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理論到底是什麼?從蝴蝶效應說起

2021-01-08 虎嗅APP



他不是文學家,卻在不經意間留下了一個膾炙人口的新成語:蝴蝶效應


他是麻省理工學院氣象系已故教授愛德華·諾頓·洛倫茨。


Edward Norton Lorenz


洛倫茨是一位氣象學家,研究大氣物理,曾孜孜不倦地去探索多年來被學術界認為「算不上是科學」 的「長期天氣預報」。氣象學家甚至普通人都知道,長期天氣預報是不精確的:誰知道明年的今天這個地區的天氣會怎麼樣呢?洛倫茨的偉大貢獻之一,是以一個簡單具體的物理學模型及其數學原理向世人示明:精確的長期天氣預報的確是不可能的。


洛倫茨很早就注意到,雖然一年有四季,但準確地說氣候和天氣都沒有嚴格的周期規律。在1950年代,他嘗試建立一個數學模型來描述大氣層上下溫差引起氣流變化的動力學過程。在作了許多簡化之後,他構建了一個12個變量的非常複雜的微分方程組。可是,在當年沒有高速計算機輔助的條件下,誰都沒有辦法對之進行分析和計算。洛倫茨試圖進一步簡化這個數學模型,但直覺上認為需要保留偶數個方程才能準確地描述氣流動態,多次嘗試之後以失敗而告終。


1961年的一天,他和同在「MIT一般環流研究項目」工作而後來成為「現代氣候理論之父」的巴裡·薩爾茨曼教授一起探討了他的模型簡化問題。那時薩爾茨曼正在研究非線性Benard對流,通過譜展開得到了7個變量的降階非線性方程組。薩爾茨曼告訴洛倫茨,說他得到了一些周期解,但也有不穩定的解。洛倫茨仔細觀察了那些結果,發現7個變量中的4個周期解很快衰減從而變得不重要了,而其他3個則會保持長時間的非周期性變化。洛倫茨非常感激薩爾茨曼的實驗結果給他提供的啟示,感覺到類似這樣的3個變量方程組應該足以用來描述他所期望的氣流運動的非周期性。果然,他將自己的模型作了相應的簡化後,僅保留了3個變量,發現能夠觀察到非周期性動力學現象。


當年洛倫茨求解這3個變量的方程組用的是一臺Royal McBee LGP-30計算機,放置在MIT第24號樓第五層。這臺機器比書桌還大,重約260公斤,可是速度極其緩慢,連今天的筆記本電腦都比它快上一百萬倍。當年,電腦程式是由兩位年輕女助手艾倫·費特和瑪格麗特·哈密頓負責編寫的。艾倫和瑪格麗特分別從Mount Holyoke College和Earlham College 數學專業本科畢業,兩人來到洛倫茨實驗室工作後才開始學習編寫電腦程式。不過她倆都很稱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那位哈密頓女士,聰明的她很快就成為一位編程能手。她離開MIT比較早,後來加盟國家宇航局,先後為登月飛船編寫控制程序和為空中試驗室編寫操作軟體,2003年獲NASA授予航天傑出貢獻獎,2016年榮膺美國總統自由勳章,2017年還被樂高遊戲產品選定為成功女士偶像人物。


Royal McBee LGP-30計算機


現在回來繼續說洛倫茨的故事。


故事發生的這一天是周五,洛倫茨如常來到了辦公室,繼續用他推導出來的簡化數學方程組做天氣預報仿真。他計劃把昨天的仿真重複一遍,以保證計算結果準確無誤。他知道那臺蝸牛機器運算極慢,需要一個多小時才能完成計算,便踱進了學院旁邊的小咖啡館。喝完咖啡回到辦公室後,他一看仿真結果大吃一驚,發現新畫出來的曲線與昨天的記錄大相逕庭:兩條曲線從相同的初始點出發,在起初幾周時間點上的預報相互吻合得很好,但隨後兩者迅速分離,大約兩個月後便變得毫不相關了。他反覆檢查了公式,兩位女士也反覆檢查了程序,都沒有發現任何錯誤。這讓他百思莫解。


