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化運行整體預測性能提升 更有力支撐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

2020-12-06 湘湘帶你看社會

副熱帶高壓怎樣移動、亞洲季風如何發展、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有何動向?11月16日,更準確回答這些氣候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我國氣象部門自主研發的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BCC-CPSv3)通過評審,進入準業務化運行。

作為國際氣候變化研究前沿課題,氣候預測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其背後是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迫切需求。氣候模式是氣候預測最客觀的工具和手段,開展氣候模式研究意義和責任重大。我國自1995年開始研發氣候模式,至今已演進到第三代。

此次通過評審的BCC-CPSv3,其氣候預測性能和多個業務指標明顯高於現有業務模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特別是對我國東部夏季降水以及影響我國氣候的亞洲季風指數等的預測性能國際領先。

根據時間尺度,BCC-CPSv3負責回答的問題包括次季節-季節預測和季節-年際預測兩類。其中次季節-季節預測已於2019年11月準業務化運行,並參與國際同類系統比較計劃,對月尺度溫度、降水、大氣環流等的預測能力優於我國和美國、日本現有業務系統,對季節內震蕩的預測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季節-年際預測對於季節尺度的溫度、降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厄爾尼諾-南方濤動指數、全球海冰面積等關鍵指標有較高預報技巧,整體預測性能明顯高於現有業務模式。

預測性能的提升,源自「十年磨一劍」研發練就的優秀「內功」。項目負責人、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吳統文介紹,BCC-CPSv3由相輔相成的全球高解析度氣候模式子系統、多圈層耦合同化子系統和集合預測子系統三部分組成,全部為自主研發。

全球高解析度氣候模式子系統是氣候模式預測系統的「主力部隊」,負責攻克各種關鍵問題。相對上一代,BCC-CPSv3在大氣、陸面、海洋、海冰等各方面的模式解析度、物理過程參數化均得到提高和優化。大氣模擬垂直範圍由40公裡擴展至65公裡,平流層關鍵動力過程、熱帶降水、東亞獨特氣候特徵模擬性能均得到顯著提升;更新陸面模擬地表覆蓋資料,改進湖泊、農田下墊面模擬,還提出了模擬植被生態過程的動態物候方案,取代固定日期的模擬方式。海洋模擬水平解析度提高到全球均勻0.25°,垂直深度達5500米。

同化能力強弱決定了初始場精準與否,關乎模式在怎樣的起點上開始運算。BCC-CPSv3採用的多圈層耦合同化子系統實現了對海洋、海冰、大氣多源資料的協調同化,大氣分析資料解析度達到0.45°,海表溫度、海冰密集度等資料解析度達到0.25°,為氣候模式運算奠定了堅實地基。

