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蝴蝶效應……它們共同構成了模糊而混亂的混沌現象

2021-01-08 中國科普博覽官方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黃逸文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混沌的建立

20世紀60年代,美國數學家斯梅爾在研究典型電路性態的完整分類時開創了現代動力系統理論,從而打開了一扇奇妙的大門。沿著這扇門,深入探險的數學家發現了越來越多神奇的現象。1975年,李天巖和約克發表了他們最深刻的研究成果。在那篇註定流芳百世的論文裡,他們引入了術語「混沌(Chaos)」來描述離散動力系統周期解的一個奇妙的規律——時間不是連續變化,而是按整數步跳躍。不僅如此,早期的相關研究還表明,很多類似的動力系統會呈現出更加複雜的形態,其數學解雖然有一定的確定性,但也具備若干隨機性。自此,混沌理論的基礎框架開始形成。

蝴蝶效應

事實上,自龐加萊對三體問題的突破性研究之後,人們陸續發現了更多的混沌現象,其中最著名的當屬1963年氣象學家洛倫茲發現的蝴蝶效應。洛倫茲在用計算機求解一個簡化的大氣對流模型時,發現這些解以不規則、甚至是隨機的方式震蕩。

同時,初值的極小波動會引起解的劇烈變化。這種奇異的現象後來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描述:一隻巴西熱帶雨林中的蝴蝶煽動幾下翅膀,可能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捲風。

混沌系統將人們帶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很多基於現實問題的預測也變得無比困難。雖然短期的預測結果能符合現實,但長期的預測卻無能為力。這也是天氣預報的準確性隨著時間而急劇衰減的原因。進一步,人們還發現,太陽系的動力學特性也是混沌的。人們預測的範圍最多只能延伸到1000萬年左右。1億年後的太陽系命運已經不在人們的預知範圍內。

然而,混沌雖然帶來了模糊和混亂,卻也在宇宙的演化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比如,月球的潮汐讓地球保持了穩定,否則地球表面的天氣會出現混沌運動,導致冰川和暖期在短時間內交替出現。也因此,沒有月亮的地球極有可能變成一個人間地獄,不再適合生命的居住。

湍流中的混沌

2000年,美國克雷研究所向世界拋出了七大數學難題,每一個問題都被懸賞一百萬美元,其中的難題之一就是描述流體運動的Navier-Stokes方程。

流體運動根據運動的複雜性分為層流和湍流。層流的運動相對平穩,湍流卻突變毫無規律。湍流可能在流體的運動裡導致災難性的結果,比如大氣層裡的湍流是飛機遭遇危險的主要因素之一。儘管還存在著部分爭議,湍流也被部分數學家認為是混沌的一種特殊現象。

流體運動作品(圖片來源於網絡)

混沌與分形

那麼,混沌究竟意味著什麼?它在理論和現實中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和應用?

其實,混沌並不是孤立的自然異類,早在19世紀末期,人們就曾憑藉著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發現了同樣詭異的理論。數學家魏爾斯特拉斯在1872年構造了一個函數,它處處連續,但是卻處處沒有導數。這表明一個物體可以做連續運動,運動軌跡卻可以雜亂無章,任何時刻都沒有確定的運動速度。

半個世紀以後,理查森在一篇論文裡以「風有速度嗎?」來描述這類奇特的數學現象。令人驚奇的是,這和數學上異軍突起的分形理論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每當冬季來臨,雪花漫天紛飛。人們在顯微鏡下觀察雪花,卻發現微小的雪晶呈現出既規律又複雜的結構。雪晶的局部結構形態和其全局結構形態高度相似。

20世紀60年代,芒德布洛特認識到這類無限可分的精細結構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遂將具有這種「自相似」結構的形體稱為「分形」。具有分形特徵的物體在直觀上更是顛覆人們的想像,比如一條可以鋪滿整個空間的曲線,一條圍住一個有限區域的無限長的曲線。

