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0.05.05
摘要
基於多年教學和研究經驗,謹就實證研究範式對如何提高博士生的創新性提出「三個意識」觀點:研究意識、批判意識、模型意識。具有研究意識就是要遵守科學研究的共同規範,重視論文的創新,而不是文採和修辭。樹立基於事實和推理的理論觀。要指導博士生以批判的態度對待已經發表的論文中存在的大量的不科學、不規範的現象,不迷信權威,不迷信西方理論;運用國際規範的方法去研究中國現象,並勇於從中抽象出中國理論。讓博士生明白,高層次多因素模型的建立需要整個學術界長期的前赴後繼的努力。不同層次的模型適合於不同的研究問題,不應片面追求高深的統計方法。
關鍵詞
博士生教育;博士論文;實證研究範式;研究方法;學術規範
博士生教育質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科技文化水平的重要標誌。博士論文工作往往是一個人學術生涯的起點,是未來學術發展的基礎,也是養成良好學風的重要階段。有研究者曾經對我國8所高校「高等教育學」博士點的282篇博士論文進行了分析,所得第一條結論就是選題的創新性是最需要重視的問題。在今天博士生教育規模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怎樣提高博士論文的創新性無疑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基於筆者多年來的研究方法課程教學和科研經歷,就導師如何為博士論文的創新性把關問題進行反思和總結,以資同行批評討論、共同精進。鑑於社會科學研究論文的格式和質量標準與其研究範式存在一定聯繫,本研究謹就最常見的實證研究範式進行探討。此外,影響博士生創新性的因素很多,本研究僅針對目前的焦點問題談談如何通過提高博士生的「三個意識」——研究意識、批判意識、模型意識來提高其博士論文的創新性。
一、如何定義博士論文的創新性
有研究者對我國一所著名高校的「博士學位論文評審意見書」等博士論文答辯材料進行分析後發現,論文評閱人對「論文的創新性」的理解和評價標準的把握可謂莫衷一是,因此本研究必須對此概念開宗明義。
博士論文創新是指發現了前人沒有發現的新規律、回答了前人尚未回答的理論問題,或解決了前人尚未解決的實際問題(前者一般適用於PhD研究,後者適用於EdD研究)。「規律」有普遍性和區域性、長久性和暫時性之分;實際問題有大小之分;研究結論的推廣性也有大有小,當然創新就有大小之分。然而,創新性大小的評判是一個複雜問題,難以形成客觀標準,最終裁決權在於學術圈的同行評議制度。
創新還有類型之分,可以分為數據創新、方法創新、理論創新。數據創新是目前最常見的創新類型,例如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擴大樣本、增加研究對象的類型、發現新史料。這些工作如果具有一定的難度,其創新性通常應該得到承認;難度越大,創新性越大。常見的難度較小的數據創新形式是,對前人、西方人的模型或理論,用中國數據進行補充或驗證。其研究結果可以是長篇大論,「理論框架合理,結構嚴謹」,但創新性不大。對於這一點不少學者難以認同,因為我們傳統的「學問」標準強調的是「文字工整、結構清晰、資料詳實」。筆者估計此類論文佔目前實證類博士論文的絕大多數,所謂「低水平重複」。對於解決實際問題的所謂「行動研究」而言,其表現形式是不加修訂地、削足適履地照搬西方理論作為其行動的指導思想或「理論基礎」「理論框架」。其研究結論對於中國問題的解決常常是難以操作、隔靴搔癢,甚至南轅北轍。
方法創新指的是採取新的方法、設計或技術進行研究,他們對傳統研究方法的信度或效度具有實質性的提升。例如皮格馬利翁實驗提出的「雙盲」設計控制了實驗敏感、前測效應等難題;派克(G.R.Pike)等採用結構方程模型統計技術,糾正了前人因使用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方法導致的對變量交互作用的忽視、進而誇大了學校類型對學生收穫的影響。此外,研究視角的創新也可以屬於廣義的方法創新,如超越傳統意義上的歷史研究方法,採取跨越民族和國家疆界的「大歷史」的全球視野進行的跨學科研究。還有一種方法創新是借用其他社會科學分支學科的方法或分析框架應用於自己的學科,如阿斯汀(A. Astin)提出的研究大學生學習經歷的「I-E-O」模型,實際上是來自於「系統論」思想。然而,我們的博士論文或開題報告常常以一種「套話」來說明自己的創新之處:「前人對於X主題的研究主要採取思辨的方法或質性的方法,本研究將採取定量的方法。」實際上哪怕只有一篇正式發表的量化研究的論文,你都必須具體指出它的不足之處:是假設(概念框架)錯了,還是測量工具有問題,還是分析過程有問題。而且你的方法設計要針對它的弱點、基於對它的研究發現的質疑之上。如上所述派克等的研究稱得上量化研究在方法上創新的一個範例。而且,即便果真沒有任何一篇量化研究的論文發表,你的研究也要具體指出前人質性研究的局限性和量化研究的可行性,因為這時需要格外小心考證:該研究問題和研究對象是否適合於定量研究方法?前人只用質性方法是否有它的道理?因為不是所有的教育研究問題都適合於量化研究方法。
