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形成歷史已有幾百萬年,其滔滔而下的河水,孕育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不僅如此,在黃河水系良好的生態環境中,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生靈,而它們各自的生活習性,卻也一直讓人津津樂道。今天我們就說說黃河內的兩種共生動物,它們之間可謂是互惠互利,缺一不可。它們都是什麼動物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生存法則,它們或是長著尖銳的爪牙,或是具備靈動的身軀、或是擁有用於防禦的甲殼或皮膚。
可是還有一些小動物本身不具備生存技能,只能依附其他動物,才能令二者互利共生。比如螞蟻喜歡吸食蚜蟲尾部的甜汁,卻同時可以幫助蚜蟲趕走其天敵瓢蟲。鱷魚鳥是鱷魚的牙科醫生,能夠幫助其清理口腔碎肉,而得到的碎肉正是它們賴以生存的「工資」。海葵可以為海葵魚的隱蔽提供生存環境,而海葵魚卻能為海葵吸引很多食物。以上動物之間的關係,就是生物學中所謂的「共生現象」。
不過話說回來,共生現象的出現並非都是直接關係,同樣也有間接共生關係。在黃河水系中,不少水生生物彼此之間的間接共生現象也非常普遍,這是大自然的傑作,也是生物進化幾百萬年的最佳選擇。例如黃河水域中的河蚌與高體鰟鮍,就是黃河水生生物共生的最佳拍檔。
對於河蚌來說,很多讀者都對其熟悉不已,可是高體鰟鮍又是什麼呢?簡單來說,高體鰟鮍是一種水生魚類,屬於鯉形目鯉科,主要分布在我國大陸各大水系當中。高體鰟鮍的體型較為扁薄,呈卵圓形。該魚類為雜食性魚類,主要以河底水藻和浮遊生物為食。
在我國國內,無論是河蚌還是高體鰟鮍,都鮮見於餐桌之上,其中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二者的味道與口感都一般。河蚌數量極多並且肉質肥厚,可是無論用任何方法烹飪,都無法改變其肉質堅硬難嚼的缺點。高體鰟鮍體型較小,不僅肉質非常少,而且略帶苦味,所以一直不受人們歡迎。
此時有讀者就會好奇,河蚌與高體鰟鮍究竟是怎樣共生的呢?原來二者之間的共生方式為「易子」,也就是「換孩子」。高體鰟鮍喜歡將卵產在河蚌的鰓瓣內,令其幫助自己孕育後代,而河蚌也會將卵產於高體鰟鮍的身上,以彌補自己移動緩慢播撒後代不均的劣勢。
雖然高體鰟鮍並不是餐桌上的美味,但是其美麗的外表卻還是徵服了人類。高體鰟鮍體色為淺綠色,並且在尾柄中央有一條縱行的淺黑色條紋,乍看之下還泛著點點鱗光。人們才會主動捕撈高體鰟鮍魚作為觀賞魚類。
隨著近年來養殖業的興起,不少養殖戶也把目光轉向了養殖高體鰟鮍魚,可是他們很多都失敗了,因為高體鰟鮍魚產卵離不開河蚌,故此想要養殖高體鰟鮍魚,必須同時養殖河蚌,這無疑又增加了一大部分養殖成本,令眾多養殖戶望而卻步。
現代捕撈技術已經趨於成熟,黃河水體內的魚類種群數量也在逐漸減少,高體鰟鮍魚也是其中之一。巨大的生物鏈遭到破壞,不僅是自然界的損失,同時也是人類發展的損失,小編最後想說一句,我們要提高環保意識,努力保護身邊的自然生態環境,只有如此,才能永遠留住最美好的地球。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