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氣候預測取得質的飛躍,用這個新的數學框架,了解混沌的世界

2020-08-09 博科園

了解氣候的混亂變異性及其對氣候變化的反應,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預測即使是最複雜模型也無法預測的變化。在發表在《現代物理評論》期刊上的一個數學框架研究,旨在連貫地納入由於地球陸地、海洋和大氣上不斷發生的無數過程而導致正常氣候變異性與人為和自然影響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點在目前氣候預測中仍未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

這可以更準確地預測人類造成溫室氣體排放和自然事件的最極端影響,例如與海冰融化或不可逆轉的溫度變化相關的臨界點。這項研究由雷丁大學瓦萊裡奧·盧卡裡尼教授和巴黎諾曼學院、加州大學的麥可·蓋爾教授領導,並得到了歐盟地平線2020氣候科學項目TiPES(地球系統中的臨界點)的支持。TPES由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尼爾斯·玻爾研究所協調和領導。

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化,但其後果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越來越詳細、基於物理的模型正在穩步改進,但仍然缺乏對持續存在的不確定性的深入理解。新的研究框架提出了一條克服增加這種理解的兩個主要挑戰途徑:在模型中獲得必要的細節,以及準確預測人為二氧化碳如何幹擾氣候的內在自然變異性來自雷丁大學數學與統計系和漢堡大學CEN氣象研究所的瓦萊裡奧·盧卡裡尼(Valerio Lucarini)教授說:

模型中的不確定性

與單純依賴越來越大的模型傳統方法相比,研究提出了執行更有效氣候模擬的想法,研究展示了如何以更高預測力從這些模型中提取更多信息,研究認為,這是一種有價值的、原創性的、比正在做的許多事情都有效得多的方式。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方法,因為目前的氣候模型通常無法執行兩項重要任務。首先,在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一倍後,它們無法減少確定地表平均全球溫度的不確定性。這個數字被稱為平衡氣候敏感度,1979年它被計算為1.5-4攝氏度。

從那時起,不確定性就增加了。今天,儘管數值模型經過了幾十年的改進,計算能力在同一時期獲得了巨大的提高,但氣溫仍在1.5-6攝氏度之間。其次,氣候模型很難預測臨界點,當一個子系統,即海流、冰蓋、景觀或生態系統突然不可挽回地從一個狀態轉移到另一個狀態時,臨界點就會發生。這類事件在歷史記錄中有很好的記載,並對現代社會構成了重大威脅。

儘管如此,IPCC評估所依賴的高端氣候模型並沒有足夠準確地預測它們。這些困難的根源在於,大多數高解析度氣候計算中使用的數學方法,不能很好地再現確定性的混亂行為,也不能很好地再現與時間相關確定性和隨機性強迫的相關不確定性。混沌行為是地球系統固有的行為,因為雲的形成、沉積、風化、洋流、風型、水分、光合作用等截然不同的物理、化學、地質和生物過程在時間尺度上從微秒到數百萬年不等。

混沌的世界

除此之外,這個系統主要是受到太陽輻射的強迫,這種輻射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變化,但也受到大氣的人為變化的影響。因此,地球系統是高度複雜的,確定性的混沌,隨機的擾動,並且永遠不會處於平衡狀態。研究所做的實質上是將確定性混沌擴展到一個更一般的數學框架,它提供了工具來確定氣候系統對各種壓力的反應,既有確定性的,也有隨機性的。

新方法的基本思想並不是完全新的,因為數學理論是在幾十年前發展起來的。然而,新方法優點是使該理論可用於氣候研究,並為氣候模式的改進和檢驗提供有用的工具。到目前為止,這種涉及氣候科學界以及應用數學、理論物理和動力系統理論專家的跨學科方法出現得太慢了。研究人員希望能加速這一趨勢,因為它描述了這類工作所需的數學工具。

研究在一個定義明確、連貫的框架內提出了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變異性的自我一致理解,這是解決問題的重要一步,因為首先必須正確地提出這個問題。因此,如果使用這個概念工具,可能會幫助氣候科學和氣候建模取得飛躍。使用複雜數學來提高對地球系統臨界點的理解,並更好地預測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其狀態的系統的變化,這些系統包括生態系統、生物系統、社會系統和其他系統。

