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科研興趣 提升創新能力

2021-01-15 北緯網

  開展大學生科研創新競賽活動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和影響力,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

  9月4日,為營造良好學風,融入時代內涵,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科研學術能力,四川農業大學環境學院立足學科專業特色,舉辦了「綠創未來」本科生科研創新綜合技能大賽。

  展示營造科研學術氛圍

  本次大賽中,共有85位同學參加初賽,經過激烈角逐之後,一共有16位選手脫穎而出,挺進決賽。

  16位參賽選手藉助ppt,詳細講解了自己的研究課題各方面的情況,其中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結論等。他們的研究方面不僅涉及重金屬汙染、霧霾汙染、生物多樣性,同時還有有關氣候研究等內容,使在場的同學對科研與創新有了新的認識。

  參賽選手鄭循雯的講解課題是《響應面法優化濃H3PO4聯合H2O2(PHP)法分離地膚組分的研究》,她研究的「利用濃H3PO4聯合H2O2(PHP)法」條件溫和、原料通適、性能高效,在預處理上的創新得到了認可。

  另一位參賽選手黃皓,在比賽中透徹地將自己的課題《模擬增溫和生物炭添加下農田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養分的耦合關係》講解給在場同學,解釋其通過開頂式氣室法(OpenTopChambers,OTCs)作為模擬增溫裝置的方法,探討增溫與生物炭共同影響下土壤微生物量的響應以及土壤微生物量與土壤養分的耦合關係。

  諸如此類的創新項目還有很多,講解結束後紛紛贏得了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

  助力本科生學術創新

  決賽正式「開戰」後,賽況一度緊張。選手之間,你追我趕;選手與評委之間,唇槍舌劍。

  作為評委,張延宗老師直言不諱地指出比賽中存在的問題。他從專業的角度提醒在場同學:「本次大賽之所以稱為『創新』,體現在三方面,理論創新、實驗方法創新、結論創新,而非單純地把材料更改,這是對『創新』一詞的誤解。」

  針對選手們的不足,張小洪老師也提出建議:「科研過程中,要講究嚴謹仔細,在討論氣候變化的問題中,一定要收集足夠多的數據,才能保證結論的可靠性。」

  袁志香在大賽結束後總結說:「本次比賽中,各位評委提出的問題多,是希望同學們要更上一層樓,對課題要更仔細,更嚴謹。同時希望以後同學們能夠更加廣泛地選題立項。」

  參賽同學們感謝老師指出項目存在的短板和缺陷,並表示在接下來的學習實踐中將不斷吸取養分,將創新項目做得越來越好。

  大賽激發科研興趣

  回溯至大賽啟動之時——2018年3月,先後有108項投入前期的方案設計,113名同學參與了分析測試技術競賽。

  到6月,共有85位同學參加初賽,正式提交完整競賽成果的項目35項。經過激烈角逐之後,一共有16位選手脫穎而出,挺進決賽。

  在最後進入決賽的16個項目中,已經發表CSCD以上論文4篇;待刊3篇;投稿SCI論文4篇;申請專利一項。

  張世熔表示:「這個活動,是讓大家自由發揮、自由安排的活動,是我們環境學院的特色。而活動的順利進行,不僅離不開各位參加比賽的同學,更離不開我們各位在參賽選手背後默默付出的老師們。」

