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共生環境、共生原理、分別是指什麼?

2020-12-06 霸哥說球

本文系作者郭雪懂三農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通俗地說,共生是指兩種以上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賴的現象,也就是生物領域兩種及兩種以上生物或其中一種生物離開其他生物而不能獨立生存而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現象。如小丑魚和海葵、蘭花和蘭花蜂等。共生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在社會中也普遍存在著類似生物界共生的現象,如生產與消費。因此,在它發展了一個世紀以後,開始被拓展到社會科學的研究中來,被廣泛應用於農業、經濟、管理等各個社會領域,為解決一些系統問題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視角和方法。在我國,袁純清在其著作《共生理論—兼論小型經濟》首次完整地應用共生方法,從經濟學的角度較為系統地表述了共生理論,並將其引入我國小型經濟的研究。此後,吳飛馳、蕭灼基等對社會經濟共生現象做了較為全面的探討。

稻鴨共生關係

1.共生單元

共生單元是指構成共生體或共生關係的基本能量生產和交換單位,它是形成共生體的基本物質條件。在不同的共生關係中,共生單元的不同特徵和性質不同。反映共生單元內在特徵有質參量和象參量兩大類指標。質參量是反映共生單元的內在性質的一組指標,它們共同決定了共生單元的內部特徵。在一組質參量指標中各個重要程度不同,而且隨時空的變化而變化,具有動態性,並且質參量的變化決定了系統共生能量的狀態和變化。在質參量指標體系中,往往在某一時點有一個指標發揮主導作用,這個質變成為主質參量。象參量反映的是共生單元的外部特徵一組指標,這組指標從不同角度分別反映共生單元的外部特徵,而且象參量也具有動態性,隨時空的變化而變化。在共生關係中,質參量和象參量之間相互作用反映了不同共生單元的的相互關係。在共生單元分析中,反映共生單元特徵主要有共生度、共生係數、親近度、同質度、關聯度、共生密度和共生維度等六個指標。

寄居蟹和海葵共生關係

2.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也被稱為共生關係,是指共生單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結合的形式。它不僅能反映共生單元之間作用的方式,而且也能反映共生單元之間的作用強度;同時反映共生單元之間的物質信息交流關係和能量互換關係。體內共生單元對共生新能量的分配對稱性反映了共生行為的差異。根據共生行為的差異,可將共生關係分為寄生、偏利共生、非對稱互惠共生、對稱互惠四種模式。根據共生關係運作組織情況不同可將共生關係分為點共生、間歇共生、連續共生、一體化共生四種模式。

海龜和魚群的共生關係

3.共生環境

共生單元以外的所有要素的總和統稱為共生環境,共生環境是共生關係及其單元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條件。共生環境由共生界面和共生能量組成。共生單元之間的接觸方式和機制的總和稱為共生界面,它是共生單元之間進行物質、信息和能量傳導的媒介或載體,是共生關係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共生能量是共生單元在共生過程中給共生系統產生的新能量用來描述共生模式、共生單元、共生環境相互作用的穩定性和效果。新增的共生能量主要用於共生單元數量的增值和共生單元效率的改進兩方面。

水牛和牛背鷺的共生關係

4.共生原理

共生基本原理是指反映共生系統形成與發展中一些內在的必然聯繫,是共生系統賴以形成與發展的基本規則,主要有以下幾種:(1)質參量兼容原理。即共生單元之間只有具備某種內在聯繫才可能形成共生關係,共生單元之間的這種聯繫表現為共生單元的質參量之間可以相互表達,質參量兼容與否決定共生關係形成的可能性,質參量兼容方式決定共生模式。

菜園的

(2)共生能量生成原理。即在共生過程中產生新能量,在共生體中體現為密度和維度的增加。具體可以體現為效率的提高、利潤的增加、成本的節約、交易費用的節約、創新和競爭能力的增強、規模的擴大和經營範圍的拓展等。(3)共生界面選擇原理。共生界面選擇包括對象選擇和共生能量分配選擇。共生界面的選擇取決於共生單元間競爭程度和信息的完全程度和共生進化原理,在共生系統中共生界面的選擇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共生界面選擇不僅決定共生單元的數量和質量,而且決定共生能量的生產和再生產方式。

