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開創新科學》

2021-01-08 陽光下的葡萄乾

隨著混沌這門新科學的建立,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也許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後,對人類整個知識體系的又一次衝擊。本書作者詹姆斯·格雷克以《紐約時報》編輯和記者的身份,和兩百名左右的科學家進行了深入的訪談。這也讓這本書不同於其它的科普書,不但準確地介紹了混沌及其相關學科的許多科學知識,還包括了「混沌」這一科學領域從一個小問題逐漸發展為一門新科學的過程,它像是一本科學家們的「口述歷史」。

核心內容

混沌現象告訴我們,表面看起來服從確定規律的事物,也會表現出看似隨機的複雜性,初始條件的細微改變就可能導致系統出現完全不同的演化結果。我們所熟悉的「蝴蝶效應」就是混沌現象的體現。混沌現象模糊了我們對「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認識,挑戰了我們「可預測」和「不可預測」的觀念。

混沌現象在上世紀末吸引了來自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家,科學家們的共同努力使得「混沌」這一科學領域從一個小問題逐漸發展為一門「新科學」。

說「混沌」是門新科學,你可能會覺得有些奇怪,我們平常說話的時候,「混沌」這個詞常常給我們隨機、混亂的印象,好像混沌系統就是那些內部關係錯綜複雜,規律不清晰、不明了的複雜系統,怎麼能把它和嚴謹有序的科學聯繫起來呢?

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理解。所謂的「混沌」,並不是指「沒有規律」或者「混亂無序」,恰恰相反,混沌系統指的就是那些雖然有規律、但就是無法準確預測的系統,這很挑戰我們的直覺。

比如天氣系統,就是一個混沌系統。一個天氣系統可以用關於溫度、氣壓和風速的方程來描述。但是,即使我們找到了描述天氣的方程,我們也沒辦法進行長期的天氣預報,因為一點小小的擾動就會讓方程的解變得千差萬別。這種效應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名字,叫「蝴蝶效應」。你一定聽過關於「蝴蝶效應」的一個經典描述,「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蝴蝶效應就是混沌效應的集中體現,一點微小的擾動就會讓系統未來的演化變得完全無法預測。

說到這裡,相信你對混沌的概念已經有了一些基本的印象了。除了蝴蝶效應以外,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混沌現象,這些現象在上世紀末吸引了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科學家,混沌的概念也被用到了物理學、化學、天體力學、生物學、以及社會科學等不同的領域中。混沌現象模糊了我們對「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認識,挑戰了我們「可預測」和「不可預測」的觀念。隨著混沌這門新科學的建立,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也許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後,對人類整個知識體系的又一次衝擊。

第一部分

我們首先進入第一部分的討論,從「蝴蝶效應」和「三體問題」這兩個經典的案例出發,來了解混沌到底是什麼,介紹一下混沌現象的基本特徵。

在介紹蝴蝶效應之前,咱們首先得介紹一下歷史背景。在混沌現象被發現之前,機械論的世界觀曾經在科學界中佔據著主導地位。機械論認為,自然就像一臺精密的機器,只要我們找到了相應的物理規律,我們就可以精確預測事物的發展,而一個物理規律,可以看成是一個函數。

比如,我們可以把系統現在的狀態作為一個輸入值,把它代入到這個函數裡,這個函數馬上就可以輸出下一個時刻的系統狀態,然後通過不斷迭代,我們就可以計算出系統後續的發展……這種模式曾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說,我們可以精確地預測天體的運動以及各種天文現象,比如日食、月食、甚至潮汐等等。正因為這些成功,科學家們開始產生了一種樂觀的情緒,他們相信世間萬物的運動都是精確預測的。