  的確,創新大賽帶給同學的不僅僅是對科研的興趣,同時還有同學們對專業知識的渴望,只有在學好專業知識之後,才能進行更嚴謹、更有意義的科研。

  環境科學院2017級同學倪憬逸表示:「此次比賽讓我有了更大的學習動力。同時,我也感受到了師兄師姐們對知識的精益求精,讓自己受益匪淺。」

  最終,夏振華同學獲得本次大賽一等獎,彭雅茜同學和周晨穎同學獲得二等獎。

  羅開懷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張雨蝶

相關焦點

  • 南通大學醫學院組建「科研興趣班」激發學生創新能力
    臨床197班沈少澤參加完南通大學醫學院2019級科研興趣班導師雙選會後對自己的未來更加有信心了。暑假前夕,該院第二屆科研興趣班正式啟動,28名導師將在暑假期間對2019級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等醫學專業的68名興趣班學生開展科研創新培養。 科研興趣班是醫學院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的一大創新舉措。
  • 福建省計量院四項措施提升科研創新能力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2020年,福建省計量院以四項措施持續加強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工作,實現了全院科研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和科技項目均衡發展的階段性目標。1.科研資金「扶強補弱」從科研資金扶持入手,給予每個專業所定額項目資金池,保障各專業所申報項目機會均等,同時設立重點項目資金池,鼓勵科研基礎較好的專業所積極對外申報科研項目。全年縱向項目立項總獲批數及省部級以上項目立項數與上年同比實現大幅度增長。
  • 從本科生科研中發現興趣與志向
    此外,紮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基本科研能力和學術創新能力是衡量學術型碩士教育質量的核心要素;而具備從事某種特定職業需要的專門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則是專業型碩士教育最重要的質量評價標準。  碩士研究生類型的分化並不意味著學術和研究能力培養的弱化,相反,更要求前一級本科教育系統篩選和培養出適合做科學研究和知識創新的人才。
  • 提升科學素養是培養提問能力關鍵
    以上,與我們當前一直呼籲提高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息息相關。可是,作為國家創新主力軍培養的研究生卻在「提問題」這樣的基礎能力上「卡脖子」,不能不讓人憂心。在筆者看來,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各學段傳統使然。單獨將研究生學段拎出來拷問「提不出問題」多少有失公平,也會讓我們陷入「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局部現象窠臼之中。
  • 馬晶:科研興趣的培養
    馬晶寄語青年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去閱讀文獻和資料,多去發現和感受一些美妙的事情。如果將化學分子做成圖像,那麼這個圖將會非常漂亮,見到的人很有可能會對它一見鍾情。仔細觀察這些分子,總會有一個能打動你。
  • 尤裡卡正式推出初中生科研項目 培養學術興趣和熱情
    近些年,大學本科生參與老師的研究課題的現象越來越多,參與方式多種多樣,包括學術會議、研討論壇、或者直接參與老師的科研課題,等等。其實,還有一部分人高中就利用假期參加尤裡卡科研項目,通過和美國頂尖名校教授一起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課題來提升學術水平。
  • 劉益春:科研是興趣?也是一種習慣
    同很多科研工作者一樣,在劉益春的眼裡,根本就沒有節假日休息的說法,平時做行政工作、教學育人,一有時間他就泡進實驗室,沉浸在未知的世界裡。「對於我來說,做科研首先是興趣,再就是長期的習慣。」劉益春說。興趣給了劉益春無窮的動力,他長期從事寬禁帶半導體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的研究工作,在科研的道路上耕耘不輟,並且越走越遠。
  • 從費馬定理證明的故事,談如何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創新型人才是社會寶貴的財富。在科技日新月異,技術快速迭代的時代,擁有創新能力的人也能在事業上有所斬獲。那麼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究竟什麼是創新能力?非要高智商才能創新嗎?又該如何培養創新能力呢?讓我們先從證明了費馬大定理的威爾斯的故事說起。
  • 如何加強原始創新,讓國內培養出「愛因斯坦」來?
    目前,世界各國在大力研發疫苗以及藥物,中美兩國處在新冠疫苗研發的第一陣營,能否在短時間內研發出藥物或疫苗,其實背後是科技的力量以及創新的能力在支撐。近兩年,貿易爭端、新冠疫情等事件,讓全球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的聲音四起。在作者看來,這種局面下,中國更應該擁抱世界,推出新的面向全球的開放科研基金,吸引國際優秀人才和開創性的原創思維,從而增加中國的創新能力。
  • 深化創新創業教育 賦能理科人才培養——浙江師範大學化學與生命...
    五位一體:提升創新創業能力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不僅是課程教學中創業知識和專業理論的灌輸,更需要緊跟時代潮流和社會需求,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與第二、第三課堂,把創業知識和專業理論融入各類實踐實訓平臺。基於此,學院轉變思想、更新觀念,系統構建「課程教學、科研訓練、學科競賽、特色活動、實習實踐」五位一體的協同培養機制,不斷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 注重培養理論興趣
    保持這種內驅力,最重要的是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對科學理論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才能把心思和精力指向於學習,把潛能和激情調整到最活躍狀態,達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境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論興趣不是天生的,需要在履職盡責的過程中培養、磨礪和升華,做到好學樂學,愛學研學。
