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效應與成才土壤

2021-01-16 人民網

  一流的團隊,不僅吸引人才,而且培養人才;英雄的部隊,不但造就英雄,而且輩出英雄。在這樣的土壤裡,人才或英雄往往是以群體而不是以個體的形式湧現,在成就個人的同時,成就共同的事業。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往往沒有生機,單調矮小,容易枯萎衰敗,而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卻能生機盎然,鬱鬱蔥蔥,挺拔茂盛。人們把植物界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為「共生效應」。

  事實上,「共生效應」 在人類社會也廣泛存在。英國的卡文笛實驗室從20世紀至今培養了大批優秀科學家,其中包括25位諾貝爾獲獎者。一個實驗室何以造就這麼多卓越人才?一個重要原因是,這裡打破了「文人相輕」的怪圈,倡導並養成了密切合作的風氣。據媒體披露:我國殲20總設計師、運20總設計師、殲15副總設計師也是西工大1978級的同班同學,而且出自同一宿舍。

  軍事領域,「共生效應」也不鮮見。在世界空戰史中,各國的王牌飛行員往往「扎堆」於某幾個、甚至某一個戰鬥單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空軍P-39「飛蛇」戰鬥機大隊與「施烏德」飛行中隊,分別產生了20名和21名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的王牌飛行員。從純軍事角度看,二戰中德國空軍第52戰鬥機聯隊,也是個產生世界級王牌飛行員的溫床,這個聯隊同時出現10個世界級王牌飛行員,其中埃裡希·哈特曼,擊落敵機352架;格哈德·巴爾克赫內,擊落敵機301架;京特·勒爾,擊落敵機275架。這3個飛行員擊落敵機數位居世界前三名,其戰績令其他各國的飛行員望塵莫及。

  「共生效應」不僅表現於「金字塔尖」,更可能根植於廣袤大地。上甘嶺戰役,我15軍45師以黃繼光、龍世昌等英雄為代表的萬餘平凡而偉大的志願軍戰士前僕後繼、視死如歸,用血肉之軀頂住了兵力在我6倍以上且擁有絕對炮、空優勢之強敵的瘋狂進攻,震驚中外,打疼、打服了對手,打出了軍威、國威。15軍戰後編撰的戰史中說道:「上甘嶺戰役,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捨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這個「普遍現象」正是中華民族英雄兒女,在生死抉擇面前創造的感天動地「共生效應」的經典範例。

  「舉大事者必同謀」,「共生效應」為我們提供了多層面的啟迪。對個體執行者而言,應該認識:「獨行俠」難以取得偉大成就,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與交流中互相影響、互相啟發、互相砥礪、優勢互補,才能超越平凡,鑄就輝煌;只有努力與優秀的人在一起,加入優秀的隊伍,才會使自己變得更優秀。

  對組織領導者而言,引進用好一個傑出人才,可能使四方賢才紛至沓來,進而逐漸形成一個人才群體,這是吸納人才、挖掘人才的一條重要規律。在一個人才薈萃的群體中,應該制訂科學的規章制度並實施藝術的人文關懷,營造勇於創新、樂於分享、良性競爭、互勵互助的氛圍,不斷積聚「共生效應」的正能量。一流的團隊,不僅吸引人才,而且培養人才;英雄的部隊,不但造就英雄,而且輩出英雄。在這樣的土壤裡,人才或英雄往往是以群體而不是以個體的形式湧現,在成就個人的同時,成就共同的事業,這就是「共生效應」的神奇魅力。

(來源:解放軍報)