這種樂觀的情緒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達到了高峰。當時是冷戰時期,計算機剛剛被發明,科學家們可以用計算機來模擬像原子彈爆炸、彈道軌跡,這樣看似非常複雜的問題。因此在那個年代,很多物理學家開始覺得,在計算機的幫助下,幾乎所有困難的預測問題都能得到解決。比如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就曾經認為,只要把方程列出來,在計算機的幫助下,長期的天氣預報已經不再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了。

在這些樂觀的科學家們看來,我們之所以還有些問題暫時不能預測,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完全理解支配這些事物的物理規律。一旦我們完全理解,那就一定能預測。

然而,蝴蝶效應的出現就挑戰了這個觀點。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的氣象學家洛倫茲,就通過很長時間的嘗試,終於找到了描述天氣演化的方程。這些方程所描述的是像氣壓、風速、溫度等物理量,隨著時間演化的基本規律,根據這些規律我們就可以通過計算機,計算出未來的天氣情況。

有一天,洛倫茲正在計算天氣在一段時間裡的演化過程,不過這天他沒讓計算機從頭算起,而是特地選擇了一個昨天得到的中間結果作為起點。舉例來說,就是本來昨天電腦已經從元旦開始,算到了五一勞動節那時候的天氣情況,為了驗證結果的準確性,洛倫茲把清明節的天氣情況作為初始值扔給了電腦,電腦於是就從清明節開始,繼續後面的計算和預測。如果計算沒有問題,那麼至少從清明節到五一勞動節之間,這段時間的預測結果會和昨天的計算相吻合。

然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洛倫茲發現,在開始的時候,兩次計算得到的曲線還是幾乎完全重合的,然而沒過多久,一條曲線就已經開始落後於另一條曲線了,再然後,這兩條曲線就完全不一樣了。洛倫茲一開始覺得這可能是他的計算機出了問題,然而在經過了仔細的檢查之後,他開始明白,自己發現了一些全新的東西。兩條天氣演化的曲線,完全按照一模一樣的方程進行演化,但最終得到的結果卻差異巨大。這反映出了混沌系統的一個重大特徵:對於擾動的敏感性。洛倫茲把這種現象叫做「蝴蝶效應」,「蝴蝶」扇一下翅膀,指的就是對系統的微小擾動,而系統是如此敏感,以致於一點小小的區別就能讓系統未來的發展變得完全不同。所以說,蝴蝶扇動翅膀就有可能導致一場暴風雨,蝴蝶效應導致長期的天氣預報註定要失敗。

你可能會想,混沌現象是不是個「壞事」?你看,蝴蝶效應就好像把天氣的規律全打亂了。然而洛倫茲覺得,假設不存在蝴蝶效應,如果今天的天氣和昨天的幾乎完全一樣,像是風速、氣溫、氣壓等等都非常相似,那麼接下來,按照方程的演化,天氣就應該從此循環了,而且是精確地循環,這樣的世界未免有些太單調了。

除了蝴蝶效應以外,「三體問題」是另一個混沌系統的經典案例。我在這裡插一句,這個你應該不陌生,科幻作家劉慈欣,就曾經受到它的啟發寫作了《三體》這本書。所謂「三體問題」,指的是三個任意質量、初始位置和速度的天體,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的運動問題。這個問題看起來非常簡單,它只涉及到了三個天體,而且支配它們運動的物理規律也很簡單,就是萬有引力。科學家們完全明白這個系統中的物理規律,然而如果要預測這三個天體運動情況,這個問題卻異常困難。

那這個問題最後是怎麼解決的呢?十九世紀末,法國大數學家龐加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引入了一些新的數學工具來描述這個系統。龐加萊最終發現,通常的三體系統是混沌的,一旦初始狀態有一個小的擾動,比如天體的位置或者速度有一點小小的變動,這個三體系統後來的運動情況就有可能出現極大的不同。同時代的另一位大數學家曾經這樣評價龐加萊的工作,他說:「雖然這不能說是完美解答了這個問題,但是龐加萊的工作將標誌著天體力學的一個新時代的誕生」。受到這個發現的影響,傳統機械論的世界觀正式走向了瓦解。

