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關口前移」讓觀測數據更精準

2021-01-10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孫彥

  憑藉「裝備運控」和「數據質控」有效對接,實現了探測裝備故障及數據質量隱患的預測預警、裝備保障遠程支持、合理調度保障力量,山東省氣象部門報送的省級綜合氣象觀測運行保障信息系統(ASOM2.0省級版)在2016年全國氣象部門創新項目評比中斬獲佳績。記者走訪山東省氣象局該系統建設相關人員,力圖一窺「創新本末」。

  業務需求催生系統升級改造

  1月9日,記者從山東省氣象局大氣探測技術保障中心主任馮桂力處了解到,以前,省級綜合氣象觀測運行監控業務和數據質量控制業務在平臺上是分離的,分別由綜合氣象觀測運行監控系統(ASOM1.0)和氣象資料業務系統(MDOS)來實現。「臺站人員操作時需要熟悉兩套業務軟體和業務流程,數據錯誤和設備故障要分別監控和填報。」隨著綜合氣象觀測業務精細化發展,現有的ASOM1.0在功能上不能滿足業務發展的需求。

  山東省氣象局觀測與網絡處處長徐法彬則表示,原有的綜合氣象觀測設備運行保障工作存在下列問題:裝備保障業務軟體不統一,裝備供應、運行保障、運行監控、計量檢定工作需要切換到不同的系統中進行;省、市、縣三級系統不統一,信息孤島普遍存在。基層臺站人員面對多個系統,不知道該使用哪個功能來完成工作。原業務系統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建設-維護-監控-處理-總結」業務鏈缺乏信息化工作平臺和數位化信息紐帶。

  自2014年起,山東省氣象局牽頭研發以省級綜合氣象觀測運行監控系統(ASOM2.0省級版)為主的相關綜合觀測業務軟體。在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的大力指導下,在廣西、安徽、浙江、甘肅、廣東、海南等省(自治區)氣象局的積極參與配合下,2015年10月ASOM2.0省級版通過驗收,並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推廣應用。

  一套系統搞定裝備保障基本業務

  據該項目主要參與者、山東省大探中心高級工程師黃磊介紹,項目建設定位於省級裝備保障基礎業務系統,以ASOM2.0(省級版)為核心,把運行監控、維護維修、裝備供應、計量檢定業務無縫融合,通過裝備和運行信息兩條業務主線,實現各業務功能的數據共享、業務互操作以及同國家級系統的數據同步,實現裝備全生命周期和保障全業務鏈式管理。同時,該系統涵蓋運行監控、保障維修、物資供應、計量檢定管理四部分基礎業務,預留了與其他裝備保障信息化模塊的接口,最終推進裝備保障基本業務綜合集約的實現。系統採用省、市、縣三級一體化設計,共享同一業務平臺。

  省級綜合氣象觀測運行保障系統具備「五大創新內容」,即建立了覆蓋探測裝備運行全生命周期的數據交換標準,實現了ASOM運控和MDOS質控信息的融合印證,增加了綜合氣象觀測運行數據分析預警功能,開發了社會化保障實時運行的信息管理系統,科學規範裝備運行質量管理評估工作。

  黃磊表示,ASOM2.0、MDOS等系統業務運行時,會產生大量的保障數據,同時裝備自身也產生運行狀態數據。項目開發人員利用數據分析技術,研發了綜合氣象觀測運行數據分析軟體,實時分析各種因素之間的關係,定期歸納故障異常多發裝備的規律性條件,從而進行提早預警和幹預。該系統的社會化保障實時運行信息管理模塊通過系統APP、可視化頭盔等信息化技術運行,實現了現場保障圖像、數據的實時遠程監控以及不同保障工作的合理分工。保障專家可在線值班,提供遠程支持。同時,該系統根據預警信息,對觀測環境、硬體故障、軟體異常等原因提出指導性意見,以便採取措施降低裝備故障和數據錯誤發生率;定期製作全省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運行評估周報、月報,並進行全省通報,以科學規範裝備運行質量管理評估工作。

  變數據質量事後控制為過程控制

  該系統實現了「裝備運控」和「數據質控」的有效對接,主導探測數據「事後質量控制」向「過程質量控制」轉變,提升綜合氣象觀測系統保障水平和資料質量。

  黃磊介紹,去年5月份和6月份,系統顯示山東部分區域自動站整點無極值數據,通過運控系統進行綜合比對分析,發現問題站點均為同一廠家生產的同一批次自動氣象站。山東省氣象局及時與廠家進行溝通,查明原因是本批次軟體設置出現問題,並及時對軟體進行了更新,探測數據恢復正常,提升要素可用率8%。

  該系統還能夠及時處理觀測環境影響數據質量的問題。2014年6月,聊城江堤樂園區域氣象站維護記錄顯示,觀測場附近建設了園林噴灌設備。值班人員將該站列入重點關注清單並進行探測數據質量預警。一周後,該站連續出現20毫米以上晴空降水。經核實,發現噴灌水滴進入了雨量傳感器。保障人員及時同園林部門協調,解決了問題。

