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混沌」到「共生」

2021-01-10 閃電新聞

從 「混沌」到「共生」

(原載於《讀書》 2019年第 6 期, 李玲 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

李玲

從哲學水平上說,使我們吃驚之處在於混沌是定義自由意志的一種方式,是可以把自由意志和決定論調和的一種形式。系統是決定論的,但是,你說不出來他下一步要幹什麼。同時,我總覺得在世界上,在生命和理智中出現的種種重要的問題,必然與組織的形成有關……,這裡是一枚有反正面的硬幣,一面是有序,其中冒出隨機性來,僅僅是一步之差,另一面是隨機,其中又隱含著有序。

——詹姆斯·格萊克《混沌開創新科學》

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系英國著名建築師和園林設計師,也是享譽世界的建築學理論家、評論家。早在20年前,他就創造性地把「後現代主義」理論和建築學結合起來,並首次從理論上對「後現代主義建築」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做出了具體的界定與說明,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當代建築學領域的後現代主義運動,他也因此被人譽為「後現代主義建築」評論家。此後,他一直不斷地發表新的論著,或預言一種新的建築風格的誕生,或提出一些新的理論術語和口號。尤其在

1997年出版《躍遷的宇宙建築學》(約翰威立國際出版公司)一書中,查爾斯·詹克斯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未來建築學,即宇宙觀建築學,他天才地以「混沌」理論解釋西方紛繁雜亂的建築風格,預告或宣告新建築風格的出現;他站在宇宙發展規律的視角上,闡明了建築的存在的意義。他的上述思想不僅引領了西方建築學界的後現代主義運動,而且對新時代中國的建築學、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和現實借鑑價值。

一、從 「混沌」到「秩序」

綜觀詹克斯《躍遷的宇宙建築學》,我們不難發現有一條紅線貫穿全書始終。事實上,正是這條紅線揭示了詹克斯宇宙觀建築學思想的演進邏輯。具體地說,這條紅線可概括如下:混沌的宇宙→→複雜的宇宙秩序→→複雜的建築宇宙觀。

在詹克斯看來,正是「混沌」理論開創了建築學的一種全新的宇宙維度,使當代建築學不僅能夠以複雜科學理論為導向,不斷地探索建築與宇宙本應存在的的協同關係,同時也促使建築學能更好地遵守自身內在的審美邏輯,從而創造性地確立了現代建築學的自然生態的審美原則。在這裡,建築被詹克斯融入了一種神聖的宇宙意志,從而也使建築成為一種打動人心偉大力量,成為人與自然的一種高度和諧的「關係」場;從「混沌」到「秩序」,最終達到「共生。

按照詹氏的理論,「混沌」是一種包含有序的自然淳樸的狀態,是指在毫不相干的事物、事件之間,蘊含潛伏的內在關聯。

混沌(Chaos),亦名渾沌,原指天地未開闢以前宇宙渾然一體、模糊一團的狀態,後來常用來形容思想模糊不清、不分明。

現代意義上的「混沌」是確定性和隨機性的統一、簡單與複雜的統一、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統一。這些矛盾對立範疇,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只有相對性的「區分」,在一定條件下,結合某種意識形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從哲學上說,「混沌」是自由意志和決定論調和的一種方式。郝柏林說「混沌是決定論系統的隨機性」。

愛因斯坦在1944年寫給玻恩的信中稱:「你信仰擲骰子的上帝,我卻信仰完備的定律和秩序」。這裡所說的「完備的定律和秩序」是指「混沌」和「有序」相互轉化組成的宇宙基本定律。

阿弗烈·諾夫·懷特海在《觀念的歷險》中說:「宇宙的最終目的就是產生美。」

混沌往往在簡單中包孕著複雜,在確定性中包含著隨機性,混沌絕不等於混亂,貌似無序,卻存在著規律和有序,簡言之,混沌是無序和有序的統一。這正是對宇宙演化發展的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定律的最好註解。

