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士論文繁瑣冗長創新不足遭詬病

2020-11-22 東方網

  高校裡流傳著這樣一則笑話:對於「怎麼做紅燒肉」這個問題,本科生的回答是「把豬肉放進鍋裡炒熟即可」;碩士生會把這道菜的主料、配料及製作流程都詳細地列出來;而博士生的答案則是厚厚的一本書,書的第一章赫然寫著:如何養豬。

  這一黑色幽默間接諷刺了當前我國某些博士學位論文的繁瑣冗長和言之無物。

  博士論文是體現博士生教育質量的重要標誌。翻閱近年來一些博士生的學位論文,大部分都是厚厚的一兩百頁甚至更多,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文科院系,在理工科也十分普遍。

  國防科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在一封「致全國高等學校及教授、博士研究生的公開信」中,對此提出質疑:「閱讀一些博士學位論文,感到頁數越來越多,從10年前的一般不超過100頁向200頁邁進。這是不是向國際一流進軍的標誌之一呢?我感到迷惑。」

  越碼越厚的「磚」

  是否有創新是能力問題,寫的夠不夠是態度問題

  周魏華對去年完成的博士畢業論文的厚度依然記憶清晰。

  自論文開題之日起,這個中山大學高分子化學系的學生就每天泡在實驗室裡做實驗、整理數據,花費時間精力無數,最後交稿時,沉甸甸的200多頁甚至超過了很多學術專著的字數。

  導師雖然沒有強行規定,但周魏華和周圍的大部分同學都覺得學位論文「應該越厚越好」,他下意識地認為,論文的厚度代表著自己準備充分與否,甚至關係到個人「治學的態度」。

  多年擔任博士論文的評審,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別敦榮教授也明顯感覺到,博士畢業論文的厚度有增加的趨勢,「現在一般的都在十六七萬字,個別的甚至在25萬字以上。一篇博士學位論文就是一本厚厚的專著。」

  記者選擇了相對靜態的文藝美學專業進行統計,2001~2010年,國家圖書館收藏的該專業博士學位論文,共計44本,論文字數已由最初的平均每篇13萬餘字增加到22.8萬字,其中2010年度最厚的一本達到44.9萬字。

  根據專業性質的不同,各高校、院系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不盡相同。對於論文字數的一般標準是,文科專業不少於10萬字,理科專業3萬字左右,工科專業則不能少於5萬字。

  上海交通大學電氣工程系教授嚴正指導過8屆博士學位論文。他認為,博士學位論文不應該對頁數和字數限制得太死,但是每年一到博士畢業生交學位論文初稿的時間,對於「特別薄的論文」他都會「提高警惕」,看看是不是存在「花的工夫不多,無內容可寫」等問題,「論文太薄總讓人感覺水平不夠、準備不足」。

  學校對論文字數有所要求,導師對較薄的論文心存疑慮,學生對其厚度自不敢怠慢。

  北京科技大學畢業的吳庸(化名)博士說,為了達到學位論文的字數標準,不少人夜以繼日地查閱資料,不間斷地做實驗,再大量引用參考文獻,千方百計地使他們的論文「看起來內容豐富,言之有物」。

  吳博士當年接受過的「真理」就是,「是否有創新是能力問題,寫的夠不夠是態度問題。」

  清華大學金融系博士生胡曉寧剛剛參加完近日舉行的博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會,雖然導師規定其論文中引用的中英文參考文獻有30篇即可,但據她估計,最後出現在論文中的肯定會遠遠超過這個數目,這也就意味著「寫出來的論文肯定薄不了」。

  厚度決定質量?

  頭重腳輕的博士畢業論文最讓人反感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徐堅在科學網博客中介紹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許多學生喜歡把論文的緒論(第一章)寫得很長,洋洋灑灑三四十頁。讀者看了半天,還不知道作者想要幹什麼。

  而讓他感到遺憾的是,「恰恰到了最關鍵的地方『本工作的目的與研究內容』這一部分寫得很不靠譜兒,或者是寫不到點子上。」

  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在讀博士生馮登參加過多次師兄師姐的博士論文答辯,對一些「核心內容不多,很多文字沒有意義,堆砌製作的論文」深為反感,「很多人的博士學位論文『頭重腳輕』,前面引用了很多國內外文獻,可後面自己所做的工作卻不多。」