經過反覆核查,在排除了計算機故障的可能性之後,他注意到了兩次仿真試驗過程之間的一個微小差異。當時的計算機運算精確度是保留小數點後6位數字的,因此他在第一次計算中輸入了初始值0.506127。但在第二次計算中,他圖省事輸入了0.506,覺得這不到千分之一的「四捨五入」不會帶來什麼影響。現在他發現自己錯了,這影響其實大得很。


歷史上許多重大機遇都出現在這種毫不顯眼的事情和毫不驚人的時刻:0.506不夠精確麼?改為0.506127再算一遍就好了嘛,還來得及去多喝杯咖啡呢。然而,出色的科學家和普通的實驗員之間的差別可能就在這個地方:洛倫茨覺得這不到千分之一的誤差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從常理來說不可思議,此事必須有個數學解釋。隨後的幾天裡,他和兩位程式設計師一起再次重複了兩種不同初值的仿真,證實了他悟出的道理:由於該數學模型對初始條件具有高度敏感性,一個微小的初始誤差隨著反覆迭代計算最終釀成巨大的結果差異,導致了模型未來行為的「不可預測性」!


對初始條件的高度敏感性


洛倫茨把他的發現寫成了論文「確定性的非周期流」,於1963年發表在《大氣科學》雜誌。


洛倫茨當時覺得他發現的可能只是流體力學中湍流的一個新特徵,投稿時把論文標題擬定為「確定性的湍流」。但雜誌編輯對此頗有懷疑。於是他把「湍流」改成了「非周期流」。洛倫茨在論文中指出:「兩個狀態之間不被察覺的微小差別可能最後演化為巨大的不同……因此,如果在觀察當前狀態時不管有什麼樣的誤差——在任何真實系統中這些誤差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對於一個不太久遠的未來瞬間狀態做出任何可接受的預測都將是不可能的……非常長期的準確天氣預報看來並不存在。」當年洛倫茨估算,準確的天氣預報最多在兩周時間之內可以做到。事實上,今天在高速計算機和大數據支持下,這個時間段也達不到三周。


在論文末尾,洛倫茨誠摯地感謝了巴裡·薩爾茨曼和艾倫·費特。接下來,他在另一篇論文中也同樣地致謝了瑪格麗特·哈密頓。


在1963年這篇裡程碑式的論文中,洛倫茨給出了刻畫上述3個主要變量的非線性方程組,即今天著名的洛倫茨系統或洛倫茨方程:



當參數 a = 10,b = 8/3,c = 28時,洛倫茨方程的解在三維空間中的軌道呈現一個漂亮的雙渦卷形狀的「吸引子」。


洛倫茨吸引子


這個後來被稱為「洛倫茨吸引子」的幾何對象是空間中一些帶穩定性的點的集合,具有某種動力學的吸引性,故稱為吸引子。但這個點集並不直觀可見。計算機畫出來的可視圖只是繞著吸引子運動的方程的解軌道,它處於一種不尋常的永不發散、永不休止、並且是非嚴格周期的「混沌」運動狀態。其中,混沌軌道的不發散特徵是由它的全局有界性決定的,而無休止的運動行為則把它區別於通常的骨牌效應。此外,解軌道的非嚴格周期性展現出它密集的近似周期性運動,但又不會嚴格地重複過去。


此外,這個微分方程組的解由初始條件唯一決定,它是完全確定性的。從方程式可以看出,它沒有諸如噪聲或外來幹擾的隨機因素。但系統對初始狀態值具有極高的敏感性,讓它的解軌道在長時間之後的狀態變得不可預測。人們把這種特性稱為「確定性的隨機」或「確定性的混沌」。由於混沌系統的解是確定性的,它可以用完全相同的初始條件來重演,但它又具有與不可複製的白噪聲相同的各種隨機特性,因此在工程應用中能派上一些特別用場。


