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為「科研孤兒」群體營造科研突破和成才的土壤

2020-09-25 科學加

無人脈、在學術圈被邊緣化的&34;們近日引起媒體關注。中國實現科研突破需要甘於寂寞的科學家,應該為他們營造成才的土壤。

撰文/李鵬(本報評論員) 編輯/吉菁菁

新媒體編輯/房永珍

多年來,我國科研界一直存在著一些怪現象:譬如坐冷板凳的不如會跑項目的,踏踏實實搞研究的不如會遊說的,年輕有能力的不如老資格的。科研項目和經費、人才&34;也常常在向後者傾斜,而前者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則變成了&34;群體中的一員,他們的科研冷暖常常無人知曉。

最近一段時間,無人脈、在學術圈被邊緣化的&34;們引起了媒體的關注。&34;群體的結局不應是消失,——逐漸變成科研群體中&34;的一員,而是要為其營造發展和研究突破的土壤,促使&34;最終成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不可否認,&34;群體中多數人在科研上處於窘境與自身往往有很大關係,但這並不代表&34;們在科學界就無足輕重。事實上人類歷史上很多重大的科學發現或技術突破都是&34;的功勞,尤其是基礎科學領域。他們甘心常年坐冷板凳,年復一年地進行自己喜歡或者自己認為有價值的研究。儘管少見關注,少有資助,但他們大多數從不輕言放棄。

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偉大科學家,他們重要的科研生涯也是從&34;時代開始的。因為幼年不幸的生活和性格的原因,牛頓一生特立獨行,在科學界也孤獨到幾乎沒有朋友,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更為難得的是,26歲之前,他就幾乎完成了他在物理界的所有發現——牛頓運動三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經典力學體系、微積分等,是每一項都能照亮一個時代的成就。愛因斯坦被譽為繼伽利略、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功成名就之前,同樣處於&34;的狀態。1905年3月,26歲的愛因斯坦發表量子論,提出光量子假說,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他的身份才是瑞士伯爾尼專利局三級技術員,甚至都還沒有獲得博士學位。2個月以後,此前的4月才獲得博士學位的他完成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獨立而完整地提出狹義相對性原理,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此時他依舊身處歐洲主流科學界的視野之外。

除了牛頓和愛因斯坦,還有少時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綢布商人列文虎克,他發明的顯微鏡將人類帶入了微生物學的時代;而哥白尼、伽利略、布魯諾……更是作為那個時代的&34;,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科學研究是高智商的事業,儘管很多科學技術的突破離不開群策群力和協作攻關,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導致的高門檻也讓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但是在前沿基礎科學和最為核心技術的突破方面,其往往還是依賴於個人靈光和才華的突然閃現。因此,我們更要重視&34;在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

當前,中國亟需在一系列關鍵領域期待突破,不僅需要關注&34;這個龐大的群體,也需盡力創造條件幫助他們的研究,並為他們的成才和研究爆發營造寬鬆的土壤,敢於讓他們擔當重任和責任。畢竟這個群體的大多數人常常游離在主流的圈子之外,或者處在在圈子裡的邊緣角落。這種狀態給他們的研究和生活都帶來了不小的障礙。

熱門研究的&34;固然令人振奮,但中國重要前沿基礎科學和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最為需要的是&34;。在9月11日的科學家座談會上,聽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有關基礎研究的發言之後,習近平總書記深有感觸,&34;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日前也曾表示:&34;。&34;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重視&34;群體,使他們不再&34;,激勵他們發揮作用。這也是中國未來湧現出牛頓、愛因斯坦、賈伯斯、馬斯克這類人物的必備條件。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