「分形」的每一個局部都是整體的一個微縮投影。漸漸地,人們在大自然中發現,原來處處都是造物主的分形傑作:山脈、河流、海洋、流雲……由此而誕生了一門新的數學學科「分形學」,並派生出了「分形圖形學」。人們發現,諸如樹枝的形狀、河流的分支,甚至股市的漲跌都是符合分形幾何的描述。

複雜的時代

在三體、蝴蝶效應中展現出來的混沌,連同幾何學裡大放異彩的分形思想,共同形成了今天的混沌理論。

如果說過去的科學理論是隱匿在象牙塔裡的寶藏,優雅、和諧而壯美,它們解決的問題都是表象世界的統一,深具美感和封閉性,其自成一體的理論將複雜的世界還原成簡單的公理,堪稱確定性的輝煌。

那麼,今日的科學卻要面對真實的世界,那一系列無法由簡單規則刻畫和描述的規律、難以預測和掌控的現象,以及那些再也無法用經典的模型和方式來應對的情境。

諸如森林、海島、漁場等等複雜的生態系統,又或者是海岸線、冰川、河流等複雜而不規則的結構,已經在大自然中存在了數億年,人們熟悉它們的場景,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卻始終沒觸及到大自然蘊含的科學真理。直到混沌理論的建立,人們對複雜性系統才有了深入的理論研究,短短幾十年間,已經湧現出大量全新的數學方法與觀點。

複雜性理論誕生在以多種概念和方法相互衝擊和融合為特徵的當代,已經成為人們認識世界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

混沌的未來

儘管看起來無章可循,混沌卻有其重要的應用——混沌控制。既然擾動會帶來破壞性的結果,那麼尋找合適的小擾動,也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太空旅行中,通過混沌控制也許就能使用極少的燃料實現星際穿梭。混沌裡的蝴蝶效應更可以在醫學上一展宏圖,諸如控制心律失常、抑制癲癇等等,甚至還能讓湍流過渡為平穩的運動,減少飛機的危險。

與此同時,分形的誕生也很快在數學、理化、生物、大氣、海洋以及社會學引起劇變,其影響力甚至波及音樂和美術。它呈現出的玄機和美感引發人們持續地探索。

混沌和分形等等複雜現象的出現,也成為牛頓的確定科學論終結的標誌之一,科學也隨之進入更加多元、複雜的時代。複雜系統的命運無法預測,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的發展不能預知,人類自身的命運也一樣。因此,未來世界才有無限可能性,等著後人去創造和開拓。

參考文獻:

