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脈、在學術圈被邊緣化的&34;們近日引起媒體關注。中國實現科研突破需要甘於寂寞的科學家,應該為他們營造成才的土壤。
撰文/李鵬(本報評論員) 編輯/吉菁菁
新媒體編輯/房永珍
多年來,我國科研界一直存在著一些怪現象:譬如坐冷板凳的不如會跑項目的,踏踏實實搞研究的不如會遊說的,年輕有能力的不如老資格的。科研項目和經費、人才&34;也常常在向後者傾斜,而前者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則變成了&34;群體中的一員,他們的科研冷暖常常無人知曉。
最近一段時間,無人脈、在學術圈被邊緣化的&34;們引起了媒體的關注。&34;群體的結局不應是消失,——逐漸變成科研群體中&34;的一員,而是要為其營造發展和研究突破的土壤,促使&34;最終成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不可否認,&34;群體中多數人在科研上處於窘境與自身往往有很大關係,但這並不代表&34;們在科學界就無足輕重。事實上人類歷史上很多重大的科學發現或技術突破都是&34;的功勞,尤其是基礎科學領域。他們甘心常年坐冷板凳,年復一年地進行自己喜歡或者自己認為有價值的研究。儘管少見關注,少有資助,但他們大多數從不輕言放棄。
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偉大科學家,他們重要的科研生涯也是從&34;時代開始的。因為幼年不幸的生活和性格的原因,牛頓一生特立獨行,在科學界也孤獨到幾乎沒有朋友,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更為難得的是,26歲之前,他就幾乎完成了他在物理界的所有發現——牛頓運動三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經典力學體系、微積分等,是每一項都能照亮一個時代的成就。愛因斯坦被譽為繼伽利略、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功成名就之前,同樣處於&34;的狀態。1905年3月,26歲的愛因斯坦發表量子論,提出光量子假說,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他的身份才是瑞士伯爾尼專利局三級技術員,甚至都還沒有獲得博士學位。2個月以後,此前的4月才獲得博士學位的他完成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獨立而完整地提出狹義相對性原理,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此時他依舊身處歐洲主流科學界的視野之外。
除了牛頓和愛因斯坦,還有少時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綢布商人列文虎克,他發明的顯微鏡將人類帶入了微生物學的時代;而哥白尼、伽利略、布魯諾……更是作為那個時代的&34;,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科學研究是高智商的事業,儘管很多科學技術的突破離不開群策群力和協作攻關,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導致的高門檻也讓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但是在前沿基礎科學和最為核心技術的突破方面,其往往還是依賴於個人靈光和才華的突然閃現。因此,我們更要重視&34;在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
當前,中國亟需在一系列關鍵領域期待突破,不僅需要關注&34;這個龐大的群體,也需盡力創造條件幫助他們的研究,並為他們的成才和研究爆發營造寬鬆的土壤,敢於讓他們擔當重任和責任。畢竟這個群體的大多數人常常游離在主流的圈子之外,或者處在在圈子裡的邊緣角落。這種狀態給他們的研究和生活都帶來了不小的障礙。
熱門研究的&34;固然令人振奮,但中國重要前沿基礎科學和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最為需要的是&34;。在9月11日的科學家座談會上,聽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有關基礎研究的發言之後,習近平總書記深有感觸,&34;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日前也曾表示:&34;。&34;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重視&34;群體,使他們不再&34;,激勵他們發揮作用。這也是中國未來湧現出牛頓、愛因斯坦、賈伯斯、馬斯克這類人物的必備條件。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
請發郵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違者必究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