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氣候預測模式邁向世界先進

2021-01-07 中國氣象局

每年汛期,超標洪水、水庫風險、山洪災害最易造成損失,根據雨情水情超前調配資源、部署應對,事關生命安全。

農業乾旱、低溫冷害等威脅我國糧食安全,提前知悉雨溫趨勢針對性作業,關乎農民「錢袋子」。

……

這些工作往往要提前半個月甚至一個季度部署,準確的氣候預測,是決策的重要參數。

氣象工作者,已為發展獨立自主的氣候預測模式付出數十年努力。今年11月,進入準業務化運行的我國第三代氣候模式,得到「整體性能同類先進,部分性能國際領先」的權威評價。

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的更好支撐

氣候模式是開展氣候預測的客觀工具和手段。1995年起,國家氣候中心啟動我國第一代季節氣候預測以及月動力延伸氣候預測業務系統研發,2005年投入業務化運行。如今,第三代氣候模式,即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 (下稱BCC-CPSv3系統)全部研製完成。

「公眾常見天氣預報可預報性在8天左右。超過這個時間,就要用氣候預測描述未來一段時間裡的平均狀態,如溫度偏高偏低、降水偏多偏少及概率等。月、季和跨季節尺度對降水、溫度等的預測性能,是國際評價氣候模式的焦點。」氣候系統模式和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攻關團隊負責人、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吳統文介紹。

國際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計劃(S2S)是世界氣象組織、英國、美國、日本等共同參與的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研究改進平臺,國家氣候中心作為我國唯一的業務單位參與其中。

在平臺上,各國模式預測結果可實時比較。BCC-CPSv3系統中的次季節-季節預測子系統進入準業務運行後,團隊將其2005年至2019年3月1日起報,預測每年3月至8月的氣候預測回報結果 (防汛抗旱最關注的汛期氣候預測結論),與我國第二代氣候預測系統,以及歐洲中期數值預報中心,英國、美國、日本等國系統回算試驗結果進行比較,全面對比。

評估分析結果令人振奮。大量客觀數據表明,BCC-CPSv3系統對月尺度的溫度、降水和大氣環流等的預測能力整體優於現有月尺度模式預測業務系統,對季節尺度MJO季節內振蕩的預測技巧提升顯著,對季節尺度的我國溫度與降水,以及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亞洲季風指數,ENSO指數,全球海冰面積等一些關鍵指標具有較高的預報技巧。

「氣候預測性能和多個業務指標明顯高於現有業務模式,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同類預測模式系統先進水平,特別是對我國東部夏季降水以及影響我國氣候的亞洲季風指數等的預測性能國際領先。」在11月的系統評審會上,以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國雄為組長的專家組如是評價。

自主研發攻克多個關鍵問題

現代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均為通過計算機代入初值對大氣物理過程方程進行求解,進而得出結論。但二者考慮要素不同,氣候預測面向各個圈層,需處理的關係更加複雜。

「國際上不同的氣候模式中基本物理方程是相似的,但求解算法和對物理過程描述可能有所差別,需要結合本地特點做大量試驗研究。」吳統文介紹,對算法的求解處理,對物理過程描述公式的完善,是氣候預測核心技術所在。

相 較 於 我 國 上 一 代 系 統,BCC-CPSv3系統在物理過程參數化方面得到提高和優化。如「雙赤道輻合帶」偏差是國際上海-汽耦合模式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會導致模式中南太平洋雨帶過度向東延伸。新方案通過對邊界層和淺對流過程參數化方案進行改進和發展,顯著提高了雲和降水的模擬能力,「雙赤道輻合帶」偏差顯著減小。系統還在大氣分量模式,陸面分量模式,海洋、海冰分量模式,多圈層耦合同化子系統等模式物理過程自主研發上取得重要進展。

模式解析度提升是求解方程、描述過程的基礎。解決解析度提升相關科學問題後,目前模式解析度從上一代的全球110公裡提升到全球45公裡,垂直解析度從26層提高到56層(越精細對過程的描述越準確),優化了模式動力框架算法和數據結構等,整體性能得到提升。

同化能力強弱決定了初始場精準與否。BCC-CPSv3系統採用的多圈層耦合同化子系統實現了對海洋、海冰、大氣多源資料的協調同化,為模式運算夯實基礎。

這些成就,都是自主研發、集智攻關的成果。

「氣候模式非常龐雜,是面對巨大不確定性進行試驗的過程。」 吳統文介紹,幾乎每項工作都需長時間鑽研,經常出現結論推翻設想的情況。真正做到國際認可、效果優異,團隊成員默默無聞作出了大量研發。「大約5年時間做模式,5年時間業務應用,真正的十年磨一劍。」

