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生物共生的奧秘:人類也是共生生物

2020-11-27 科學網

小丑魚又名眼斑雙鋸魚(Clown anemonefish),小丑魚是典型的共生生物。它與海葵互利共生,因此又被叫做海葵魚。

 

據基礎科學工作網站報導,近日紐約州立大學和堪薩斯州州立大學的特聘科普作家發表文章,揭示了地球生物共生現象的神奇奧秘。作者希望通過文章,讓所有人了解我們的地球和我們的家園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和充滿神奇魅力。

 

了解共生的含義

 

共生的傳統定義是:兩種有密切接觸的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互利關係。但是科學家們對傳統共生定義中的「密切接觸」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一些科學家認為在通常情況下,一個生物直接以另一生物為住所,甚至生活於其體內就是最常見的共生。但是很多生物學家卻認為兩種生物如果存在著一種生物化學關係,分享或產生酶、蛋白質、氣體等其它化合物,那麼它們也可以被視為共生生物。

 

按照傳統理論,共生還分為內共生生物和外共生生物。生活在對方的細胞或身體組織裡面(比如鞭毛蟲的例子)的稱為內共生。外共生生物是指其生活在另一生物的身體之上。除此以外,科學家還把共生分為括偏利共生與寄生。偏利共生是說,一方獲益,而另一方不受影響沒有損失。寄生是說,一方獲益,另一方卻在獲益中受害。

 

黃嘴牛椋鳥在吃非洲水牛身上的寄生蟲,兩者形成共生關係

 

生物共生是進化的產物

 

科學家告訴我們,物種選擇性是產生共生現象的關鍵。在種群進化過程中,一些個體具有利於生存的共生特徵,在進化中從而能將這些共生特徵傳給後代,物種選擇性又不斷地加強種群的這種共生特徵,從而使得種群越來越依賴共生,於是共生就進化產生了。

 

我們可以將生物共生關係形象的看作是進化的工具箱。比如,樹木需要土壤提供養分,為此它們可以不斷進化,進化出有利於吸收養分的根系。但是,這種進化需要漫長的時間。而土壤中的真菌本身具有從土壤深處汲取養分的能力,於是樹木與真菌結合,雙方形成共生關係,進化成為共生生物。這將比樹木的單獨進化要快的多,所以共生也是生物進化歷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種具有共生現象的蘑菇

人類也是一種共生生物

 

有趣的是,人類也是一種共生生物。人的消化道裡有無數的細菌與其它微生物。這些細菌可以分解消化道內物質,因為人類的消化系統本身是不能單獨分解食物的。人類腸道的細菌將進入腸道內的碳水化合物分解為各種酸性物質,然後經過腸道的蠕動把一些營養物質吸收和轉化。在人類的共生關係中,人通過細菌消化食物從中獲得營養和能量,而消化道(腸道)的細菌則通過人類獲得穩定的食物供應。

 

在進一步對人類的共生現象研究中,科學家甚至還發現人造的抗生素可以大量殺死這種消化道共生細菌,可以降低消化道的消化能力。所以科學家們在試圖通過對這些共生細菌的研究找到減肥良藥。相關實驗表明,如果沒有這些共生細菌的幫助,老鼠即使用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來餵養也會十分瘦弱。可見,對生物共生的研究會給我們人類帶來更多的改變和驚喜。但是,如何保護我們人類所「共生」的地球要比獲得減肥良藥更重要。

 

印度洋上可可樹群島的蝠鱝與鮣魚

 

清潔魚(Cleaner Fish)

 

這種魚類有很多,它們以其它魚身上或者嘴巴裡的寄生細菌與真菌為食,如鮣魚以蝠鱝身上的寄生蟲為食物。

 

海角食蜜鳥正在吃蜂蜜

 

食蜜鳥(Honeyguides)

 

這是一種喜歡食蜂蠟與蜜蜂幼蟲的鳥類。它們有時甚至要依靠附近的一些哺乳動物為它吃食提供方便。這種食蜜鳥一般會在目標處不斷跳躍,吸引其他動物的注意力,等待其他動物幫助它將蜂巢打破。這種行為是一種典型的依賴型共生。

 

阿茲特克蟻生活在蟻棲樹的樹幹中

 

蟻棲樹與阿茲特克蟻(Cecropia Trees and Azteca Ants)

 

