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也能預測了?看機器學習如何解釋混沌系統

2021-01-08 和訊網

大數據文摘作品

  編譯:李雷、笪潔瓊、夏雅薇

  一隻南美洲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兩周後可以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颶風……

  極小的擾動,將會引起結果的巨大差異。不可重複、不可預測,這就是混沌現象。不可預測?那麼,有了機器學習之後呢?

  半個世紀前,混沌理論的先驅們發現由於存在「蝴蝶效應」,長期預測是不可能的。對於複雜系統(如天氣,經濟等等),即使是最小的擾動也能觸發一連串事件,導致極為不同的後果。

  我們生活在不確定的陰影之下,無法確定這些系統的狀態以預測它們將如何發展。

  最近,美國馬裡蘭大學的研究表明,人工智慧算法可以預測混沌系統的發展趨勢。比如,預測模型火焰鋒面的混沌演進過程:

  大數據文摘後臺對話框內回復「

  混沌」即可下載這篇論文~

  德國不萊梅雅各布大學計算科學教授Herbert Jaeger表示:「這種方法真的很了不起,能夠預測一個系統的混沌演進將會進行到什麼地步。」

  這個發現來自老牌混沌理論家Edward Ott和馬裡蘭大學的四名合作者。他們採用了一種叫做儲備池計算(reservoir computing)的機器學習算法來「學習」原型混沌系統動力學,又叫做Kuramoto-Sivashinsky方程式(非線性偏微分方程)。這個方程式的演進解決方案就像一個火焰鋒面,在可燃介質中閃爍前行。

  Ott的研究生、論文的一作Jaideep Pathak說,這個方程式還描述了等離子體中的漂移波和其他現象,可以作為「研究湍流和時空混沌的測試平臺」。

論文作者們

  機器學習的優勢何在?

  在用Kuramoto-Sivashinsky方程的演進數據進行訓練後,計算機算法可以近似地預測火焰系統在未來八個李亞普諾夫時間(Lyapunov times)長度的演進。李亞普諾夫時間表示混沌系統的兩個幾乎完全相同的狀態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呈指數發散。

  機器學習的方法能預測到的未來大大延長,比此前的預測方法能預測到的長了八倍,預測效果幾乎和真實情況完全匹配。

  而且,這個算法對Kuramoto-Sivashinsky方程式本身一無所知;它只能看到方程式演進的數據。

  這使機器學習方法變得更強大。因為,在許多情況下,由於不能確定描述混沌系統的方程式,動力學家無法對它們進行建模和預測。

  現在,不再需要公式,只要數據就可以了

  專家認為,這篇論文表明未來我們或許能夠通過機器學習算法來預測天氣,而不是通過複雜的大氣模型。

  除了天氣預報外,機器學習技術還可以幫助監測心律失常,從而預測即將發生的心臟病,並監測大腦中神經突起的神經元放電模式。更進一步,它或許能幫助預測那些會危及船隻甚至可能導致地震的超級巨浪。

  此外,我們也許能夠提前預警太陽風暴,比如1859年橫越太陽表面35,000英裡的太陽風暴。那次磁力暴風導致了出現在全球各地的北極光,同時產生高壓使通訊線路在沒有電源的情況下仍有電流通過,從而摧毀了部分電報系統。

  如果這樣的太陽風暴現在襲擊地球,將嚴重損害地球的電子基礎設施。但是如果你能預測到風暴即將到來,就可以暫時關掉電子設備電源,等風暴過後再打開。

  算法預測混沌系統的原理

  混沌模型:研究人員從模擬火焰鋒面傳播的Kuramoto-Sivashinsky方程式開始。

  *李亞普諾夫時間=系統初始狀態的微小差異開始呈指數發散之前的時間長度。它通常設定因系統而異的可預測性的範圍。

  用Kuramoto-Sivashinsky系統過去的演進數據進行訓練後,「儲水池計算」算法預測其未來演進。

  令人讚嘆的是,在混沌最終佔優勢之前,該算法可以精確地預測出模型的8個李亞普諾夫時長時間內的演進。

  這一成果是通過綜合現有的工具和算法得來。

  當強大的「深度學習」算法開始徵服像圖像和語音識別等人工智慧任務時,Ott和他的同事們開始研讀機器學習並思考如何將其應用於混沌理論。

  他們發現,2004年,Herbert Jaeger和Harald Haas利用一個隨機連接人造神經元的網絡在儲水池計算中形成「儲水池」,從而學習有三個混沌協變變量的動力學方程。在使用三組數字進行訓練之後,這個網絡可以預測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三個變量的值。不過,當有多個相互作用的變量時,計算量會變得很龐大。