提升氣候預測能力任重道遠

面向未來,吳統文介紹,需繼續研發下一代高解析度氣候系統模式,繼續提升模式水平和垂直解析度,以及海洋水平解析度。還需改進發展模式動力框架,解決目前模式運算效率較低的問題;進一步完善青藏高原及周邊複雜下墊面的模式物理過程,提升對我國氣候的精準預測能力。此外,還需解決平流層溫度和風場在高緯度偏差較大,對流層上層溫度偏冷,海冰系統性偏多、偏少,ENSO模擬周期偏短等問題。

目前,氣候模式預測對人類活動引起的變化都以固定值作為參數。但碳、氮循環等生物化學過程對氣候預測的影響會更加顯著,吳統文認為,這需要在地球系統模式中開展預測工作。

在BCC-CPSv3系統中,地球系統模式 BCC-ESM1研發已取得進展,後續團隊將繼續加強模式研發,增加平流層大氣化學過程,增強對氣溶膠、臭氧等大氣環境汙染的模擬和預測能力。

此外,團隊還將繼續深入研究關鍵海氣耦合因子對東亞次季節至季節預測的協同作用,評估新一代氣候預測模式在關鍵要素、因子和過程的模擬預測能力,改進完善季節內氣候事件、災害事件的監測預測預警的業務能力,提升其在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應用成效。