理論創新是指發現了前人的理論解釋不了的新現象,或者對老現象提出新的更好的解釋。前者如馬丁·特羅(M. Trow)基於對北美和歐洲高等教育發展與其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的考察,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以及約翰·比格斯(J. Biggs)基於前人對亞洲學生學習行為的諸多研究發現首次提出「中國學習者悖論」概念。從普遍性上看,「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大於「中國學習者悖論」,因此學術地位更高。而且,「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是新發現,中國學習者悖論只是對前人研究發現提出新解釋。後者的例子還有伯頓·克拉克(B. Clark)提出的「政府-大學-社會」的三角關係理論,前人對此三個要素的國別研究已經很多,但克拉克將世界各國各不相同的高等教育體制納入了統一的理論模型,加深了人們對高等教育體制本質的認識。
二、培養博士生的「研究意識」
從常識來看,到了博士階段似乎應該對「研究」一詞的涵義了如指掌,但其實不然,尤其對於那些來自普通教育學和傳統文科等專業的學生更是如此。
第一,要讓學生明白,社會科學也是科學;教育研究是社會科學的一個研究領域,遵守共同的科學研究規範:「以事實為根據、可重複、可積累、可證偽」。以事實為根據、可重複驗證兩條無需贅言。至於可積累和可證偽則需要特別加以重視。所謂可積累是指一項科學研究必須基於前人的研究,也必須能夠為後人研究提供基礎。
積累的機制是什麼?發表論文相互交流;同行評議互相監督。這個機制在論文工作中集中體現在文獻綜述環節,其目的是保證既不重複前人的勞動、又要找到可行的創新之點。實際上這也是選題成功與否的決定性環節,因為選題不是找一個前人研究過的題目重複驗證一遍,也不是找一個前人沒有研究過的暫時難以研究的題目。因此說,文獻綜述就是要摸到牛頓所言的「巨人的肩膀」,然後你才能站上去,看得更遠。要讓學生認識到科學事業的積累性必然呼籲選題的前沿性;沒有積累性也就無所謂前沿性;另一方面,不是任意一個前人沒有研究過的問題,都是值得研究和可以研究的問題。如博士生專業認同研究、博士生課堂參與研究,都不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因為他們悖離了學界的基本研究積累:博士生不應該有專業認同問題,如果有也只能從招生制度上找原因;博士生是研究者,其主要活動是研究而不是課堂學習。正是為了避免這種偽命題的出現,導師往往要求學生在文獻綜述完成後能夠形成一個與研究問題對應的概念框架或理論框架以劃定研究的相關概念範圍,對此上文所述的派克等論文是很好的範例。
所謂可證偽是指科學研究結論總是以可反駁的命題形式呈現,並經得起對立派同行的反駁。不可反駁的命題形式例子有:「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而它的可證偽的命題形式是:「現階段素質教育重點就是要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或體育鍛鍊能力)。」前者實際上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哲學命題,後者是有時空條件邊界的科學命題;前者是無須討論的一種斷言,後者是歡迎公開爭論的一個科學假說。
第二,要確立「學術論文是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信念。英文中研究一詞research,不同於學習learn,也不同於鑽研study。創新是research的本意、靈魂;沒有創新就不是研究;沒有創新的論文只是讀書筆記或學習隨筆——要麼是前人的東西,要麼是個人觀點。博士生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所謂「謀篇布局、篇章結構、立意高遠」上。導師要明確反對將功夫花在那些措辭優美、修辭生動但語義含糊的排比句上,應關注的是表達的準確性、論證的嚴謹性和結論的創新性。博士生應該有準確用詞的意識,例如區分「綜合與概括」「概括與歸納」「總結與結論」「結果與討論」「結果與結論」「討論與結論」「觀點與推論」「事實與觀點」「發現與發明」的差別。顯然,這些問題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問題,因此導師要與學生一起討論對科學研究產生誤解的文化根源,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要向學生闡釋讀書報告、工作總結、文獻綜述和研究論文四類文體的差別。當然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結合研究過程和針對具體文本的師生交流和討論才能真正奏效。