在混沌讓位於秩序,秩序又產生新形式的混沌的過程中,其最終目的就是創造美。這種美,是一種人與自然萬物交融一體的和諧美。柏林特在他獨樹一幟的「交融美學」中說:「交融這一概念囊括了語境美學的這些特徵……在審美交融中,邊界消失了,我們直接親密地體驗這種連續性」。「混沌」和「秩序」是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的感受和描述。一方面,主體與客體的「邊界消失」形成了一種交融美學,從而打破了傳統美學的主客二分理論;另一方面同時也是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的體驗。美學理論家程相佔教授在《論生態審美的四個要點》中則認為「通過審美交融這種超越了主客二元對立的審美方式,人與世界之間的親和關係才能真正地建立起來。這是審美活動對於生態意識的根本貢獻。

」可以說,詹克斯的建築宇宙觀是在「混沌」和「秩序」的轉化過程中,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宇宙觀,是一種自然生態美學。

詹克斯關於建築的混沌理論,一改建築學中流行的機械宇宙論,不僅使現代主義的建築理論家陷入了某種窘迫狀態,而且讓有機主義新宇宙論引領當代建築學成為一種現實可能,其中所蘊含的深刻的洞察力和對傳統思維的顛覆迫使建築師們去「蔽」求新。詹克斯的「混沌」理論充分運用質性思考與量化分析來探討各種動態系統,研究複雜的非線性變化規律,在「混亂」與「秩序」並存之間,賦予建築一種深奧的、有張力的、甚至是某種隱喻的美,最終達到一種進步的混亂,即合乎時代發展的、高科技的、笨拙和美麗的混亂,在建築在審美愉悅中獲得全新的存在意義。

二、從 「混沌」到「共生」

詹克斯宇宙觀建築學充分考慮了不同建築師以不同的視角為建築設計加入不同的變量的客觀現實,他的「混沌」建築理論大大拓展了建築師的開放性視野,為建築設計了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不僅如此,他還把建築的未來的作為當代建築發展的主題加以深入研討,充分強調現代科學對於建築學發展的極端重要性。

實踐表明:建築並非我們表面所看到的那樣單純地以線性系統的模式發展,極小的變量也可能導致難以預料的結果,每個事件都存在某個臨界點,一旦到達臨界點,微小之變就可能迅速引發為系統劇變,正如蝴蝶效應一樣。美國諺語云:一根稻草可以壓死一隻駱駝,「混沌」理論清晰而深刻地揭示出非線性系統存在著對初始條件的強烈敏感性,這種特性對建築設計的指導意義不言自明。

通常情況下,建築師在設計中往往熱衷於收集各種信息,數據、檔案,從而企圖準確地預測和規劃未來的建築系統。但混沌理論告訴我們:系統進入混沌狀態時表現為整體和局部的不可預言性。詹克斯認為,城市發展是混沌的,城市系統是非線性的,都有不可預測性的一面,因此,在城市的規劃設計中,企圖完成幾十年的建設設計也就失去了意義。

詹克斯指出:現代城市建築之所以存在單一、乏味的缺陷,其根本原因在於現代建築師既沒有和使用者進行有效的溝通,也沒有更與城市的歷史建立有效聯繫,其結果必然會被人們所拋棄。

「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為此,他提出了建築設計不應只局限於建築師的個人想像,必須讓建築成為一種語言,一種能夠與大眾進行有效溝通的公共語言,建築必須和公眾的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他認為真正的後現代建築既基於新科技又不捨棄老形式,既精英又通俗,既古老又新奇,這正是所謂的後現代建築的「雙重編碼」。換言之,

詹克斯既強調傳統和歷史主義,又尊重現實環境,重視對建築的地方特色和文脈。後現代建築對環境的尊重是建立在反思現代建築的基礎上的,需要強調的是傳統不僅指傳統建築的基本特徵,還包含經過抽象和個人化的建築符號。現代主義強調單體建築的表現欲和重要性,後現代主義則極力突出單體建築與環境的融合。在詹克斯看來,這個環境不僅僅是自然環境,更重要的是社會環境,他用雙重編碼的手法實現建築的社會審美價值觀,利用大眾能夠理解的語言,建立自上而下的參入性系統,讓普羅大眾都能理解和體驗到建築的社會功能,從而讓建築具有了政治意義。

