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承災體分類

2021-01-22 小牛文檔

(一)按價值形成特點分

(1)人口安全,指評價區內的人在正常社會秩序下不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安居樂業狀態。人口安全價值是國家賦予公民的生存安全權力受侵害時表現出來的價值和存在於勞動者體內的勞動力價值,是在居民生存和學習成長過程中形成的。

(2)物質財富,指評價區內以各種實物形態存在由勞動力作用於生產資料而形成的一切物品,其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包括:①房屋及構築物(不含其內的設施),包括民房、辦公樓、廠房、倉庫、水塔、煙囪、窯爐、橋梁、堤壩、車站、碼頭、民用機場、港口、隧道、涵洞、電站、機井等。②道路及航道,包括鐵路、公路和航道。③生命線工程,包括水、電、氣、熱和通訊工程。④機器設備儀器及工具。⑤室內設施及用品,包括所有企事業機關單位的辦公設施及用品,也包括居民家居生活用品。⑥人工種養動植物,包括家畜、家禽、農作物和樹木等。

(3)新增價值,指評價區內新創造的價值,即去掉折舊後的增加值。

(4)自然資源,指土地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及水資源等。其價值是由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和產出能力決定的。

(二)按承災體的空間分布特點分

1.按連續性分:

(1)連續承災體,指承災體在評價區內連續存在或基本連續存在。如土地、水等。再進一步分為全部連續和部分連續。全部連續指評價區內處處連續或基本處處連續,部分連續是指評價區內一部分或幾部分區域內連續。

(2)間斷承災體,指評價區內承災體不是連續而是分散存在,如人、橋梁、隧道等。

2.按分散程度分:

對於部分連續和間斷承災體按分散程度暫擬分十類,即每十個百分點劃一類。

按價值形成特點分類,意義在於便於找到地質動力現象的強度與承災體損失程度的關係,按空間分布特點分類的意義在於找出發生地質動力現象是否成災的可能性或概率,把點與面聯繫起來。