  但是,需要一個更有效的方案來將儲水池計算與大型混沌系統聯繫起來,因為這些混沌系統具有大量相互作用的變量。例如,需要跟蹤沿著火焰前進方向的每一點在三個空間方向上的速度分量。

  他們花了幾年時間才找到了明確的解決方案。Pathak說:「我們利用的是空間擴展混沌系統中相互作用的局部性。」

  局部性意味著變量在一個地方受到附近變量的影響,但不受遠處變量的影響。利用它可以從本質上將問題分塊。也就是說,可以將問題並行化,用一個神經元儲水池來學習系統的一小塊,另一個儲水池學習另一塊,如此類推,並且使相鄰域輕微重疊以表示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只要將計算機資源按比例分配給每個任務,並行化處理,就可以使用儲水池計算的方法來處理幾乎任意大小的混沌系統。

  具體解釋:三步走

  儲水池計算分三步。假設你想用它來預測火災蔓延的情形,那麼首先,選取火焰鋒面的五個不同點測量火焰的高度,然後隨著火焰跳動前行繼續測量鋒面上這些點的火焰高度。

  將這些數據流輸入到儲水池中隨機選擇的人造神經元。輸入的數據觸發神經元釋放信號,繼而觸發相鄰的神經元並在整個網絡中級聯傳輸信號。

  第二步是使神經網絡從輸入數據中學習不斷演進的火焰鋒面的動力學方程。要做到這一點,在輸入數據時,還需要監測儲水池中隨機選擇的幾個神經元的信號強度。以五種不同方式對這些信號進行加權和組合可產生五個數字輸出。

  這樣做的目的是調整用於計算輸出的各種信號的權重,直到這些輸出始終與下一組輸入,也就是在比火焰鋒面略晚的位置測得的新的五個高度,相匹配。

  所要的就是,把輸出作為下一點的輸入。

  為了得到正確的權重,這個算法簡單地將每組輸出,或者說五點中的每一點的預測火焰高度,與下一組輸入或實際火焰高度進行比較,每次增加或減少各種信號的權重,只要可以使它們的組合給出五個輸出的正確值。

  從一個時間步長到下一個,隨著權重的調整,逐步改善預測,直到算法能夠穩定預測一個時間步長後的火焰狀態。

  第三步,就可以真正去做預測了。了解了系統動力學方程的「儲水池」可以揭示系統如何演進。神經網絡本質上會自適應。輸出反饋為新輸入,其輸出又再反饋為輸入,以此循環,從而預測火焰鋒面五個位置的高度將如何演進。其他並行的「儲水池」預測其他地方的火焰高度的演進。

  傳統上,預測混沌系統的常用方法是某一時刻儘可能準確地測量其條件,使用這些數據校準物理模型,然後向前演進模型。如果要預測未來八倍時長的演進,需要對一個典型系統的初始條件進行100,000,000次以上的測量。

  這就是為什麼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幾乎能夠知道真相了。

  神經網絡和混沌理論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取得了與馬裡蘭團隊相似的結果,使用「長短期記憶」神經網絡,該網絡具有周期性循環的特徵,使其能夠長時間存儲臨時信息。

  Ott和他的同事們已經快可以將他們的預測技術用於實際應用。在《混沌》雜誌即將發表的新研究中,他們展示了如何通過混合數據驅動的機器學習方法和傳統的基於模型的預測,改進對像Kuramoto-Sivashinsky方程式這樣的混沌系統的預測。

  大數據文摘後臺對話框內回復「

  混沌」下載以上兩篇論文~

  Ott認為這是改進天氣預報和其他類似工作的更好的途徑,因為我們並不總能找到完整的高解析度數據或完美的物理模型。

  「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利用我們已有的經驗。如果我們缺乏某些知識,就應該使用機器學習來填補所這些空白。」

  儲水池式預測本質上可以校準模型;在Kuramoto-Sivashinsky方程式的情況下,精確的預測可以延伸到12個李亞普諾夫時長。

  李亞普諾夫時間的長度因不同系統而異,從毫秒到數百萬年不等(對於天氣預報情況來說是幾天)。這個時間越短,系統就越敏感就會越容易產生蝴蝶效應,狀態的發散會更快。

  目前還不清楚究竟為什麼儲水池算法如此擅長學習混沌系統的動力學模型,只是知道計算機可以根據響應數據進行自調節,直到計算公式與混沌系統的動態完全一致。

  研究人員現在正打算使用混沌理論來更好地理解神經網絡的內部機制。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大數據文摘。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