請發郵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違者必究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在南荻群體遺傳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記者31日從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獲悉,科研人員利用轉錄組學方法研究南荻群體遺傳,可以更清晰地闡明植物群體進化的適應性和非適應性過程。  這一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李建強和桑濤研究員指導負責。據介紹,南荻自然群體局限於長江中下遊地區,雖然原產於河濱地帶,但其遺傳變異豐富,移栽到黃土高原等半乾旱地區後,生長良好。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這一重大突破的背後是一支年輕的「土博士」團隊,劉真是其中一員。  劉真的脫穎而出得益於中科院神經所創新的機制體制。多年跟蹤採訪中科院神經所,記者發現,在這裡,最好的科研土壤正在積澱。二十載求索,探路科研體制改革,這個年輕的研究所正向著成為世界頂尖科研機構的理想邁進。
  • 重慶大學科研團隊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
    科研人員正在做實驗。受訪單位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13日15時訊(記者 秦思思)近日,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該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廖強教授牽頭的「多相反應流傳遞與轉化調控」科研團隊近日成功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
  • 中國、加拿大、比利時、瑞典專家合作取得科研突破!
    北林大水保學院鹽池站研究團隊在荒漠土壤微生物生態過程研究中取得突破近年來,北京林業大學水保學院鹽池生態站研究團隊採用穩定性同位素示蹤、高通量測序、掃描電鏡、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網絡分析等多學科交叉技術手段,系統、深入地探索了我國荒漠地區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及對關鍵土壤生態過程的影響,在荒漠地區主要微生物類群的辨識及生態屬性劃分
  • 精心營造「共振效應」
    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黨委在使用高學歷人才過程中,就是遵循了「西鄰用人」這一原則才營造出強大的人才「共振效應」。  採訪中,記者常思考這樣的問題:有的單位招收的高學歷科研人員不少,為什麼有的來了不久就想「跳槽」?有些頗有才幹的人,為什麼在一個單位幹了一陣後就變得平庸起來?究其根源,一個重要原因與用人上的「平均主義」傾向有關。
  • 共生效應與成才土壤
    在這樣的土壤裡,人才或英雄往往是以群體而不是以個體的形式湧現,在成就個人的同時,成就共同的事業。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往往沒有生機,單調矮小,容易枯萎衰敗,而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卻能生機盎然,鬱鬱蔥蔥,挺拔茂盛。人們把植物界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為「共生效應」。  事實上,「共生效應」 在人類社會也廣泛存在。
  • 培養科研興趣 提升創新能力
    開展大學生科研創新競賽活動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和影響力,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  9月4日,為營造良好學風,融入時代內涵,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科研學術能力,四川農業大學環境學院立足學科專業特色,舉辦了「綠創未來」本科生科研創新綜合技能大賽。
  • 科研動態 | 北林大近期科研進展掃描
    >北林大水保學院鹽池站研究團隊在荒漠土壤微生物生態過程研究中取得突破北林大水保學院科研團隊在土壤侵蝕過程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土壤水文條件由排水轉變為壤中流時,細溝間主導侵蝕過程將由「受搬運」限制為主(transport-limited)轉變為「受分離」限制為主(detachment-limited)。雨滴誘發和薄層流驅動的顆粒滾動為細溝間侵蝕的主要搬運模式,揭示了土壤水文條件作用下的細溝間侵蝕-沉積時空分布特徵,闡明了細溝間侵蝕侵蝕-搬運機制。
  • 探訪法德頂尖科研機構,「科研密度」如何轉化為「創新濃度」[圖]
    上觀新聞報導  近日,德國弗勞恩霍夫製造技術與自動化研究所(IPA)的兩名科研人員來到上海,開始了為期5年的在滬工作。他們正與上海交通大學科研人員合作,為在華企業提供「工業4.0」解決方案。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是歐洲最大的應用科學研究機構,擁有72個研究所。
  • 2018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招聘博士後和科研輔助人員10人公告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土壤汙染過程與修復原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是為應對我國現階段環境保護、綠色農業等領域國家重大需求,依託浙江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一級重點學科(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為A+),以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徐建明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由一批優秀學者組成的研究隊伍,致力於我國土壤汙染控制與修復領域的研究。
