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畢業生正在參加上海交通大學2017年研究生畢業典禮
東方網記者劉曉晶3月26日報導:今天,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的2017年研究生畢業典禮上,該校首批14篇校級優秀博士生論文獲得者及導師獲得表彰。
據了解,為了激勵博士研究生專注於高水平、創新型科學研究,鼓勵導師對博士研究生的指導和培養,建立崇尚學術、勇於創新的氛圍和導向,進一步提高博士學位論文質量,上海交通大學於2016年底首次開展校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活動。上海交通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遵循「科學公正、注重創新、質量優先、寧缺毋濫」的原則,每年評選一次,每次入選的論文不超過15篇。
本次校優博論文指導老師,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顏德嶽認為,開展校內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對於提高博士生科研水平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他表示,博士學位論文質量是檢閱博士生教育成果的重要標誌之一,評選優博論文既是對高質量博士生研究成果的肯定,也是對導師加強博士生指導和培養的鼓勵。
顏德嶽院士指導的學生,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16屆博士畢業生黃平的論文《基於兩親性藥-藥綴合物的納米抗腫瘤藥物》,入選此次校優博論文。其研究首次提出了兩親性藥-藥綴合物(Amphiphilicdrug-drugconjugate,ADDC)的新概念,並通過自組裝構建了一類用於癌症治療的新型藥物自輸送系統,為解決納米藥物研究領域的關鍵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該論文在化學領域頂級期刊J.Am.Chem.Soc.發表,同時還被《Nature》旗下著名評論期刊《SciBX》列為癌症治療領域一周中最為重要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專題亮點報導。黃平的研究成果發表後引起了國內外科學家的廣泛關注,目前該論文他引108次,並被選入(WebofScience)ESI高被引論文。
本次校優博論文作者,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2017屆博士畢業生鄭旭表示,開展校優博學位論文的評選,不僅是對入選學生潛心科研的肯定,也將對在讀博士生起到有效激勵作用。自2011年9月5日收到導師「歡迎加入課題組」的簡訊,到2016年9月6日通過博士學位論文正式答辯,鄭旭度過了無數個輾轉難眠的夜晚,既有對實驗失敗的反思,也有為研究進展的期待。
這次能夠入選首批校優秀博士學位論文,鄭旭認為最重要的是得到了導師——上海交通大學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所長、教育部太陽能發電及製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如竹教授的悉心指導。
「王老師十分關心學生的科研進展,每一兩周就進行一次討論會。記得一次組會上我提及無從下手金屬基類沸石分子篩的塗層技術,不曾想王老師記掛在心,並幫我找到相關文獻進行指導,我也因此攻破了這個壁壘。王老師還悉心指導學生的科研論文,我的第一篇英文論文,大到數據圖表,小到文字標點,他都認真閱讀,任何細節都不放過。」鄭旭表示,在王老師的指導和支持下,她還多次獲得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機會,和全球同行切磋交流,培養國際化視野,了解國際前沿技術。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兼校學位辦公室主任王亞光告訴記者,希望通過優博論文評選,建立崇尚學術、勇於創新的氛圍和導向,激勵博士生潛心從事原創性的科學研究,鼓勵導師對博士生的悉心指導和精心培育,進一步提高學校博士學位論文質量,增強學校博士畢業生的國際競爭力。「獲獎論文應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或較好的應用前景,取得的成果應達到國內同類學科領先水平或國際先進水平。」王亞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