對非專業人士來說,大抵上可以這樣直觀地去理解混沌系統及其混沌特性。


幕後英雄艾倫·費特和瑪格麗特·哈密頓

[Artwork by Olena Shmahalo《Quanta》2019-5-20]


這裡回顧一下歷史是蠻有趣的。洛倫茨的上述論文並沒有使用chaos一詞。在科學文獻中,chaos一詞最早由MIT的數學家諾伯特·維納1938年題為「The homogeneous chaos」的論文中開始使用,但那是完全不一樣的數學概念。第一次正式用chaos來描述系統對初始條件極端敏感特性的,是已故數學家李天巖和他的導師詹姆斯·約克在1975 年發表的題為「Period three implies chaos」論文中的著名Li-Yorke定理。不過那是離散系統的混沌,是另一個論題了。


洛倫茨1963年這篇科學發現報告發表後,初時只有幾個氣象學家關注。美國科普暢銷書作家詹姆斯·格雷克1987出版的名著《混沌學傳奇》中說:「洛倫茨的這篇論文,在1960年代雜誌上每年會被引用一次。可是二十年後,它每年被引用的次數超過一百。」今天,這篇文章已被引用兩萬三千多次。


順便說說,洛倫茨系統屬於所謂的耗散系統,其耗散量由流體粘度決定,缺失的能量則依靠熱能補給。後來人們知道,許多別的耗散系統都可以產生混沌吸引子。此外,也有許多能量保守系統即哈密頓系統也可以產生不同類型的混沌,但那又是另一個論題了。


開始時,洛倫茨把他的發現比喻為「海鷗飛翔引起了暴風雨」。後來,他接受了一位氣象學家朋友Philip Merilees的建議,在1972年把他的一篇論文取題為:「在巴西的一隻蝴蝶拍打一下翅膀會在德克薩斯州引發一場龍捲風嗎?」於是,後來的科學文獻、文學作品和人們日常生活裡便有了一個新成語:「蝴蝶效應」。


洛倫茨吸引子酷似一隻蝴蝶。掃碼閱讀「蝴蝶效應」集智百科詞條


洛倫茨在他1993年出版的科普著作《混沌的本質》中還有另一種比喻:「一個人在中國打個噴嚏也可能會讓紐約的人們去鏟雪。」


UCL Press,USA,1993(中譯本,1997)


顯然,「混沌」的本質就是對初始條件的高度敏感性。可是,很多事物對初始條件具有高度敏感性的這種觀察或認知,其實古來有之。


遠至孔子的《禮記·經解》,其中《易》裡就說過:「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裡。」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也說過:「對真實性極小的初始偏離,往後會被成千倍地放大。」近代物理學家詹姆斯·麥克斯韋在1873年亦說過:「系統初始狀態的一個無窮小變化可能會引起該狀態在有限時間內出現有限的偏差,這樣的系統稱為是不穩定的……並且會使得對將來事件的預測成為不可能。」數學家雅克·阿達馬在 1898 年也提到,「初始條件中的誤差或者不精確性可能會使系統長時間的動力行為變得不可預測。」


到二十世紀初,通才數學家亨利・龐加萊在1908年他的書《科學與方法》中寫道:「初始條件的微小誤差在最後結果中產生極大差別的情況可能發生……於是預測變為不可能,從而我們就看到了許多偶然現象。」但是,所有先賢們的思想、觀念和知識都停留在或者說局限於哲學和數學的思辨上,沒有展示一個具體的科學實例。洛倫茨的偉大貢獻,是他第一次為這種極端敏感性和後來的混沌理論提供了一個簡單又精準的物理系統的數學模型。不過,嚴格的混沌數學理論並不歸功於洛倫茨。


現代混沌數學理論的鼻祖,是剛才提到的那位通才數學家龐加萊。1887年,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懸賞,徵求太陽系穩定性問題的解答,期望解決天體力學中的三體甚至N體問題。國王組織了三位當時最有權威的數學家擔任評委:米塔-列夫勒、魏爾斯特拉斯和厄米特。在那次高端科學論文競賽中,龐加萊以他對三體問題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大獎。