相關焦點

  • 機器學習新戰果,破解「蝴蝶效應」,預測火焰的下一秒形態
    半個世紀前,混沌理論(Chaos theory)的先驅者們發現,「蝴蝶效應」使得長期預測變得深不可測,對複雜系統(如天氣、經濟或其他任何事物)而言,即使是最小的擾動,也能觸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致使結果截然不同。如果我們不能更好更精確地理解這些系統的狀態,從而預見事件會發展成什麼樣,我們就會生活在不確定中。
  • 「蝴蝶效應」與「混沌」現象
    前言:中醫探討量子針灸是騙子,中醫講天人合一、講感應是玄學,為什麼講蝴蝶效應、講混沌學就是科學?膝蓋跪久了的人永遠站不起來。「蝴蝶效應」,是混沌學理論當中的一個概念。 指在一個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哪怕微小的變化都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
  • 蝴蝶效應真的存在嗎?顛覆常識的混沌學,如何展示地震的存在?
    好萊塢經典電影《蝴蝶效應》系列,絕對是不可多得的佳片。不過看完整個電影之後,很多人都覺得大腦「暈頭轉向」。其實在這部電影當中,只不過是摻雜了諸多的時空穿梭原理,然後再運用比較經典的蝴蝶效應進行刻畫,從而導致整個電影的故事看上去非常複雜。
  • 聽過蝴蝶效應的你也知道混沌理論嗎?| 趣讀
    一切就像蝴蝶效應般,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個故事來自2004年的一部經典影片《蝴蝶效應》,影片用環回式的結構,探討了一個關於命運的話題,如果當時沒有頑皮,那麼結局會不會變得更好?如果那天沒有怎樣,那麼現在是否會是我想要的結局?這便是蝴蝶效應。在蝴蝶效應中,每一個決定都會產生長期的後果,將主角伊萬的生活改變得面目全非。
  • 混沌理論之父,蝴蝶效應發現者——愛德華·諾頓·洛倫茨
    愛德華·諾頓·洛倫茨(1917.5.23——2008.4.16)美國數學與氣象學家,混沌理論之父,蝴蝶效應的發現者。1917年5月23日洛倫茨出生在美國西康乃狄克州,從小洛倫茨就很喜歡科學,關心天氣變化。
  • 混種科學中的蝴蝶效應: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動,導致未來的不可預測
    混沌的特徵:在確定性系統中看似隨機的無規律行為;由於確定性的規律,短期內可預測;又因為蝴蝶效應的不可預測性,長期則無法預測。混沌:蝴蝶效應混沌的現象引起了一些微妙的哲學問題,這些問題蒙蔽了一些粗心的人。例如,我的幾名學生對蝴蝶效應嗤之以鼻,認為它平淡無奇。我們都知道,小事情確實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引起巨大的不同,甚至會影響國家的命運。
  • 蝴蝶效應和混沌故事
    計算機畫出來的可視圖只是繞著吸引子運動的方程的解軌道,它處於一種不尋常的永不發散、永不休止、並且是非嚴格周期的「混沌」(chaos)運動狀態。其中,混沌軌道的不發散特徵是由它的全局有界性決定的,而無休止的運動行為則把它區別於通常的骨牌效應。
  • 何為蝴蝶效應?
    它是指對初始條件敏感性的一種依賴現象:輸入端微小的差別會迅速放大到輸出端...蝴蝶效應在經濟生活中比比皆是:中國宣布發射飛彈,港臺100億美元流向美國. 「蝴蝶效應」也可稱「撞球效應」,它是「混沌性系統」對初值極為敏感的形象化術語,也是非線性系統在一定條件(可稱為「臨界性條件」或「閾值條件」)出現混沌現象的直接原因.
  • 三體、蝴蝶效應……它們共同構成了模糊而混亂的混沌現象
    蝴蝶效應事實上,自龐加萊對三體問題的突破性研究之後,人們陸續發現了更多的混沌現象,其中最著名的當屬1963年氣象學家洛倫茲發現的蝴蝶效應。洛倫茲在用計算機求解一個簡化的大氣對流模型時,發現這些解以不規則、甚至是隨機的方式震蕩。同時,初值的極小波動會引起解的劇烈變化。
  • 蝴蝶效應真實存在嗎?量子蝴蝶效應更令人困惑
    蝴蝶效應是在可預測性的背景下提出的,實際上,最初的研究報告中提出的是海鷗翅膀,而不是蝴蝶翅膀,可產生巨大、不可預見的後果,蝴蝶效應是由菲爾·梅裡萊斯博士提出的,該術語被愛德華·洛倫茲在談話中引用,並在1969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中以蝴蝶效應作為標題。
  • 蝴蝶效應和混沌故事 | 陳關榮