  「論文的厚度並不能決定其質量。」中山大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博士生導師明確表示,純屬為了達到要求而湊字數,有時還會適得其反。大量引用參考文獻,論文離自己的中心論題反而會越來越遠。

  高伯龍院士翻閱一些大師的名著,更是驚訝地發現:文章一般不長,參考文獻很少,比如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出質能關係式的德文文章共3頁,1篇參考文獻;沃森·克裡克提出DNA雙螺旋結構的英文文章約1頁,「這兩篇文章,被公認為是劃時代的著作。」

  「全國高等學校都要向國際一流進軍。是否應該向他們學習呢?我們的博士學位論文能否壓縮到50頁左右呢?」高伯龍提出疑問。

  別敦榮教授則不贊同簡單地用期刊論文或學術界一些經典論文的篇幅來要求博士學位論文。

  「博士學位論文要有一定的厚度,這是博士學位論文的性質所決定的。」 別敦榮教授認為,博士學位論文不應當只是學術觀點的闡述,還有其他要求,比如,關於博士學位論文選題的論證、關於相關科學文獻的綜述、對研究過程的介紹等,「這都是學位論文所特有的,要完成這些工作任務,就需要有一定的篇幅。」

  但他同樣認為,針對不同學科特點,博士畢業論文的厚度依然需要一個大致的量化標準。

  在博士學位論文的篇幅越來越長的同時,博士生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正廣受詬病。

  多個部委聯合組織的一份針對中國博士生質量的大規模調查顯示,博士生導師認為博士生創新能力「較高」、「一般」和「較低」的比例分別為29.7%、62.7%和7.6%。有專家指出,原始創新不足是我國博士論文與世界一流大學博士論文的最大差距。

  高校開始發出積極信號

  論文要求逐漸由「字數」向「創新點」傾斜

  畢業於武漢大學信息安全專業的王后珍博士還記得當年交學位論文初稿時的情景,與周圍的同學相比,自己的論文顯得有些「寒磣」:很多同學的博士畢業論文大多厚如磚頭,自己只有70餘頁的論文在裝訂時卻連側面上的標題都印不上去。

  與同學交流後才知道,很多同學認為「只有寫厚了,才會覺得踏實」,班裡最厚的一本論文甚至達到200多頁。

  出人意料的是,論文答辯結束時,王后珍薄薄的論文因為思路清晰、有創新點在眾「磚塊」中脫穎而出,「意外地」獲得了為數不多的「優秀」。

  高校裡已經開始發出積極的信號。

  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博士生馮登雖然離畢業還有兩年,但導師已經要求他開始考慮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了,「從論文大綱到最終定稿都要有明確的規劃」。

  面對學位論文的要求,馮登壓力很大,但這份壓力並非來自字數,而是論文核心內容的創新點——導師明確提出:「論文一定要有創新點,有自己的想法,在科研上有所突破才是最重要的。」

  吳庸博士還記得一個當年在校時同學間私下總結的「潛規則」:畢業論文首先就是要把字數湊夠了,評審專家們肯定都得互相給面子,但表面看上去還要說得過去,「再說,一些飛來飛去的『老闆』也不一定有時間認真去讀內容。」

  而現在,他留心觀察發現對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要求正不斷提高,高校對論文的字數要求有所寬鬆,漸漸把重心落實到博士生在讀期間具體的研究內容和其所做的實際工作上來了。

  吳庸說,盲評(學位論文評審的一種制度)的比例加大了,突襲式的抽查更是讓人心驚肉跳,各方對畢業論文創新的追求自然也多起來。

  華中科技大學的馬洪教授說,自己在評閱博士學位論文時,判斷的主要標準一般是「看其研究工作有沒有價值,論文本身所研究的核心內容是不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博士生本身做了多少工作」,而非依據論文的厚薄下定論。

  每年博士生交學位論文初稿時,他常常對還在讀的博士們明確態度:「希望論文能夠精簡一些以減輕博導們的審閱壓力。」

  武大數學系黃崇超教授介紹,在國外,本專業的論文經常要請其他專業的人士來做評價,看看非本專業人士對論文內容能不能做到有大致的了解,以驗證論文的可讀性,「所以說,論文頁數的多少不應該成為博士學位論文的評價標準,論文的厚薄也說明不了什麼。」