得獎論文按規定要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數學學報上發表。其時學報有一位負責論文校對的25歲年輕人Lars E. Phragmen,那時他是個數學愛好者,閱讀龐加萊論文時發現有個地方老繞不過去,於是便去詢問作者。龐加萊在試圖作出解釋的過程中發現原文有錯,連他自己也繞不過去。


在這種時候,誠實的數學家可能會選擇放棄,不誠實的數學家可能會含糊其辭敷衍了事。而這位頂尖的數學家龐加萊呢,在重要錯誤面前,深思熟慮之後徹底地改變了原來沿用的傳統定量分析方法,以全新的定性分析方法重新探討了這個數學上極其艱深的問題。此舉讓龐加萊開啟了二十世紀動力系統定性理論、特別是混沌數學理論的先河,儘管該得獎論文拖延到1890年才問世。


Henri Poincaré                 Stephen Smale


因為說到混沌的數學理論了,還得先把它說得更清楚一些,才能回去把洛倫茨的故事講完。


龐加萊對三體問題動力學作了精闢的定性分析之後,時間一下子過了半個多世紀。其間,除了大數學家喬治·伯克霍夫和安德烈·柯爾莫哥洛夫的貢獻之外,還有非常重要但並不廣為人知的瑪麗·卡特賴特和約翰·李特爾伍德,1945年間兩人合作發展了無線電工程問題誘導出來的van der Pol振子的「奇異吸引子」的數學理論。


十二年後,1957年史蒂芬·斯梅爾從密西根大學數學博士畢業,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了一段時間之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於1959年底來到了巴西裡約熱內盧著名的純粹和應用數學研究院做博士後研究。這段時間他經常到沙灘去曬太陽,覺得沙灘的喧鬧絲毫不會影響他深入思考各種數學問題。


年輕的斯梅爾在一篇自己感到自豪的文章中提及了他的一個「猜想」:「混沌不存在!」但是,他很快就接到 MIT 的數學家諾曼·萊文森的來信,給他舉了一個反例,同時向他介紹了卡特賴特-李特爾伍德的研究成果。後來,斯梅爾在1998年為《數學信使》寫的一篇題為「在裡約熱內盧海灘上發現馬蹄」的文章中回憶道:「 我夜以繼日地工作,試圖解決這個挑戰……我最後說服了自己,萊文森是對的而我的猜想是錯了。混沌已經隱含在卡特賴特-李特爾伍德的分析之中!現在迷團已經解開,是我作出了錯誤的猜測。但是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了馬蹄!」 ——好一個龐加萊式的數學家!


斯梅爾的「馬蹄」理論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圖作一個簡單解釋。想像一個映射f把左上角的橢圓狀面積投影到左下角的馬蹄形面積去。它可以通過右面的壓縮、拉伸和摺疊三步操作而合成。然後,把馬蹄放到左上角去取代橢圓的位置,再次用映射f投影到左下角去,這也可以通過同樣的壓縮、拉伸和摺疊三步操作而完成。至此,做完了二次迭代,f2。然後,再重複同樣的步驟,直到完成 n 次迭代,fn。


理論上,n→∞,便可以得到密密麻麻無窮多個點,是前面所有大大小小馬蹄的交點集合,稱為康託集。容易看出,開始時在橢圓上相距很遠的兩個點,通過多次映射之後,會被轉移到非常接近的相鄰位置上。現在,如果從任意兩個無論怎樣接近的不同點出發,進行逆映射f-n,便會發現當n越來越大時,兩條迭代軌道就會分離得越來越遠,即開始時極小的差別會導致後來極大的差別。直觀地說,fn把開始離得很遠的兩個點映射到康託集裡非常接近的相鄰位置上,而f-n則完成相反的工作。這個f稱為斯梅爾馬蹄映射斯梅爾的馬蹄理論用清晰具體的數學方式來表達並嚴格證明了混沌的最基本屬性:對初始條件的極端敏感性。


