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省協力推進綜合氣象觀測智能分析判識系統建設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局通訊員楊潔報導 近日,「綜合氣象觀測智能分析判識系統」項目建設推進會在寧夏銀川召開。項目參加單位湖南省氣象局、江蘇省氣象局、安徽省氣象局、寧夏回族自治區氣象局項目負責人及技術骨幹、中國氣象局專家參加會議。會議對前期項目建設工作進行總結,對優化完善系統核心判識算法、研究制定判識結果檢驗評估技術方法進行討論。

  會議明確了下一階段工作計劃。一是按照中國氣象局氣象觀測自動化的規劃要求,完善研究內容、凝鍊後期項目續建任務;二是繼續優化、改進核心判識算法和檢驗評估技術方法,紮實推進各省建設進度;三是列出時間節點,按時完成核心判識算法的優化,提交系統供試點省試運行。

  綜合氣象觀測智能分析判識系統主要研究目的是著力推動雲和天氣現象的多手段綜合觀測與判識技術的發展,為綜合氣象觀測自動化、智能化提供基礎。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焦點

  • 湖南:綜合觀測智能分析判識系統通過業務驗收
    11月27日,湖南省氣象局組織專家組對省氣象臺牽頭實施的「綜合氣象觀測智能分析判識系統建設」進行了業務驗收。  據悉,該項目研究率先攻克了「雲能天」自動觀測的技術瓶頸,開創了地面觀測要素智能化判識的先河,研發的雲和多種天氣現象綜合判識產品於4月1日已正式在全國氣象部門業務應用,有效推動了我國地面綜合氣象觀測自動化、智能化、標準化發展,為全面實現地面觀測自動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和保障。
  • 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發展規劃(2010-2015年)
    建立健全觀測規範和規章制度,規範觀測業務流程。建立國家和省兩級大氣成分觀測質量控制業務,增強產品開發與服務能力。(2)實施進度2010年:開展溫室氣體觀測項目和分析標校系統建設。制定大氣成分觀測規範和業務規章制度。開展大氣成分數據質量控制技術開發。
  • 我國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本報北京12月4日訊 記者郭靜原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觀測站網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全國氣象監測能力穩步提升,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以智能網格預報為基礎的全國氣象預報業務格局構建基本完成,氣象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
  • 先行先試推進觀測智能化——黑龍江省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側記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於淼 記者 袁長煥中國氣象局於2017年提出要大力推進觀測模式智能化,發展天氣實況自動判識能力。黑龍江省作為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試點省區之一,於2018年開始試點運行,2019年6月由試點轉為全國試運行。
  • 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運行信息化平臺投入運行
    1月1日8時,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運行信息化平臺(以下簡稱「觀測業務信息化平臺」)在全國正式業務運行,實現橫向覆蓋綜合氣象觀測全業務鏈條、縱向貫穿國省市縣四級業務應用,基本實現氣象觀測數據支撐、業務應用融合和產品應用一體化,將進一步保障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運行質量
  • 廣州超大城市綜合氣象觀測試驗正式啟動
    中國氣象報記者楊群娜 通訊員陳碧強報導 5月6日,廣州超大城市綜合氣象觀測試驗2019年增強觀測期啟動會召開。來自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廣東省氣象局、上海市氣象局、廣州市科技局、廣州市氣象局等單位領導和專家共100餘人參加啟動會。  按照中國氣象局部署,廣東省氣象局將開展為期三年的超大城市綜合氣象觀測試驗,致力於解決大城市臨近預報和環境氣象服務中關鍵性核心技術問題。
  • ...現象視頻智能觀測儀今冬首次亮相使用 結束長達八十年地面凝結...
    近日,西安涇河國家基本氣象站天氣現象視頻智能觀測儀在今冬首次亮相使用,結束了西安氣象探測史上長達八十多年的地面凝結現象人工觀測的歷史,實現智能化觀測技術新突破。據了解,天氣現象視頻智能觀測儀包含基於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技術的識別軟體,可通過其獲取的視頻資料實現天氣現象(或氣象要素)的實時自動觀測識別,包括總雲量、雲狀、地面凝結現象(霜、露、雨凇、霧凇)、結冰、積雪和雪深等要素,並具備擴展至低雲量、雲高、電線積冰、視程障礙現象(輕霧、霧、霾、浮塵、揚沙、沙塵暴)的自動觀測識別能力,可實現天氣實況快速自動判識,為搭建「觀測即產品
  • 山東:「關口前移」讓觀測數據更精準
    記者走訪山東省氣象局該系統建設相關人員,力圖一窺「創新本末」。  業務需求催生系統升級改造  1月9日,記者從山東省氣象局大氣探測技術保障中心主任馮桂力處了解到,以前,省級綜合氣象觀測運行監控業務和數據質量控制業務在平臺上是分離的,分別由綜合氣象觀測運行監控系統(ASOM1.0)和氣象資料業務系統(MDOS)來實現。
  • 颱風暴雨預警有望實現「早準快」_中國城市建設網_城市建設雜誌社...
