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020-12-05 環球網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

本報北京12月4日訊 記者郭靜原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觀測站網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全國氣象監測能力穩步提升,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以智能網格預報為基礎的全國氣象預報業務格局構建基本完成,氣象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87.3%,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氣象保障。

5年來,全國1185個貧困鄉鎮實現自動氣象站全覆蓋。剛剛過去的11月份,我國近4萬個鄉鎮實現了自動氣象站全覆蓋,自動氣象站總數達到68762個;全國新增組網運行新一代天氣雷達36部,正式業務運行的新一代天氣雷達總數達216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實現自動化,觀測頻次提高4倍到8倍,觀測數據傳輸用時由分鐘級優化至秒級,數據傳輸頻次與效率大幅提高。

「十三五」期間,風雲四號A星、風雲三號D星、風雲二號H星先後加入風雲氣象衛星「大家族」,形成「多星在軌、組網觀測、統籌運行、互為備份、適時加密」的氣象衛星監測「天網」,7顆風雲氣象衛星在軌穩定運行,為全球115個國家和地區、數十萬個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

5年來,氣象預報準確率穩步提升,與「十二五」期間相比,常規氣象要素短期預報準確率平均提升2.28%,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提升3.5%。截至今年10月份,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9%,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颱風路徑預報24小時誤差減小到65公裡,穩居國際先進行列;PM2.5、臭氧汙染氣象條件預報時效提高到15天;對拉尼娜、厄爾尼諾等氣候事件的預測能力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天氣預報覆蓋「一帶一路」沿線243個城市。

這5年,完整、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數值預報業務體系基本形成,無縫隙氣象預報業務體系趨於成熟。智能網格預報正式運行,30天內預報空間解析度達5公裡,24小時預報時間解析度精細到1小時,中國成為實現數位化網格預報的少數國家。

「十三五」期間,氣象部門聚焦預警信息發布「最後一公裡」問題,建成國、省、市、縣四級相互銜接、規範統一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橫向匯集16個部門76類預警信息,實現預警信息1分鐘內到達受影響地區應急責任人、3分鐘內覆蓋應急聯動部門、10分鐘內有效覆蓋公眾和社會媒體。

