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種科學中的蝴蝶效應: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動,導致未來的不可預測

2021-01-08 遇見數學

混沌的特徵:在確定性系統中看似隨機的無規律行為;由於確定性的規律,短期內可預測;又因為蝴蝶效應的不可預測性,長期則無法預測。

混沌:蝴蝶效應

混沌的現象引起了一些微妙的哲學問題,這些問題蒙蔽了一些粗心的人。例如,我的幾名學生對蝴蝶效應嗤之以鼻,認為它平淡無奇。我們都知道,小事情確實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引起巨大的不同,甚至會影響國家的命運。由於如此多的複雜性、如此多的無法解釋的變量夾雜其中,微不足道的事件有時確實會引發與之不相稱的連鎖反應。下面是一首描述王國沒落的古代詩歌。

斷了一枚釘子,掉了一隻蹄鐵;

掉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摔死了一位將軍;

摔死了一位將軍,吃了一場敗仗;

吃了一場敗仗,亡了一個國家。

但直到混沌理論出現後,這首詩才得到了廣泛的認同。類似的連鎖反應甚至可以讓最簡單的系統苦惱不已:水輪、旋轉的月球、滴水的水龍頭,這些力學系統中的所有定律都已知,只存在幾個變量。即使在這些系統中,也潛伏著混沌的種子,隨時準備展現它們帶來的驚喜。

另一個微妙之處是:在混沌中,每個點都是不穩定的點。每一刻都是真理的時刻。每一個決定都會產生長期的後果,將你的生活改變得面目全非。當你系襯衫扣子時,你完全無法預知選擇從上向下系還是從下向上系,在其數年後產生的結果會有多麼的不同。我們的生活可能就是這樣的,我們只能沿著一條軌跡前進,所以我們無法知道當我們從下向上系扣子時,命運會發生怎樣的改變。但為了保持心智健康的生活,我們只能相信,幾乎所有的決定都是無關緊要的。電影《雙面情人》(Sliding Doors )就對這種困境進行了探索,影片中描繪了一個女人生活的兩個完全不同的版本,而這兩種不同的命運取決於在屏蔽門關閉時她是否趕上了地鐵。

相比於混沌系統,有節律的系統並不顯現這種對小幹擾的過度敏感。拍打一個節拍器,它會斷斷續續地移動,但隨後仍會恢復它持續不斷的嘀嗒聲。雖然這會使計時產生偏差,但這種偏差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通過下面這個假設,我們可以看得更清楚。有兩個相同的節拍器,初始狀態是同步的,幹擾其中的一個,它恢復後就不再與另一個同步,二者之間會有一個固定的時間間隔,這種差異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小。更普遍的是,當一個非混沌系統受到輕微的擾動,幹擾要麼不增加,要麼增加幅度非常輕微,且與時間長短成比例。

有人說,誤差的增長速度不會快於隨時間的線性增速。這裡的要點是如何進行定量計算。誤差的線性增長暗示,混沌系統至少在原理上是可預測的。潮汐、哈雷彗星的回歸、日食的時間,所有這些都有強烈的節律性,因而可以預測,因為微小的幹擾不會迅速增長成為主要誤差。預測非混沌系統的時間每長一倍,其初始狀態的測量精度就要提高一倍。讓系統多運行三倍長的時間,你的測量精度就要提高三倍。換句話講,可預測的範圍也是線性增加的,它與初始狀態的測量精度成正比。

而另一方面,混沌系統有著一種完全不同的表現方式,正是在這裡,我們開始了解到蝴蝶效應真正令人喪失信心的含義。成功地預測一個混沌系統狀態的時間長度取決於三個因素:我們可以容忍多大的預測誤差;我們對初始狀態的測量精度的高低;我們無法控制的時間尺度,又被稱為「李雅普諾夫時間」,它主要取決於系統本身的內在動力學特性。