總結一下這部分內容,我們能從「蝴蝶效應」和「三體問題」這兩個經典案例中學到了什麼?那就是混沌現象表現為系統對擾動的極端敏感性。這兩個例子提醒我們,即便我們認識了全部的物理規律,也並不代表我們對於系統未來的演化情況有百分之百的預測能力。

第二部分

了解了混沌現象之後,接下來,咱們要討論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混沌現象有什麼用」。

聽完前面的內容,你可能會想,混沌現象對於科學家來說應該是一個壞消息,因為科學家們就算掌握了科學規律,也還是沒法對未來進行任何預測。不過,就像我們之前說洛倫茲對天氣系統的看法一樣,如果換個角度來看,這其實也是一個好消息:在那些看似混亂無序的數據背後,可能存在著嚴格的規律,有了這些規律,我們就可以來預測和控制各種複雜系統。

那混沌系統裡會存在什麼規律呢?作者介紹說,存在著「非線性」的規律。很多簡單系統是可以用線性規律來描述的,比如,汽車的速度越快,那麼經過相同的時間,走過的路程就會越長。但也有很多事情不存在這樣簡單的線性關係,我們就以書中關於傳染病傳播的例子來說明。

一個疾病,如果感染的人數特別少,那麼這個疾病可能幾乎就沒法傳播;而如果一個疾病感染的人數特別多,那剩下來的健康人群,可能人人都有了抗體,這個疾病同樣可能沒法傳播。疾病的傳播當然和感染者的數目有關,但並不是說,感染者的人數越多,疾病的傳播情況就越嚴重,它們不是這種簡單的正比關係。這種關係就是所謂的「非線性」,而混沌的產生正是源於這種非線性。

在認識到這種非線性關係之前,傳染病專家面對麻疹傳播的數據,會覺得無從下手,因為從數據看起來,麻疹在每年感染的人數都似乎是隨機無序的。但是,它和我們常見的隨機系統的規律還不一樣。比如我們擲骰子時,這次得到數字6的概率是六分之一,下一次,擲到數字6的概率還是六分之一。這次擲到了數字6,並不影響下一次擲骰子的概率,麻疹的傳播顯然不是這個規律。

於是美國生態學家謝弗,就用混沌領域的一些分析方法進行了研究,還真就從這些看似隨機的數據中,找出了麻疹傳播中那些清晰明確的定量規律。謝弗發現,如果某一年出現了麻疹的特大型爆發,那麼即使不做任何控制,由於很多人體內已經有了抗體,所以下一年麻疹的傳播必然是會受限的。傳染病系統作為一個混沌體系,在疾病大爆發的年份之後,下一次必然會出現疾病傳播的小年,這個結果是確定的。

就這樣,謝弗通過對麻疹傳播數據的分析,得到了許多規律。儘管這些規律不能幫助我們精準預測未來幾年麻疹的傳播情況,但這些規律的發現可以幫助科學家找到合適的疫苗接種計劃,從而控制這些傳染性的疾病。同時,當我們知道了麻疹的傳播存在混沌時,我們就必須時時警醒,而不是說,看到疾病爆發就提高疫苗的接種率,看到疾病被控制就降低接種率,這種簡單的線性思維是不行的。因為我們不能保證,大規模的預防接種能在短期內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我們必須要有非線性思維,設立更長遠的疾病控制目標。

除了非線性規律,在混沌系統的內部,還常常存在著統計規律。我們還是以前面提到過的天氣現象為例進行說明。氣象學家在研究蝴蝶效應的時候想到過這樣一個問題:既然天氣受到一點微弱的影響,都可能發生重大的改變,那麼「氣候」是不是真的存在呢?對於氣象學家來說,這本不應該成為問題,但在發現蝴蝶效應後,這個問題就變得非常深刻。