第三,要正確認識「理論」。常常有同學誤解,與實證研究不同,「理論研究」可以閉門造車。在科學研究話語體系內,「理論」是基於系統化的實證研究提出的對現象的一種解釋;理論不同於純粹的個人觀點或集體信念。正因為如此,理論是可以修訂的、可以超越的。上文提到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政府-大學-社會」理論、「中國學習者悖論」等都是基於前人和自己大量的實證研究基礎上提出的,它不同於哲學思辨(範式)論文中的觀念和主張,如「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或價值探尋,如「教育究竟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還是以社會需求為中心」。只有認識到這一點,學生才有創新理論的意識和勇氣。
三、培養博士生的「批判意識」
在正確掌握了研究的概念和規範基礎上,樹立起研究意識後,批判意識往往是水到渠成、接踵而至的。關於批判意識有下列幾個要點。
第一,不迷信權威。要向學生指出並分析我國已經發表的論文存在大量的不科學、不規範的現象。這是我們後發國家的必經之路。因此,要讓學生明白:鑑於教育學科的應用性特點,老前輩們積幾十年的實踐經驗——這是一種隱性的實證研究成果——往往可以出口成章,甚至可以一語中的,但他們的研究結果呈現方式常常不規範,缺乏方法意識,對國際規範置之不理甚至不屑一顧。要告誡學生,老前輩們有時是靠聲譽而不是科學事實來說話的,而年輕人沒有這個資本,必須靠事實、方法、邏輯、規範立身。掌握科學方法的優勢在於可以實現年輕出道,擺脫資歷的羈絆,所以科學共同體的規則是不分長幼尊卑,公平競爭。
第二,不迷信書本。書是人寫的,一個人的能力和認知都是有局限性的,更何況近年出書太容易。因此,我建議學生以閱讀重要期刊論文為主而不是專著。當然,閱讀期刊也要帶著批判性的態度,要挑刺、要質疑:重點審查其數據的可靠性、推理的嚴謹性、所得結論的普遍性,以及對前人研究的了解程度。閱讀期刊而不是專著還有一個優勢是,前者往往比後者的成果更新鮮、更代表學科前沿。
第三,不迷信西方理論。我們的學生對「理論」二字有一種神秘感和畏懼感,導師要打破這種幼稚的觀念和不良心理。如前所述,「理論」無非是用簡明扼要的語言將現象或客觀規律清晰地表達出來,如果借用耳熟能詳的生動的「隱喻」去表達更有利於傳播和交流。如上文提到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中國學習者悖論」、皮格馬利翁實驗證明了的「期望理論」,還有經濟學的「短板理論」或「木桶理論」。要鼓勵學生勇於基於自己的研究發現進行提煉、抽象,創造新理論。這就是運用國際規範的方法去研究中國現象、發展中國理論,也就是所謂爭取中國社會科學的話語權。當然,這一步往往需要導師的共同討論和參與其中。
批判意識在論文中的另一個重要表現之處,是往往被忽視的研究發現之後的「討論」一章。這一章學生們往往感到困難,不知道寫什麼,不知道與前一章「研究結果」和後一章「研究結論」有什麼差別。簡單來講,這是自我批判的一章,是對假想的、潛在的論敵可能提出的一切質疑包括數據的可靠性、推理的邏輯性、與前人發現的矛盾等而進行的系統化的論證,由此也對研究的局限性進行了交代。顯然這一章是最哲學、最思辨的一章,是概括、抽象出新理論的一章。
四、培養博士生的「模型意識」
20世紀後期的科學界已經從探求兩因素的因果律的認知層次,上升到探求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模型構建層次。具體到社會科學和教育實證研究領域,不妨暫且將學術界對一個主題或研究領域的認識程度分為四個層次:質性的、相關分析的、中介/調節模型的、全模型的。通常對於一個前人沒有或極少做過的研究問題,往往先從質性研究或描述性研究開始。這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第二個層次是經過質性的探索,學界已經有相當的積累,對相關概念或變量的認識已經達到可以操作化定義和測量的程度,這時可以進行初步的量化研究,常用的統計手段是兩變量平均數差異檢驗、相關關係分析和回歸分析。第三個層次是對前人的變量關係進一步深化、細化,找到中介變量和調節變量,也叫「中介模型」「調節模型」。第四個層次是,經過多代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對大多數的相關變量都分別進行了第二層次和第三層次的研究,而且不同研究者之間能夠達成較為一致的認識,這時便有條件建立起包含所有重要自變量的多元回歸模型或結構方程模型,這叫「全模型」(Full Model)或飽和模型(Saturated Model)——第四個層次。
