為3級(黃色預警,注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