我來解釋一下,因為「氣候」是對「天氣」的統計描述,這就像一個班級的平均分是全班各位同學成績的一個統計結果一樣,氣候就像是平均分,天氣就像是每個同學的成績,如果每個同學在考試的時候都會遇到「蝴蝶效應」,發揮極其不穩定,那麼這個班級還會有穩定的平均成績嗎?氣象學家洛倫茲,就提出了一個關於混沌現象統計描述的數學問題。

在我們的天氣系統中,隱藏著一些比較弱的約束,讓天氣雖然會反常,但不會過於偏離。在真實系統裡,蝴蝶效應的擾動有可能帶來一場暴雨,但這場暴雨不能改變系統的統計性質。也就是說,蝴蝶沒法讓一個乾旱的地區變成熱帶雨林。

這有點類似於在考試的時候,就算每個人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以往考試成績排名第一的同學可能會發揮失常,但全班學生全部發揮失常的情況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所以,面對看似不可預測的混沌系統,我們也不要過於害怕。儘管蝴蝶效應會讓一個地區的天氣發生改變,比如讓一個地區從下雨和不下雨之間發生切換,但蝴蝶無法改變一個地方的降水概率。

混沌現象的統計規律也有很多重要的應用,最重要的一個就是產生隨機數了。隨機數能做什麼呢?在很多計算模擬中,比如當我們要模擬股市的波動時,隨機數就特別重要。但是,在同樣的條件下運行同一個程序,只能得到相同的結果,隨機性難以產生,要在計算機中產生出真正的隨機數,可能就需要特殊的硬體了。而混沌提供了一種產生隨機數的簡單方法,只要選擇一個起始點作為種子,代入到方程裡不斷迭代,我們就能獲得一整條,看起來很像隨機數的序列。

不過,這種通過混沌系統迭代所產生的數字,並不是真正的隨機數,因為它的規律是完全給定的,但這些所謂的隨機數已經可以產生跟真隨機數完全相同的統計效果了。我們現在在計算機中使用的很多隨機數生成器,就是用類似的方法產生的。

來總結一下我們剛剛介紹的內容。從「傳染病的預測」和「天氣與氣候的關係」這兩個例子中,我們認識到了混沌系統中的規律性。一個混沌系統中存在著非線性的規律,還有可能存在統計規律。我們如果可以找出其中的規律,那麼我們對混沌系統不但可以有更好的的刻畫,還有可能找到控制這些系統的方法。

