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這個詩意化的比喻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蝴蝶效應」。這句話很形象,以至於現在很多人一想到蝴蝶效應就能想出很多典故,比如有人認為砸中牛頓的那個蘋果就是扇動近代科學起步的蝴蝶,有人認為一顆鐵釘的缺失導致了英格蘭國王理查三世的戰敗。
中國古代很多諺語也被披上「蝴蝶效應」的外衣,比如:防微杜漸、風起於青萍之末。另外,再說一個暴露大家年齡的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憑名字就很容易看出蝴蝶效應的印記。然而這些典故往往似是而非,接下來,將盤點幾個典型的「蝴蝶效應」濫用事件,以便讓大家認清這個理論的實質,從而在多災多難的2020給大家帶來有意義的指導。
在盤點之前,先來說說「蝴蝶效應」的起源。它的起源要追溯到1963年,氣象學家洛倫茲用計算機求解仿真地球大氣的方程式時,為了更細緻地考察結果,在一次科學計算時,他把一個中間解0.506取出,提高精度到0.506127再送回,前後計算結果卻偏離了十萬八千裡!
洛倫茲發現,由於誤差會以指數形式增長,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微小的誤差隨著不斷推移造成了巨大的後果。而對應電腦圖像的顯示上,圖像是混沌的,而且十分像一隻張開雙翅的蝴蝶,於是「蝴蝶效應」的說法傳播開來。正如洛倫茲的發現,微小的誤差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然而,這種發現有時候卻被大家刻意的解釋了。
網際網路上有一個虛構的段子,名叫《一根棍子引發的蝴蝶效應》,「水滸中,潘金蓮撐開窗戶,棍子掉下來,世界歷史在這一刻改寫:不撐開窗戶 ,棍子就不會掉下來,西門慶就不會看到她!不遇到西門慶,她就不會出軌!不出軌,武松就不會怒殺之後被逼上梁山!不上梁山,方臘就不會被武松擒住!不被擒住,方臘就能取得大宋江山,就不會有靖康恥,金兵南下,不會有大清朝,不會有閉關鎖國和慈禧太后,不會有鴉片戰爭、八國聯軍!說不定到21世紀,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因此,結論就是潘金蓮就不應開那個窗子」這個故事看起來啼笑皆非,但隱隱約約又帶著蝴蝶效應的影子,排除將小說與歷史混為一談的謬誤,段子中的連鎖反應更讓人感覺哪裡有些不對勁,是蝴蝶效應錯了嗎?
仔細看每個環節,我們可以發現幾個最大的問題,比如:方臘一定會取得大宋江山嗎,一定不會有「靖康恥,金兵南下,不會有大清朝」嗎?可以看出,這些連鎖反應都太絕對化了。網際網路上還有一個理論叫「滑坡謬誤」,使用連串的因果推論,卻誇大了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結論,因為事實不一定照著線性推論發生,而有其他的可能性。
一般所說的「無限上綱」有時也牽涉到此種謬誤。比如:孩子如果小時候貪玩,之後就考不上好高中,再來就考不進好大學,接著會找不到好工作,然後會窮困潦倒,一生就毀了!這種思想往往在很多父母心中根深蒂固。《一根棍子引發的蝴蝶效應》就是典型的滑坡謬誤,蝴蝶效應強調的是某種可能性會帶來可能的後果,但有時候,我們卻理解為必然的後果,這是最大的誤區。否則,是不是意味著隔壁老王打麻將胡牌也可能引發東京大地震呢?
相似的例子大家一定也聽說過:
「少了一個鐵釘,掉了一個馬掌;掉了一個馬掌,失了一匹戰馬;失了一匹戰馬,丟了一個國王;丟了一個國王,輸了一場戰爭;輸了一場戰爭,亡了一個國家。」
這段話起源於英格蘭的一個民謠,相傳那是在1485年,英格蘭國王理查三世準備與里奇蒙伯爵亨利率領的軍隊決一死戰。戰鬥開始的當天下午,鐵匠在給戰馬釘掌時,因缺少幾顆釘子,有一隻馬掌沒有釘牢。兩軍對壘時,眼看理查國王的隊伍就要獲勝,突然一隻馬蹄鐵掉了,戰馬跌翻在地,最終國王被殺,王國覆滅。
「馬蹄鐵效應」同樣犯了以上的錯誤,將王國覆滅歸於一顆釘子。雖然這個故事被認為是蝴蝶效應最廣為人知的典故,但我們要認識到的是,蝴蝶效應並不是決定論,倘若國王出徵提前準備,或者避免親自出徵,結果會怎樣呢?
另外,我們有時候也會將蝴蝶效應與多米羅骨牌效應相混淆。多米諾骨牌效應指一件事的發生會引發一連串連鎖反應。看起來和蝴蝶效應很相似,然而實際上多米洛骨牌效應發生是有跡可循,總體來說可預測可分析,相反,蝴蝶效應更側重於未知的可能結果。
做一個非靠譜假設,我們能否有這樣的猜想?2020年的種種災難,是否源於2019年澳洲山火中最初的那一絲火星?火星引發大面積山火,山火擾亂了大氣生態,接下來又引發全球很多地方百年一遇的暴雨暴雪和蝗災,同時大量蝙蝠失去棲息地傳播某種危害,之後再發生什麼連鎖危機,這一切是不是存在可能?當然這裡只是不靠譜的猜測,但這說明多米洛骨牌被推倒的過程是可預測的,相反,蝴蝶效應帶來的結果並無法預測。
那麼,蝴蝶扇動翅膀真的可以引發颶風嗎?
答案是:不能。洛倫茲有意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空氣作為流體,具有黏度,並不是剛性的。蝴蝶扇動翅膀只在一個極小的範圍內起作用。當蝴蝶飛過,空氣很快就恢復它之前的狀態。所以,翅膀對空氣的擾動不能傳播更遠,因此空氣不會發生更大的「漣漪效應」。
既然如此,蝴蝶效應究竟有什麼實用性呢?
要說實用性,其實更多的是對認知的指導意義。比如:我們要認識到氣象預報不能完全準確的原因就是現實中存在氣溫、氣壓、風速風向、溼度,地形等各種因素的幹擾,從宏觀的微觀,各種要素相互作用,導致測量有時候會存在誤差。再比如:股市中我們要認識到絕對靠譜的股神並不存在,除非他是預言家,否則他不可能準確預知明日凌晨發生的種種事情,很多所謂的「股神」是在行情好的時候賺的盆滿缽滿,一到行情差的時候就原形畢露了。
主要參考:
1. 蝴蝶效應是偽命題嗎?
2. 蝴蝶扇動翅膀,真的可以引發颱風?
3. 「蝴蝶效應」和「釘子亡國」的傳說
4. 蝴蝶效應 MBA智庫
5. 有哪些引發了蝴蝶效應的歷史事件?
6. 滑坡謬誤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