  他表示,自己欣賞的還是那種「自己做的東西,論文中有足夠創新點」的論文。

相關焦點

  • ...西南交大畢業生獲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四川在線記者 鄧翔灃11月24日,記者從西南交通大學獲悉,第二屆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優秀博士學位論文頒獎儀式於近日舉行。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7屆博士畢業生易剛獲得第二屆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指導教師為林伯海教授。
  • 誰在吞噬我們的學位論文 碩博士論文遭侵權調查
    本報記者 何春中攝1名……劉美麗是北京一所高校的大學老師。2006年6月,劉美麗在中國農業大學完成了她的博士學位論文。論文共12.5萬字,列印後,再裝訂起來,就是厚厚的一本。她「嘔心瀝血」的博士論文竟出現在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萬方公司)開發的《中國學文論文全文資料庫》裡,而在國家圖書館和許多學校的內部區域網上,該資料庫都能方便地在線瀏覽或下載。劉美麗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她的博士論文承擔了國家「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一些項目,國家對課題組也投入了很多錢。
  • 某高校講師論文嚴重抄襲,被撤銷博士學位,學術之風怎麼了?
    我國高校中的講師,一般都是有著很高的地位,因為他們知識淵博,對於大學生的學習有著很好的引導作用,因此也是受到大學生的敬重。基本上大學的導師都是憑藉著淵博的知識,在某一方面都有著成就,並且在相關的方面發表過論文,這也是他們自己實力的見證。
  • 李圭白院士獎勵基金設立 獎勵博士「創新」
    近日,以中國水業著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李圭白名字命名的「自然與健康基金會李圭白獎勵基金」(下稱「李圭白獎勵基金」)設立籤約儀式在長沙「高校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第四屆第5次會議暨2009年給水排水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相關學校院長(系主任)大會」上隆重舉行
  • 高校理工科論文數據造假導致博士學位被撤銷
    這段對話,是記者在浙江某高校校園BBS「學習交流」版上看到的。對話來源於一個題為「求密立根油滴實驗數據」的帖子,「密立根油滴實驗」是物理學中的重要實驗,可證明電荷的不連續性和測出電子基本電荷的精確數值。這段對話顯示出,我國高校理工科實驗數據編造篡改的現象不僅存在,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比較嚴重。
  • 2019年當代經濟學博士創新項目結果揭曉 每篇論文資助經費10萬元
    > 「當代經濟學博士創新項目」(原中國經濟學優秀博士論文獎)由當代經濟學基金會設立。
  • 北交大教授稱三方面原因致博士創新能力不足—新聞—科學網
    與科技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博士生科研和實踐能力訓練程度普遍不足,科技創新能力較弱。 深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博士生招生困難,存在「一流人才去政府,二流人才去國企,三流人才在高校」的現象,因為校園外的誘惑較大,優秀學生出國或者讀完碩士直接就業,不願意讀博從事基礎研究;二是博士生培養困難,獎學金低,激勵機制不健全,缺乏寬鬆自由的研究氛圍,學生的創新熱情不高;三是博士生就業困難,特別是女博士生就業問題更加嚴重。
  • 博士學位論文創新的十個切入點
    撰寫博士學位論文是培養博士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博士學位論文的創新水平則是評價其質量的主要標準。「創新」,就是對某一領域的「知識發展作出了原創性的貢獻」,「可以是發現了重要的新信息,也可以是完成了一種新的綜合,發展了新理論或新方法,或者把已有方法用於新的研究材料之中」。
  • 千餘碩博士學位論文遭侵權調查:誰吞噬學子心血
    本報記者何春中攝  核心調查  誰在吞噬我們嘔心瀝血的學位論文  ——千餘碩博士學位論文遭侵權事件調查  1名……  劉美麗是北京一所高校的大學老師。  2006年6月,劉美麗在中國農業大學完成了她的博士學位論文。
  • 高校近五年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統計:清華南大位列前二...
    今天大家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國內高校近五年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入選情況把!「TOP大學來了」統計了近五年來國內各高校優秀博士論文入選數量,供大家參考。01清華大學位列榜首「TOP大學來了」小編從統計來看,從2016年~2020年這五年間,清華大學有8篇博士論文入選,位居高校榜首!
  • ...大咖論道‖張紅霞:博士生「三個意識」的養成與博士學位論文創新
    有研究者曾經對我國8所高校「高等教育學」博士點的282篇博士論文進行了分析,所得第一條結論就是選題的創新性是最需要重視的問題。在今天博士生教育規模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怎樣提高博士論文的創新性無疑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基於筆者多年來的研究方法課程教學和科研經歷,就導師如何為博士論文的創新性把關問題進行反思和總結,以資同行批評討論、共同精進。