蟻棲樹樹幹有含糖的分泌物,阿茲特克蟻以這種分泌物為食物。於是,雙方產生共生關係。蟻棲樹為阿茲特克蟻提供食物,阿茲特克蟻為蟻棲樹巡邏,保護其不受其他植物的侵犯。

 

根瘤菌為豆科作物提供氮

 

根瘤菌(The Rhizosphere)

 

一些植物與有能力從空氣中汲取氮(或固氮)的物種共生。比如馬鈴薯和花生等在內的許多豆科作物與根瘤菌共生。後者生長在豆科作物根部的節瘤處。豆科作物為根瘤菌提供必要的養料,以讓根瘤菌破壞土壤中氮的化學鍵,同時根瘤菌為豆科作物提供氮作為回報。

 

在鞭毛蟲體內生長著一種特殊的藻類

 

鞭毛蟲(acoel flatworm)

 

它們生活在海岸地區,看起來就像大片的海草。鞭毛蟲本身是透明的,但在它們體內生長著一種特殊的藻類。這種藻類富含葉綠素,令鞭毛蟲呈現綠色,透過鞭毛蟲的皮膚吸收陽光,通過光合作用合成食物,供養鞭毛蟲。鞭毛蟲自己沒有消化道,甚至連嘴巴都沒有。而這種藻類還循環利用鞭毛蟲的排洩物,一輩子都生長在它們的體內。

 