目前量化的博士論文大多處於第二階段的層次,難以進入第三層次,原因是適合於中國問題的變量的認識水平還很有限,因此尚處於本土化的測量工具開發階段。一些使用了結構方程模型方法的研究大多是急功近利的成果——要麼是模型的解釋率低,要麼勉強通過顯著性檢驗。對於這個問題必須要讓博士生明白兩點。第一,四個層次的發展需要整個學術界的長期的前赴後繼的努力,正如派克獲得的大學生學習參與全模型是西方世界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積累,不是一個人、一代人的工作。第二,四個研究層次代表的是學術圈的認知過程,並不代表學者個體的學術水平或研究水平。不同的認識層次對應於不同的研究問題,不同的研究問題適合使用不同層次的模型,不應片面追求高層次的統計方法。當然,模型不僅有上述的統計模型,還有質性研究等所對應的理論模型等,限於篇幅不做專門討論。
近年來我們可喜地看到實證研究方法已經受到空前的重視,大量的學位論文採取量化的問卷調查方法,而且不少研究生積極進取、爭先恐後學習高級統計方法和相關軟體。然而,目前不少統計模型是偽模型。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先以一通俗易懂的假想課題為例。假設我們要研究「室內氣溫的影響因素」,可能因素有如下幾條,按照回歸係數從大到小排序是:空調的溫度、室外的氣溫、開門的次數、窗戶的多少。學術界已經對前三個因素有比較系統的認識,但窗戶多少沒有太多人關心,而眼下節約能源是個大問題,所以要專門對窗戶進行研究。這時,不能簡單地將窗戶的面積、材料、形狀、安裝高度與室內溫度進行相關分析了,因為結果肯定仍然是影響很小,而是應該探討面積、材料、形狀、高度的散熱效率。也就是說研究問題徹底變了。再舉個高等教育學的例子,我們想要研究大學排名位置的影響因素。影響因素很多,其中包括學生的學習參與情況。但是根據「中國學習者悖論」來看,學習參與的回歸係數一定很小。但如果我們認為學生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必須研究,這時就不能僅僅將參與概念細化,還將排名作為因變量,而是提出完全不同的研究問題,正如今天廣泛應用的如上所述的I-E-O模型所反映的內容。
對於處理定量研究的層次與研究問題的關係這一點,抓住研究設計環節是導師指導的關鍵。讓學生明白不可任意找兩個變量進行相關研究;也不可任意找個中介變量進行初級模型建構;要做如上所述的系統化的文獻綜述,找出可行的創新點。當然,這裡還涉及對概率統計學是否真正掌握的問題:回歸係數或路徑係數很低,即使有三個星號的顯著性也是影響很小的因素。對此問題可以參見著名大學生學習研究專家喬治·庫及其同事的一項大樣本調查研究論文。
最後,基於上述討論,筆者建議必須從頂層設計上重視博士學位論文的科學性和創新性,規範評審標準。博士學位論文的質量核心在於創新,而不是文採、修辭、排比句。目前的論文查重製度實際上對促進創新毫無意義,有時卻擾亂了正常的工作秩序。筆者曾經作為評審人了解到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教育學院博士論文評審表的內容,在此列作參考:通過原創性的實證研究或其他高深的學術探究方法,創造和闡明新知識,拓展學科前沿,並達到滿足同行評審的質量和具有公開發表的價值;系統化地、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學科前沿理論或專業實踐知識;具有將研究課題概念化的能力,具有進行研究設計和實施研究計劃的能力,從而在學科前沿產生新的知識、新的應用或理解,並能夠根據不可預見的情況調整研究設計;採用合適的研究方法並對其技術有詳細的了解和把握。可以看出,我們的評審標準至少在評價創新性的可操作性上存在較大差距。
作者
張紅霞,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江蘇南京 210093
原文刊載於《中國高教研究》2020年第5期第29-33頁
往期乾貨 重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