  • 山西大學48篇學位論文榮獲山西省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
    未來網高校頻道6月8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王小波)日前,山西省學位辦公布了2019年山西省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的評選結果,山西大學20位博士生的學位論文獲評山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8位碩士生的學位論文獲評山西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獲獎篇數均位列省內高校前茅,分別佔到全省優秀論文總數的
  • 博士帶著8篇SCI論文來應聘
    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8篇SCI論文,兩篇EI論文;項目路演現場獲得千萬投資協議……上個周末,在2019年江蘇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高層次人才·創投資本·創新項目「四對接」的活動現場,記者圍觀了一次高水準的人才展示。
  • 燕山大學34篇學位論文獲評2020年河北省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
    近日,河北省教育廳印發了《關於批准2018/2019學年度河北省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的通知》(冀教研[2020]9號)文件,全省共批准10所院校的30篇博士學位論文和26所院校的153篇碩士學位論文為2018/2019學年度河北省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
  • 108篇博士論文233份評閱意見,指出哪些問題?
    很多評閱意見指出論文選題、研究方法或論證分析的學術性、科學性不強;或者直指整篇論文、整個研究的學術性不足;更有評閱意見直接指出,是否具有學術性是博士學位論文區別於「教科書"、「工作報告」、「材料總」或「政策調研報告」的核心標準。基於對論文評閱意見的分析,社會科學博士論文基本的學術性要求主要體現在選題、文獻綜述、研究方法和分析論證四個方面。
  • 翟天臨博士論文曾通過「雙盲審」,多個審查環節為何全部失守?
    翟天臨涉事高校均啟動調查程序教育部回應絕不姑息繼網友曝光演員翟天臨博士期間論文涉嫌抄襲之後,碩士論文也被曝光「查重率」過高,一石激起千層浪。博士研究生,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學術界的精英群體,但其實他們「滿心為科研,一把辛酸淚」。從博士入學到畢業,一路要過過關斬將,入學考試難、專業學習枯燥、文獻開題複雜、科研實踐繁瑣、畢業論文寫作更是難上加難。
  • 博士論文抽查50%,碩士論文抽查20%,研究生「瑟瑟發抖」
    上了大學之後,不論是本科畢業、碩士研究生畢業還是博士研究生畢業都必須得撰寫學位論文,而且為了避免出現大篇幅抄襲的情況,每年還會對論文的重複率有一個明確的要求。雖然查重是一種不錯的手段,但是總的來說只能避免大篇幅抄襲,而不能保證論文質量。
  • 這所大學的22篇博士論文被抽檢,竟然高達30%的論文存在問題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因研究生論文送審後不合格,高校處罰導師,包括停招、影響晉升等》,如下:5月7日,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網站發布《關於公布2019年我校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抽檢結果及處理意見的通知2018-2019學年度博士學位論文共計149篇,按照《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規定的15%左右比例隨機抽檢,送審博士論文22篇,其中法學博士學位論文17篇,其他學科博士學位論文5篇;碩士學位論文共計2288篇,按5%左右比例隨機抽檢,送審碩士學位論文114篇,其中學術型碩士學位論文58篇,專業碩士學位論文56篇。共抽取136篇博士碩士學位論文。
  • 「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高校發表最多的Nature&Science論文?
    由於競爭激烈,所有投稿至這兩大期刊的原創文章中僅有不足8%被接收和發表。 時值首輪「雙一流」收官階段,那麼「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高校發表最多的N&S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呢?
  • 打倒「SCI論文至上」,那以後大學老師靠什麼比本事?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高校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氣,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學科評估、職稱評聘、資源分配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不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