第三部分

最後一部分,我們要討論的一個問題就是「怎樣建立新科學」,這也是這本書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我們發現,如果科學家們僅僅只是關注自己的研究領域,他們有可能做出很出色的工作,但這樣是沒法建立起新的學科的。書中提到,洛倫茲最早開始提出蝴蝶效應的時候,他把論文發表在了瑞典的氣象雜誌上,很多物理學家就因此遺憾地錯過了他的文章。我們能看出,新科學的建立就像一次創業,不但要有全新的理念,還需要合作、交流、展示和推廣,而這些內容對我們每個人的工作和學習都有重要的啟發。咱們接下來就來講講,一個只有四個成員的研究小組,是怎麼讓「混沌」變為一門新科學的。你可能會覺得,如果想要攻克一個難題,那一定要找這個領域裡最頂尖的研究者,大家湊在一起,攻克難題的可能性才大。但是我們要說的這個小組可不是這樣,他們四個人的的背景各不相同,一個是即將要答辯的博士,一個是喜歡賭博的美國能源部實驗室成員,一個是小時候就會自己修電視機的動手達人,還有一個是天生的計算能手。這四個人唯一的相同點,大概就是對混沌現象的熱情了。如果沒有這種熱情,他們一定會選擇更保險的一些方式對待混沌現象。因為在當時,混沌到底能不能算是一門科學還沒有定論,很多科學家也不看好它。就拿這個小組的發起人來說吧,他就是那個即將答辯的博士生,名字叫肖。當時他還差幾個月就要答辯了,而他的研究方向是超導材料,是一個很有前途的方向。所以系裡的教授都在勸他,先儘快把博士學位拿下來,之後也好找工作。你說你現在要研究混沌現象,學校裡沒有導師能指導你,而且這個學科連名字都沒有,怎麼可能靠它拿博士學位呢?其他三個人也遇到了類似的抉擇,但是他們也都還是堅持選擇了探索混沌現象。堅持的回報是什麼呢?如果我們把他們看做是一個創業公司,他們得到的就是先發優勢。如果肖真的等幾個月博士畢業,恐怕事情後來的發展就不會是這樣了。要知道,1977年,第一次混沌會議召開時,來參加的人只有幾十位專家,可僅僅在兩年以後,第二次混沌會議召開的時候,來參加的科學家就已經有了幾百人。這種增長速度有點像最近幾年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相關會議的增長規模,一旦錯過了這個風口,那就可能完全錯過了開創新科學的機會。而且,他們四個人完全不一樣的背景,不僅沒成為團隊研究的阻礙,還成了他們的絕對優勢。他們所擅長的東西是可以互補的,有人擅長編程,有人擅長動手實驗,有人擅長數學,這種結合,和傳統的教授帶研究生的模式相比,有著更強的創造力。為什麼這麼說呢?面對混沌問題,今天我們作為事後諸葛亮,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跨學科的重要性,然而在科學家們最初開始進行研究的時候,卻並不清楚。就像作者在書裡說的那樣,假如你是一個純粹的物理學家,是不會想到要去《大氣科學雜誌》上去讀氣象學家洛倫茲寫的一篇文章的。學科門類的產生就像勞動生產線上的分工,這種分工提高了研究的效率,但這種分工不利於知識的創新和新科學的產生。而肖組建起來的這個四人小團隊避免了這種弱點,他們經常就能提出許多有意思的創新。比如,擅長數學的人對概率很敏感,擅長編程的人很熟悉計算機裡的資訊理論,那他們立刻就能想到,對於天氣系統而言,「降水概率」是很重要的「信息」,那麼對於一般的混沌系統,我們是不是也有可能定義出某種「信息」來呢?在當時,資訊理論的體系已經被完整地建立起來了,他們就想到,利用資訊理論的一些思想來處理混沌問題,很可能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結果一實行,果然如此。這也像一個剛起步的創業公司,不能所有人都只熟悉一個領域,各有分工,湊在一起,才能讓公司運行。除此以外,一個創業團隊,要讓自己的結果被其他人所接受,除了要有好的「產品」,產品的宣傳推廣也很重要。肖的四人團隊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如果他們從一開始就直接做一些艱深的理論工作,那麼很可能其他的科學家根本沒法理解這些結果。因此,對他們而言,最大的挑戰就在於要說服學術圈中的那些「老古董們」,他們必須要把晦澀難懂的混沌現象展示給那些更老、更有資格的科學家們。那他們是怎麼展示的呢?這麼新的研究領域,是不是得先研發出一個高科技的東西才能展示呢?正相反,他們找到了一臺功能簡陋的計算機。這臺計算機是一臺「模擬計算機」,你可能沒聽過,其實「模擬」這個概念是跟「數字」相對應的。比如在現在,我們每個人家裡可能都有高清的「數位電視」,而在十幾年前,我們家裡都用的都是那種畫面經常抖動、沒事需要拍一拍的「模擬電視」。計算機也是如此,我們今天的計算機默認就是由二進位數字為基本編碼單元的「數字計算機」,而模擬計算機是通過插電線、調旋鈕的方法來進行計算的。這種計算的方式很粗糙,不精確,容易被各種因素影響,然而卻非常適合模擬混沌系統。因為在對混沌系統進行模擬的時候,為了知道系統是不是處在混沌狀態,我們需要在系統中引入一些噪聲,這些噪聲就像在電腦裡內置了一堆不停扇翅膀的蝴蝶,計算不精確的模擬計算機反而成為了模擬混沌體系的最佳工具。就這樣,1978年冬天,在一次物理學會議上,這個研究小團隊帶來了一大盤錄像帶,錄像帶裡記錄的就是他們用模擬計算機得到的各種結果。當錄像的畫面展示在那些物理學家們面前時,所有人都震驚了,他們親眼見到了混沌。一個成功的「新產品」自此橫空出世,勢不可擋。好了,這四人團隊的故事我們也差不多說完了,相信你聽完他們的故事,也能從中學到很多。四位年輕人的熱情讓他們趕上了混沌科學的風口,他們不同的研究背景讓他們可以開拓思維的疆界,跨越學科之間的界限。而選擇適當的方式和工具,在科學共同體中宣傳和推廣自己的工作,又讓他們的研究得到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正是這些因素讓團隊產出了被科學界廣泛接受的重大成果,也讓團隊中的四個年輕人最終成長為科學大家。