粗略地講,我們能夠預測的時間的極限長度即相當於李雅普諾夫時間,此後,真實初始狀態的測量誤差會滾雪球似的迅速增大,超出可容忍的限度。通過降低我們的預測標準或提高我們的初始測量精度,我們總是可以預測更長的時間。但問題是,可預測的極限總是取決於初始測量精度:如果你想預測兩倍長的時間,且仍要達到相同的精度,那麼它將花費你十倍而不是兩倍的努力。如果你有雄心,想預測三倍長的時間,那麼它將花費 100 倍的努力;四倍長的時間就需要 1000 倍的努力,以此類推。在混沌系統中,所需要的初始測量精度是呈指數級增長的,而不是線性增長。

這種指數級增長是毀滅性的。這意味著在實踐中,無論你的儀器有多好,你能夠預測的時間永遠都不會長於李雅普諾夫時間。李雅普諾夫時間限定了一個極限值,超過了它,便無法得到可接受的預測。對於一個混沌電路,極限值大約為千分之一秒;對於天氣,極限值是未知的,但通常來說是幾天的時間;對於太陽系,極限值則是 500 萬年。

太陽系的極限值如此之久的原因是,行星的運動在我們今天看來是完全可以預測的;在人類生命的時間尺度上,甚至整個天文學史中,它們都是可預測的。當我們計算數百年前或數百年後的行星位置時,我們的預測是可靠的。但任何關於 40 億年前,即地球上剛剛出現生命的時候的行星位置說法,都是毫無意義的。

混沌的最後一個微妙之處與潛伏在其中的一種奇怪的秩序相關。混沌不是無形的(再次聲明,不要理會這個詞語的通常意義)。對於它底層結構的暗示表現在了玩具水輪的運動中,伴隨著它永不停息的旋轉和反向。儘管序列從不會完全重複,但它的總體特徵保持不變。混沌擁有永遠不會改變的品質,這是混沌的本質。

▲ 愛德華·諾頓·洛倫茨(1917年5月23日-2008年4月16日),美國數學與氣象學家。混沌理論之父,蝴蝶效應的發現者。

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初,當洛倫茨分析他的小模型時,就將混沌的本質具體化了。它呈現出一種怪異而又陌生的形狀,而不是一個表面,也不是一個固體的體積。當時,現代計算機圖形學尚未問世,將混沌可視化絕非易事。甚至洛倫茨在腦海裡想到了它的樣子之後,還在掙扎著想找到恰當的語言描述其獨特的幾何形狀。他將其描述為「表面無限複雜」,今天我們把它稱為「奇怪吸引子」。

正如圓形是周期的形狀,奇怪吸引子則是混沌的形狀。奇怪吸引子存在於一個被稱為「狀態空間」的抽象的數學空間中,它的軸代表一個物理系統中的所有變量。洛倫茨方程涉及三個變量,所以奇怪吸引子存在的狀態空間是三維的。對於水輪——洛倫茨方程的精確力學模擬,其中一個變量表示了輪子旋轉的速度和方向,而另外兩個變量則表現了水如何分布在輪子邊緣的兩個特定的特徵。這些變量在任意瞬間的數值定義了狀態空間中的一個點,對應於系統在任意時刻的頻閃照片。

在下一時刻,隨著輪子的旋轉、水的流動及重新分配,狀態會發生改變。從一個狀態變化到另一個狀態,系統伴隨著自身的動力學特性而演化,由自己的動力推動前進。就像阿瑟·默裡(Arthur Murray)舞蹈課中的圖解,洛倫茨方程是決定下一步走向何處的規則。它們決定了狀態空間中每個點上無限小的箭頭的方向。無論轉到了哪種狀態,它必須遵循那一點的箭頭方向,這將它立即帶到了一個新的點上。隨著那個瞬間的箭頭方向,它會前進到下一點,以此類推。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變量數值的變化,這個點穿越了狀態空間,遵循著一個被稱為「軌線」的連續路徑,就像數學家頭腦中的彗星在假想的空間中運行。這個想法的美麗之處在於,它將動力學特性轉化成了幾何學。混沌運動變成了我們可以看到的圖像,一幅我們可以凝視、檢查和研究的靜態圖像。

混沌是什麼樣的?軌線永遠在狀態空間中四處遊蕩,它永遠不會閉合或交叉,因為混沌從不重複。洛倫茨可以證明,他的軌線永遠被限制在一個特定的大球體內,所以它永遠不會逃逸到無限空間中。軌線被困在這個球裡,永遠在球中無趣地四處遊蕩,它必須遵循一個非常複雜的路徑。我們渴望把它描繪成一個由混亂的線段纏繞成的球體,雜亂無章,沒有任何結構。

