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大學生科研創新競賽活動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和影響力,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
9月4日,為營造良好學風,融入時代內涵,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科研學術能力,四川農業大學環境學院立足學科專業特色,舉辦了「綠創未來」本科生科研創新綜合技能大賽。
展示營造科研學術氛圍
本次大賽中,共有85位同學參加初賽,經過激烈角逐之後,一共有16位選手脫穎而出,挺進決賽。
16位參賽選手藉助ppt,詳細講解了自己的研究課題各方面的情況,其中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結論等。他們的研究方面不僅涉及重金屬汙染、霧霾汙染、生物多樣性,同時還有有關氣候研究等內容,使在場的同學對科研與創新有了新的認識。
參賽選手鄭循雯的講解課題是《響應面法優化濃H3PO4聯合H2O2(PHP)法分離地膚組分的研究》,她研究的「利用濃H3PO4聯合H2O2(PHP)法」條件溫和、原料通適、性能高效,在預處理上的創新得到了認可。
另一位參賽選手黃皓,在比賽中透徹地將自己的課題《模擬增溫和生物炭添加下農田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養分的耦合關係》講解給在場同學,解釋其通過開頂式氣室法(OpenTopChambers,OTCs)作為模擬增溫裝置的方法,探討增溫與生物炭共同影響下土壤微生物量的響應以及土壤微生物量與土壤養分的耦合關係。
諸如此類的創新項目還有很多,講解結束後紛紛贏得了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
助力本科生學術創新
決賽正式「開戰」後,賽況一度緊張。選手之間,你追我趕;選手與評委之間,唇槍舌劍。
作為評委,張延宗老師直言不諱地指出比賽中存在的問題。他從專業的角度提醒在場同學:「本次大賽之所以稱為『創新』,體現在三方面,理論創新、實驗方法創新、結論創新,而非單純地把材料更改,這是對『創新』一詞的誤解。」
針對選手們的不足,張小洪老師也提出建議:「科研過程中,要講究嚴謹仔細,在討論氣候變化的問題中,一定要收集足夠多的數據,才能保證結論的可靠性。」
袁志香在大賽結束後總結說:「本次比賽中,各位評委提出的問題多,是希望同學們要更上一層樓,對課題要更仔細,更嚴謹。同時希望以後同學們能夠更加廣泛地選題立項。」
參賽同學們感謝老師指出項目存在的短板和缺陷,並表示在接下來的學習實踐中將不斷吸取養分,將創新項目做得越來越好。
大賽激發科研興趣
回溯至大賽啟動之時——2018年3月,先後有108項投入前期的方案設計,113名同學參與了分析測試技術競賽。
到6月,共有85位同學參加初賽,正式提交完整競賽成果的項目35項。經過激烈角逐之後,一共有16位選手脫穎而出,挺進決賽。
在最後進入決賽的16個項目中,已經發表CSCD以上論文4篇;待刊3篇;投稿SCI論文4篇;申請專利一項。
張世熔表示:「這個活動,是讓大家自由發揮、自由安排的活動,是我們環境學院的特色。而活動的順利進行,不僅離不開各位參加比賽的同學,更離不開我們各位在參賽選手背後默默付出的老師們。」
的確,創新大賽帶給同學的不僅僅是對科研的興趣,同時還有同學們對專業知識的渴望,只有在學好專業知識之後,才能進行更嚴謹、更有意義的科研。
環境科學院2017級同學倪憬逸表示:「此次比賽讓我有了更大的學習動力。同時,我也感受到了師兄師姐們對知識的精益求精,讓自己受益匪淺。」
最終,夏振華同學獲得本次大賽一等獎,彭雅茜同學和周晨穎同學獲得二等獎。
羅開懷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張雨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