總結

到這裡為止,《混沌》這本書的內容我們就已經介紹完了。這本書不但介紹了與混沌有關的科學知識,更是介紹了科學家們思考和研究的過程。總結起來,我們今天主要介紹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我們介紹了「蝴蝶效應」和「三體問題」這兩個例子,我們認識到,混沌現象表現為系統對擾動的極端敏感性,即便我們認識了全部的物理規律,也並不代表我們對於系統未來的演化情況有百分之百的預測能力。接下來,我們從「傳染病的預測」和「天氣與氣候的關係」這兩個例子中,認識到了混沌系統中的規律性。一個混沌系統中存在著非線性的規律,還有可能存在統計規律。只有掌握非線性思維和統計思維,我們才能有效地分析和控制各種複雜系統。最後,我們介紹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美國加州「動力系統集體」四個成員開創「混沌」這門新科學的故事。從他們的經歷中,我們看到,把握時機全力投入,學科交叉分工協作,注重推廣展示是他們的團隊取得成功的三個重要因素,這些經驗對我們每個人的工作和學習應該都有重要的啟發。

相關焦點

  • 適合初中生閱讀的經典科普讀物之混沌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適合初中生閱讀的經典科普讀物之混沌:開創新科學的書籍介紹,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雖然它沒有深入的探討混沌的任何一個細節,但是它卻很系統的介紹了混沌的幾乎全部!   作者詹姆斯·格萊克美國最偉大的科普暢銷書作家,在《紐約時報》擔任編輯及採訪記者十年,成為著名的科技專欄作家。《混沌》是他的成名之作,先後獲得1987年美國國家非文學類圖書獎提名獎、英國非文學類最佳暢銷書等榮譽,至今已有19種外文版本,全球風靡。
  • 從混沌中把握規律
    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混沌理論。混沌理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三者一起被列為20世紀的最偉大發現和科學傳世之作。混沌理論為人們描繪了一幅嶄新的世界圖景,它認為有序與無序、有限與無限、確定性與隨機性、穩定性與不穩定性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混沌理論認為在混沌系統中,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影響,這就是蝴蝶效應。
  • 開創混沌理論的華裔數學家李天巖離世
    如牛頓的經典力學,達爾文的進化論、相對論、資訊理論和量子力學……首先,它們都對現實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再者,它們在哲學層面上衝擊了人們的既有認知,重塑了當時人們的世界觀;第三……大家暢所欲言吧~ 無論標準如何,混沌,或者說混沌現象都足以名列重大理論發現的行列——在李天巖-約克,洛倫斯之前,我們原以為只要理論和數據掌握得足夠全面,就能夠做出準確的預測;但遺憾的是,即便是經典力學體系
  • 從「混沌」到「共生」
    在詹克斯看來,正是「混沌」理論開創了建築學的一種全新的宇宙維度,使當代建築學不僅能夠以複雜科學理論為導向,不斷地探索建築與宇宙本應存在的的協同關係,同時也促使建築學能更好地遵守自身內在的審美邏輯,從而創造性地確立了現代建築學的自然生態的審美原則。
  • 混沌大學│文理學院 文創小賞