斯梅爾馬蹄映射示意圖


斯梅爾是非常有個性的數學家。1968年,詹森總統的科學顧問Donald Hornig 在《科學》雜誌刊文批評斯梅爾,說他領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去巴西沙灘曬太陽:「數學家們一本正經地提出要納稅人認同數學創造應該由公款資助到裡約熱內盧去躺沙灘……」多年以後,斯梅爾在上面提及的1998年文章「在裡約熱內盧海灘上發現馬蹄」中對Donald Hornig作出了公開的反駁,說自己在裡約熱內盧沙灘上所作的數學創造「正是馬蹄理論和高維龐加萊猜想的證明」,其中後面一項成就讓斯梅爾榮膺1966年菲爾茲獎。



繼續回顧歷史,還有很多故事。前面說到,在數學文獻中第一次正式用chaos來描述系統對初始條件極端敏感特性的,是1975年的李天巖-約克定理。而最早把英文chaos翻譯為中文「混沌」的,是北京大學榮休教授朱照宣先生。這一名稱引來許多有趣的中國神話故事。已故郝柏林院士在他英文版《混沌》扉頁以及《湍鑑—混沌理論與整體性科學導引》一書前言中,都引用過《莊子·應帝王》中的一句話:「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其中,倏和忽後來變為成語「倏忽之間」,而古時的「渾沌」就是今天的「混沌」。中國道教始祖老子留下《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其中第二化曰:「……空洞之中,又生太無,太無之內生玄元始三氣,三氣相合,稱為混沌」。就是說,古人心中的宇宙從無到有,由某種混沌狀態開始。


即使以今天的科學觀來看太陽系、銀河系、以至整個宇宙,都可以把它們看作是混沌系統。首先,這些系統長期在如常運行,既不發散也不休止。其次,在天文時空尺度下,並沒有嚴格周期運動的天體。要計算周期就得使用時間。我們今天使用的曆法,俗稱陽曆,是天主教皇格裡哥利13世在公元1582年設定的。在這個年曆裡,二月份只有28天,從而每年有365.2425天,但每四個世紀再加入一個閏年即增多1天的話曆法會更準確,但這樣一來平均每年就有了365.24242424天,因為這個做法讓每年多出了26秒。不過,如果每隔128年再扣掉一個閏年,則每年有365.242190419天,400年將相差不到3個小時。目前沒有比這個更精確的曆法了。可是,它還不是數學意義下的嚴格周期。


國際度量衡總局使用國際原子時間,規定每年的1月1日或7月1日對時間作出微調,每次增加或者減少原子鐘定義的1秒。這樣一來,儘管年有四季,冬去春來,人類實際上永遠無法讓「一年時間」嚴格周期化。因此,按前面對「混沌」的通俗理解,所有的天體在天文時空尺度下都是混沌系統——看來在宇宙完全坍塌之前大概就是這樣。



現在再回來,繼續說洛倫茨的故事。


許多科學家有一種共識,二十世紀科學史上三件最重大的事件是相對論、量子論和混沌論。相對論界定了牛頓力學有效的最大時空界限,就是當物體運動接近光速以及在十億光年的大尺度宇宙空間裡,牛頓力學不再適用;量子力學則界定了牛頓力學有效的最小時空界限,就是在微觀世界裡牛頓力學不再適用;而混沌論則打消了確定性意味著一切均可預測的信念。


在經典物理學中,著名數學家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代表了他那個時代絕大部分人的科學觀,認為如果一個確定性的系統有確定的初始狀態,那麼這個系統在未來所有時刻的狀態都已經被完全確定了並且可以通過精確無誤的計算而獲得。他說:「我們可以認為宇宙的現在是由它的過去來決定的;現在也是決定未來的原因。如果有一位智者在某一時刻獲知了自然界一切物體的位置和相互作用力,並且他具有超常的數據分析能力,那麼他就可以把宇宙這個最龐大的物體直至到原子這個最細微的顆粒全都囊括到一個公式中去。對於這位智者來說,沒有什麼東西是不確定的——宇宙的未來會像它的過去一樣完全呈現在他的眼前。」洛倫茨讓拉普拉斯這段名言變成了「魔咒」。