以此為基礎,詹克斯提出了一系列發展當代建築發展所必需的新概念,試圖從自然界規律、科學發展、時代特徵去界定與理解建築的意義,在建築形態上尋找

「混沌」。在他看來,建築在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超出常規的三維系統,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同時也是一個受多元因素決定的非線性系統。在混沌、有序的宇宙中,建築強調思維時空連續性,強調動態物質環境下的系統性,同時尋找建築與宇宙之協同;關於建築的本源,詹克斯寫道:

「如果說建築必須源於自然和文化,它還應該擁有一個更大的源泉,即作為整體的宇宙。」,即建築應具有宇宙向度,其形而上的特性使建築的訴求對象轉向宇宙發生輪,其核心內容是進化與躍遷。在這個理論中,詹克斯力圖藉助當代科學的最新概念來解釋建築發展的本源及出現的複雜現象,構建「建築新範式」。詹克斯對建築的特質描述如下:

「通過波動的、流動的或結晶體的形式以及計算的模糊性表現了發生過程,其參照對象非常廣泛。建築的下一個挑戰是如何創造真正能夠運動的局部,使居住者或參觀者與建築建立共生關係,積極反映宇宙發生的過程。」 建築的形式及計算的模糊性即混沌,其最顯著的表現是空間以及外形的模糊與不確定。「混沌」狀態突破了建築的邊界,從而導致模糊化,建築各部分彼此發生聯繫,同時建築各部分之間、建築與建築之間、建築與周圍環境之間等各元素相互間存在著一系列相互滲透貫通的過渡狀態和環節,呈現出多元融合和並存的形態。而這種狀態既符合了建築本身的客觀存在,也順應了宇宙的運行規律。

由此我們不難看到:詹克斯後現代建築理論中,建從常規的三維系統建築學,演變成一個由多元素決定的非線性開放性系統。這一系統在混沌、有序的宇宙中,不斷地尋找著建築與自然、建築與宇宙的同一性和共生性。

詹克斯認為,要想實現建築共生性的目標,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一是建築空間的開放性。建築空間必須是在複雜的環境變化中保持著與環境協調、交流、適應環境變化的開放型。共生的傳統定義是兩種密切接觸的生物之間形成的互利關係,而建築空間的開放也像有機的生命體一樣,各類事物互存互利,而開放為這種互利互存創造了共生的前提條件,使這個共生體的各類成員彼此都有好處,從本質上來說,我們的整個地球就是一個巨大的共生有機體。二是公眾的參入性。就建築本身而言,其基本目的是服務於公眾,是為人類提供宜居的、舒適的生存空間和生活家園。共生性的設計理念,倡導的是一條開放的設計途徑:設計--反饋--再設計,針對傳統建築空間設計,既注重設計師的個人創造,也尊重公眾的評估及反饋,這樣建築也就體現了不僅是人與自然的合作,也是人與人的合作的過程,因為使用者的行為需求是動態的、發展變化的、多樣的,所以就要考慮到與不同層次的、各個方面的人文生態、社會生態的影響。三是多層次的結構體系。生態建築空間的共生,既要求同一層次的各種元素和諧共生,相互作用,還要求各層次之間保持穩定和諧的共同發展關係。生態系統中的元素都呈多層次分布,這種分布決定了與生態建築空間相關的元素也具有多層次性,其實各物種的共生現象也是以物種「社會」的環境來進化的,這種共同的環境稱之為「生物圈」或某條「生物鏈」。建築空間中的共生也是如此,也像生物圈或生物鏈一樣,互相依存、互為依賴,從而形成了不同層面、不同層次的互利共生關係。

詹克斯的宇宙建築學理論是在「躍遷」架式建構中展開運思的。他強調建築來源於宇宙(故也譯為「宇源建築學」)的同時又突出建築的時間性。一般來說,建築的時間性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建築在客觀世界中是隨時間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二是主觀世界對建築的認識過程是需要時間的;三是時間是主觀世界的內在體驗,由於主觀世界的差別,導致建築的時間體驗性具有不同的分形維度,即複雜形體佔有空間的有效性。「躍遷的宇宙建築學」中建築隨時間的變化是非線性的,主觀世界對建築的非線性變化認識實際是定位建築的傳統文脈和現代風格之間的關係。詹克斯對宇宙中建築創作的躍遷規律的發現和認識使傳統文脈繼承和和時代風格之間的原有定位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也可以說使建築的傳統思維定勢有了一個明顯「躍遷」。

