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電影名字叫《蝴蝶效應》,從這部電影我們知道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道理,而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呢?
舉個例子:
在南美洲雨林中,有一隻蝴蝶親親扇動了一下翅膀,引起它周圍很小範圍的一點點的空氣流動,然後小的空氣流動影響了大的空氣流動,大的空氣流動影響了更大的空氣流動,依次影響下去,最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一股風暴。假設,這股風暴摧毀了某個城市,幾百萬人死亡,然後科學家了解到風暴的起因竟然是一隻小蝴蝶(別管他們怎麼了解的,反正他們就是了解了,這不是重點)。然後他們通過時光機器回到那隻蝴蝶扇動翅膀前找到了那隻蝴蝶(也別管怎麼找到的,這也不是重點,假設他們就是找到了),然後把那隻蝴蝶拍死了。等到這些人通過時光機器從未來歸來後,發現不僅沒能挽救城市,反而連累了周圍幾個城市。原因是在他們拍死那隻蝴蝶後,有個傢伙咳嗽了一下,引起一股更大的氣流變化,還是小氣流影響大氣流,最後形成了另一股更大的風暴。
蝴蝶效應的含義
某地上空一隻小小的的蝴蝶扇動翅膀而挑動了空氣,長時間後可能導致遙遠的彼地發生一場暴風雨,以此比喻長時期大範圍天氣預報往往因一點點微小的因素造成難以預測的嚴重後果。微小的偏差是難以避免的,從而使長期天氣預報具有不可預測性或不準確性。這如同打撞球、下棋及其他人類活動,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裡」、「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今天的蝴蝶效應」或者「廣義的蝴蝶效應」已不限於當初洛侖茲的蝴蝶效應僅對天氣預報而言,而是一切複雜系統對初值極為敏感性的代名詞或同義語,其含義是:初值稍有變動或偏差,將導致未來前景的巨大差異,這往往是難以預測的或者說帶有一定的隨機性。
蝴蝶效應在不同環境下的意思
1、「蝴蝶效應」在社會學界上
用來說明:一個壞的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為「龍捲風」或「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2、「蝴蝶效應」在經濟學中
「蝴蝶效應」是指經濟中作為投入的經濟自變量的微小變化可以導致經濟因變量的巨大變化。在外匯交易市場中就有這種蝴蝶效應。蝴蝶效應的後果是政策制定者很難掌握他們的決策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3、「蝴蝶效應」在學習型組織理論上
「蝴蝶效應」也是學習型組織理論的重要內容,是現代管理中的重要理念,它告誡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防微杜漸,以避免因管理瑕疵不斷擴大而導致重大的挫折。
4、「蝴蝶效應」在混沌學中
蝴蝶效應在混沌學中也常出現。又被稱作非線性。
先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羅倫茲(Lorenz)的發現談起。為了預報天氣,他用計算機求解仿真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意圖是利用計算機的高速運算來提高長期天氣預報的準確性。1963年的一次試驗中,為了更細緻地考察結果,他把一個中間解0.506取出,提高精度到0.506127再送回。而當他到咖啡館喝了杯咖啡以後回來再看時竟大吃一驚:本來很小的差異,結果卻偏離了十萬八千裡!再次驗算發現計算機並沒有毛病,洛倫茲(Lorenz)發現,由於誤差會以指數形式增長,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微小的誤差隨著不斷推移造成了巨大的後果。他於是認定這為:「對初始值的極端不穩定性」,即:「混沌 」,又稱「蝴蝶效應」,亞洲蝴蝶拍拍翅膀,將使美洲幾個月後出現比狂風還厲害的龍捲風!
這個發現非同小可,以致科學家都不理解,幾家科學雜誌也都拒登他的文章,認為「違背常理」:相近的初值代入確定的方程,結果也應相近才對,怎麼能大大遠離呢!
線性,指量與量之間按比例、成直線的關係,在空間和時間上代表規則和光滑的運動;而非線性則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線的關係,代表不規則的運動和突變。如問:兩個眼睛的視敏度是一個眼睛的幾倍?很容易想到的是兩倍,可實際是 6-10倍!這就是非線性:1+1不等於2。
雷射的生成就是非線性的!當外加電壓較小時,雷射器猶如普通電燈,光向四面八方散射;而當外加電壓達到某一定值時,會突然出現一種全新現象:受激原子好象聽到「向右看齊」的命令,發射出相位和方向都一致的單色光,就是雷射。
非線性的特點是:橫斷各個專業,滲透各個領域,幾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時時有。」
如:天體運動存在混沌;電、光與聲波的振蕩,會突陷混沌;地磁場在400萬年間,方向突變16次,也是由於混沌。甚至人類自己,原來都是非線性的:與傳統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腦電圖和心臟跳動並不是規則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現,混沌系統對外界的刺激反應,比非混沌系統快。
由此可見,非線性就在我們身邊,躲也躲不掉了。
「蝴蝶效應」之所以令人著迷、令人激動、發人深省,不但在於其大膽的想像力和迷人的美學色彩,更在於其深刻的科學內涵和內在的哲學魅力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後關注我
覺得不錯請在下方拇指處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