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經典電影《蝴蝶效應》系列,絕對是不可多得的佳片。不過看完整個電影之後,很多人都覺得大腦「暈頭轉向」。其實在這部電影當中,只不過是摻雜了諸多的時空穿梭原理,然後再運用比較經典的蝴蝶效應進行刻畫,從而導致整個電影的故事看上去非常複雜。
但其實只要我們了解了蝴蝶效應的真相,這部電影本身並不是特別複雜,只不過導演的構思比較奇特而已。
蝴蝶效應是在1979年,美國某場科技演講會上提出的新概念。當時提出這個概念的人,名字叫愛德華·諾頓·羅倫茲,他是美國一個非常有名的數學與氣象學家。後來經過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一個震驚世界的理論,那就是混沌理論,因此羅倫茲又被稱為混沌學之父。
而蝴蝶效應其實就是混沌學的一個簡單描述,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上,一隻蝴蝶扇動了一下翅膀,幾周之後,就能夠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當時很多人聽到這種言論,大都覺得天方夜譚,認為這與我們所熟知的科學完全背道而馳。但事實證明,隨著混沌學理論的逐漸完善,我們身邊當中越來越多的事物都有了明確的概念,混沌學也被稱為是繼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之後,人類對整個世界進一步的巨大了解。
混沌學,其實是在研究在初始條件下,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敏感性。而蝴蝶效應,就是在事物發展過程當中,一個輕微的細節很有可能暫時被封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會演變成一場大事件的導火索。
眾所周知,人類目前對整個世界的了解,已經達到了一個極度深入的地步。但遺憾的是到現在為止,人類都沒有辦法對地震進行準確的預測。傳統文化當中,張衡的地動儀,似乎能夠精準地預測出地震發生的地點。
其實所謂的地動儀,也只不過是在地震發生之後給出解釋,從而讓朝廷有足夠的反應時間過去救援。但是通過現代技術對地動儀進行還原之後,發現它根本就沒有辦法預測出地震,甚至在地震發生之後也沒有辦法指明方向。因此所謂的地動儀,很有可能只是一種類似於概念的物體。
那麼混沌學在地震當中又是如何運用?我們知道地震的本質是板塊之間的運動,運動的過程當中產生了摩擦,從而積攢了大量的力量。當這種力量沒有辦法保持平衡之後,就會產生地震。其根本就沒有任何規律可言,甚至可以說它是一種完全隨機的事態發展。
地震爆發之前和爆發之後,最明顯的局面就是臨界狀態被打破。而混沌學只是可以向我們描述地震發生的具體過程,但也沒有辦法做到預測。因為當板塊與板塊的摩擦處於臨界狀態時,任何一個細小的細節,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這也就是蝴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