按照詹氏的理論,建築是在宇宙中沿著時間線的非線性躍遷,其所涉及到的各個事件構成一種有機體。建築的「共生觀」在宇宙中非線性躍遷展現了建築從模糊走向清晰、從隱性走向顯性、從無序走向有序、從自然混沌走向理性成熟的自然生態之美。

「建築」在詹克斯的宇宙發展中,從「重視實用功效、講究適度」之「器」轉變成具有一種「關係場、力量場」 的「道」,最終使建築具有了永恆的存在意義。

三、 詹克斯後現代宇宙建築學的 現實啟示

新時代建築學的主要矛盾是人們對「詩意的棲居」的美好生活想往與現代建築發展不生態、不平衡的之間的矛盾。詹克斯的宇宙建築學,拓展了現代建築的後現代化發展的思路和途徑,為新時代建築學的主要矛盾的解決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創新性的實踐方案。

必須承認,文明和科學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在對人類自身的生存、生活、活動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的同時,也使人類進入了一個危機四伏的時代。核爆炸危機、生態崩潰危機、環境汙染危機、能源耗竭危機無疑不是高懸在人類頭頂上的達摩克斯利劍。人類在開發、利用我們這個美麗星球的同時,也在一步步把自己帶到毀滅、滅絕的萬丈深淵。而在人類所有的活動當中,對地球的開發,建築活動佔有巨大的、決定性的比重。建築活動對自然的影響不可避免。既然不可避免,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合理的介入和科學的幹預,即最大限度地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使人類意願和自然生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詹克思後現代建築理論的根據就在於這種全新的後現代宇宙觀,他總是力

求在不失去時代風格和作者個性的前提下,同時滿足各方面的需求,在對大眾、環境和歷史尊重的基礎上,著力構建建築空間與環境空間、城市空間內部各要素之間,建築意識與人類生存之間的一種互相依存、共同發展的友好關係,讓建築的各種關係良性循環並使之具有開放性、層次性、包容性等特徵,最後使建築真正成為一種形而上的「道」。

這就是把「混沌」用於建築學(共生)的意義所在。

建築空間作為人的生存環境系統,與自然環境之間時刻發生著能量、物質、信息的交換,這種交換的途徑表現在各生態元素的協同性。與物種的共生現象原理相同,建築空間的共生性需要一種協同甚至還有競爭,因此,在設計、人、建築、環境之間的關係時,既要承認人類的權利,也要發掘大自然的價值,並賦予自然生態的權力。當然,大自然的協同也許是潛在的、無意識的,那麼通過建築空間的共生,人為的去促成和產生這種協同,也正是建築空間共生性的意義所在。因此,在新建城市中,強調協同性,在舊城改造中有目的地保護舊城肌理特別是保護那些能夠形成協同關係的元素,從而實現共生、共享、共發展的生態建築模式。

從這個意義上講,詹克斯的「躍遷的宇宙建築學」是具有革命性的創造,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後現代主義建築「新科學」。

作者簡介:

李玲,山東社科院副研究員,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與山東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美國過程研究中心博士後。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詹克斯建設性後現代建築美學思想及其現實應用研究」階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不朽之旅》混沌風暴搭配及星圖介紹 混沌風暴流派怎麼玩
    ,這就來告訴給各位吧,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哦~ 不朽之旅混沌風暴搭配及星圖 混沌不吃攻速,堆冷卻靠... 不朽之旅混沌風暴流派是個非常新穎的流派玩法哦,該流派不吃攻速,要求的武器攻擊並不高,那麼具體要怎麼玩呢,這就來告訴給各位吧,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哦~ 不朽之旅混沌風暴搭配及星圖 混沌不吃攻速,堆冷卻靠技能打的,武器本身的攻擊佔比不高。 雙混沌,混沌雙色球冰法光法,混沌不朽之壁格擋反擊,這武器流派有點亂。
  • 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共生環境、共生原理、分別是指什麼?
    因此,在它發展了一個世紀以後,開始被拓展到社會科學的研究中來,被廣泛應用於農業、經濟、管理等各個社會領域,為解決一些系統問題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視角和方法。在我國,袁純清在其著作《共生理論—兼論小型經濟》首次完整地應用共生方法,從經濟學的角度較為系統地表述了共生理論,並將其引入我國小型經濟的研究。此後,吳飛馳、蕭灼基等對社會經濟共生現象做了較為全面的探討。
  • 從預報天氣到揭秘人生,混沌學不可思議的發展史
    直到20世紀,少數科學家通過探索大氣、海洋湍流、野生動物種群數的漲落以及心臟與大腦的振動等自然現象,開始找到了無序的門徑——混沌學。混沌一詞,英語和希臘文的拼寫都是「chaos」,指在一切事物產生前的無序狀態。《易乾鑿度》上講:「氣似質具而未相離, 謂之混沌」;《舊約》開卷第一句話便是「起初神創造天地。
  • 從牛頓、三體到混沌:科學認知如何從簡單到複雜
    我的母校南京大學曾得到英國劍橋大學裡這顆蘋果樹的種子,大家如果想看到這棵砸過牛頓的蘋果樹的後代,可以到南京大學的新校園。穩定性的對立面就是混沌,認知的進步使我們認識到世界越來越多元,越來越發現穩定性的可能性不大,大部分情況是動態的穩定,或者是混沌的系統。
  • 混沌與分形:命運無常,是天意還是混沌的力量?
    這一真理的曙光,就隱匿在混沌的迷霧之中。混沌是什麼?混沌是一種神秘的現實。它似乎意味著一種完全無序的狀態,意味著天地未開時的朦朧,更述說著宇宙誕生時的空虛。混沌,就是混亂和無序的代名詞。古往今來,無數人嘗試走入混沌的世界,卻沒有人能找到返程的大門,更沒有人能尋覓到混沌的精髓。
  • 《不朽之旅》混沌風暴怎麼樣 混沌風暴屬性分享
    導 讀 不朽之旅混沌風暴怎麼樣?
  • 《寄生獸》中的生物學:寄生、擬寄生到共生
    南美有一種真菌,會寄生在弓背蟻的大腦中,發育到一定程度後,便會操控弓背蟻爬上高處,例如高高的樹枝上,此後不斷生長的菌絲會最終殺死宿主,爆裂開來,將孢子散播向更遠的地方。說不清道不明的器官替代無論是寄生還是擬寄生,無論寄生蟲是否控制了宿主的神經系統,歸根結底,還是非得損害其中一方的利益——這比起小右和新一的關係依然略顯殘酷。
  • 《混沌:開創新科學》
    隨著混沌這門新科學的建立,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也許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後,對人類整個知識體系的又一次衝擊。本書作者詹姆斯·格雷克以《紐約時報》編輯和記者的身份,和兩百名左右的科學家進行了深入的訪談。蝴蝶效應就是混沌效應的集中體現,一點微小的擾動就會讓系統未來的演化變得完全無法預測。說到這裡,相信你對混沌的概念已經有了一些基本的印象了。除了蝴蝶效應以外,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混沌現象,這些現象在上世紀末吸引了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科學家,混沌的概念也被用到了物理學、化學、天體力學、生物學、以及社會科學等不同的領域中。
  • 「幻想宇宙觀」03 混沌天球與混沌之外