  • 科研學霸生活也多彩:5年發表一作TOP期刊14篇
    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眼中,張程是一位思想品德優秀,學習刻苦努力,科研創新能力強,組織管理能力高的全面發展的優秀博士研究生。他現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Top期刊發表SCI論文16篇,累積影響因子94.2。
  • 專訪:「當今科研群體更加多元化」——訪《自然》雜誌首位女性總...
    但我想最重要的是這反映了科研群體的深層變化,即更加多元化了。」該雜誌首位女總編瑪格達萊娜·斯基珀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斯基珀認為,如今科研群體的多元性已覆蓋了性別、地理、種族、資歷等。科學的參與者中有年輕學者、資深科學家,還不乏普通民眾。比如農民參與農業科學研究,病患參與醫學研究,這也是「公民科學」的一部分。
  • 量子力學迎來多項基礎科研突破,中國量子科技進入快車道
    12月以來,中國在量子力學領域迎來了多個基礎科研突破。本月初,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這意味著中國在量子計算領域上所取得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突破。繼美國之後,中國成為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幾近同時,中國的量子通信技術也迎來了「高光時刻」。
  • 楊衛在《自然》發文:中國科研評價標準失當,加劇科研不端
    英國《自然》(Nature)雜誌6月23日推出中國特輯,用大量的數字、圖表、評論和分析文章為讀者描繪了中國科研的現狀和近年來迅速發展的軌跡。除論文發表數量外,還要注重引用量,推動重大科學問題上的突破。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楊衛坦言中國依然存在不少科研不端行為。對此,必須在態度上做出改變,要從掩蓋轉變為揭露。同時,還要推動科研機構改革,將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分離開來,避免產生腐敗。
  • 科研: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在乾旱半乾旱區荒地植樹造林,0到30釐米的表層土壤中,有機碳和全氮儲量在造林後分別顯著提升了131%和88%,荒地造林后土壤碳、氮儲量的增幅要顯著大於農田造林和草地造林。  5月3日,一項來自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得出這一結果。該所科研團隊通過數據整合分析對此進行了評估,相關研究近期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
  •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了解一下
    為研究土壤表面形態的時空變化特徵及預測方法,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微波遙感學科組的科研人員自2014年開始這項研究,通過設計不同表面形態的土壤,對其進行長時間系列觀測,分析土壤表面形態的時間變化規律,並提出和檢驗了利用累積降雨量進行土壤表面形態參數的預測方法。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隨著時間變化,土壤表面形態的功率譜密度函數也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跟降雨量也具有良好的關係。
  • 朱邦芬院士:和中學生朋友談談世界一流科研人才的成長之道
    11月20日下午16:00,由朱院士帶來的,以《和中學生朋友談談世界一流科研人才的成長之道》為主題的講座在深中新校區學術報告廳準時開始。講座伊始,朱院士稱讚深中是一所非常優秀的學校,有一批非常優秀的老師,培養出了非常優秀的學生,「清華基科7字班的簡超明就是代表之一。」
  • 西安翻譯學院科研再創佳績
    西安翻譯學院始終遵循「理順體制,營造氛圍,完善制度,加強服務,積極培育,落實考核,強化激勵,促上臺階」的科研工作思路,致力於創造和諧、共融、創新和幸福的西譯科研文化氛圍,把科技創新成果、科技創新思想化作創新驅動發展的自覺實踐,取得了一系列標誌性成果,科研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顯著增強。
  • 科研人員要把自立自強作為重要職責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2020年6月8日,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內,科研人員討論藍藻脫毒工藝。華雪根攝/光明圖片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任曉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講述科研背後的「冷」和「熱」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講述科研背後的「冷」和「熱」發布時間:2019年05月17日 11:44 來源:中新網湖北 >  中新網湖北新聞5月17日電 (通訊員 張利 段鈺沁)「焐熱冷門的研究過程往往很漫長,很艱苦,但當我們發現自己研究的是全新的科研項目時,會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