相關焦點

  • 魚菜共生-基礎知識
    魚菜共生系統(Aquaponics)便是這個概念下研發出來的的整合系統。      魚菜共生,又稱養耕共生、複合式耕養,指的是結合了水生動物中的糞便和水中的雜質分解過濾,主取氨(尿素)成份供應給飼養箱上的蔬菜,同時蔬菜的根系把飼養箱內的水淨化供給水生動物使用,結合水產養殖(Aquaculture)與水耕栽培(Hydroponics)的互利共生生態系統。
  •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近二十年,「共生」一詞,逐漸在神州大地嶄露頭角,頻繁出現在各種場合,甚至成為官方話語,這種勢頭方興未艾,有增無減。那麼,什麼是共生?共生一詞,是如何被人們所接受並廣為傳播的呢?本文力圖從哲學層面對「共生」予以理論性闡述,並以星雲大師的共生思想與實踐為個案,加以介紹。
  • 科學家揭示生物共生的奧秘:人類也是共生生物
    但是很多生物學家卻認為兩種生物如果存在著一種生物化學關係,分享或產生酶、蛋白質、氣體等其它化合物,那麼它們也可以被視為共生生物。 按照傳統理論,共生還分為內共生生物和外共生生物。生活在對方的細胞或身體組織裡面(比如鞭毛蟲的例子)的稱為內共生。外共生生物是指其生活在另一生物的身體之上。除此以外,科學家還把共生分為括偏利共生與寄生。
  • 從「混沌」到「共生」
    換言之,詹克斯既強調傳統和歷史主義,又尊重現實環境,重視對建築的地方特色和文脈。後現代建築對環境的尊重是建立在反思現代建築的基礎上的,需要強調的是傳統不僅指傳統建築的基本特徵,還包含經過抽象和個人化的建築符號。現代主義強調單體建築的表現欲和重要性,後現代主義則極力突出單體建築與環境的融合。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MPA資訊:共生理論及其在公共管理學科的適用性研究
    其概念首先由德國真菌學家德貝裡(Anton de Bary)在1879年提出,用以指不同種屬生活在一起,並具有延伸的物質聯繫。共生理論是一個完整的分析框架,由描述共生系統的共生三要素——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共生的基本原理,共生的基本方法以及共生動力模型等構成。抽象地講,「共生是指共生單元之間在一定的共生環境中按某種共生模式形成的關係」。具體而言,經濟學意義上的共生是指經濟主體之間存續性的物質聯繫,因能量傳遞和資源、利益分配的方向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共生模式。
  • 我們與病毒共生
    因此病毒離開了宿主細胞,就成了沒有任何生命活動、也不能獨立自我繁殖的化學物質,像漂浮在空中的幽浮微粒,似乎在等待著什麼。在生命產生的那個時候,核酸周圍有足夠的物質和足夠的能量保證核酸的合成。也就是說,核酸就產生並生存在能產生核酸的那些物質原料中。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當時的核酸一定是裸露在這些原料中的。核酸的修復和複製都不需要什麼複雜的結構就可以與原料之間直接進行。
  • 羅崇敏 I 共生宣言
    共生社會是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上帝、人類與自然共同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共生社會是人類生命的共同歸宿,是人類生活的共同家園。共生社會,是人類價值趨同、個人智慧湧流、規則守護一切的社會。共生社會,是人性光明、社會和諧、自然衡動的社會。共生社會,是全球範圍內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相融化、社會法制化的社會。共生社會,是以人的共生為主體的經濟共生,政治共生,文化共生,環境共生的社會。
  • 深圳的城市共生
    在自然界,共生是很常見的自然現象,早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就有細菌共生在刺胞動物體內,實際上,共生關係貫穿了整個地球生命史,是地球上包括細菌病毒在內的所有物種演化機制
  • 魚菜共生:哪種植物適合在魚菜共生系統中生長?