  探測裝備故障及數據錯誤的預測預警在運行維護中發揮了突出作用,提升了全球定位氣象參數探測(GPS/MET)運行質量水平。2015年6月,山東省大探中心發現GPS/MET出現數據質量問題。經分析,問題與設備批次相關。山東省大探中心據此發布了故障預警,重點加強了同一批次設備的巡視和維護,並及時進行相關備件儲備。2015年,山東GPS/MET可用率位居全國前列。

  煙臺市區域自動氣象站實現了社會化保障。在應用該系統前,裝備故障排除只能通過電話、簡訊等進行。如今,保障人員可以隨時查看區域站維護維修、保障進展等信息,通過現場圖片、視頻等可視化信息對保障工作進行審核和監管。目前,煙臺市區域站可用率均保持在98.5%以上。

  黃磊表示,該系統具備數據級(資料庫開放)、功能級(API)、應用級(界面定製)三層開放式結構,能夠實現多種裝備業務系統無縫接入,凸顯系統「基本功能全部覆蓋、定製功能方便快捷、個性功能錦上添花」的系統應用目標。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6年1月20日五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防疫關口前移 有效精準施治
    數據顯示:1月28日,武昌區隔離點疑似病例確診比例高達90%以上。2月2日實行隔離點中醫藥幹預,2月6日確診率下降到30%左右,3月5日下降到3%左右。   通治方——   「大水漫灌」加「精準滴灌」,同病同治加辨證施治   1月24日晚6時,仝小林從北京到達武漢,一下火車就感覺到明顯的溼冷;入住賓館後,他沒開空調,而是打開窗戶,出門在小雨中走了一個多小時……出於職業習慣,他要體驗當地的氣溫環境;同時他特意查看了武漢的天氣,1月份過去的20多天裡,有16天下雨。
  • 首都航空:疫情防控關口前移 國際航線助力開學
    疫情防控關口前移 嚴格落實健康篩查根據中國民航局、海關總署、外交部發布的國際航線疫情防控要求及入境政策的調整,首都航空將疫情防控關口前移,在旅客完成客票預定後,就提前組織境內營業部、境外辦事處等一線人員,逐一致電境外回程旅客,及時告知防疫政策及最新入境要求,以確保來華旅客的健康狀態良好,材料合格,符合乘機要求。
  • 自動化觀測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而通過配備自動觀測設備及應用衛星遙感、多源數據自動綜合判識、智能圖像識別等技術手段,地面氣象自動化觀測的現實基礎已越來越牢靠。自動化觀測較人工觀測更精密在氣象學上,雲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組成的可見聚合體。不同的雲外形特徵有所差異,有積狀雲、層狀雲和波狀雲,這些雲中又有不同種類的雲。
  • 「數據+算法」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省氣象臺「加密觀測」應對雪情「數據+算法」讓天氣預報更精準本報訊 實時更新的氣象大屏、作業區一體化平臺以及推進中的精細化預報系統……記者近日在省氣象臺看到,多種科技手段正輔助著「科學預報」,為氣象專家提供著更智能化的決策參考
  •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
    人類基因組研究促成基因檢測等一系列新技術出現,還帶來基因診斷、基因治療、靶向藥物等醫學新手段,生物醫學進入建立在基因組大數據基礎上的精準醫學時代。 在分子水平上認識人類生命活動 「人類基因組計劃」不僅找到了各種人類基因,積累了大量基因組數據,還積累了由基因組轉錄出來的各種RNA(核糖核酸)數據,以及由mRNA翻譯產生的各種蛋白質數據。
  •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
    人類基因組研究促成基因檢測等一系列新技術出現,還帶來基因診斷、基因治療、靶向藥物等醫學新手段,生物醫學進入建立在基因組大數據基礎上的精準醫學時代。在分子水平上認識人類生命活動「人類基因組計劃」不僅找到了各種人類基因,積累了大量基因組數據,還積累了由基因組轉錄出來的各種RNA(核糖核酸)數據,以及由mRNA翻譯產生的各種蛋白質數據。
  •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開卷知新)
    人類基因組研究促成基因檢測等一系列新技術出現,還帶來基因診斷、基因治療、靶向藥物等醫學新手段,生物醫學進入建立在基因組大數據基礎上的精準醫學時代。人類有望進入精準醫學時代基因組研究不斷深入和基於大數據的新方法、新技術投入應用,將使醫療更加精準有效,人類有望進入精準醫學時代。精準醫學是組學大數據與醫學的結合。精準醫學在使疾病診斷更加準確、治療更加有效的同時,還能為醫療體系帶來更加重要、更為本質的變化。
  • 亞米級的高分十一號衛星,將助力我國建立更精準的對地觀測系統
    高分衛星,是近年來我國衛星發射中活躍的一個項目,先後發射機幾十顆的高分系列衛星,組建起來一個高分觀測系統,對於高分衛星,或許還有些人對它不是很清楚吧!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高分衛星,它又是如何建立起精準的對地觀測系統的。
  • 精準醫學,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精準預後不再是夢想……  基因測序服務在科研和臨床領域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生物企業和雲計算企業聯合攻關,基因組數據每天海量產生……  從基因編輯到細胞免疫治療,從液體活檢技術到分子影像,伴隨一股股熱潮席捲全球,人們不禁要問:究竟什麼是精準醫學?
  • 實現精準醫療沒那麼簡單
    自2015年1月底,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情諮文演講中表示啟動精準醫療計劃後,它就迅速成為今年的熱詞。  隨著人類基因組測序技術的革新、生物醫學分析技術的進步、以及大數據分析工具的出現,精準醫療的時代已經到來,它將為病人提供更精準、高效、安全的診斷及治療。
  • 觀測數據與天氣預報