    一般概念中我們認為宇宙海並不是唯一的,一定存在一個由大量宇宙海組成的基本時空概念,我們把這種時空概念定義為混沌,把這一概念的模型描述為混沌天球。混沌天球的組成和模擬形態我們都可以參照宇宙天球。在充斥著狂暴能量的混沌天球內,基本能量在引力規則的作用下 不斷的衝撞演變,這種演變也會誕生組成物質元素的基本穩態,但是混沌天球內這種穩態會在誕生的那一刻被撕碎,換言之這種穩態在混沌天球內不會出現。因為能量的不斷變換,混沌天球內會誕生獨特的能量奇點,這種奇點在爆發後會形成宇宙天球。
  • 不朽之旅混沌風暴搭配攻略 混沌風暴怎麼搭配
    不朽之旅中的混沌風暴怎麼搭配呢?遊戲中的混沌風暴搭配很多玩家比較糾結,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不朽之旅混沌風暴搭配攻略,一起來看看吧。
  • 非線性電路的混沌現象
    蔡氏電路是能產生混沌行為的最簡單的自治電路,是至今所知唯一的混沌實際物理系統,已被希爾尼柯夫定理嚴格證明存在混沌現象。就實驗而言,可用示波器觀察到電路混沌產生的全過程,並能得到雙渦卷混沌吸引子,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親自搭試電路,實際觀測一番。
  • 《龍族幻想》混沌值有什麼用 混沌值用途介紹
    導 讀 【九遊攻略】龍族幻想混沌值有什麼用?
  • 享受「混沌」的世界
    原標題:享受「混沌」的世界   你認識混沌嗎?你了解混沌嗎?如果還不清楚,就一起來看看這本《混沌》吧。
  • 《想不想修真》混沌海怎麼進入 混沌海進入方法分享
    導 讀 《想不想修真》如何進入混沌海?具體的進入方法是什麼呢?
  • 認知突圍 ǁ 認識「混沌」,混沌理論的實用價值
    混沌,一個我們不夠熟悉的詞。大多數人的世界中,沒有混沌這一概念,混沌也可被念作是「渾沌」。上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的氣象學家愛德華.諾頓.洛倫茨在全世界首次提出了「混沌理論」。一切事物的原始狀態,都是一大堆看起來沒有什麼關聯的碎片,呈現出所謂的混沌狀態。經過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混沌狀態有所改變,類似於整合、匯集、組織等過程,形成某種特徵、特質、特點的有機整體。事物由混沌發展為某個整體的過程中,遵循下面三項原則:第一項原則:在任何一種整體的、連續、動態的複雜系統中,能量總是會遵循向著阻力最小的方向移動的原則。
  •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內容摘要:本文對當下流行的「共生」詞彙,給予了力所能及的考察。第一部分,在中西語境中探討「共生」概念的基本含義以及演變歷程。第二部分,是對共生概念可能具有的哲學內涵給予重點性考察,可以發現,共生概念最大的思維優勢就在於它存在於激烈的矛盾之中,可以導致主體層面的新生,也就是「同體共生」。
  • 從混沌中把握規律
    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混沌理論。混沌理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三者一起被列為20世紀的最偉大發現和科學傳世之作。混沌理論為人們描繪了一幅嶄新的世界圖景,它認為有序與無序、有限與無限、確定性與隨機性、穩定性與不穩定性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混沌理論認為在混沌系統中,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影響,這就是蝴蝶效應。
  • 混沌擺:運動混沌無序,無法預測,網友:看一眼會上癮
    相信很多網友都知道什麼是牛頓擺,也都見過牛頓擺,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擺件,牛頓擺只能做單擺運動,長時間的看下去會比較無聊,今天我們要說到的是雙擺或者多擺運動,它的運動混沌無序,無法預測,它的名字就叫混沌擺,在科幻大片《鋼鐵俠》裡就有混沌擺的出現。
  • 「蝴蝶效應」與「混沌」現象
    前言:中醫探討量子針灸是騙子,中醫講天人合一、講感應是玄學,為什麼講蝴蝶效應、講混沌學就是科學?膝蓋跪久了的人永遠站不起來。「蝴蝶效應」,是混沌學理論當中的一個概念。 指在一個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哪怕微小的變化都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
  • 科學家揭示生物共生的奧秘:人類也是共生生物
    但是很多生物學家卻認為兩種生物如果存在著一種生物化學關係,分享或產生酶、蛋白質、氣體等其它化合物,那麼它們也可以被視為共生生物。 按照傳統理論,共生還分為內共生生物和外共生生物。生活在對方的細胞或身體組織裡面(比如鞭毛蟲的例子)的稱為內共生。外共生生物是指其生活在另一生物的身體之上。除此以外,科學家還把共生分為括偏利共生與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