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大教授稱三方面原因致博士創新能力不足—新聞—科學網

2020-11-28 科學網

 

■鍾章隊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10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國家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2012年,全國招收博士研究生6.7萬名,碩士研究生51.7萬名。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還設立了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全國博士生學術會議、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博士生訪學等諸多機制項目來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

 

然而,博士生培養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目前培養的博士生還是不能夠真正適合國家對人才越來越寬和越來越高的要求。高層次人才需求急迫。與科技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博士生科研和實踐能力訓練程度普遍不足,科技創新能力較弱。

 

深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博士生招生困難,存在「一流人才去政府,二流人才去國企,三流人才在高校」的現象,因為校園外的誘惑較大,優秀學生出國或者讀完碩士直接就業,不願意讀博從事基礎研究;二是博士生培養困難,獎學金低,激勵機制不健全,缺乏寬鬆自由的研究氛圍,學生的創新熱情不高;三是博士生就業困難,特別是女博士生就業問題更加嚴重。由於我國企業對基礎理論、原始創新重視不夠,對博士畢業生的接納不夠,博士研究生畢業後大多就業於高校和一些科研機構。

 

針對以上三點,我有如下建議:

 

首先要拓寬入口,完善激勵機制,從而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從事基礎性和原創性研究。改革博士生招生方式,淡化考試方式,擴大直博生數量,直接從本科生中選拔優秀學生,保障博士生的生源質量。目前我國在讀博士生年齡一般在22歲到28歲之間,是學生的人生角色發生轉變的重要時期,面臨成家立業等壓力。他們要考慮家庭負擔,要解決自立問題。而我國大多數博士生補貼在1200元至1600元之間,與本科生畢業後工作平均月薪3000元至5000元或以上,相差較大。

 

要留住優秀人才,並讓優秀人才可以安心、靜心、潛心研究,就應大幅提高博士生獎學金或生活費,可以推行提高國家博士生獎學金、學校設優秀學生獎學金等多種形式。另外,根據我國目前的規定,科研項目只允許不到10%的總經費用於博士生勞務費或津貼,這一規定大大限制了博士生待遇的提高,建議提高到50%以上。

 

其次,博士生畢業之後的出路也需要變得暢通起來,要加強頂層設計、創新機制,保障博士生畢業就業渠道暢通。

 

通過多年來與國外著名學府和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我發現,國外高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非常密切。國外企業非常重視為人才提供實踐機會的這一社會責任。因此,國內企業與高校的合作可以再多一些、更密切一些。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這種合作,提前考查和培養符合自己需要的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博士生參與到企業的科研項目中,可以切實地鍛鍊自己的創新能力,同時也提升了企業的原始創新能力。就業問題也可以在這一環節得到部分解決。

 

同時,企業也可以設立博士生創新基金項目,博士生可以申報,減輕了企業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這方面的投入,形成產學研結合的良好互動。學校應該鼓勵學生實習,把學生與社會的對接做好。年輕人是最具有創造力的,如果把他們的能力都釋放出來,對於社會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提升。

 

除此之外,國家應該規定對博士畢業生的用人制度,包括最低工資待遇、優先安排方式等。像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企業,應該確保接納一定比例人數的博士畢業生,特別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些有能力的大型高新企業。

 

考慮到現實情況,無論是學生個人或者家庭的經濟條件有限,還是學生自身的創新力和科研能力不足,對於不能完成學業的博士生,應該允許他們轉成碩士畢業生。這也是出口之一的退出機制,不僅博士生需要,本科生、碩士生都應該有。還應該有一個轉學機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興趣和情況考慮轉專業,或者進行學校間的調整。

 

當入口和出口都暢通後,核心任務便是博士生的培養問題,以及建立和完善創新型的博士生培養模式。博士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導師隊伍、平臺建設、學術交流等多方合力才能做好。導師要把握好學生的研究方向,有能力判斷學生的研究質量,在培養質量方面把好關。導師同時也應為學生提供好的科研環境,比如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現在我國實驗室的條件有所改善,但與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一流高校還有很大差距。國家應該在這些方面予以更多的投入和支持,並且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的基礎研究基地作用。

 