洛倫茨的非凡科學發現讓他在1991年榮獲被譽為「日本諾貝爾獎」的京都獎,「獎勵他發現了『確定性混沌』這一傑出科學貢獻,它是深刻地影響了廣泛基礎科學領域的一條原理,揭示了牛頓以來人類對自然認知的又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該獎勵給洛倫茨頒發了一幅獎狀、一個20K金獎章,以及5千萬日元的獎金。歷史上,第一次京都獎在1984年頒發,獲獎者是洛倫茨在MIT的校友、數學家克勞德·香農,獎勵他在資訊理論方面的奠基性貢獻。


Kyoto Prize頒獎典禮


洛倫茨一生獲得過不少榮譽和獎勵。他於1969年獲美國氣象學會Carl-Gustaf Rossby研究獎,1973年獲英國皇家氣象學會Symons金質獎章,197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1年當選為挪威科學與文學院外籍院士,1983獲瑞典科學院Crafoord 獎,1984年獲英國氣象學院授予榮譽院士,1989年獲美國富蘭克福研究院頒發Elliott Cresson獎章。此後,洛倫茨於2000年獲世界氣象組織授予國際氣象組織獎,2004年獲俄羅斯國家科學院授予羅蒙洛索夫金質獎章,並獲荷蘭藝術與科學院於1888年設立、十年頒發一次的Buys Ballot獎章。洛倫茨生前最後一次演講是2008年初在義大利羅馬接受Tomassoni獎時的領獎演說,題目依然是「蝴蝶效應」。


洛倫茨是個古典型科學家。他一生發表了61篇論文,任職後至離世平均每年發表1篇,其中58篇是他自己一個人寫的,另外3篇分別和一位同事合作,但沒有他的導師。記錄表明,他33歲時發表第一篇論文,在50歲以前僅發表了18篇,而60歲以後卻發表了31篇。他的發文高峰期在45~75歲之間。他人生最後一篇論文也是自己寫的,去世後於2008年8月由Physica D雜誌登出,題為「Compound windows of the Hénon map」 。


洛倫茨晚年還經常做學術演講


洛倫茨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創下了一個不朽的奇蹟,然而他的生平卻相對簡單。洛倫茨於1917年5月23日出生在康乃狄克州的West Hartford。他父親Edward Henry Lorenz是MIT機械工程畢業生,母親Grace Peloubet Norton從他年少開始一直鼓勵和引導他和高手下棋並做博弈遊戲,十分注重他的智力發展。他的外祖父Lewis M. Norton是MIT教授,也是開設化工課程第一人。


洛倫茨1938年從Dartmouth College獲得數學學士學位,1940年從哈佛大學獲得數學碩士學位,1941年獨自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A generalization of the Dirac equations」。他接下來到了部隊服役,二戰期間在空軍氣象站當天氣預報員。期間,1943年他在MIT完成了氣象碩士學位,戰後1948年在MIT取得了氣象博士學位。他的博士導師James Murdoch Austin是紐西蘭人,美國科學與藝術科學院院士,曾獲得過總統頒發的自由勳章。洛倫茨的博士論文題為「應用水力學和熱力學方程研究大氣模型的新方法」。他畢業後留校在氣象系任教,1962年晉升為正教授,1977~1981年間任系主任,1987年榮休,2008年4月16日因患癌症在家中離世,享年91歲。他夫人Jane Loban於2001年去世。他們有三個孩子:女兒Nancy和Cheryl、兒子Edward。


洛倫茨是個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朋友們都說他「Modest and soft-spoken」。他喜歡野外跋涉和高山滑雪,還常常在學術會議之後去附近的山林遠足。他去世時,女兒Cheryl對親友說:「他兩周半前還去爬山,一周前還和同事一起完成了一篇論文。」