    但系統對初始狀態值具有極高的敏感性,讓它的解軌道在長時間之後的狀態變得不可預測。人們把這種特性稱為「確定性的隨機」或「確定性的混沌」。由於混沌系統的解是確定性的,它可以用完全相同的初始條件來重演,但它又具有與不可複製的白噪聲相同的各種隨機特性,因此在工程應用中能派上一些特別用場。對非專業人士來說,大抵上可以這樣直觀地去理解混沌系統及其混沌特性。
  • 混沌理論到底是什麼?從蝴蝶效應說起
    但系統對初始狀態值具有極高的敏感性,讓它的解軌道在長時間之後的狀態變得不可預測。人們把這種特性稱為「確定性的隨機」或「確定性的混沌」。由於混沌系統的解是確定性的,它可以用完全相同的初始條件來重演,但它又具有與不可複製的白噪聲相同的各種隨機特性,因此在工程應用中能派上一些特別用場。對非專業人士來說,大抵上可以這樣直觀地去理解混沌系統及其混沌特性。
  • 從水滸故事看蝴蝶效應經濟學
    從「蝴蝶效應」的角度分析,武松的個人行為或許影響了宋朝甚至世界歷史。這就好比在蝴蝶效應經濟學中,經濟體和社會不是機器式的運轉,更像是有生命的機體。 公元1059年11月,在景陽岡上打死老虎的武二郎被破格提拔。武都頭在街頭閒玩,遇到了失散多年的哥哥武大郎。身為嫂子的潘金蓮則暗戀上擁有「幹部」身份、身高八尺的小叔子。
  • 到底該如何理解蝴蝶效應?
    在以後的演講和論文中,他為了使這個效應更有詩意,才改成了蝴蝶這個詞。對於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就是蝴蝶效應的由來。
  • ​蝴蝶效應和混沌故事
    ——愛德華·諾頓·洛倫茨撰文 | 陳關榮來源:集智俱樂部他不是文學家,卻在不經意間留下了一個膾炙人口的新成語:蝴蝶效應。但系統對初始狀態值具有極高的敏感性,讓它的解軌道在長時間之後的狀態變得不可預測。人們把這種特性稱為「確定性的隨機」或「確定性的混沌」。由於混沌系統的解是確定性的,它可以用完全相同的初始條件來重演,但它又具有與不可複製的白噪聲相同的各種隨機特性,因此在工程應用中能派上一些特別用場。對非專業人士來說,大抵上可以這樣直觀地去理解混沌系統及其混沌特性。
  • 蝴蝶效應真實存在嗎?
    蝴蝶效應是真實存在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小規模的微小變化可以永遠改變天氣,但蝴蝶能否對天氣產生任何有意義的變化值得商榷,蝴蝶效應能或多或少地抓住人們的想像力,雖然它不是一個完美的例子,但它是一個例證。更令人困惑的現象是量子蝴蝶效應,它出現在混沌和量子世界的怪異物理特徵結合在一起的系統中,對於這種類型的系統,存在量子混沌概念,但準確地衡量量子蝴蝶效應,仍是一個正在進行的研究課題。
  • 混沌理論到底是什麼?從蝴蝶效應說起-虎嗅網
    但系統對初始狀態值具有極高的敏感性,讓它的解軌道在長時間之後的狀態變得不可預測。人們把這種特性稱為「確定性的隨機」或「確定性的混沌」。由於混沌系統的解是確定性的,它可以用完全相同的初始條件來重演,但它又具有與不可複製的白噪聲相同的各種隨機特性,因此在工程應用中能派上一些特別用場。對非專業人士來說,大抵上可以這樣直觀地去理解混沌系統及其混沌特性。
  • 什麼是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 《蝴蝶效應》|混沌理論中所包含的儒學思想
    大約自70年代以來,混沌理論就成為了學術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當年,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所著的《混沌的本質》突然風摩世界。單說混沌理論可能較深奧,但是其中著名的蝴蝶效應理論卻是深人淺出的。它來源於1979年12月洛倫茲在華盛頓的一次演講,演講中他做了一個比喻:「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幾下翅膀,有可能在幾天之後在紐約引起一場龍捲風、大朵風雪。
  • 什麼叫做蝴蝶效應?股市中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蝴蝶效應?蝴蝶效應(Butterfly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那麼股市中效應是什麼意思?股市中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分析了這個效應。「一個氣象學家提及,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個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