相關焦點

  • 我國第三代氣候模式即將準業務化運行
    11月16日,更準確回答這些氣候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我國氣象部門自主研發的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BCC-CPSv3)通過評審,即將進入準業務化運行。  作為國際氣候變化研究前沿課題,氣候預測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其背後是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迫切需求。
  • 氣候系統模式:預測地球的未來
    氣候預測,即根據過去氣候的演變規律,推斷未來某一時期內氣候發展的可能趨勢。由於氣候變化存在各種不同的時間尺度,從預測幾十年以內的短期氣候變化到預測萬年以上冰期和間冰期的氣候變遷,都屬於氣候預測的範疇。和人類活動最密切的,則是一年以上到幾十年以內的氣候預測。
  • 我國第三代氣候模式進入準業務化運行
    11月16日,更準確回答這些氣候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我國氣象部門自主研發的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BCC-CPSv3)通過評審,進入準業務化運行。作為國際氣候變化研究前沿課題,氣候預測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其背後是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迫切需求。氣候模式是氣候預測最客觀的工具和手段,開展氣候模式研究意義和責任重大。
  • ...業務化運行整體預測性能提升 更有力支撐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
    11月16日,更準確回答這些氣候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我國氣象部門自主研發的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BCC-CPSv3)通過評審,進入準業務化運行。作為國際氣候變化研究前沿課題,氣候預測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其背後是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迫切需求。氣候模式是氣候預測最客觀的工具和手段,開展氣候模式研究意義和責任重大。
  • 全球氣候模式發生巨大變化,世界將更加殘酷
    氣候模型表明,正在發生的厄爾尼諾事件可能是由於氣候變化造成的,而發表在Nature Geo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利用珊瑚重建了過去400年的厄爾尼諾事件,科學家們發現近年來厄爾尼諾現象的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以2018年9月至今的厄爾尼諾事件為例,這種新厄爾尼諾現象的特點是太平洋中部的海洋溫度較高,而非以往在南美洲附近的遠東太平洋地區。
  • 我國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本報北京12月4日訊 記者郭靜原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觀測站網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全國氣象監測能力穩步提升,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以智能網格預報為基礎的全國氣象預報業務格局構建基本完成,氣象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
  • 「聖嬰」頑皮 氣候預測如何應對
    中國氣象報記者 吳越 史一卓  國際上多家模式和預報中心預測,2014年會有一次相當強的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甚至有科學家認為,這會改變整個太平洋地區海表溫度的年代際模態,使長達15年的氣候變暖趨緩重新回到快速增溫狀態。
  • 為汛期氣候趨勢準確「把脈」――動力統計相結合季節氣候客觀預測...
    原標題:為汛期氣候趨勢準確「把脈」――動力統計相結合季節氣候客觀預測系統助力汛期氣象服務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張格苗報導8月中旬,我國南方大部地區剛剛結束持續一個半月之久的高溫乾旱天氣,東北地區又迎來持續性降水,嫩江,松花江、黑龍江告急。
  • > 六個重點領域 - 領域3:氣候預測-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在對影響我國氣候異常重要因子和關鍵物理過程監測診斷的基礎上,發展具有堅實物理基礎、影響機理明確的客觀統計氣候預測系統,改進動力模式與統計相結合的滾動集合氣候預測系統,加強利用降尺度技術進行集合預測產品的解釋應用能力以及實時提供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預測產品能力,完善現有短期氣候預測理論和方法,提高我國氣候預測能力。
  • 北極海冰精準預測,不僅僅關係氣候變化
    與統計方法不同,另一種是動力數值模式。該模式分為兩類,一類是考慮海冰和海洋兩個分量的海冰—海洋耦合模式,其使用給定的歷史大氣情況去驅動海冰—海洋耦合模式進行海冰預報;一類是用完全耦合的包括大氣、海冰和海洋三個分量的模式進行海冰預測。  「如果用完全耦合方式,模式會變得非常複雜。」
  • ——地球系統模式會讓天氣-氣候模式走向統一嗎?
    美國國會向該項目撥款1480萬美元,支持最先進的預報模式系統的研發,同時撥款1500萬美元用於提高業務高性能計算能力,以支撐新模式的業務化運行。由此,NGGPS在美國政府推動下浮出了水面。2014年10月,NGGPS項目計劃實施方案發布。
  • 美國宇航局:2100年全球氣候變化預測圖
    美國宇航局這一新的數據集結合了來自全球各地的實測數據以及利用氣候模型開展模擬得到的預測數據這些氣候模擬使用了當前能夠獲得的最佳氣候系統物理模型,對兩類不同的溫室氣體排放模式下全球氣候未來走向進行了測算。這裡展示的是一份全球氣溫圖2015年6月11日據美國宇航局(NASA)網站報導,該機構近日發布了直到2100年全球氣溫與降水的變化預測情況。這是全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上升趨勢做出的測算結果。
  • 用機器學習算法提升氣候預測水平
    在溫室氣體濃度升高的背景下,精確預測全球變暖對決策者來說尤為重要。然而,當前氣候預測模式的一大挑戰是如何精確代表雲層以及大氣升溫和溼度。近日,《地球物理研究快報》發表的一篇論文表明,機器學習技術可用來解決該問題,在粗糙解析度的氣候模式中更好地代表雲層,有望縮小預測範圍。  該研究主要作者皮埃爾·金坦表示:「由於雲的表現形式及其對氣體變化的反應特性,氣候對溫室氣體濃度升高響應的預測存在極大不確定性。
  • 地球系統模式:回答氣候變化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
    要深入研究氣候變化的機制和原因,並預測未來的變化趨勢,以便採取應對措施,必須從了解大氣圈、水圈、冰凍圈、巖石圈和生物圈等各圈層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出發。如此宏大、內容繁多的研究就需要藉助能夠描述多圈層相互作用的物理和化學過程的地球系統模式。
  • 光輝訪問 對話中國氣象泰鬥曾慶存 我國氣象服務世界第一
    曾慶存:中國的氣象事業發展整體上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舉例來說,衛星遙感和數值預報是氣象災害監測和預測的兩項重器,大大提高了全世界科學防災減災的能力。近年來,這兩項技術在我國的發展速度很快,國際地位也不斷提升。 氣象預測有哪些國際協作,我們有哪些值得自豪的成就?
  • 為了預測未來的氣候,科學家想辦法精確「測量」地球的遠古氣候
    若想預測未來的地球氣候,精確繪製歷史溫度記錄必不可少。例如,通過重建歷史緯向溫度梯度數據,研究者可以預測急流出現的區域。而急流控制著中緯度地區的風暴和溫度。不過,此舉的困難在於,現有數據多偏重於特定地區或環境類型,沒有描繪出地球遠古時期溫度的全貌。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
    12月10日上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揭牌儀式。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定位最高的科學基金項目,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是首個落地江蘇省的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該項目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會軍院士牽頭,聯合中山大學共同申請,經過通訊評議、網絡答辯、現場考察等多輪評審程序,正式獲批。
  • 利茲大學:過去是預測未來氣候的關鍵
    一種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氣候模型的開發中包括古氣候數據,可以幫助科學家預測未來氣候的情景並提出緩解策略。利茲大學的班傑明·米爾斯(Benjamin Mills)博士,建議,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數值模型應在評估和模型性能陳述中包括對過去氣候的模擬。
  • 利茲大學:過去是預測未來氣候的關鍵
    一種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氣候模型的開發中包括古氣候數據,可以幫助科學家預測未來氣候的情景並提出緩解策略。 ▼ 一個國際氣候科學家團隊,包括來自利茲大學的班傑明·米爾斯(Benjamin Mills)博士,建議,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數值模型應在評估和模型性能陳述中包括對過去氣候的模擬。
  • 讓氣候預測取得質的飛躍,用這個新的數學框架,了解混沌的世界
    了解氣候的混亂變異性及其對氣候變化的反應,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預測即使是最複雜模型也無法預測的變化。在發表在《現代物理評論》期刊上的一個數學框架研究,旨在連貫地納入由於地球陸地、海洋和大氣上不斷發生的無數過程而導致正常氣候變異性與人為和自然影響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點在目前氣候預測中仍未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