博科園|研究/來自:雷丁大學

參考期刊《現代物理評論》

DOI: 10.1103/RevModPhys.92.035002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古今中外神秘的混沌理論都有啥?
    混沌,在古人的意識裡,代表了天地未分之前宇宙模糊一團的形象。在西方,古希臘人也認為,混沌是天地未成形時橫貫宇宙的物質。聖經《創世紀》寫道:原始的宇宙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世界由洪水和深深的黑暗組成。混沌,在古人的世界觀裡,成了混亂和無序的代名詞。直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科學和數學的重大進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混沌更深刻的本質——無序和有序的結合。
  • 混沌的發現之旅,世間有多少事可以預測?輕撩混沌學面紗
    該猜想將動力學系統與拓撲學兩大領域結合,指出混沌存在的可能性,從而成為世界上最先了解存在混沌可能性的人。在1963年,氣象學家洛倫滋藉助於運算速度每秒作六次乘法的數字計算機,發現「確定性的非周期流」的存在是長期預報天氣失敗的基本原因。其實他的貢獻遠遠不止於此。
  • 《混沌:開創新科學》
    混沌現象模糊了我們對「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認識,挑戰了我們「可預測」和「不可預測」的觀念。隨著混沌這門新科學的建立,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也許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後,對人類整個知識體系的又一次衝擊。第一部分我們首先進入第一部分的討論,從「蝴蝶效應」和「三體問題」這兩個經典的案例出發,來了解混沌到底是什麼,介紹一下混沌現象的基本特徵。
  • 令人驚嘆的混沌理論——背後的數學原理和哲學思考
    因此,混沌理論是研究和描述動態系統的數學,它解釋了隨時間變化的過程。科學家和數學家對混沌有不同的看法。對他們來說,一個混沌的世界或混沌的問題是不可預測的,一個微小的偏差可能導致不可想像的後果。。他在達特茅斯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數學。他的職業生涯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他是美國陸軍航空隊的一名氣象預報員。在一次天氣預報的嘗試中,他在他的計算機模型上得到了一個非常不同的結果,因為只有一個微小的偏差。愛德華證明了可預測性的局限性,這讓許多科學家和氣象學家感到震驚。他們認為最終有可能預測更長一段時間的天氣。混沌理論闡述了變化過程的進展和演變,用微分方程來描述。
  • 混沌(Chaos)世界——無序中的數學之美
    我的腦子裡總是有著這樣那樣的疑問,總是想去一探究竟,於是,我在各種各樣的書籍中尋找著答案,卻發現,在數學裡,總有一個或簡單或複雜,但是卻讓你越來越有興趣去發現的快樂與驚喜的源泉,就像現在,我將帶你們走近一個完全不同的混沌世界,一起看看這些科學界無法解釋的種種謎團。說到這裡,我們必須要先解開最核心的一個謎題:什麼是混沌?
  • 我國氣候預測模式邁向世界先進
    1995年起,國家氣候中心啟動我國第一代季節氣候預測以及月動力延伸氣候預測業務系統研發,2005年投入業務化運行。如今,第三代氣候模式,即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 (下稱BCC-CPSv3系統)全部研製完成。「公眾常見天氣預報可預報性在8天左右。超過這個時間,就要用氣候預測描述未來一段時間裡的平均狀態,如溫度偏高偏低、降水偏多偏少及概率等。
  • 令人驚嘆的混沌理論——背後的數學原理和哲學思考
    它與可預測性和決定論有什麼關係?如何將它應用於一般情況?定義為了理解混沌理論,有必要介紹一下它的定義:描述動態系統模型的數學,如天氣的演化等等。因此,混沌理論是研究和描述動態系統的數學,它解釋了系統隨時間變化的過程。科學家和數學家對混沌有不同的看法。對他們來說,一個混沌的世界是不可預測的,一個微小的偏差可能導致不可想像的後果。
  • 數學素養閱讀 數學世界之概率、混沌和分形
    這節課是數學素養中段本學期最後一節課。本節課上,小魚老師給我們講了數學世界中三個很有趣的知識:概率,混沌和分形。在講概率時,老師舉的例子都是我們生活當中常見的實例,只是在平時我們都沒有注意,也沒有將它們和數學知識聯繫在一起。通過小魚老師對我們的引導,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數學是如此密切相關。
  • 讓你通俗了解什麼是混沌理論
    在本部紀錄片中,吉姆·奧卡利裡教授將帶領我們探索神秘的混沌理論,混沌中的數學可以解釋宇宙中從無序中產生有序的神奇景象,揭示出大自然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美麗和結構中隱藏的科學規律。混沌理論(Chaos theory)是一種兼具質性思考與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討動態系統中(如:人口移動、化學反應、氣象變化、社會行為等)無法用單一的數據關係,而必須用整體、連續的數據關係才能加以解釋及預測之行為。一隻南美熱帶雨林中的蝴蝶扇扇翅膀,可能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一場龍捲風。