《數學的故事》,伊恩.斯圖爾特著,熊斌 汪曉勤 譯,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辭書出版社。 ISBN: 978-7-5326-3859-8/o.69。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蝴蝶效應」與「混沌」現象
    前言:中醫探討量子針灸是騙子,中醫講天人合一、講感應是玄學,為什麼講蝴蝶效應、講混沌學就是科學?膝蓋跪久了的人永遠站不起來。「蝴蝶效應」,是混沌學理論當中的一個概念。 指在一個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哪怕微小的變化都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
  • 《混沌:開創新科學》
    混沌現象模糊了我們對「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認識,挑戰了我們「可預測」和「不可預測」的觀念。混沌現象在上世紀末吸引了來自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家,科學家們的共同努力使得「混沌」這一科學領域從一個小問題逐漸發展為一門「新科學」。
  • 聽過蝴蝶效應的你也知道混沌理論嗎?| 趣讀
    一切就像蝴蝶效應般,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個故事來自2004年的一部經典影片《蝴蝶效應》,影片用環回式的結構,探討了一個關於命運的話題,如果當時沒有頑皮,那麼結局會不會變得更好?如果那天沒有怎樣,那麼現在是否會是我想要的結局?這便是蝴蝶效應。在蝴蝶效應中,每一個決定都會產生長期的後果,將主角伊萬的生活改變得面目全非。
  • 科幻神作《蝴蝶效應》:混沌理論只是噱頭,認識人生才是核心
    《蝴蝶效應》是一部由埃裡克·布雷斯、J·麥凱伊·格魯伯執導,艾什頓·庫徹、艾米·斯馬特等主演的科幻驚悚電影,於2004年1月23日在美國上映。《蝴蝶效應》寓意為原先看似無關緊要的小變化,到最後可能會導致起初無法預期的後果。電影講述了男主角伊萬在小時候經歷了一系列糟糕的事情,損壞了他原本完美的人生。
  • 蝴蝶效應和混沌故事
    計算機畫出來的可視圖只是繞著吸引子運動的方程的解軌道,它處於一種不尋常的永不發散、永不休止、並且是非嚴格周期的「混沌」(chaos)運動狀態。其中,混沌軌道的不發散特徵是由它的全局有界性決定的,而無休止的運動行為則把它區別於通常的骨牌效應。
  • 古今中外神秘的混沌理論都有啥?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黃逸文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談起混沌,人們總有一種神秘和敬畏感,仿佛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迷濛狀態。在東方,中國古代有關混沌的傳說裡,以盤古於混沌中開天闢地最為著名。
  • 混沌理論之父,蝴蝶效應發現者——愛德華·諾頓·洛倫茨
    愛德華·諾頓·洛倫茨(1917.5.23——2008.4.16)美國數學與氣象學家,混沌理論之父,蝴蝶效應的發現者。1917年5月23日洛倫茨出生在美國西康乃狄克州,從小洛倫茨就很喜歡科學,關心天氣變化。
  • 什麼是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種混沌現象。任何事物發展均存在定數與變數,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其發展軌跡有規律可循,同時也存在不可測的「變數」,往往還會適得其反,一個微小的變化能影響事物的發展,說明事物的發展具有複雜性。蝴蝶效應的理論由來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N.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分析了這個效應。
  • 告訴你混沌理論下的那隻蝴蝶怎麼了?
    混沌理論所研究的是非線性動力學混沌,目的是要揭示貌似隨機的現象背後可能隱藏的簡單規律,以求發現一大類複雜問題普遍遵循的共同規律。洛倫茲教授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一下翅膀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捲風,這就是蝴蝶效應。而蝴蝶效應與分形結構和奇異吸引子是混沌理論的三個重要概念,它們都是反映混沌系統運動特徵的產物,也是混沌系統中無序穩態的運動形態。為什麼呢?小小蝴蝶為什麼可以如此威力巨大?怎樣來理解?
  • 蝴蝶效應和混沌故事 | 陳關榮
    計算機畫出來的可視圖只是繞著吸引子運動的方程的解軌道,它處於一種不尋常的永不發散、永不休止、並且是非嚴格周期的「混沌」(chaos)運動狀態。其中,混沌軌道的不發散特徵是由它的全局有界性決定的,而無休止的運動行為則把它區別於通常的骨牌效應。