    2019年9月27日,混沌大學文理學院在無錫揭幕開智之旅!12門新科學世界觀課程,12位不同領域的哲科導師,67位事業小成的好奇寶寶共同組成了這次的旅程。受文理學院之邀,雲非云為這次的開智之旅創造了一系列的文創物料並獲得一致好評,為此團隊深感榮幸!
  • 浮士德的「知識願望」——新科學對英國戲劇變革的影響
    馬洛作為學者型劇作家,其戲劇充分體現了新科學對戲劇創作的革新力量,也體現了科學與人文藝術在戲劇中的結合。  新科學及書本文化的流行  在伊莉莎白一世時期,新科學的變革潮流影響了英國的科學思維與人文理念。一大批掌握了科學方法論的研究者,試圖基於數學和科技領域的新成果,調整在長達千年的中世紀中佔據主導的亞里斯多德學說。
  • 開創混沌理論的旅美華人數學家李天巖逝世,曾獲古根海姆獎
    他於1975年與詹姆斯·約克(James Yorke)博士一起在開創性論文《周期三意味著混沌》中創造性地把「混沌」一詞引進了數學而聞名於世。李天巖祖籍湖南,1945年6月出生於福建省沙縣,三歲時隨父母到臺灣。1968年他在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獲得數學理學學士學位。在按規定服役軍隊一年後,他去了美國,在馬裡蘭大學繼續追求對數學的熱愛。 他於1974年在詹姆斯·約克博士的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
  • 混沌的發現之旅,世間有多少事可以預測?輕撩混沌學面紗
    他在耗散系統中發現了混沌,發現了奇怪吸引子,從而提供了研究混沌的模型,並開創了用數值計算方法研究混沌的先河。洛倫茲將有序與無序統一在一起,連接了科學界決定論與概率論兩大長期對立體系之間的鴻溝,站在科學帝國的金字塔尖俯視著整個人類。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開始考慮許多不同種類的不規則之間有什麼聯繫。
  • 逝者巨樽,混沌地王的崛起之路!當前除索倫森外的第二混沌源頭!
    如今在當前宇宙,並駕聖靈的混沌之力算是完結了一個。剩下的只有混沌地王萊茵哈特持有的逝者巨樽和混元天尊的契約獸「幸」。而黑化可能性更高的應該是萊茵哈特,因為在逝者巨樽下有前例。並且它自己也親手腐化了凡爾斯,幹掉了瑪洛迪斯(瑪洛恩暫任第六星系守護獸,因為泰坦的死第六星系沒有守護獸)。
  • 聽過蝴蝶效應的你也知道混沌理論嗎?| 趣讀
    因此,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並將其命名為混沌運動。因首次發現混沌現象,洛倫茲被稱為混沌理論之父。蝴蝶效應也成為了混沌理論的代名詞。當然,蝴蝶效應只是混沌系統的一個比喻。
  • DC-DC變換器非線性混沌現象研究
    ;(3)利用DC-DC變換器的混沌特性實現常規控制難以實現的技術,如利用混沌功率譜特性降低DC-DC變換器中的電磁幹擾、利用混沌同步特性實現DC-DC變換器的均流技術、利用混沌運動的初值敏感性提高DC-DC變換器的動態響應特性等。
  • 《混沌戰爭》評測:提取記憶改變世界
    《ChaosDragon 混沌戰爭》是由日本星海社主導的跨媒體策劃作品,這個策劃包含了 TV 版動畫《ChaosDragon 赤龍戰役》、桌上遊戲《ChaosDragon 霸王春秋》、手機遊戲《Chaos Dragon 混沌戰爭》,分別由株式會社東寶、株式會社星海社、株式會社世嘉(SEGA)製作。
  • 童冬的混沌營銷理論七周年 改變網際網路營銷