  • 三體、蝴蝶效應……它們共同構成了模糊而混亂的混沌現象
    在那篇註定流芳百世的論文裡,他們引入了術語「混沌(Chaos)」來描述離散動力系統周期解的一個奇妙的規律——時間不是連續變化,而是按整數步跳躍。不僅如此,早期的相關研究還表明,很多類似的動力系統會呈現出更加複雜的形態,其數學解雖然有一定的確定性,但也具備若干隨機性。自此,混沌理論的基礎框架開始形成。
  • AI無法理解混沌怎麼辦?教他們物理學啊
    儘管AI系統已取得長足進步,但它們仍然無法應對混沌或不可預測性。現在,研究人員想教授AI物理學以解決此類問題。更具體地說,教AI哈密頓函數——這一數學概念能提供有關整個動態系統的信息:動力學關係,動能和勢能等。神經網絡旨在將人腦的粗略模擬升級為複雜的、經過加權的AI算法,然後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有「更深刻的了解」,為AI解決越來越難的問題提供可能性。
  • 方興未艾的混沌理論:應用領域將會越來越廣
    該文稱,當前「混沌熱」方興未艾;未來應用領域將會越來越廣。混沌理論是關於系統從有序突然變為無序狀態的一種演化理論,是對不規則而又無法預測的現象及其過程的分析。這一理論隸屬於非線性科學,只有非線性系統才能產生混沌運動。所謂非線性是相對線性而言的;線性是指量與量之間的正比關係,在線性系統中,分量之和等於總量,遵循疊加原理,而非線性則剛好相反,分量之和不等於總量,不遵循疊加原理。
  • 為了預測未來的氣候,科學家想辦法精確「測量」地球的遠古氣候
    若想預測未來的地球氣候,精確繪製歷史溫度記錄必不可少。例如,通過重建歷史緯向溫度梯度數據,研究者可以預測急流出現的區域。而急流控制著中緯度地區的風暴和溫度。不過,此舉的困難在於,現有數據多偏重於特定地區或環境類型,沒有描繪出地球遠古時期溫度的全貌。
  • 從牛頓、三體到混沌:科學認知如何從簡單到複雜
    我剛才提到了,因為三體問題無法用經典方法把解寫出來。三體是一個混沌系統,最重要的特徵是不可預測。三體的運動,假如時間不夠長,是不可能預測未來會如何變化。《三體》小說就是利用這種特徵,描述了一個世界有三個太陽,三個太陽的運轉處於非常不可預測的狀態,可能三個太陽突然出現,使星球上的所有生命熱死,很可能三個太陽一段時間都不出現,讓星球很冷,把所有生命凍死,這就是《三體》小說裡的科學原理。
  • 走進科學殿堂裡的神獸之洛倫茲的蝴蝶,輕撩混沌學面紗
    一般地,混沌可以作這樣的描述:它是從有序中產生的無序運動狀態,無序來自有序,無序中蘊含著有序,有序和無序是對立統一的,高一層次上是有序,而低一層次上是無序的。1903年,美國數學家Poincare J.H.在《科學與方法》中提出了Poincare猜想。該猜想將動力學系統與拓撲學兩大領域結合,指出混沌存在的可能性,從而成為世界上最先了解存在混沌可能性的人。
  • 混沌理論| Theory of Chaos
    曾經一度被認為是隨機的後來又被證實是混沌的,這個問題激發了人們探索真理的熱情。如果一個變量或一個過程的演進、或時間路徑看似隨機的,而事實上是確定的,那麼這個變量或時間路徑就表現出混沌行為。這個時間路徑是由一個確定的非線性方程生成的。在此,我們有必要介紹一下混沌理論的發展史。
  • 「蝴蝶效應」也能預測了?看機器學習如何解釋混沌系統
    在用Kuramoto-Sivashinsky方程的演進數據進行訓練後,計算機算法可以近似地預測火焰系統在未來八個李亞普諾夫時間(Lyapunov times)長度的演進。李亞普諾夫時間表示混沌系統的兩個幾乎完全相同的狀態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呈指數發散。
  • 享受「混沌」的世界
    原標題:享受「混沌」的世界   你認識混沌嗎?你了解混沌嗎?如果還不清楚,就一起來看看這本《混沌》吧。
  • 混沌與分形:命運無常,是天意還是混沌的力量?
    17世紀中期,法國數學家帕斯卡調侃道:如果埃及豔后的鼻子再短一寸的話,整個人類世界的歷史都將被改寫。三百多年後,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用鏗鏘的語氣告訴世人:一隻亞馬遜的蝴蝶煽動一下翅膀,可能會在美國引起一場龍捲風。(圖片來源:百度百科)人們的生活可能就是如此。表面看來,我們只能沿著一條軌跡前進。
  • 不可預測的宇宙:暗藏著令人驚奇規律的混沌理論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精確進行天氣預報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倒不完全是因為它很複雜(有許多問題比這複雜得多,科學家都能輕鬆解決),而是由於某種更根本的原因:科學家在20世紀中葉發現,我們所在的這個宇宙十分混亂,從許多方面而言完全不可預測。但在這種混沌深處,卻又暗藏著一些令人驚奇的規律。假如我們能充分理解這些規律,或許可以揭露出更多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