    在魚菜共生系統中將不會發生。魚菜共生系統依賴於作物和魚類的共生關係。因此,您可以定義養殖和水培作為一個組合的複合養殖模式,在你成長的兩作物和優良的相互依存的魚。如果你想獲得好的結果,一定要獲得自然種子,這樣你才能確切地知道你的作物將是一百%有機的和自然的。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人菌共生,是「生命的邀約」
    ​人菌共生,是「生命的邀約」人菌共生,是自然界關於「生命的邀約」的傑作,也是嬰兒對飲食模式記憶的開始,因為「菌腦」儲存著人們對食物的原始記憶。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菌心說角度而言,不妨可理解為一方水土養一方菌,然後腸道菌群在人體胃腸道裡邊如同「飢餓·發動機」一樣,每天一日三餐發動著人體的飢餓與攝食需求,用來既養菌、又養人,體現出人菌共生、人菌共贏的巧妙自然設計。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落實到人的行動上,轉化成為人們行動的信念,必然會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道德態度,生成既對自己負責、亦對自然負責、「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產生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的行動方式。
  • 物聯網的共生效應是怎樣的
    物聯網的共生效應是怎樣的 物聯網智庫 發表於 2019-09-19 15:44:03 物聯網作為一個概念被提出迄今已20多年,卻未能像網際網路一樣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變革和衝擊。
  • 共生效應與成才土壤
    人們把植物界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為「共生效應」。  事實上,「共生效應」 在人類社會也廣泛存在。英國的卡文笛實驗室從20世紀至今培養了大批優秀科學家,其中包括25位諾貝爾獲獎者。一個實驗室何以造就這麼多卓越人才?一個重要原因是,這裡打破了「文人相輕」的怪圈,倡導並養成了密切合作的風氣。
  • 陳春花:企業為什麼需要共生理念?
    6月23日,在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總裁讀書會、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中國企業領袖讀享盛典暨中國企業大講堂」中,陳春花教授為我們解讀《共生:未來企業組織進化路徑》。以下是演講全文整理。我在過去的研究中,一直沿著中國企業成長模式走。到了2000年,有一個重要要素進來,就是技術;2012年開始,網際網路和數位技術對企業成長產生特別重大的影響。
  • 共生:生物進化和多樣性之謎
    植物根系與菌根真菌形成的互惠共生體,從極端環境到正常生境、從地下網絡到地上網絡、從內共生到外共生、從分解到修復、從合成到生產、從低等到高等、從遠古生物起源到現代生物進化,無不體現出超強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的核心效應與機制。該共生體系將地下與地上兩個共生網絡聯結成一個巨大、完整、統一的共生網絡,更加有效地發揮生理生態效能,全面增加和介導地上和地下物種多樣性。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人類也總是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 全球變暖威脅珊瑚海藻共生關係
    珊瑚的存活離不開氧氣及碳水化合物,而它藉助與單細胞海藻的共生,二者各取所需,相互提供食物。這個奇特的安排是自然界最精美也最複雜的合作,但現在,面對氣候變化,兩種生物間的共生關係正面臨著嚴重挑戰。
  • 從人菌共生的角度探討生物安全與傳染病防控的新思路
    如果微生物的生存空間和生活模式受到擠壓和擠佔,如在使用抗生素的情況下,就會導致微生物出現嚴重的生存壓力,破解其正常繁殖過程,容易誘發基因突變,甚至形成超級耐藥菌,帶來生物安全風險。關於烈性傳染性或傳染病的說法,通常都是站在人類角度而言的,即這些疾病主要指的是人體表現為傳染性疾病,而並非微生物本身表現為疾病,而且導致人類傳染性疾病的病原體可按照科赫法則的研究範式進行確認[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