相關焦點

  • 共生:生物進化和多樣性之謎
    這些動物體內有數以億計的共生細菌,其中,這些共生細菌的重量可達到管棲蠕蟲體重的60%,通過氧化從海底熱液中噴出的H2S獲取能量,並從海水中獲取氧O2,然後和二氧化碳CO2進行碳酸固定合成有機物,為蠕蟲提供養分。海底熱液口周圍的貝類體內共生細菌也是通過氧化H2S和H2獲取能量和養分提供給與之共生的貝類。這正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早期生物的生存途徑和法則。
  • 揭示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奧秘丨亮點成果
    今日推薦候選條目《揭示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奧秘》,投票請點「閱讀原文」。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農業生產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不僅耗費大量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豆科植物共生固氮,可以使豆科植物生長不依賴化肥,同時降低農業化肥汙染。
  • 共生浮遊生物是供應者還是寄生蟲?
    在海上,一位科學家將浮遊生物樣本放在燈光下觀察上面閃閃發光的奇觀。這是由數千個生活在海面上的微生物引起的,他們複雜的晶體的骨骼對讓光線發生折射和反射。這些有機體是一種稱為Acantharians的浮遊生物。
  • 從人菌共生的角度探討生物安全與傳染病防控的新思路
    雖然人體有強大的免疫系統幫助人類對抗病原微生物的傷害,然而,從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十大傳染病即瘧疾、天花、西班牙流感、肺結核、黑死病、愛滋病、霍亂、斑疹傷寒、麻疹、猩紅熱來看,瘧疾致死人數達3億,天花致死人數達5億,說明這些烈性傳染病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壓力[11]。在瘧疾防控方面,以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先生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做出了傑出貢獻[12]。
  • ——熱帶雨林中生物的共生關係
    自然界孕育著豐富的生命群體,生物之間的關係通常非常複雜,有的是忠實的朋友,同風雨,共進退;但有的卻是不共戴天的仇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這種相互關係我們稱為——共生關係(symbiotic relationship),即兩種或更多物種之間的一種交互作用。那麼熱帶雨林中主要有哪幾種奇妙的共生關係呢?共同生活的生物體成員彼此都得到好處,這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共生關係。
  • 我們與病毒共生
    從以上敘述可知,病毒生命可以說是早期裸露的核酸生命的直系後裔,也是比細胞生命更早的生命形態。「共生」是生命進化的主要方式 現代生物學研究揭示,核酸可能是生命的早期形式。如果我們仍把細胞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那么,這個生命其實是兩種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生命共生的形式。即「細胞」與「核酸」共生。生物學還指出,在現代細胞形成的過程中,除了核酸是外來戶外,還有許多細胞器也是外來戶。最典型並為大家公認的如線粒體、鞭毛等。這樣看來,我們現在所說的單細胞生命,就已經是一個幾種原始生命的共生體了。對於多細胞高等有機體來講,共生的成分就更多了。
  • 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共生環境、共生原理、分別是指什麼?
    通俗地說,共生是指兩種以上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賴的現象,也就是生物領域兩種及兩種以上生物或其中一種生物離開其他生物而不能獨立生存而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現象。如小丑魚和海葵、蘭花和蘭花蜂等。共生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在社會中也普遍存在著類似生物界共生的現象,如生產與消費。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及微生物群回接實驗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
  • 動物的共生——大自然的自然之道,也是最「奇妙」的現象之一
    共生是指兩種不同生物之間的密切合作和互利關係,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動物、植物、原生動物和真菌之間存在共生關係。根據共生的性質和目的,共生可分為有益共生、寄生共生和互惠共生。有益共生是指一方受益,另一方不受影響的共生關係;寄生是指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損的共生關係;互利共生是指互惠互利的共生關係。
  • 動物的共生——大自然的自然之道,也是最「奇妙」的現象之一
    共生是指兩種不同生物之間的密切合作和互利關係,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動物、植物、原生動物和真菌之間存在共生關係。根據共生的性質和目的,共生可分為有益共生、寄生共生和互惠共生。有益共生是指一方受益,另一方不受影響的共生關係;寄生是指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損的共生關係;互利共生是指互惠互利的共生關係。
  • 海缸共生生物大全:管蟲還能揍海星?!
    今天來為大家介紹海缸中能飼養的共生生物。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1866年德國生物科學家海克爾提出了「生態」概念,揭示了地球有機體是一個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這一觀點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最終形成了生態哲學的範式。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認為,人類與自然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係,並在人類實踐的基礎上實現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這一基本原理,為我們維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係提供了哲學基礎和科學的方法論。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進化出與根瘤菌的共生關係,形成一種特殊的器官—共生根瘤,根瘤菌在其中將空氣中的氮氣固定為氨,供植物利用。
  • 科學家發現五億多年前共生蠕形動物
    科學家發現五億多年前共生蠕形動物 原標題: 侯先光供圖  【科技前沿】  近日,由中國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英國萊斯特大學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宣布發現世界上最早的、距今大約5.2億年前的共生蠕形動物——吸盤古宿蟲,並首次發現了共生關係中宿主特異性和宿主轉移兩個重要生態特性的最早化石記錄,進一步揭開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生物相互依存關係的起源之謎。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根瘤發育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須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另外,固定的氮素也會釋放到土壤中,被其他植物利用。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及微生物群回接實驗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
  • 日澳海域發現新品種海葵,長得像外星生物,和寄居蟹共生
    據英國媒體12月20日報導,科學家在日本和澳大利亞附近海域250至1100米深海中發現了新品種海葵,因為它長得很像1979年電影《異形》中的外星生物,所以科學家暫時給它命名「抱臉蟲」。
  • 黃河中有兩種奇妙的生物,它們竟共生千年,一旦離開都難以生存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生存法則,它們或是長著尖銳的爪牙,或是具備靈動的身軀、或是擁有用於防禦的甲殼或皮膚。可是還有一些小動物本身不具備生存技能,只能依附其他動物,才能令二者互利共生。比如螞蟻喜歡吸食蚜蟲尾部的甜汁,卻同時可以幫助蚜蟲趕走其天敵瓢蟲。鱷魚鳥是鱷魚的牙科醫生,能夠幫助其清理口腔碎肉,而得到的碎肉正是它們賴以生存的「工資」。
  • 驚人發現;烏鴉和狼竟然是共生關係!
    到最後這兩種生物就有可能變成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某些物種共生關係的緊密程度,甚至到了離開對方就無法生存的地步。這是臺灣原生的淡水魚;膏體鰟鮍(pang pi),它之所以會有這麼漂亮的體色,不意外的也是為了要吸引雌魚的注意,它的共生夥伴竟然是水裡的蚌殼,蚌殼能夠給這種彩虹魚帶來什麼幫助呢?
  • 深圳的城市共生
    大自然的本性就厭惡任何生物獨佔世界,所以地球上絕不會有單獨存在的生物,地球上也不會存在不與周邊地區發生互動的城市,城市裡也決不會存在不與他人沒有往來的個人。共生會給生物帶來三種結果,有害(-),有益(+),無損(0)。排列組合一下,一共會產生六種共生關係,寄生(+-)、附生(+0)、競爭(--)、共利(++)、片害(-0)、無關(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