洛倫茨 @ Mt Battie(Lorenz Center)


2011年,MIT成立了洛倫茨學術研究中心,秉承洛倫茨的旨意,「追求對氣象學基本原理的認知」。研究中心的籌建者曾引述洛倫茨在2005年寫下的一段話:「人們經常都會看到,純粹理論研究的一點點成果,也許在很長時間之後,會導致連做該純理論研究的科學家都始料不及的實際應用。」



相關焦點

  • 混沌理論到底是什麼?從蝴蝶效應說起-虎嗅網
    於是,後來的科學文獻、文學作品和人們日常生活裡便有了一個新成語:「蝴蝶效應」。洛倫茨吸引子酷似一隻蝴蝶。掃碼閱讀「蝴蝶效應」集智百科詞條洛倫茨在他1993年出版的科普著作《混沌的本質》中還有另一種比喻:「一個人在中國打個噴嚏也可能會讓紐約的人們去鏟雪。」
  • 混沌理論之父,蝴蝶效應發現者——愛德華·諾頓·洛倫茨
    愛德華·諾頓·洛倫茨(1917.5.23——2008.4.16)美國數學與氣象學家,混沌理論之父,蝴蝶效應的發現者。1917年5月23日洛倫茨出生在美國西康乃狄克州,從小洛倫茨就很喜歡科學,關心天氣變化。
  • 「蝴蝶效應」與「混沌」現象
    前言:中醫探討量子針灸是騙子,中醫講天人合一、講感應是玄學,為什麼講蝴蝶效應、講混沌學就是科學?膝蓋跪久了的人永遠站不起來。「蝴蝶效應」,是混沌學理論當中的一個概念。 指在一個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哪怕微小的變化都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
  • 《蝴蝶效應》|混沌理論中所包含的儒學思想
    大約自70年代以來,混沌理論就成為了學術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當年,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所著的《混沌的本質》突然風摩世界。單說混沌理論可能較深奧,但是其中著名的蝴蝶效應理論卻是深人淺出的。它來源於1979年12月洛倫茲在華盛頓的一次演講,演講中他做了一個比喻:「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幾下翅膀,有可能在幾天之後在紐約引起一場龍捲風、大朵風雪。
  • 聽過蝴蝶效應的你也知道混沌理論嗎?| 趣讀
    一切就像蝴蝶效應般,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個故事來自2004年的一部經典影片《蝴蝶效應》,影片用環回式的結構,探討了一個關於命運的話題,如果當時沒有頑皮,那麼結局會不會變得更好?如果那天沒有怎樣,那麼現在是否會是我想要的結局?這便是蝴蝶效應。在蝴蝶效應中,每一個決定都會產生長期的後果,將主角伊萬的生活改變得面目全非。
  • 什麼是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 這還要從「蝴蝶效應」說起
    說起蝴蝶效應,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巴西熱帶雨林中的蝴蝶煽動幾下翅膀,可能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捲風。」人們常用它來描述令人琢磨不定的連鎖效應,比如風雲變幻的股市與金融市場。然而,你知道蝴蝶效應最開始是和天氣預報有關的嗎?下面小編就帶你了解下你沒有聽過的「正版蝴蝶效應」。
  • 什麼叫做蝴蝶效應?股市中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蝴蝶效應?蝴蝶效應(Butterfly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那麼股市中效應是什麼意思?股市中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分析了這個效應。「一個氣象學家提及,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個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
  • 三體、蝴蝶效應……它們共同構成了模糊而混亂的混沌現象
    蝴蝶效應事實上,自龐加萊對三體問題的突破性研究之後,人們陸續發現了更多的混沌現象,其中最著名的當屬1963年氣象學家洛倫茲發現的蝴蝶效應。洛倫茲在用計算機求解一個簡化的大氣對流模型時,發現這些解以不規則、甚至是隨機的方式震蕩。同時,初值的極小波動會引起解的劇烈變化。
