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章隊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10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國家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2012年,全國招收博士研究生6.7萬名,碩士研究生51.7萬名。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還設立了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全國博士生學術會議、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博士生訪學等諸多機制項目來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
然而,博士生培養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目前培養的博士生還是不能夠真正適合國家對人才越來越寬和越來越高的要求。高層次人才需求急迫。與科技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博士生科研和實踐能力訓練程度普遍不足,科技創新能力較弱。
深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博士生招生困難,存在「一流人才去政府,二流人才去國企,三流人才在高校」的現象,因為校園外的誘惑較大,優秀學生出國或者讀完碩士直接就業,不願意讀博從事基礎研究;二是博士生培養困難,獎學金低,激勵機制不健全,缺乏寬鬆自由的研究氛圍,學生的創新熱情不高;三是博士生就業困難,特別是女博士生就業問題更加嚴重。由於我國企業對基礎理論、原始創新重視不夠,對博士畢業生的接納不夠,博士研究生畢業後大多就業於高校和一些科研機構。
針對以上三點,我有如下建議:
首先要拓寬入口,完善激勵機制,從而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從事基礎性和原創性研究。改革博士生招生方式,淡化考試方式,擴大直博生數量,直接從本科生中選拔優秀學生,保障博士生的生源質量。目前我國在讀博士生年齡一般在22歲到28歲之間,是學生的人生角色發生轉變的重要時期,面臨成家立業等壓力。他們要考慮家庭負擔,要解決自立問題。而我國大多數博士生補貼在1200元至1600元之間,與本科生畢業後工作平均月薪3000元至5000元或以上,相差較大。
要留住優秀人才,並讓優秀人才可以安心、靜心、潛心研究,就應大幅提高博士生獎學金或生活費,可以推行提高國家博士生獎學金、學校設優秀學生獎學金等多種形式。另外,根據我國目前的規定,科研項目只允許不到10%的總經費用於博士生勞務費或津貼,這一規定大大限制了博士生待遇的提高,建議提高到50%以上。
其次,博士生畢業之後的出路也需要變得暢通起來,要加強頂層設計、創新機制,保障博士生畢業就業渠道暢通。
通過多年來與國外著名學府和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我發現,國外高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非常密切。國外企業非常重視為人才提供實踐機會的這一社會責任。因此,國內企業與高校的合作可以再多一些、更密切一些。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這種合作,提前考查和培養符合自己需要的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博士生參與到企業的科研項目中,可以切實地鍛鍊自己的創新能力,同時也提升了企業的原始創新能力。就業問題也可以在這一環節得到部分解決。
同時,企業也可以設立博士生創新基金項目,博士生可以申報,減輕了企業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這方面的投入,形成產學研結合的良好互動。學校應該鼓勵學生實習,把學生與社會的對接做好。年輕人是最具有創造力的,如果把他們的能力都釋放出來,對於社會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提升。
除此之外,國家應該規定對博士畢業生的用人制度,包括最低工資待遇、優先安排方式等。像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企業,應該確保接納一定比例人數的博士畢業生,特別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些有能力的大型高新企業。
考慮到現實情況,無論是學生個人或者家庭的經濟條件有限,還是學生自身的創新力和科研能力不足,對於不能完成學業的博士生,應該允許他們轉成碩士畢業生。這也是出口之一的退出機制,不僅博士生需要,本科生、碩士生都應該有。還應該有一個轉學機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興趣和情況考慮轉專業,或者進行學校間的調整。
當入口和出口都暢通後,核心任務便是博士生的培養問題,以及建立和完善創新型的博士生培養模式。博士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導師隊伍、平臺建設、學術交流等多方合力才能做好。導師要把握好學生的研究方向,有能力判斷學生的研究質量,在培養質量方面把好關。導師同時也應為學生提供好的科研環境,比如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現在我國實驗室的條件有所改善,但與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一流高校還有很大差距。國家應該在這些方面予以更多的投入和支持,並且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的基礎研究基地作用。
不久前,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聯合發布了《關於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說明國家也意識到了研究生培養的問題並著手解決。《意見》包括完善研究生教育財政撥款制度,完善研究生獎助政策體系,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費制度等規定,以期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兩會報告中顯示,今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達到4%,這個十幾年來一直難以攻克的目標終於變成現實。然而,發達國家這一數字是6.9%。《意見》有一個積極的相關規定:「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物價變動情況和財力狀況,建立撥款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提高撥款水平。」完成了「4%」這個目標後,教育提速應該如何走,是我們需要繼續思考的問題。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學教授。本報見習記者韓琨整理)
《中國科學報》 (2013-03-21 第7版 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