  • 2020創新人才培養論壇:共建培養智能時代創新人才的完整生態系統
    「未來教育的起跑線-2020創新人才培養論壇」邀請了從創業到大學、中學、小學再到幼兒階段進行大膽探索的十位資深教育者,分享他們的有益實踐和經驗體會,直面家長的焦慮與痛點,暢談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愛文世界學校深圳校區作為協辦方之一參與論壇活動。
  • 安徽:管好、用好引導資金助力科技創新能力提升
    科技成果轉化及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等方面投入,紮實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努力實現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   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以下簡稱「引導資金」)對於改善地方科研基礎條件、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何發揮好省級對引導資金的統籌作用,把資金管好、用好,是各級財政、科技部門普遍關注的問題。安徽省財政廳、科學技術廳在今年修訂出臺了《安徽省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管理實施細則》。記者就《實施細則》相關問題採訪了安徽省財政廳等有關單位負責人。
  • 23年深耕不輟,北林大生物學理科基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為保障生物學國家理科基地人才培養工作科學、高效運行,北京林業大學率先採取了「大類招生,分類培養,滾動分流」的人才選拔與培養制度,實施小班授課,首推科研導師制,構建了全程一對一指導大學生從事科研訓練的育人模式。「在這樣的制度下,身邊的同學都非常優秀。學院為我們本科生提供了多方面的參觀實習機會,使得大家都較早地明確了科研興趣與方向。」 2019屆畢業生宋雨桐說。
  • 江南大學:嚴把「四道關」不斷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
    為推動教育事業改革,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江南大學抓牢抓實選拔、培養、提升、畢業四道關口,努力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堅持以服務需求為導向,深化研究生招生選拔機制改革,將招生計劃與國家關鍵領域人才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有機結合起來,與食品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2個世界一流建設學科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與培養質量、導師科研能力、學科發展需要有機結合起來,動態調整研究生招生計劃。堅持以全面發展為導向,深入推進「學校規劃、學院統籌、導師主導」的選拔模式,全面提升研究生生源質量。
  • 提升國產科研儀器研發水平
    一些高端科研儀器的開發,往往依託理論的創新。中科院電工所研究員肖立業認為,我國高端科研儀器研製要突破,必須加強原始創新。面對國際上比較成熟的科研儀器,我國追趕起來並不容易。通過理論創新,發展出自己的系列高端科學儀器,不僅能夠滿足國內需要,還能夠為國外科研所用,從而形成「你需要我、我需要你」的局面。
  • 青年人科研興趣缺失之憾
    王明的解釋是,關鍵是自己沒興趣。說詳細點,就是覺得太累,自己也沒有搞科研的能力。「我從小被教育成聽話的好孩子,只要別人給了我任務並且應該是我做的任務,不管喜不喜歡,都會盡力完成。這樣的結果就是導致程老師以為我喜歡做科研,所以就忍不住不停給我安排任務。當然比體力累更重的是心累。當我決定退出科研的時候,心裡是久違的無比輕鬆,而這樣的輕鬆,更加堅定了我的決心。」
  • 伊成器:因興趣而執著,用科研回報祖國
    「身處北京大學,我們是幸運的,北大的開放、自由、包容的學術環境為我們的科研創造了非常優越的條件。我和我的團隊將在創新中發展,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貢獻力量。」他叫伊成器,現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雙聘研究員。  作為一位科研工作者,他日復一日,兢兢業業投身科研領域,希望能為社會帶來不凡的成果和貢獻。
  • 北交大教授稱三方面原因致博士創新能力不足—新聞—科學網
    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還設立了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全國博士生學術會議、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博士生訪學等諸多機制項目來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 然而,博士生培養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目前培養的博士生還是不能夠真正適合國家對人才越來越寬和越來越高的要求。高層次人才需求急迫。與科技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博士生科研和實踐能力訓練程度普遍不足,科技創新能力較弱。
  • 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的難點與突破——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
    【關鍵詞】研究生 跨學科 創新人才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創新人才是指具有創新的意識、精神、思維和能力並具有良好的創新人格,能夠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取得重要成果,在某一領域、某一行業、某一工作上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作出較大貢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