不久前,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聯合發布了《關於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說明國家也意識到了研究生培養的問題並著手解決。《意見》包括完善研究生教育財政撥款制度,完善研究生獎助政策體系,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費制度等規定,以期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兩會報告中顯示,今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達到4%,這個十幾年來一直難以攻克的目標終於變成現實。然而,發達國家這一數字是6.9%。《意見》有一個積極的相關規定:「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物價變動情況和財力狀況,建立撥款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提高撥款水平。」完成了「4%」這個目標後,教育提速應該如何走,是我們需要繼續思考的問題。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學教授。本報見習記者韓琨整理)

 

《中國科學報》 (2013-03-21 第7版 理論)

相關焦點

  • 高校博士論文繁瑣冗長創新不足遭詬病
    國防科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在一封「致全國高等學校及教授、博士研究生的公開信」中,對此提出質疑:「閱讀一些博士學位論文,感到頁數越來越多,從10年前的一般不超過100頁向200頁邁進。這是不是向國際一流進軍的標誌之一呢?我感到迷惑。」
  • 高校學子西南交大比拼機械創新設計能力—新聞—科學網
    11月21~22日,「中鐵工業杯」第九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決賽在西南交通大學舉行,來自國內120所高校的學子在此完成了一次關於機械創新設計能力的大比拼
  • 反思西安交大博士生溺亡事件-新聞專題-科學網
    1月19日,西安交通大學回應該報導稱,楊寶德的博士生導師周筠確實存在讓學生到家裡打掃衛生、陪同超市購物、洗車等行為。校方已對周筠進行嚴肅批評教育,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取消了周筠的研究生招生資格。 新聞報導: 寒門博士之死 西安交大博士生溺亡 校方停止其博導招生資格
  • 她是交大美女博士,今成全球頂尖大學教授,婚姻坎坷有三任丈夫
    她是交大美女博士,今成全球頂尖大學教授,婚姻坎坷有三任丈夫在中國學術圈,錢璐璐的外貌絕對能排進前三,這位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的美女博士,一直是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本科畢業後,錢璐璐又考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開始碩士和博士階段的求學。2007年,她從上海交大畢業獲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導師是著名的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賀林。
  • 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河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先後在《先進科學》和《納米能源》發表。
  • 田忌賽馬報志願,收穫賽清北;上海交大聚大師,飛速打造致遠學院
    曾兼任亞太物理學會聯合會主席,是香港城市大學、英國女王大學、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等大學的名譽博士。 上海交大致遠學院是專門培養創新型拔尖人才的實驗特區。當時的交大各方面的條件還很困難,尤其在基礎學科領域,還處於舉步維艱的局面。
  • 西安交通大學召開研究生教育會議—新聞—科學網
    教育部研究生司副司長徐維清、陝西省教工委書記王建利、中核集團副總經濟師王安民、華為戰略研究院中國區高校合作總監郭永強應邀出席大會並講話。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校長王樹國,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院長張平祥院士,陝西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人民政府學術委員會等單位有關負責同志,70家龍頭企事業及科研院所代表和學校研究生導師代表、研究生代表、輔導員等參加會議。
  • 棉子糖合成代謝途徑調控植物抗旱能力—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生物化學雜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線發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趙天永和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王國英團隊的成果。該研究揭示了通過調控棉子糖合成酶提高植物耐旱能力的新途徑。 玉米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和棉子糖合成酶(RAFS)是棉子糖合成的關鍵酶。
  • 這次送的是交大教授釀製的葡萄酒,全國包郵!
    在這裡,我們不僅有理工強國的情懷  也有著「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的美酒之求  這一次  交大教授帶著親手釀製的葡萄酒  來宣傳他所摯愛的葡萄酒文化  12瓶手作葡萄酒免費送啦!  無論你在天南海北 均可參與
  • 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破格」有何不可?—新聞—科學網
    而將其捲入輿論焦點的,不單單是這份亮眼的成績單,更是上述被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建議。 破格並非無先例 西安交大新聞網9月2日《身邊交大人》欄目《孫光宇:發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一文中介紹:孫光宇,錢學森學院院友,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畢業生,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 國科大向兩位理論物理學家授予名譽博士學位—新聞—科學網
