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魚又名眼斑雙鋸魚(Clown anemonefish),小丑魚是典型的共生生物。它與海葵互利共生,因此又被叫做海葵魚。
據基礎科學工作網站報導,近日紐約州立大學和堪薩斯州州立大學的特聘科普作家發表文章,揭示了地球生物共生現象的神奇奧秘。作者希望通過文章,讓所有人了解我們的地球和我們的家園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和充滿神奇魅力。
了解共生的含義
共生的傳統定義是:兩種有密切接觸的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互利關係。但是科學家們對傳統共生定義中的「密切接觸」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一些科學家認為在通常情況下,一個生物直接以另一生物為住所,甚至生活於其體內就是最常見的共生。但是很多生物學家卻認為兩種生物如果存在著一種生物化學關係,分享或產生酶、蛋白質、氣體等其它化合物,那麼它們也可以被視為共生生物。
按照傳統理論,共生還分為內共生生物和外共生生物。生活在對方的細胞或身體組織裡面(比如鞭毛蟲的例子)的稱為內共生。外共生生物是指其生活在另一生物的身體之上。除此以外,科學家還把共生分為括偏利共生與寄生。偏利共生是說,一方獲益,而另一方不受影響沒有損失。寄生是說,一方獲益,另一方卻在獲益中受害。
黃嘴牛椋鳥在吃非洲水牛身上的寄生蟲,兩者形成共生關係
生物共生是進化的產物
科學家告訴我們,物種選擇性是產生共生現象的關鍵。在種群進化過程中,一些個體具有利於生存的共生特徵,在進化中從而能將這些共生特徵傳給後代,物種選擇性又不斷地加強種群的這種共生特徵,從而使得種群越來越依賴共生,於是共生就進化產生了。
我們可以將生物共生關係形象的看作是進化的工具箱。比如,樹木需要土壤提供養分,為此它們可以不斷進化,進化出有利於吸收養分的根系。但是,這種進化需要漫長的時間。而土壤中的真菌本身具有從土壤深處汲取養分的能力,於是樹木與真菌結合,雙方形成共生關係,進化成為共生生物。這將比樹木的單獨進化要快的多,所以共生也是生物進化歷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種具有共生現象的蘑菇
人類也是一種共生生物
有趣的是,人類也是一種共生生物。人的消化道裡有無數的細菌與其它微生物。這些細菌可以分解消化道內物質,因為人類的消化系統本身是不能單獨分解食物的。人類腸道的細菌將進入腸道內的碳水化合物分解為各種酸性物質,然後經過腸道的蠕動把一些營養物質吸收和轉化。在人類的共生關係中,人通過細菌消化食物從中獲得營養和能量,而消化道(腸道)的細菌則通過人類獲得穩定的食物供應。
在進一步對人類的共生現象研究中,科學家甚至還發現人造的抗生素可以大量殺死這種消化道共生細菌,可以降低消化道的消化能力。所以科學家們在試圖通過對這些共生細菌的研究找到減肥良藥。相關實驗表明,如果沒有這些共生細菌的幫助,老鼠即使用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來餵養也會十分瘦弱。可見,對生物共生的研究會給我們人類帶來更多的改變和驚喜。但是,如何保護我們人類所「共生」的地球要比獲得減肥良藥更重要。
印度洋上可可樹群島的蝠鱝與鮣魚
清潔魚(Cleaner Fish)
這種魚類有很多,它們以其它魚身上或者嘴巴裡的寄生細菌與真菌為食,如鮣魚以蝠鱝身上的寄生蟲為食物。
海角食蜜鳥正在吃蜂蜜
食蜜鳥(Honeyguides)
這是一種喜歡食蜂蠟與蜜蜂幼蟲的鳥類。它們有時甚至要依靠附近的一些哺乳動物為它吃食提供方便。這種食蜜鳥一般會在目標處不斷跳躍,吸引其他動物的注意力,等待其他動物幫助它將蜂巢打破。這種行為是一種典型的依賴型共生。
阿茲特克蟻生活在蟻棲樹的樹幹中
蟻棲樹與阿茲特克蟻(Cecropia Trees and Azteca Ants)
蟻棲樹樹幹有含糖的分泌物,阿茲特克蟻以這種分泌物為食物。於是,雙方產生共生關係。蟻棲樹為阿茲特克蟻提供食物,阿茲特克蟻為蟻棲樹巡邏,保護其不受其他植物的侵犯。
根瘤菌為豆科作物提供氮
根瘤菌(The Rhizosphere)
一些植物與有能力從空氣中汲取氮(或固氮)的物種共生。比如馬鈴薯和花生等在內的許多豆科作物與根瘤菌共生。後者生長在豆科作物根部的節瘤處。豆科作物為根瘤菌提供必要的養料,以讓根瘤菌破壞土壤中氮的化學鍵,同時根瘤菌為豆科作物提供氮作為回報。
在鞭毛蟲體內生長著一種特殊的藻類
鞭毛蟲(acoel flatworm)
它們生活在海岸地區,看起來就像大片的海草。鞭毛蟲本身是透明的,但在它們體內生長著一種特殊的藻類。這種藻類富含葉綠素,令鞭毛蟲呈現綠色,透過鞭毛蟲的皮膚吸收陽光,通過光合作用合成食物,供養鞭毛蟲。鞭毛蟲自己沒有消化道,甚至連嘴巴都沒有。而這種藻類還循環利用鞭毛蟲的排洩物,一輩子都生長在它們的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