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何謂地質災害及如何為之分類?

2021-01-22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 王立彬)自然的變異和人為的作用都可能導致地質環境或地質體發生變化,當這種變化達到一定程度、其產生的後果便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危害,稱為地質災害。

    表面上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巖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溼陷、巖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等都屬於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就其成因而論,主要由自然變異導致的地質災害稱自然地質災害;主要由人為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則稱人為地質災害。就地質環境或地質體變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後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稱環境地質災害。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區的地理或地貌特徵,可分山地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如地面沉降等等。

相關焦點

  • 地質災害分類、分級
    一、地質災害分類分級原則(1)地質災害是依據地質災害概念和涵義進行全面的科學分類。凡是與內動力地質作用、外動力地質作用、人類工程動力作用有關的地質災害,以巖石圈自然地質作用為主導因素形成的自然災害都歸入地質災害類型。
  • 地質災害承災體分類
    (一)按價值形成特點分(1)人口安全,指評價區內的人在正常社會秩序下不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安居樂業狀態。人口安全價值是國家賦予公民的生存安全權力受侵害時表現出來的價值和存在於勞動者體內的勞動力價值,是在居民生存和學習成長過程中形成的。
  • 感地質之瑰麗 悟研學之精髓
    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卻無法阻隔科普工作者的熱情和學子們對地質知識的渴求。近日,在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科外部的指導下,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學文獻中心會同有關局屬單位通過線上知識傳遞和分享,為廣大中小學生開啟了為期一周的探索自然地質研學之旅。你見過花粉嗎?你去過巖溶洞穴嗎?你知道我們做飯用的鹽是怎麼來的嗎?當地質災害發生時,你知道該怎麼避險自救嗎?
  • 【防汛科普】汛期是什麼 災害全知道
    央視網消息:今年6月以來,我國南方進入主汛期,部分地區遭遇強降雨過程,多地河流發生超過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導致一些城市出現內澇,村莊農田被淹,有的地方還出現了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汛形勢嚴峻。那麼,我們如何開展科學防汛,我們需要了解哪些汛情的常識,做好防範和自救互救?
  •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
    背景:我國地質及地理環境分布複雜,各地地質事故頻發,不但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影響,更是對人民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影響生態環境的平衡。如何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提高安全防護能力,成為災害治理的關鍵。地質災害監測系統解決方案的提出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全國各地的地質災害治理水平得到提高。
  • 《面對》——地質災害科教紀錄片
    《面對》——地質災害科教紀錄片 2020-07-13 16: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溫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
    地質災害科普宣傳深入開展。通過世界地球日、全國土地日和防災減災日等特殊節日開展科普宣傳,參與群眾達2 萬餘人,發放宣傳材料1.04 萬份。開展地質災害監測人和監測責任人培訓,培訓人員近2.5 萬人。通過宣傳培訓,進一步提高群眾防範意識,提升監測人員的監測方法和技術。2.地質環境保護開發工作有效推進基礎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逐步開展。
  • 市應急局組織召開《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
    近期,市應急局組織召開地震地質災害項目編制工作驗收會,驗收通過了《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現場應急救援技術規範》項目。市應急管理局防汛處、安科院,項目實施單位相關負責同志參加驗收會議。會上,市應急局聽取了項目承擔單位關於項目編制背景、編制思路、主要內容、實施情況、完成成果等情況的匯報,審閱了相關的成果報告,一致認為達到了項目預期目標,同意通過驗收,並對《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徵求意見稿)、《地質災害現場應急救援技術規範》(報審稿)中主要內容提出了修改建議。
  • 南方暴雨致多地山體滑坡,這種地質災害如何預警?
    日前,自然資源部發布2020年下半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指出下半年防災減災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極端氣象事件誘發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很大。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技術指導中心教授呂傑堂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近年來氣候異常現象變多,誘發的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也更加頻繁。
  • 【備考乾貨】高中地理常考的地質災害小常識,關於地質災害的17個問題