BCC-CPSv3還包含具備24個集合樣本的集合預報子系統,能夠博採眾長,儘可能地消除由觀測、分析誤差以及大氣系統固有混沌引起的預報不確定性。

(作者:劉釗 責任編輯:欒菲)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我國第三代氣候模式即將準業務化運行
    11月16日,更準確回答這些氣候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我國氣象部門自主研發的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BCC-CPSv3)通過評審,即將進入準業務化運行。  作為國際氣候變化研究前沿課題,氣候預測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其背後是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迫切需求。
  • 我國第三代氣候模式進入準業務化運行
    11月16日,更準確回答這些氣候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我國氣象部門自主研發的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BCC-CPSv3)通過評審,進入準業務化運行。作為國際氣候變化研究前沿課題,氣候預測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其背後是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迫切需求。氣候模式是氣候預測最客觀的工具和手段,開展氣候模式研究意義和責任重大。
  • 我國氣候預測模式邁向世界先進
    氣象工作者,已為發展獨立自主的氣候預測模式付出數十年努力。今年11月,進入準業務化運行的我國第三代氣候模式,得到「整體性能同類先進,部分性能國際領先」的權威評價。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的更好支撐氣候模式是開展氣候預測的客觀工具和手段。1995年起,國家氣候中心啟動我國第一代季節氣候預測以及月動力延伸氣候預測業務系統研發,2005年投入業務化運行。
  • 保山市氣象服務發揮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原標題:我市氣象服務發揮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十三五」以來,保山市氣象部門按照「服務引領、創新驅動、提質增效、開放合作、跨越發展」思路,不斷加強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氣象預測預報預警能力全面提升,充分發揮氣象服務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適應方面,指的是以建設防災減災的基礎設施和提高人類及生物適應氣候變化的生存能力為主要內容的行動。我國是一個水旱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人均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十分有限,改善防洪抗旱的基礎設施,從技術和管理上強化水安全戰略,已成為迫切的實際需求。 同時,在有限的土地上為我國提供充分的糧食和其他農林產品也面臨著不斷改進品種、土壤和栽種技術,適應氣候變化的長期任務。
  • 海洋一所發布千年全球海浪數據 可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
    海洋一所發布千年全球海浪數據可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對外公開發布了千年全球海浪數據。該數據來源於海洋一所自主發展的包含海浪的第二代氣候系統模式FIO-ESM v2.0,是國際上首套來自於完整氣候模式的長時間海浪數據,其空間可覆蓋全球海洋,時間可覆蓋過去百年、現在和未來百年。
  • 海洋偵「碳」應對氣候減災——記中國海洋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建設
    因此,長期、定點、準確地監測海洋範圍內溫室氣體的變化,研究其來源、匯集和輸送規律及其影響,對於海洋防災減災,生態環保,應對全球,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是溫室氣體排放大國,並已做出了鄭重的減排承諾。
  • 國際氣象防災減災裡的「中國貢獻」
    圖/中國氣象報黑龍江記者站國際防災減災合作離不開科技合作。自2015年1月以來,黑龍江省氣象局加強與俄羅斯濱海、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地區氣象科技項目合作,組織業務骨幹赴俄羅斯進行水文氣象、環境監測考察,在中尺度數值預報模式應用研發、東北亞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研究方面開展了有效合作。
  • 中國氣象科技躍升至世界一流 助力全球防災減災
    8年之後,中國發射了風雲四號A星,把靜止軌道衛星升級為性能空前強大的第二代。截至目前,中國共有8顆風雲氣象衛星在軌運行,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形成了「多星在軌、組網觀測、統籌運行、互為備份」的業務格局。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
  • 風雲四號:氣象防災減災前哨
    在我國南方,持續強降雨呈現出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局地強降水重疊度高的特點,這給防汛抗洪帶來極大壓力,對氣候監測預警和氣象災害風險管理也帶來很大挑戰。  作為我國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前哨站,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基於其領先世界的卓越性能,提供了豐富、精細、精準的氣象數據,有力支持了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 正視氣候變暖事實 採取措施適應、應對氣候變化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9時,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氣象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與網友在線交流。    [主持人]您講到很多關於氣候變暖以後我們如何應對。那氣候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因為歐洲現在嚴寒的影響。    [鄭國光]我們講的全球氣候變暖是衡量整個地球平均的狀況,講氣候變暖是有一個時間尺度的。比如說這個地方氣候狀況怎麼樣,按照氣象的統一標準,它有一個30年的尺度。比如今年1月1號使用的氣候值就是1980年到2010年的氣候值。所以全球氣候變暖是講全球的氣候變化的趨勢。
  • 中國援衣索比亞衛星交付 開啟中埃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新篇章
    中新社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阮煜琳)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項目——援衣索比亞衛星交付儀式2日在北京舉行,這也是中國同非洲合作的第一顆遙感衛星。中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劉華和衣索比亞駐華大使特肖梅·託加出席儀式並致辭。
  • 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災害使我國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如不採取對應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可能減少5%~10%。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低碳農業是以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為手段,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土壤有機質、做好病蟲害防治、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匯的農業。前不久,在北京召開低碳農業研討會上,有關專家認為,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 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綜述
    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氣候是最活躍的因素,是自然生態系統狀況的綜合反映,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氣象工作作為中國政府整體工作的一部分,承擔著氣象預測預報、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等職能,在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中發揮著基礎性科技保障作用。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因此,要高度重視城市及社區間減輕災害風險進展比較的科學評價,形成公共、私人與公民共同應對的合力,特別是地方政府要通過大力整合適應氣候變化與減輕災害風險的知識、工具與措施,不斷促進城市之間的交流、反饋和經驗共享,從而加強城市社區之間在應對氣候變化與提高城市抗災能力之間的有效合作,最終達到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多樣性的挑戰,實現綠色的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把提高城市的抗災能力做到家喻戶曉,形成一個整體的、可顯示的
  • 中國衛星:助力國際防災減災
    這警示人們,全球氣候變暖及其造成的危害不是不確定的未來,而是擺在眼前的現實。在一些地區遭受悶熱高溼困擾的時候,中國東部沿海遭遇超強颱風「利奇馬」的襲擊。風雲氣象衛星時刻密切關注其動向,為防災減災提供了強大的天基信息支持。同時,中央氣象臺向國際社會全面開放氣象衛星雲圖和相關數據,為西太平洋區域的其他國家和地區跟蹤防範「利奇馬」提供了便利條件。
  • 這些「熱詞」中的防災減災知識 你get到了嗎?
    又蘊含怎樣的防災減災知識?在第十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去挖掘、分析這些「熱詞」背後的故事,並理解氣象科學,增強防災減災意識。非政府組織與國際智庫也更多地採納了中國節能減排目標的建議,包括二氧化碳強度目標、能源總量限制和碳交易試點等,都成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亮點。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業務化運行
    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出席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正式運行發布會並講話。他表示,從今天(11月5日)開始,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成為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框架下的永久性的海嘯預警業務中心,成為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