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郭雪懂三農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通俗地說,共生是指兩種以上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賴的現象,也就是生物領域兩種及兩種以上生物或其中一種生物離開其他生物而不能獨立生存而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現象。如小丑魚和海葵、蘭花和蘭花蜂等。共生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在社會中也普遍存在著類似生物界共生的現象,如生產與消費。因此,在它發展了一個世紀以後,開始被拓展到社會科學的研究中來,被廣泛應用於農業、經濟、管理等各個社會領域,為解決一些系統問題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視角和方法。在我國,袁純清在其著作《共生理論—兼論小型經濟》首次完整地應用共生方法,從經濟學的角度較為系統地表述了共生理論,並將其引入我國小型經濟的研究。此後,吳飛馳、蕭灼基等對社會經濟共生現象做了較為全面的探討。

1.共生單元
共生單元是指構成共生體或共生關係的基本能量生產和交換單位,它是形成共生體的基本物質條件。在不同的共生關係中,共生單元的不同特徵和性質不同。反映共生單元內在特徵有質參量和象參量兩大類指標。質參量是反映共生單元的內在性質的一組指標,它們共同決定了共生單元的內部特徵。在一組質參量指標中各個重要程度不同,而且隨時空的變化而變化,具有動態性,並且質參量的變化決定了系統共生能量的狀態和變化。在質參量指標體系中,往往在某一時點有一個指標發揮主導作用,這個質變成為主質參量。象參量反映的是共生單元的外部特徵一組指標,這組指標從不同角度分別反映共生單元的外部特徵,而且象參量也具有動態性,隨時空的變化而變化。在共生關係中,質參量和象參量之間相互作用反映了不同共生單元的的相互關係。在共生單元分析中,反映共生單元特徵主要有共生度、共生係數、親近度、同質度、關聯度、共生密度和共生維度等六個指標。

2.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也被稱為共生關係,是指共生單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結合的形式。它不僅能反映共生單元之間作用的方式,而且也能反映共生單元之間的作用強度;同時反映共生單元之間的物質信息交流關係和能量互換關係。體內共生單元對共生新能量的分配對稱性反映了共生行為的差異。根據共生行為的差異,可將共生關係分為寄生、偏利共生、非對稱互惠共生、對稱互惠四種模式。根據共生關係運作組織情況不同可將共生關係分為點共生、間歇共生、連續共生、一體化共生四種模式。

3.共生環境
共生單元以外的所有要素的總和統稱為共生環境,共生環境是共生關係及其單元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條件。共生環境由共生界面和共生能量組成。共生單元之間的接觸方式和機制的總和稱為共生界面,它是共生單元之間進行物質、信息和能量傳導的媒介或載體,是共生關係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共生能量是共生單元在共生過程中給共生系統產生的新能量用來描述共生模式、共生單元、共生環境相互作用的穩定性和效果。新增的共生能量主要用於共生單元數量的增值和共生單元效率的改進兩方面。

4.共生原理
共生基本原理是指反映共生系統形成與發展中一些內在的必然聯繫,是共生系統賴以形成與發展的基本規則,主要有以下幾種:(1)質參量兼容原理。即共生單元之間只有具備某種內在聯繫才可能形成共生關係,共生單元之間的這種聯繫表現為共生單元的質參量之間可以相互表達,質參量兼容與否決定共生關係形成的可能性,質參量兼容方式決定共生模式。

(2)共生能量生成原理。即在共生過程中產生新能量,在共生體中體現為密度和維度的增加。具體可以體現為效率的提高、利潤的增加、成本的節約、交易費用的節約、創新和競爭能力的增強、規模的擴大和經營範圍的拓展等。(3)共生界面選擇原理。共生界面選擇包括對象選擇和共生能量分配選擇。共生界面的選擇取決於共生單元間競爭程度和信息的完全程度和共生進化原理,在共生系統中共生界面的選擇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共生界面選擇不僅決定共生單元的數量和質量,而且決定共生能量的生產和再生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