    接到地質災害險情報告的當地人民政府應及時動員、組織受到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員轉移到安全地帶。 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組織有關專家對地質災害現場進行踏勘,並出具踏勘意見,為地方政府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 地質災害防治刻不容緩 監測儀器儀表大顯身手
    中國領土廣闊,地質較為複雜,一旦遇到暴雨等惡劣天氣,有些省份會經常發生地質災害。垮塌、滑坡、泥石流等每一場兇猛的災害都來得地裂山崩,因此,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已經刻不容緩。地質災害防治刻不容緩「地質災害」作為一個專門術語用於概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等逐步為政府、社會和學術界所接受。我國是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其中尤以地質災害為最。
  • 與地質專家面對面,解鎖地球的秘密
    為這裡的學生們帶來了一系列關於地球科學、地質災害的科普講座,使廣大學生對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李啟東講解說,這個問題目前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主流觀點認為是早期地球形成時不斷遭受的小行星撞擊、重元素受引力下沉或者是放射性元素衰變這三種可能為地球提供了「體溫」。而不管哪種看法,都認為地球可以靠自身產生熱量。同學們紛紛感嘆,原來地球內部還藏著這麼多的秘密。
  • 今年地質災害損失60年來最重 國土系統痛定思痛
    中廣網北京11月6日消息(記者馮會玲)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青海玉樹,甘肅舟曲,這些原本人們了解不多的地方卻因為一場場地質災難為人們所熟知。以這些災難為代表,2010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地質災害損失最多的一年。
  • 摸底「地質災害博物館」
    在波密縣易貢鄉加拉村附近,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寧生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山地所」)一批科研人員在易貢藏布流域等區域開展扎木弄溝地質災害鏈誘發下遊河道滑坡泥石流災害調查與危險性評價的調查。
  • 這個研討會瞄準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如何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江芸涵)5月18-19日,重大地質災害隱患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專題研討會在成都理工大大學舉行。與會專家對重大地質災害潛在隱患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進行專題研討,重點研討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哪裡?」、「什麼時候可能發生?」
  • 實踐探索:地質災害防範 因地制宜 於基層見真功-中國氣象局政府...
    華南入汛偏早、南方強降雨頻繁、部分地區地質災害風險較大……這個汛期,地質災害防範形勢不容樂觀。5月12日,自然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印發通知,共同部署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為由氣象因素引發的衍生、次生災害,地質災害的有效防範尤需拉緊部門合作之手。
  • 泰安:穩如泰山災害應急研究院成立 設地質、地震災害防治等4個中心
    設立四個研究中心 引起先進設備100多臺套這次成立的災害應急研究院共設地質災害防治、地震災害防治、水旱災害防治和森林火災防治四個研究中心,聘請四位國內知名、全省頂尖的領軍專家擔任總技術負責,有25名高級職稱以上的專家技術團隊作為中堅技術力量,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10名。
  • 強降雨北方「發力」 需防範地質災害及城市內澇
    氣象專家提醒,此次北方的強降雨過程,局地降雨量較大,四川、陝西、甘肅等地要特別注意防範強降雨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氣象上規定,每小時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連續12小時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時降水量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稱為「暴雨」。按其降水強度大小又分為三個等級,即24小時降水量為50-99.9毫米稱「暴雨」、100-249.9毫米之間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稱「特大暴雨」。但由於各地降水和地形特點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澇的標準也有所不同。
  • 桃城地質災害工程設計資質代辦代辦大概需要多久
    再其次,要按照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職責做好支撐。堅決把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工作重心前移、克服技術難題、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從技術邏輯轉向邏輯等思想作為今後開展各項工作的根本遵循。明確審查期限。條例規定,審批機關應當自受理地質勘查資質申請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查。二是,明確審查後的決定程序。
  • 2020年11月份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12月份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1-11月份,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7809起,其中滑坡4794起、崩塌1790起、泥石流897起、地面塌陷178起、地裂縫142起、地面沉降8起,造成117人死亡、22人失蹤、5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50.1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分別增加26.5%和81.4%,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減少37.9%(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