但是洛倫茨原始的計算機圖像表明,軌線以一種高度組織的方式運動,只運動到了可移動空間中的一小部分。事實上,它似乎被吸引到了一個特定的表面上——一個纖弱、微觀的薄膜,更巧的是,其形狀像一對蝴蝶的翅膀。軌線環繞在一隻翅膀上,以螺旋形狀離開中心。當它接近翅膀邊緣時,它就會飛奔到另一隻翅膀上,並再次開始以螺旋形狀離開中心。軌線會在每隻翅膀上畫上不計其數的螺旋線,然後跳到另一隻翅膀上,就像水輪在反向旋轉之前沿著一個方向旋轉的次數不可預測一樣。

正當洛倫茨努力想搞明白計算機告訴他的意思時,他了解到了有些事情一定是錯的。他知道軌線不可能被限制在一個表面上:這樣就無法避免軌線出現交叉。蝴蝶的翅膀可能看起來像一個單一的表面,但它們實際上必須建立在無限層上,它們緊密堆積在一起,難以區分,像一層層的雲母片。

這個無限複雜的表面——奇怪吸引子,包含了一種新的有序。雖然軌線的運動細節不可預測,但它總是停留在吸引子上,總是穿過相同的子狀態。它有限的本領解釋了混沌中隱藏的秩序,並解釋了為什麼它的本質永遠不變。

上文節選自湛廬文化《同步:秩序如何從混沌中湧現》, [遇見]已獲授權.

