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安交大:只要你想,就有平臺支持你做
與光觸媒材料的「較勁」之旅,嚴孝清從大一就開始了。那是5年前,看到學校開展創新訓練項目的通知,靦腆的他鼓起勇氣報名,從此走上了「通過光觸媒材料降解有機廢水」的科研之路。
從參加校級、省級、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到擔當組長指導本科生,從參與基金項目、拿到創業大賽一等獎到自主創立科技公司……如今的嚴孝清,面對記者侃侃而談。他說,從西安交通大學「重實踐」的培養氛圍中收穫的不僅是知識和經驗,更重要的還有自信和成長。
在西安交大,像嚴孝清這樣的學生還有很多。剛剛過去的2015年,西安交大學子斬獲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特等獎兩項;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4件作品獲6項大獎;第八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獲獎11項……每年,西安交大投身創新訓練的本科生超過3000人次,佔新生總數的3/4,大批學生從中嶄露頭角,各類競賽獲獎多達67項。
工程教育,必須工讀並用
鐵砧、鐵錘,砧上置中西書籍若干冊,這是西安交大的校徽——「百年交大,工科為優」,圖案所表示的正是「工程教育,必須工讀並用」。西安交大副校長鄭慶華告訴記者,在西安交大,機械、電氣等擁有百年歷史的學科,其本質就是要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難題,這就需要靠紮實的理論知識和一流的實踐動手能力。
事實上,「重實踐」不僅是西安交大建校120周年最鮮明的辦學特色,更是貫穿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深深烙印在底蘊深厚的大學文化中。
走進西安交大,不少交大人對「重實踐」的校史如數家珍。及至今日,西安交大的「重實踐」在全國高校中仍是遙遙領先:1982年,率先實行「社會實踐」,此舉後來由共青團中央推廣至全國;1995年,首倡教學實驗中心,改傳統的「以課程、專業設置實驗室」,為搭建「基於學科群組,及跨學科組建的專業基礎實驗大平臺」;2001年,首提「課外8學分」;2007年,在全國建成第一個「工程坊」,為學生搭建實現「小創造、大發明」的「夢工廠」……
「在交大人看來,『重實踐』既要有紮實基礎,又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有創新思維,勇於探索。」這樣的人才培養觀「牽引」下,西安交大逐步建立起綜合實驗、實踐的「三級平臺體系」:第一層次,校內專業平臺注重基礎,夯實基本技能,培養動手能力;第二層次,學科交叉平臺強調創新,提升專業技能,鍛鍊科研能力;第三層次,校外實踐基地偏重應用,訓練綜合技能,激發創新能力。「這三級平臺各有側重,覆蓋全體學生,是育人質量的堅實保障。」西安交大教務處處長徐忠鋒表示。
小製作,大發明
木偶「唱」秦腔、通過噪聲來發電、實現寵物貓全自動照料的智能系統、三旋轉翼航拍直升機……1.3萬平方米的西安交大工程坊內,處處生發著學子的創意火花。
借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校內實習工廠」和日本金澤工業大學「夢考房」的成功經驗,西安交大融合現代的「工程」與古典的「坊」,為學生提供了這個「小製作、大發明」的實踐創新平臺。
在這裡,學生既可以玩轉機器人和智能車,也可以潛心軟體和設計,還能秀一把木藝和繡工。自創立之初,工程坊就突破了傳統意義的「實驗室」和「實習工廠」模式,以問題導向、興趣驅動吸引學生成為自主實踐的真正主體。
西安交大機械學院大三學生趙一的第一個作品是智能化自動倉儲系統。剛入學時,她就加入了工程坊慧魚創意活動室。「嘗試用那些不起眼的『積木片』實現心中的設計,感覺非常酷。」她說。在工程坊,像慧魚創意活動室這樣的學生自主科技社團有17個。機械設計與加工、電子設計與加工、藝術設計與雕塑3個功能區依次區分,每個區域配置的硬體設備都代表著行業先進水平。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工程坊更像是一個自主選擇的「超市」——沒有內容限制,設備、材料和技術指導等都由工程坊全程提供。只需要發揮想像、然後動手操作、動腦實現,或是自行組建團隊,邀請指導教師,自主管理項目。「老師是我們的技術顧問,而非創意總監。」趙一說。
經過9年探索,這個開放的、學科交叉的公共平臺已吸引近9000人次展開自主實踐,實現了學生自主設計、自主製作和自主管理的運行機制。在2014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評選中,工程坊開創的全新實踐育人模式榮獲全國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