    「天」字號重器汛期服務顯身手   多源的數據融合實現「天氣現象一張圖」,「數算一體」提升全鏈條效能,八大類觀測設備達到全覆蓋,氣象雲資源池精細化監控得以呈現……進入汛期以來,綜合氣象觀測產品系統「天衍」、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天擎」、綜合氣象觀測數據質量控制系統「天衡」、氣象綜合業務實時監控系統「天鏡」等國家級氣象業務系統和平臺,在汛期氣象服務中大顯身手,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 超大城市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儀器設備進場對接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晨 通訊員趙世穎報導 為推動超大城市綜合氣象觀測試驗順利開展,近日,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與北京市氣象局召開觀測試驗設備進場對接會,對京津冀觀測試驗儀器設備進場、觀測流程、運行保障、技術規範等相關事宜進行研討溝通
  • 山東:規範氣象觀測系統氣象裝備運行管理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彥報導 自2016年1月1日起,《山東省氣象部門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氣象裝備運行狀況通報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生效,山東省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氣象裝備運行開始實行嚴格的通報與評估制度。
  • 綜合氣象觀測系統
    在對地觀測系統中,氣象觀測系統的建立是最早的。最早研製的對地球環境進行系統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也是氣象衛星。直到今天,氣象觀測系統依然是全球對地觀測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古代人類文明的記錄包含著無數有關天氣和氣候的記載,但通常是與天文學和佔星術聯繫在一起。
  • 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試運行
    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我國追趕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地面氣象自動觀測業務得到快速發展,氣溫、氣壓和能見度等氣象要素實現自動觀測;初步建立了與現行觀測能力相適應的業務流程,業務運行效率更高;推進觀測、預報和氣象服務崗位一體化發展,設立了縣級綜合氣象業務崗。但與此同時,歷史的潮流也在推動地面觀測不斷進步、優化。
  • 風雲四號衛星「落地」濟南,它給天氣預報帶來什麼變化?
    位於濟南平陰的百畝象山綜合觀測基地於今年9月建設完成,山東省唯一一座風雲四號衛星地面接收站落戶該基地,新時報10月7日對此事進行了報導。那麼聽起來「高大上」的基地,將給濟南天氣預報帶來何種影響?濟南市氣象局局長閻麗鳳在接聽12345市民服務熱線時介紹,為填補濟南市在天氣系統上遊無探測資料支撐的空白,2017年啟動了象山綜合觀測基地建設,市政府投資1000萬元專項資金建設觀測設備,平陰縣政府同意長期、無償將平陰縣氣象局南側的百畝荒山交由氣象局負責管理維護和使用,市林業與城鄉綠化局將山體綠化納入濟南市山體公園綠化總體工程,山東省氣象局將全國首批、全省唯一一座風雲四號衛星地面接收站落戶象山綜合觀測基地
  • 《高質量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行動計劃(2021-2023年)》印發
    近日,中國氣象局印發《高質量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行動計劃(2021-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行動計劃》指出,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氣象服務國家服務人民和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定位,瞄準加快建設氣象強國的戰略目標,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指標體系及評價管理辦法(試行)》各項指標任務落實落地,在充分把握新階段氣象現代化建設新特徵的基礎上,為建成適應需求、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
  • 南方電網公司多層級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助力能源轉型
    據云南電網公司基建部配網建設科經理李學介紹,在維西縣智能配電網的建設中,通過可推廣、可複製的電網建設模式,維西縣將初步建成富有新時代氣息的現代化農村智能配電網。  按照規劃目標,維西縣智能配電網的建設將樹立四個「標杆」:雲南省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的標杆,現代農村電網智能配電自動化標杆,邊遠農村地區電壓綜合治理標杆,縣級供電單位智能數位化配電網規劃標杆。
  • 德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的通知
    (三)推進氣象業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提升綜合氣象觀測能力,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氣象觀測站網規劃建設協調機制,確保氣象觀測資料與信息的充分共享。提升開發氣候資源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加強風能、太陽能的監測、分析與評估,提高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水平,加強氣候變化對農業、水資源、能源、生態系統的影響評估,為各級政府提供高質量的決策依據。(四)夯實現代氣象事業可持續發展基礎。
  • 青島提升氣象監測預報和業務能力 推進研究型業務發展
    近日,從青島市氣象業務工作中獲悉,青島市氣象局進一步強化氣象監測預報和業務能力,全面推進研究型業務發展。青島市氣象局進一步推動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開展基於智能網格的多要素數值模式檢驗,優化智能網格預報質量檢驗,完成逐日、逐三小時考核站點與網格預報檢驗工作;推進數值模式產品釋用和客觀預報方法研發,基於 EC 集合預報產品的降水最優集成預報技術方法進入試運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