    2010年11月《網絡整合營銷的道與術》出版,童冬在這本書中詳細闡述了他的混沌營銷理論,這個理論在七年間改變了中國網際網路營銷。其中,《網絡整合營銷的道與術》所闡述的混沌營銷理論理論,成為網際網路營銷理論的先驅,反響強烈,被業界掀起了討論的「滔天巨浪」。童冬所獨創的混沌營銷理論對網際網路營銷行業具有革命性的創新作用,讓網際網路營銷行業進入了新時代。        這本書主要講解的是基於網際網路的營銷系統。
  • 走進科學殿堂裡的神獸之洛倫茲的蝴蝶,輕撩混沌學面紗
    如,混沌是非周期的有序性;混沌是蘊含著有序的無序運動狀態,是有序和無序的對立統一,是從有序中產生的無序狀態。又如,混沌是一個簡單的決定論系統表現出來的一種隨機反覆的狀態;混沌是不規整的不可預測的,來自決定論的非線性動力學系統的形態。再如,混沌是決定論系統有限相空間中高度不穩定的一種運動。
  • 混沌與分形:命運無常,是天意還是混沌的力量?
    這一真理的曙光,就隱匿在混沌的迷霧之中。混沌是什麼?混沌是一種神秘的現實。它似乎意味著一種完全無序的狀態,意味著天地未開時的朦朧,更述說著宇宙誕生時的空虛。混沌,就是混亂和無序的代名詞。古往今來,無數人嘗試走入混沌的世界,卻沒有人能找到返程的大門,更沒有人能尋覓到混沌的精髓。
  • 三體、蝴蝶效應……它們共同構成了模糊而混亂的混沌現象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黃逸文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混沌的建立20世紀60年代,美國數學家斯梅爾在研究典型電路性態的完整分類時開創了現代動力系統理論,從而打開了一扇奇妙的大門。沿著這扇門,深入探險的數學家發現了越來越多神奇的現象。
  • 享受「混沌」的世界
    原標題:享受「混沌」的世界   你認識混沌嗎?你了解混沌嗎?如果還不清楚,就一起來看看這本《混沌》吧。
  • 浙江小學生新科學課本揭開面紗 家長、老師看過來
    28日晚,浙江省教育廳官方微信發布消息:今年9月,浙江小學一年級將開設科學課程,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同時發布,還同時「劇透」一年級新科學教材的封面。  消息中列出了新科學課程標準的變化、教育部對小學科學的要求以及課程標準提及的主要內容,包括科學課程內容、基本理念和目標。  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小學生們放假了,也給廣大家長再做個提醒,關於課時安排、科學老師怎麼上等問題,秋季開學前還會有詳細的通知發布。  新標準下的科學課學什麼?  科學課程學什麼?
  • 《不朽之旅》混沌風暴怎麼樣 混沌風暴屬性分享
    導 讀 不朽之旅混沌風暴怎麼樣?
  • 認知突圍 ǁ 認識「混沌」,混沌理論的實用價值
    混沌,一個我們不夠熟悉的詞。大多數人的世界中,沒有混沌這一概念,混沌也可被念作是「渾沌」。上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的氣象學家愛德華.諾頓.洛倫茨在全世界首次提出了「混沌理論」。一切事物的原始狀態,都是一大堆看起來沒有什麼關聯的碎片,呈現出所謂的混沌狀態。經過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混沌狀態有所改變,類似於整合、匯集、組織等過程,形成某種特徵、特質、特點的有機整體。事物由混沌發展為某個整體的過程中,遵循下面三項原則:第一項原則:在任何一種整體的、連續、動態的複雜系統中,能量總是會遵循向著阻力最小的方向移動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