相關焦點

  • 何為蝴蝶效應?
    它是指對初始條件敏感性的一種依賴現象:輸入端微小的差別會迅速放大到輸出端...蝴蝶效應在經濟生活中比比皆是:中國宣布發射飛彈,港臺100億美元流向美國. 「蝴蝶效應」也可稱「撞球效應」,它是「混沌性系統」對初值極為敏感的形象化術語,也是非線性系統在一定條件(可稱為「臨界性條件」或「閾值條件」)出現混沌現象的直接原因.
  • 什麼叫做蝴蝶效應?股市中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蝴蝶效應?蝴蝶效應(Butterfly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那麼股市中效應是什麼意思?股市中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分析了這個效應。「一個氣象學家提及,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個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
  • 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在以後的演講和論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詩意的蝴蝶。對於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動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產生微弱的氣流,而微弱的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一個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他稱之為混沌學。
  • 真正的「蝴蝶效應」和真的好看的《蝴蝶效應》
    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摘自用計算機模擬天氣變化的實驗中,初始數據不到萬分之1.5的誤差竟導致前後計算結果變得完全不同。後來洛倫茲正式發表演說,用蝴蝶煽動翅膀可以引起颶風的描述,說明一個微小的初始條件變化可能導致一連串逐漸放大的結果。一再表示複雜系統演化中對初始條件的極端敏感,一再表示複雜系統演化中對初始條件的極端敏感,這就是蝴蝶效應。
  • 蝴蝶效應:成大事者需注重細節
    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的氣流產生,又會引起周圍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大氣系統的極大變化。從此以後,「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
  • 到底該如何理解蝴蝶效應?
    在以後的演講和論文中,他為了使這個效應更有詩意,才改成了蝴蝶這個詞。對於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就是蝴蝶效應的由來。
  • 何為蝴蝶效應?為什麼說其常被大眾誤解?它是如何作用於世界的
    蝴蝶效應是一種經常被誤解的現象,在這種現象中,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理解蝴蝶效應可以給我們一個新的視角來看待商業、市場等等。蝴蝶效應的由來在多年前,美國科學促進會第139次會議上,愛德華·洛倫茨提出了一個問題:「巴西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會在德克薩斯州引發龍捲風嗎?」那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和你聽到的不同。
  • 什麼是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 不可思議的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指的是在一個動態系統中,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 什麼是「蝴蝶效應」?這次說得很明白
    (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它是一種混沌現象,說明了任何事物發展均存在定數與變數,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其發展軌跡有規律可循,同時也存在不可測的「變數」,往往還會適得其反,一個微小的變化能影響事物的發展,證實了事物的發展具有複雜性。1979年12月,洛倫茲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風。
  • 蝴蝶效應:蝴蝶翅膀扇起的颶風
    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一隻蝴蝶不經心地拍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德克拉斯州一場災難性的颶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於是引起一連串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科學家把這種現象戲稱作「蝴蝶效應」,意思即一件表面上看來無關係、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變化。「蝴蝶效應」的概念,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1963年提出的。
  • 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原因是在他們拍死那隻蝴蝶後,有個傢伙咳嗽了一下,引起一股更大的氣流變化,還是小氣流影響大氣流,最後形成了另一股更大的風暴。   蝴蝶效應的含義  某地上空一隻小小的的蝴蝶扇動翅膀而挑動了空氣,長時間後可能導致遙遠的彼地發生一場暴風雨,以此比喻長時期大範圍天氣預報往往因一點點微小的因素造成難以預測的嚴重後果。
  • 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你知道嗎?
    原因是在他們拍死那隻蝴蝶後,有個傢伙咳嗽了一下,引起一股更大的氣流變化,還是小氣流影響大氣流,最後形成了另一股更大的風暴。   蝴蝶效應的含義  某地上空一隻小小的的蝴蝶扇動翅膀而挑動了空氣,長時間後可能導致遙遠的彼地發生一場暴風雨,以此比喻長時期大範圍天氣預報往往因一點點微小的因素造成難以預測的嚴重後果。
  • 蝴蝶效應:學會這個小技巧,避免因小失大
    蝴蝶效應: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不同,經過一系列放大,會對未來狀態造成極其巨大的影響。1963年,美國的心理學家愛德華·洛倫茲在一篇論文中提出了這個效應。最開始是有一位氣象學家提出,一隻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改變天氣。
  • 是否存在蝴蝶效應?也許,但不是在量子領域
    根據蝴蝶效應,小事件可能會在未來引起巨大變化。蝴蝶是「一件小事,它可能破壞平衡並擊倒一小串多米諾骨牌,然後是大多米諾骨牌,再到巨型多米諾骨牌,貫穿整個時代」。布拉德伯裡(Bradbury)所描述的這種「蝴蝶效應」-過去的微小變化可能會導致巨大的未來效應-並非只為小說。
  • 混沌理論之父,蝴蝶效應發現者——愛德華·諾頓·洛倫茨
    愛德華·諾頓·洛倫茨(1917.5.23——2008.4.16)美國數學與氣象學家,混沌理論之父,蝴蝶效應的發現者。1917年5月23日洛倫茨出生在美國西康乃狄克州,從小洛倫茨就很喜歡科學,關心天氣變化。
  • 生活和工作中的蝴蝶效應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關於蝴蝶效應的解釋,他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 《蝴蝶效應》,這部電影告訴你生活背後的蝴蝶效應
    這是電影《蝴蝶效應》要告訴我們的事情。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理論。這一理論有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於1963年提出。這一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
  • 在量子領域中,存在蝴蝶效應嗎?
    一在一些科幻故事中,蝴蝶是一種神奇的小生靈,它們可以打破平衡,憑藉其微小的能量,引發一連串越來越重大的事件,製造出一場山崩地裂。這種神秘的效應在許多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都有過出現,比如電影《生活多美好》(1946),科幻小說《雷鳴之音》(1952),電影《蝴蝶效應》(2004)中等等。這種過去的一個微小變化,導致了在未來出現巨大變化的效應,並不只存在於虛擬世界中。
  • 在量子領域中,存在蝴蝶效應嗎?-虎嗅網
    一在一些科幻故事中,蝴蝶是一種神奇的小生靈,它們可以打破平衡,憑藉其微小的能量,引發一連串越來越重大的事件,製造出一場山崩地裂。這種神秘的效應在許多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都有過出現,比如電影《生活多美好》,科幻小說《雷鳴之音》,電影《蝴蝶效應》中等等。這種過去的一個微小變化,導致了在未來出現巨大變化的效應,並不只存在於虛擬世界中。上世紀60年代,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在使用電腦程式進行計算時,將初始數值0.506127省略地設置成了0.506,結果生成了完全不同的天氣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