    儀式上,白春禮首先代表中科院和國科大向戴維•格羅斯教授和愛德華•威滕教授表示衷心的祝賀,向所有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並表示國科大此次同時為戴維•格羅斯教授和愛德華•威滕教授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可謂是中國人所說的「好事成雙」。 白春禮對中國科學院,尤其是國科大作了簡要介紹。
  • 深度解密上海交大安泰新銳EMBA招生項目
    交大安泰EMBA課程教授孟憲忠表示,「從一個窗戶看不到完整的世界,管理學是一門綜合學科,還有心理學、文化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問題,所以要從不同角度聚焦和豐富管理研究。從商學院本身出發,我們需要取向未來,對話世界,創新實踐,並承擔使命。」孟老師本人除了是經濟學博士外,也是一位哲學博士生導師。
  • 西南交大舉行首場博士研究生在線學位論文答辯
    3月20日,西南交大組織了疫情防控期間的首場博士研究生在線學位論文答辯,申請此次答辯的是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研究生莊旭。答辯委員會主席、西南交通大學李天瑞教授,答辯委員會成員四川大學王宏霞教授、電子科技大學朱策教授、西南交通大學楊燕教授、吳曉教授通過網絡視頻方式參會。答辯人莊旭則在成都家裡通過網絡進行在線答辯。
  • 西安交大:訓練學生綜合技能 激發創新創業能力
    剛剛過去的2015年,西安交大學子斬獲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特等獎兩項;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4件作品獲6項大獎;第八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獲獎11項……每年,西安交大投身創新訓練的本科生超過3000人次,佔新生總數的3/4,大批學生從中嶄露頭角,各類競賽獲獎多達67項。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六十載鑄就輝煌,《中國科學報》見證了改革開放創新者的攀登身影。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在融合媒體的美麗畫卷上,書寫出更加壯麗的新時代科技創新偉大篇章。 ◆王鴻飛(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 過去六十年中,《中國科學報》以及科學網在傳播科學精神理念和讓人們了解科學動態與科學管理等方面有很多的成就。在中國科學報社60周年社慶之際,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在新班子的領導下,為中國的科學傳播和科學文化建設事業做出更多貢獻。
  • 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但是由於器測記錄時間較短且空間分布不均,對該地區氣候變化細節的認識不足,尤其是中緯西風環流南-北擺動對該地區氣候的影響尚不明確。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湖沼實驗室、「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藍江湖聯合天津大學教授徐海和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博士Sakonvan Chawchai等研究人員,近日在《第四紀科學評論》上發表了題為《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及其對中緯西風環流和太陽活動響應》的文章。
  • 博士科技攜手國際歐亞科學院探索技術轉移新路徑—新聞—科學網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促會會長李烈軍致辭     博士科技創始人、總裁,博促會秘書長倪浩發表主旨演講     博促會院士受聘現場     「全球博士創新共同體」籤約現場
  • 首個三相交流電驅動電致發光器件問世—新聞—科學網
    黃維院士(左)孟鴻教授(中)和紀君朋在實驗室交流項目進展 近年來,柔性電子掀起了全球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研究熱潮,成為科學技術前沿熱點。其中,電致發光器件在柔性電子研究中起步最早,且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 北交大研究生培養有新辦法 博士生學費全額資助
    北交大研究生培養有新辦法 博士生學費全額資助 2008年06月17日 10:47 來源:京華時報 發表評論 近日,北交大和北京科技大學分別出臺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辦法。   北交大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辦法中指出,核心內容為建立新型研究生培養基金資助體系。資助對象為接受學歷教育的全日制非在職研究生。   博士基本獎助學金標準為第一、二年學費1萬元/年加上800元/月的津貼,第三、四年每個月的津貼增加到1000元。這意味著博士生上學1萬元的學費得到全額資助。
  • 博士寫不出好論文?上海交大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來分享經驗了!
    為激勵博士研究生專注於高水平、創新性科學研究,鼓勵導師對博士研究生的悉心指導和精心培養,建立崇尚學術、勇於創新的氛圍和導向,進一步提高我校博士學位論文質量,上海交通大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辦公室特制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辦法。優博論文評選活動每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出博士學位授予數3%左右的論文入選校優博和提名論文,其中校優博論文不超過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