相關焦點

  • 地質災害分類、分級
    一、地質災害分類分級原則(1)地質災害是依據地質災害概念和涵義進行全面的科學分類。凡是與內動力地質作用、外動力地質作用、人類工程動力作用有關的地質災害,以巖石圈自然地質作用為主導因素形成的自然災害都歸入地質災害類型。
  • 科普:何謂地質災害及如何為之分類?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 王立彬)自然的變異和人為的作用都可能導致地質環境或地質體發生變化,當這種變化達到一定程度、其產生的後果便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危害,稱為地質災害。    表面上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巖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溼陷、巖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等都屬於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就其成因而論,主要由自然變異導致的地質災害稱自然地質災害;主要由人為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則稱人為地質災害。
  • 【備考乾貨】高中地理常考的地質災害小常識,關於地質災害的17個問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啟動並組織實施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力量進行搶險救災。 關於地質災害的17個問題 1.什麼是地質災害?地質災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 這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多種氣象災害……
    普查既涉及多個自然災害類型的致災要素調查,也涉及房屋建築、交通設施等重要承災體要素的調查,還涉及歷史災害、綜合減災資源(能力)的調查,這些工作與以往開展的單要素、單部門、部分地區的調查有明顯不同。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主任、研究員王國復說,藉由普查摸清「家底」,是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主要目的之一。通過對全國暴雨、乾旱、颱風、高溫、低溫、風雹、雪災、雷電八類主要氣象災害進行危險性調查與評估,可全面獲取主要氣象災害的致災因子信息、孕災環境信息和特定承災體致災閾值信息,客觀認識和評價全國及重點區域主要氣象災害的危險性水平。
  •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
    地質災害監測系統解決方案的提出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全國各地的地質災害治理水平得到提高。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概述: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通過結合專業的地質災害監測設備和數據分析技術,實現地質災害的監測及預警功能。
  • 市應急局組織召開《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
    近期,市應急局組織召開地震地質災害項目編制工作驗收會,驗收通過了《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現場應急救援技術規範》項目。市應急管理局防汛處、安科院,項目實施單位相關負責同志參加驗收會議。會上,市應急局聽取了項目承擔單位關於項目編制背景、編制思路、主要內容、實施情況、完成成果等情況的匯報,審閱了相關的成果報告,一致認為達到了項目預期目標,同意通過驗收,並對《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徵求意見稿)、《地質災害現場應急救援技術規範》(報審稿)中主要內容提出了修改建議。
  • 摸底「地質災害博物館」
    在波密縣易貢鄉加拉村附近,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寧生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山地所」)一批科研人員在易貢藏布流域等區域開展扎木弄溝地質災害鏈誘發下遊河道滑坡泥石流災害調查與危險性評價的調查。
  • 2020年11月份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12月份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1-11月份,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7809起,其中滑坡4794起、崩塌1790起、泥石流897起、地面塌陷178起、地裂縫142起、地面沉降8起,造成117人死亡、22人失蹤、5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50.1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分別增加26.5%和81.4%,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減少37.9%(表1)。
  • 《面對》——地質災害科教紀錄片
    《面對》——地質災害科教紀錄片 2020-07-13 16: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10月份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11月份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1-10月份,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7771起,其中滑坡4775起、崩塌1775起、泥石流897起、地面塌陷174起、地裂縫142起、地面沉降
  • 深海地質災害有哪些?
    隨著我國海洋科技戰略的實施,海洋地質人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未知的深海。在這片未知的區域——深海底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發生了或者將會發生哪些不為人知的地質災害呢?   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國深水技術發展較為迅速。最近幾年來,國內學者也開始關注
  •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範
    本標準規定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工作的技術規則。本標準適用於重慶市因人身財產和環境保護、城鎮規劃及工程建設等需要而進行的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塌岸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不適用於其它工程勘察。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工作的技術規則。
  • 地質災害防治刻不容緩 監測儀器儀表大顯身手
    中國領土廣闊,地質較為複雜,一旦遇到暴雨等惡劣天氣,有些省份會經常發生地質災害。垮塌、滑坡、泥石流等每一場兇猛的災害都來得地裂山崩,因此,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已經刻不容緩。在過去幾十年裡,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數量眾多,導致的經濟損失十分嚴重,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損害。為此,亟需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據統計,2019年發生地質災害其中滑坡4220起、崩塌1238起、泥石流599起、地面塌陷121起、地裂縫1起和地面沉降2起,全年地質災害共造成211人死亡、13人失蹤、75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7.7億元。
  • 廣東省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1-2020年)
    上述地區降雨較頻繁,暴雨洪澇災害的致災因子危險性為高或次高,且地勢低,河網密集,孕災環境的敏感性、承災體脆弱性都較高。承災體脆弱性主要以人口密度、農業布局、土地利用類型為基本要素,重點考慮易受寒害影響的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和水產養殖情況。在綜合考慮影響廣東省低溫災害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敏感性和承災體脆弱性的基礎上,建立基於GIS的低溫災害風險評估模型分析,得到廣東省低溫寒害風險區劃圖。
  • 溫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
    》、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等法規和文件,結合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的目標要求,編制《溫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 巴中連續九年地質災害「零傷亡」
    面對嚴峻的地質災害防治形勢,我市各級各部門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領導防災減災指示批示精神和決策部署,創新機制,突出重點,壓實責任,嚴密防範,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實現了連續九年地質災害「零傷亡」。2020年,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點突出,亮點紛呈,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形成「五縱五橫」防災格局,凝聚齊抓共管合力。
  • 青島地質院持續開展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及風險排查工作
    接到預報信息後,山東省地礦局青島地質工程勘察院緊急調集技術人員,持續開展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及風險排查工作。  圖4 7月23日發布青島市24小時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報(黃色預警)  7月22日-23日,青島地質院有序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開展全市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工作,3名專家及6名技術人員組成3個巡查工作小組,分別趕赴城陽區、市南區和嶗山區開展地質災害巡查工作。
  • 飛燕遙感行業解決方案丨基於LiDAR技術的地質災害監測與分析
    為了應對日益突出的地質災害,必須構建應急測繪保障體系,提高地理信息數據快速獲取能力,使其具備實時、全面、準確等實用特性。LiDAR發射的雷射能部分地穿透樹林的遮擋,直接獲取高精度的地表三維地形數據,彌補了傳統遙感技術和大地測量方法在高程數據獲取及快速自動化處理方面的缺點和不足。
  •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常州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8-2025年)》的...
    (二)分災種的氣象災害風險區劃  1. 暴雨災害  暴雨災害的風險性主要從四個方面要素綜合考慮分析: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敏感性、承災體脆弱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其中致災因子危險性考慮暴雨日數、極端日最大降水量和暴雨災情記錄;孕災環境敏感性考慮地形特徵及水域分布;承災體脆弱性考慮人口密度、農業種植面積等;防災減災能力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