  • 蝴蝶效應和混沌故事
    計算機畫出來的可視圖只是繞著吸引子運動的方程的解軌道,它處於一種不尋常的永不發散、永不休止、並且是非嚴格周期的「混沌」(chaos)運動狀態。其中,混沌軌道的不發散特徵是由它的全局有界性決定的,而無休止的運動行為則把它區別於通常的骨牌效應。
  • 科幻神作《蝴蝶效應》:混沌理論只是噱頭,認識人生才是核心
    《蝴蝶效應》是一部由埃裡克·布雷斯、J·麥凱伊·格魯伯執導,艾什頓·庫徹、艾米·斯馬特等主演的科幻驚悚電影,於2004年1月23日在美國上映。《蝴蝶效應》寓意為原先看似無關緊要的小變化,到最後可能會導致起初無法預期的後果。電影講述了男主角伊萬在小時候經歷了一系列糟糕的事情,損壞了他原本完美的人生。
  • 混沌理論是什麼鬼?大顛覆,20世紀最偉大理論之一
    混沌理論不是糊塗理論,不是宣揚真理的理論,也不是意識形態,是辯證之道,自然之道,是發展著的關於世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混沌是一個由非線性效應引起的一個相當獨特的現象,具有對初值的敏感性、無周期性、長期不可預測性以及分形性和普適性等特點。
  • 人工智慧可以為我們做什麼?告訴你混沌理論下的那隻蝴蝶怎麼了?
    1963年,美國知名學者愛德華·洛倫茲教授率先提出混沌理論,所以他被學術界譽為「混沌理論之父」。混沌理論認為,在客觀世界中,有一個與有序對應的另一種形態和結構的世界,其特徵是非線性、混沌無序的。這一理論的創立是人類在認識大自然中的不規則性方面的一個舉足輕重的突破;它的最大貢獻是用簡單的模型獲得明確的非周期結果。
  • 蝴蝶效應和混沌故事 | 陳關榮
    計算機畫出來的可視圖只是繞著吸引子運動的方程的解軌道,它處於一種不尋常的永不發散、永不休止、並且是非嚴格周期的「混沌」(chaos)運動狀態。其中,混沌軌道的不發散特徵是由它的全局有界性決定的,而無休止的運動行為則把它區別於通常的骨牌效應。
  • 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答:只需點上邊《安室美惠》免費關注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2、蝴蝶效應的理論由來美國氣象學家1963年在一篇提交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分析了這個效應。「一個氣象學家提及,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隻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
  • 蝴蝶效應真的存在嗎?顛覆常識的混沌學,如何展示地震的存在?
    好萊塢經典電影《蝴蝶效應》系列,絕對是不可多得的佳片。不過看完整個電影之後,很多人都覺得大腦「暈頭轉向」。其實在這部電影當中,只不過是摻雜了諸多的時空穿梭原理,然後再運用比較經典的蝴蝶效應進行刻畫,從而導致整個電影的故事看上去非常複雜。
  • 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 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你知道嗎?
  • ​蝴蝶效應和混沌故事
    ——愛德華·諾頓·洛倫茨撰文 | 陳關榮來源:集智俱樂部他不是文學家,卻在不經意間留下了一個膾炙人口的新成語:蝴蝶效應。計算機畫出來的可視圖只是繞著吸引子運動的方程的解軌道,它處於一種不尋常的永不發散、永不休止、並且是非嚴格周期的「混沌」(chaos)運動狀態。其中,混沌軌道的不發散特徵是由它的全局有界性決定的,而無休止的運動行為則把它區別於通常的骨牌效應。
  • 蝴蝶效應,最出圈的科學理論
    「可預測性:巴西某隻蝴蝶閃動一下翅膀會引發美國德克薩斯的一場颶風嗎?」  ——1972年第139屆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在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打算以「可預測性」為題發表一次演講之前,他的同事菲利普·梅裡萊斯建議將題目換成這樣一個浪漫主義風格。  當然,世界上並不存在這隻真正的蝴蝶掀起風暴。這只是一個精妙無比的比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