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團隊,不僅吸引人才,而且培養人才;英雄的部隊,不但造就英雄,而且輩出英雄。在這樣的土壤裡,人才或英雄往往是以群體而不是以個體的形式湧現,在成就個人的同時,成就共同的事業。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往往沒有生機,單調矮小,容易枯萎衰敗,而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卻能生機盎然,鬱鬱蔥蔥,挺拔茂盛。人們把植物界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為「共生效應」。
事實上,「共生效應」 在人類社會也廣泛存在。英國的卡文笛實驗室從20世紀至今培養了大批優秀科學家,其中包括25位諾貝爾獲獎者。一個實驗室何以造就這麼多卓越人才?一個重要原因是,這裡打破了「文人相輕」的怪圈,倡導並養成了密切合作的風氣。據媒體披露:我國殲20總設計師、運20總設計師、殲15副總設計師也是西工大1978級的同班同學,而且出自同一宿舍。
軍事領域,「共生效應」也不鮮見。在世界空戰史中,各國的王牌飛行員往往「扎堆」於某幾個、甚至某一個戰鬥單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空軍P-39「飛蛇」戰鬥機大隊與「施烏德」飛行中隊,分別產生了20名和21名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的王牌飛行員。從純軍事角度看,二戰中德國空軍第52戰鬥機聯隊,也是個產生世界級王牌飛行員的溫床,這個聯隊同時出現10個世界級王牌飛行員,其中埃裡希·哈特曼,擊落敵機352架;格哈德·巴爾克赫內,擊落敵機301架;京特·勒爾,擊落敵機275架。這3個飛行員擊落敵機數位居世界前三名,其戰績令其他各國的飛行員望塵莫及。
「共生效應」不僅表現於「金字塔尖」,更可能根植於廣袤大地。上甘嶺戰役,我15軍45師以黃繼光、龍世昌等英雄為代表的萬餘平凡而偉大的志願軍戰士前僕後繼、視死如歸,用血肉之軀頂住了兵力在我6倍以上且擁有絕對炮、空優勢之強敵的瘋狂進攻,震驚中外,打疼、打服了對手,打出了軍威、國威。15軍戰後編撰的戰史中說道:「上甘嶺戰役,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捨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這個「普遍現象」正是中華民族英雄兒女,在生死抉擇面前創造的感天動地「共生效應」的經典範例。
「舉大事者必同謀」,「共生效應」為我們提供了多層面的啟迪。對個體執行者而言,應該認識:「獨行俠」難以取得偉大成就,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與交流中互相影響、互相啟發、互相砥礪、優勢互補,才能超越平凡,鑄就輝煌;只有努力與優秀的人在一起,加入優秀的隊伍,才會使自己變得更優秀。
對組織領導者而言,引進用好一個傑出人才,可能使四方賢才紛至沓來,進而逐漸形成一個人才群體,這是吸納人才、挖掘人才的一條重要規律。在一個人才薈萃的群體中,應該制訂科學的規章制度並實施藝術的人文關懷,營造勇於創新、樂於分享、良性競爭、互勵互助的氛圍,不斷積聚「共生效應」的正能量。一流的團隊,不僅吸引人才,而且培養人才;英雄的部隊,不但造就英雄,而且輩出英雄。在這樣的土壤裡,人才或英雄往往是以群體而不是以個體的形式湧現,在成就個人的同時,成就共同的事業,這就是「共生效應」的神奇魅力。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