    春節前,中央氣象臺一條關於觀測數據和預報準確率之間關係的微博,引發了網友熱議。那麼,二者之間的聯繫到底有多緊密呢?  綜合運用才有準確結果  對於利用氣象觀測網來「捕捉」天氣變化的預報員而言,網中涵蓋的各種觀測數據都十分重要,綜合利用各種觀測手段得來的數據,才能得出儘可能精準的預報結論。
  •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實時記錄寒潮觀測數據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實時記錄寒潮觀測數據 2021/1/6 11:37:56   來源:齊魯晚報
  • 彭國甫:用戰時思維和方式科學防治精準施策 努力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
    原標題:彭國甫在懷化市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完成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雙勝利動員會上強調用戰時思維和方式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努力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確保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雷紹業主持2月14日上午,懷化市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完成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雙勝利動員會召開
  • 眼控科技智能能見度觀測系統,賦能精準能見度觀測
    因此,精準的能見度監測對保障機場正常運營與航空飛行安全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傳統能見度觀測  能見度觀測分為人工目測觀測和自動設備觀測。人工觀測是觀測員在一天中的幾個特定時刻,利用目測不同距離目標物的清晰程度來判別能見度值。自動設備觀測是利用光學設備對大氣的特定光學特性進行測量,並計算得出能見度值。
  • 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每日科技網】  如今,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等新技術建立的氣象預警系統,應用愈加廣泛。各地積極推進的智慧氣象系統,不僅成為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也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了更多元的服務。
  •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成功捕獲颱風「巴威」實時觀測數據
    央廣網青島8月31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繼今年第4號颱風「黑格比」之後,黃、東海浮標觀測站的觀測系統又成功獲取到第8號颱風「巴威」的相關實時觀測數據。黃、東海浮標觀測站作為中國科學院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的核心觀測體系,多年來積累了海量長序列定點觀測數據,為中國近海生態系統演變機制與生態災害防範、西太平洋環流變異及其對氣候環境的影響等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在颱風監測方面,黃、東海浮標觀測站更是在不斷地刷新颱風定點實時觀測的數據量,此次「巴威」颱風過境期間,共計7套浮標觀測系統和2套自動氣象站先後獲取到相關實時觀測數據。
  • 精準氣象服務為航班安全正點護航
    而廈航氣象處正是在一個年輕團隊的努力下,精準把脈天氣,科學放行航班,為提高廈航的運行品質貢獻著力量。從2011年到2013年,廈航的航班正常率連續3年在行業內拔得頭籌,這與氣象處準確的天氣預報工作密不可分。  準確精細的航空氣象服務,能夠在保證航班安全運行的基礎上,為廈航作出科學合理的運行決策提供專業支持,有效提高航班放行準確率,節約成本,創造效益。
  • 我國氣象觀測有更精準「尺子」:天氣站間距縮小一半
    中青在線北京6月2日電(實習生 蘇琬茜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今後,我國進行氣象觀測有了一把更為精準的「尺子」。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今天該局發布國家天氣站布局優化方案,選出平均間距為30公裡的地面氣象監測布局,比原先的71公裡的間距縮小了一倍。
  • 四月一日起,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
    四月一日起,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智慧氣象 數據秒回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正式業務運行後,觀測頻次、傳輸效率和數據量方面的提升,增強了我國氣象觀測「監測精密」的能力,將更好地滿足氣象預報服務需求,為實現「預報精準、
  • 國家海洋衛星山東數據應用中心落戶煙臺
    本報訊 (記者 王 晶)9月17日,國家海洋衛星山東數據應用中心揭牌儀式在位於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的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舉行。  2019年7月,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山東省海洋局籤署《關於共同推進海洋衛星遙感山東數據應用中心建設》戰略合作協議,依託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建設國家海洋衛星山東數據應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