  • 混沌理論到底是什麼?從蝴蝶效應說起
    他不是文學家,卻在不經意間留下了一個膾炙人口的新成語:蝴蝶效應。他是麻省理工學院氣象系已故教授愛德華·諾頓·洛倫茨。洛倫茨吸引子酷似一隻蝴蝶。掃碼閱讀「蝴蝶效應」集智百科詞條洛倫茨在他1993年出版的科普著作《混沌的本質》中還有另一種比喻:「一個人在中國打個噴嚏也可能會讓紐約的人們去鏟雪。」
  • 從混沌中把握規律
    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混沌理論。混沌理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三者一起被列為20世紀的最偉大發現和科學傳世之作。混沌理論為人們描繪了一幅嶄新的世界圖景,它認為有序與無序、有限與無限、確定性與隨機性、穩定性與不穩定性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混沌理論認為在混沌系統中,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影響,這就是蝴蝶效應。
  • ​蝴蝶效應和混沌故事
    ——愛德華·諾頓·洛倫茨撰文 | 陳關榮來源:集智俱樂部他不是文學家,卻在不經意間留下了一個膾炙人口的新成語:蝴蝶效應。計算機畫出來的可視圖只是繞著吸引子運動的方程的解軌道,它處於一種不尋常的永不發散、永不休止、並且是非嚴格周期的「混沌」(chaos)運動狀態。其中,混沌軌道的不發散特徵是由它的全局有界性決定的,而無休止的運動行為則把它區別於通常的骨牌效應。
  • 混沌理論到底是什麼?從蝴蝶效應說起-虎嗅網
    計算機畫出來的可視圖只是繞著吸引子運動的方程的解軌道,它處於一種不尋常的永不發散、永不休止、並且是非嚴格周期的「混沌」運動狀態。其中,混沌軌道的不發散特徵是由它的全局有界性決定的,而無休止的運動行為則把它區別於通常的骨牌效應。此外,解軌道的非嚴格周期性展現出它密集的近似周期性運動,但又不會嚴格地重複過去。
  • 蝴蝶效應真實存在嗎?量子蝴蝶效應更令人困惑
    對於蝴蝶效應而言,非常小的不確定性對更大區域的天氣也使得幾乎相同的氣候特徵隨時間而發生變化,但對於更大的區域的不確定因素將完全覆蓋蝴蝶效應產生的任何影響。布萊恩·斯溫格爾 馬裡蘭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 研究量子信息物理學 ※※「更令人困惑的現象是量子蝴蝶效應,它出現在將混沌和量子世界怪異物理特徵結合一起的系統中。」
  • 三體運動為何無法預測?因南半球蝴蝶扇翅膀可引發北半球一場風暴
    三體運動跟蝴蝶效應有什麼關係?如果你有這樣的疑問,請聽我明明道來。三體問題看過科幻小說《三體》的讀者一定都對裡面的三體系統裡的三體運動印象深刻,擁有高度文明的三體人居住在一個有三顆恆星的行星上,他們經過n代的智者的努力,依然無法搞明白三顆恆星的運動規律,因為這是一個三體系統,他們最終承認,這個系統是無解的。
  • 《蝴蝶效應》|混沌理論中所包含的儒學思想
    大約自70年代以來,混沌理論就成為了學術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當年,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所著的《混沌的本質》突然風摩世界。單說混沌理論可能較深奧,但是其中著名的蝴蝶效應理論卻是深人淺出的。它來源於1979年12月洛倫茲在華盛頓的一次演講,演講中他做了一個比喻:「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幾下翅膀,有可能在幾天之後在紐約引起一場龍捲風、大朵風雪。
  • 蝴蝶效應真實存在嗎?
    布萊恩·斯溫格爾馬裡蘭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研究量子信息物理學※※「更令人困惑的現象是量子蝴蝶效應,它出現在將混沌和量子世界怪異物理特徵結合一起的系統中。」更令人困惑的現象是量子蝴蝶效應,它出現在混沌和量子世界的怪異物理特徵結合在一起的系統中,對於這種類型的系統,存在量子混沌概念,但準確地衡量量子蝴蝶效應,仍是一個正在進行的研究課題。
  • 非三體迷勿點:《三體》其實是「四體」?
    這三顆太陽之間的相對運動很混亂,沒有固定的模式。換成物理術語就是:無法精確地推導出,某一時刻三顆太陽的相對位置。所以三體人就很頭疼,一會被太陽曬得實在受不了,一會兒三個太陽又串成一條直線,引力過大把三體人所在的行星給撕成了兩半。
  • 何為蝴蝶效應?
    它是指對初始條件敏感性的一種依賴現象:輸入端微小的差別會迅速放大到輸出端...蝴蝶效應在經濟生活中比比皆是:中國宣布發射飛彈,港臺100億美元流向美國. 「蝴蝶效應」也可稱「撞球效應」,它是「混沌性系統」對初值極為敏感的形象化術語,也是非線性系統在一定條件(可稱為「臨界性條件」或「閾值條件」)出現混沌現象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