5年來,全國預警信息立體傳播網絡累計服務超過10億人次,公眾覆蓋率達87.3%。開展基於5G通信的預警信息靶向發布試點工作,發布正確率提升至99.98%。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連續5年提升。截至目前,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佔GDP比例從上世紀90年代的3.4%下降至0.6%,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進一步夯實。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我國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人民網北京12月4日電(丁亦鑫)記者從中國氣象局12月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觀測站網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全國氣象監測能力穩步提升,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據介紹,11月份,我國近4萬個鄉鎮實現了自動氣象站的全覆蓋,自動氣象站總數達到68762個。
  • 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發展規劃(2010-2015年)
    本規劃依據《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發展指導意見》(氣發〔2009〕 175號)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項氣象工作日益增長的需求,統籌國家、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和相關行業對氣象工作的投入,按照綜合、協調、可持續發展思路,提出了2010-2015年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發展目標,明確了科學調整站網布局、提升觀測自動化水平、增強觀測能力、確保穩定運行、發揮觀測系統效益等方面的發展任務
  • 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運行信息化平臺投入運行
    1月1日8時,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運行信息化平臺(以下簡稱「觀測業務信息化平臺」)在全國正式業務運行,實現橫向覆蓋綜合氣象觀測全業務鏈條、縱向貫穿國省市縣四級業務應用,基本實現氣象觀測數據支撐、業務應用融合和產品應用一體化,將進一步保障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運行質量
  • 四省協力推進綜合氣象觀測智能分析判識系統建設
    中國氣象局通訊員楊潔報導 近日,「綜合氣象觀測智能分析判識系統」項目建設推進會在寧夏銀川召開。會議對前期項目建設工作進行總結,對優化完善系統核心判識算法、研究制定判識結果檢驗評估技術方法進行討論。  會議明確了下一階段工作計劃。
  • 廣州超大城市綜合氣象觀測試驗正式啟動
    中國氣象報記者楊群娜 通訊員陳碧強報導 5月6日,廣州超大城市綜合氣象觀測試驗2019年增強觀測期啟動會召開。來自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廣東省氣象局、上海市氣象局、廣州市科技局、廣州市氣象局等單位領導和專家共100餘人參加啟動會。  按照中國氣象局部署,廣東省氣象局將開展為期三年的超大城市綜合氣象觀測試驗,致力於解決大城市臨近預報和環境氣象服務中關鍵性核心技術問題。
  • 綜合氣象觀測系統
    在對地觀測系統中,氣象觀測系統的建立是最早的。最早研製的對地球環境進行系統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也是氣象衛星。直到今天,氣象觀測系統依然是全球對地觀測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古代人類文明的記錄包含著無數有關天氣和氣候的記載,但通常是與天文學和佔星術聯繫在一起。
  • 超大城市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儀器設備進場對接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晨 通訊員趙世穎報導 為推動超大城市綜合氣象觀測試驗順利開展,近日,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與北京市氣象局召開觀測試驗設備進場對接會,對京津冀觀測試驗儀器設備進場、觀測流程、運行保障、技術規範等相關事宜進行研討溝通
  • 湖南:綜合觀測智能分析判識系統通過業務驗收
    11月27日,湖南省氣象局組織專家組對省氣象臺牽頭實施的「綜合氣象觀測智能分析判識系統建設」進行了業務驗收。  專家組在聽取項目組匯報,並了解相關情況後,認為該項目實現了預期目標,達到了考核指標要求,一致同意通過驗收。專家組表示,該項目圍繞業務需求,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持續性的研究,成果在全國推廣應用,是研究型業務開展的典範。
  • 我國2020年將基本達到世界航天強國水平
    原標題:十九大速遞|我國二○二○年成為世界航天強國 十九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雷凡培18日在京透露,到2020年,我國力爭實現在軌太空飛行器數量超過200顆,年發射30次左右,超越歐盟,基本到達世界航天強國水平。
  • 高景一號指標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經在軌測試,初步結果表明:高景一號衛星影像清晰,輻射解析度達到11位/像素,無需地面控制點的幾何定位精度達5~8米,高程相對精度達到1米,對較大面積區域的單次過境採集能力達到60*70公裡,每天的拍攝能力達到90萬平方公裡以上。上述技術指標與國內國際同類衛星相比,均已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 山東:規範氣象觀測系統氣象裝備運行管理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彥報導 自2016年1月1日起,《山東省氣象部門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氣象裝備運行狀況通報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生效,山東省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氣象裝備運行開始實行嚴格的通報與評估制度。
  • 我艦船新型供電系統達世界先進水平
    這套系統的研製成功,使我國艦船供電系統及推進方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標誌我國在多項發電機整流供電系統的理論與設計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實現艦船推進科技革命,關鍵是要獲得高品質的新型供電系統。海軍裝備部門組織軍內外機電專家歷經13年攻關,綜合運用電氣、電子、自動控制、計算機等多學科的最新理論和技術,構建起新型發電機整流供電系統的理論體系,相繼攻克8項重大工程技術難題,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套十二相發電機整流供電系統,先後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二等獎6項,獲國家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國家發明獎6項,並成為全軍武器裝備系統2000年度獲得的唯一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35年我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科技服務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12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未來一段時間人工影響天氣的發展目標,即到2025年,形成組織完善、服務精細、保障有力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人工增雨(雪)作業影響面積達到550萬平方公裡以上,人工防雹作業保護面積達到
  • "華龍一號"核能發電機研製成功 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華龍一號」核電項目首臺發電機6日在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通過了「型式試驗」,全部指標達到和優於設計要求,標誌著我國「華龍一號」首臺發電機自主研製成功。「華龍一號」首臺核能發電機由東方電機自主研製,將應用於中核集團福清核電站5、6號機組。
  • 我國大功率直驅風力發電變流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這一成果為我國大功率直驅風力發電變流器技術國產化與產業化提供了技術支撐,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風力發電變流器是風力發電機組不可缺少的能量變換環節,是風力發電機組的核心部件之一。由於自然界中風的大小、方向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導致風力發電機轉速時快時慢,發出的電壓幅值和頻率也雜亂無章。
  • 氣象局:我國颱風預報水平和世界水平相當
    中國網7月2日訊 中國氣象局2012年7月份新聞發布會今日上午在中國氣象局科技大樓一樓會議室舉行,針對中國颱風預報的準確率問題,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陳振林表示,我國颱風預報水平和世界水平相當。
  • 中國的衛星對地遙感水平已經達到世界領先
    這些衛星照片大多是利用我國在軌的高分系列衛星拍攝的,包括高景一號衛星,高分一號衛星,高分二號衛星,高分七號衛星等,此外還有歐洲哨兵2號(Sentinel2)衛星和美國Landsat 8陸地衛星的對比圖。從圖片可見中國發展的巨大能力,也可以看出中國衛星應用水平的極大提高。
  • 新中國氣象事業70年:從地面人工到空天地一體化自動觀測
    從21人的延安清涼山氣象訓練隊到如今十餘萬之眾的高素質氣象人才隊伍,從觀測預報服務業務基礎薄弱到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從以服務國防為主到走入尋常百姓家……70年新中國氣象事業史波瀾壯闊,盪氣迴腸。
  • 中國氣象觀測交流會暨2019年度氣象觀測會召開
    中國氣象報記者簡菊芳 通訊員張本志 李雁報導 2019年12月27日至30日,中國氣象觀測交流會暨2019年度氣象觀測國際會議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會議由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與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聯合舉辦,旨在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產學研用協同促進的氣象觀測技術發展體系,破解氣象觀測核心和關鍵技術難題,引領氣象觀測技術發展,推進氣象觀測現代化,推動我國氣象觀測技術與研究型業務發展。
  • 我國新一代氫原子鐘、銣原子鐘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來源:裝備科技微信公眾號 作者:部英男、吳巍2018年1月12日7時1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二十六、二十七顆北鬥導航衛星。兩顆衛星上均裝載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研製的一臺高精度銣鍾和一臺星載氫鍾,技術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2018年1月12日7時1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徵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二十六、二十七顆北鬥導航衛星。圖為搭載第二十六、二十七顆北鬥導航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點火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