相關焦點

  • 評論 | 為「科研孤兒」群體營造科研突破和成才的土壤
    中國實現科研突破需要甘於寂寞的科學家,應該為他們營造成才的土壤。&34;群體的結局不應是消失,——逐漸變成科研群體中&34;的一員,而是要為其營造發展和研究突破的土壤,促使&34;最終成才。1905年3月,26歲的愛因斯坦發表量子論,提出光量子假說,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他的身份才是瑞士伯爾尼專利局三級技術員,甚至都還沒有獲得博士學位。2個月以後,此前的4月才獲得博士學位的他完成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獨立而完整地提出狹義相對性原理,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此時他依舊身處歐洲主流科學界的視野之外。
  • 職場效應之:共生效應、投射效應、互惠效應
    共生效應——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的我們,都會互相影響職場共生效應:職場中,我們會經常有不同的分工,那就需要不同的是人做,這過程中我們需要儘可能地打開自己,與團隊合作、互相學習、探討,因為我們所有人的經歷、知識結構、技術專長、思維方式等都不一樣,只有互相合作,才能暴露出自己的短處,讓自己也能學習到別人的長處
  • 物聯網的共生效應是怎樣的
    物聯網的共生效應是怎樣的 物聯網智庫 發表於 2019-09-19 15:44:03 物聯網作為一個概念被提出迄今已20多年,卻未能像網際網路一樣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變革和衝擊。
  • 土壤修復「法寶」:菌根共生生態生理研究回顧與展望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菌根概述:概念、分類及生態重要性菌根(Mycorrhiza)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高等植物與微生物共生的現象。1885年德國植物生理學家Frank首次用Mycorrhiza來描述一些樹種的根與真菌形成的聯合體,至今菌根研究已有120多年的歷史。
  • 共生效應:將別人的智慧收為己用!
    和植物一樣,人們聚在一起也是共生的關係,群體之間存在著互相吸引、互相照應、互相促進的關係。這對於職場人士更加重要,只要認識到「共生效應」,有一種共生的心態,不管你處於什麼樣的群體,不管群體中別人給你的定位有多高,你都可以從別人那裡發現精彩。
  • 高考議論文經典素材及適用話題:共生效應
    高考議論文經典素材及適用話題:共生效應 2012-02-06 15:57 來源:新浪博客 作者:李蘭所
  • 不一樣的心理學:共生效應,成功優秀、自律的人,遵循的行動指南
    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15篇——共生效應。這種好朋友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吸引,其實是受到共生效應的影響。何為共生效應?在大自然中,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會顯得身材矮小,沒有生命力;而當與很多同類植物共同生長時,個個長得根深蒂固,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充滿活力。人們將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現象稱為共生效應。
  • 科學家揭示生物共生的奧秘:人類也是共生生物
    但是很多生物學家卻認為兩種生物如果存在著一種生物化學關係,分享或產生酶、蛋白質、氣體等其它化合物,那麼它們也可以被視為共生生物。 按照傳統理論,共生還分為內共生生物和外共生生物。生活在對方的細胞或身體組織裡面(比如鞭毛蟲的例子)的稱為內共生。外共生生物是指其生活在另一生物的身體之上。除此以外,科學家還把共生分為括偏利共生與寄生。
  • Nature綜述:菌根共生的獨特性和共性
    我們對這些共生生物背後的生物過程的理解,為設計生物技術應用來應對環境和農業挑戰提供了工具,例如,真菌作為生物肥料和生物保護劑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前言菌根是普遍存在於植物根系和土壤真菌之間的互惠共生體。通過這兩個共生夥伴之間親密的細胞接觸,菌根真菌從進行光合作用的寄主那裡獲得固定的碳,以交換磷和氮等礦物質營養,這對植物生長有積極影響。
  • 共生:生物進化和多樣性之謎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已認識到生物共生的普遍性、多樣性和重要性——    進入炎夏,百花盛開,爭奇鬥豔;花叢中,蜂忙蝶舞;樹冠上,喜鵲們在聚會,螞蟻和蚜蟲也在親密合作而忙碌著……地下土壤中,那些默默無聞的「地下工作者」正在辛勤的進行著神秘而偉大的生物工程:細菌與植物合作在進行共生固氮;真菌與植物根系共生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或存滯後效應
    日前,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程磊教授實驗室提出了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存在滯後效應的設想。該成果以技術評論的形式,於2月23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氣候與土壤,一個「天」一個「地」,兩者的聯繫涉及一個十分重要的科學問題——全球碳循環。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全球土壤有機碳作為地球系統中最大的活性碳庫,其碳儲量是大氣的三到四倍。土壤是否為氣候變暖的「減緩器」,這在科學界一直存在爭論。
  • 科學網—共生固氮:根瘤菌的「精準扶貧」
    這是根瘤菌進入大豆的根系內並形成根瘤,與大豆共生固氮,供給大豆氮素營養需求,促進其生長和蛋白含量提高。 近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作物—固氮根瘤菌特異與廣譜共生的分子機理與設計」年度檢查暨大豆根瘤菌田間應用示範諮詢論證會在鄭州召開。與會專家表示,精準選育優良根瘤菌、在氮素相對貧瘠的土壤中使用好根瘤菌菌劑,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共生固氮效果,實現根瘤菌對大豆氮素需求的「精準扶貧」。
  • 深圳的城市共生
    在自然界,共生是很常見的自然現象,早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就有細菌共生在刺胞動物體內,實際上,共生關係貫穿了整個地球生命史,是地球上包括細菌病毒在內的所有物種演化機制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張延旭等:接種菌根對採煤沉陷區苜蓿生長及土壤改良影響研究
    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集中於實驗室研究或野外較短時間內應用效果,而對野外沉陷礦區內接菌後較長時間生態效應報導較少。基於此,筆者以採煤沉陷地紫花苜蓿為研究對象,研究了採煤沉陷地內接種菌根真菌4年後對紫花苜蓿生長及土壤改良效果的影響,研究可為菌根修復技術在礦區生態修復治理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 女到中年,還想讓男人愛你入骨,就要學會運用「共生效應」的原理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女人要到中年還想讓男人愛你入骨,就要學會運用共生效應。共生效應指的是一定的參照群體中的人們,在從事日常的勞動工作和學習時受到群體中成員的智慧能力以及以往的勞動成果的影響,在思維上獲得啟發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現象。這種效應經常會發生在群體成員之間,是不經意間、潛移默化的,所以經常會用在兩性關係中。
  • 【Nature Plants】哥倫比亞大學顛覆了植物共生固氮的固有認知!
    Taylor團隊發表了課題為」Light regulates tropical symbiotic nitrogen fixation more strongly than soil nitrogen」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導了目前對於植物共生固氮的研究進展,重點關照了根瘤菌產生的過程,從而設計實驗,比較光照和土壤氮兩個因素量不同時的共生固氮的效率
  • 每天了解一個人——麥可·法拉第,自學成才,發現電磁感應效應
    1825發現苯1831年10月17日發現電磁感應現象1831年10月28日發明人類第一個發電機1834年總結出電解定律1838年提出電力線1843年證明電荷守恆定律1845年發現「磁光效應」1852年提出磁力線自學成才——條條大路通羅馬,興趣才是人生最好的老師
  • 「共生效應」來告訴你答案
    需要利用好共生效應01)、什麼是共生效應?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自然界中的這樣一種現象——一些單個生長的植物哪怕長得再高,葉子都會是稀疏的,而且給人的感覺也很少單調乏味,但是許多同類植物簇擁在一起生長時,就是另外一種景象。他們每一株單個植物看起來都是根深葉茂,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