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首批文科博導和博士生名單公開!你認識哪些大牛?
來源:群學書院
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了首批博士生指導教師名單,共計1196人。他們是自19世紀末西方教育制度引進中國以來,中國大陸歷史上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首批博導的遴選程序極其嚴格,列名者堪稱一時之選,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十年浩劫之後中國學術界最高水準。
時至今日,中國獲得博士學位者已逾50萬人,導師亦數以萬計。然而是否已經可以自信地說,我們已經全面超越了那一代的前輩?特別整理中國首批博士生導師中文科學者全名單,這些教授多已經故去,哲人其萎,唯願後世繼之。
>>>>
北京大學(23名)
中國哲學史:張岱年教授
現代外國哲學:洪謙教授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黃枬森副教授
美學、英語語言文學:朱光潛教授
邏輯學:王憲鈞教授
外國經濟思想史:陳岱孫教授
中國經濟史:陳振漢教授
法學理論:陳守一教授
國際經濟法:芮沐教授
國際法:王鐵崖教授
中國現代文學:王瑤教授
中國古代文學:吳組緗教授
中國古典文獻學:周祖謨教授
現代漢語:朱德熙教授
漢語史:王力教授
英語語言文學:李賦寧教授、楊周翰教授
德語語言文學:楊業治教授
印地語語言文學:季羨林教授
考古學:宿白教授
中國古代史:鄧廣銘教授、周一良教授
歷史地理學與地理學史:侯仁之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9名)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肖前教授
中國哲學史:石峻教授
政治經濟學:宋濤教授
世界經濟:吳大琨教授
貨幣銀行學:黃達教授
統計學:戴世光教授
中共黨史:胡華教授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高放副教授
中國古代史:戴逸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10名)
世界經濟:陶大鏞教授
教育基本理論:王煥勳教授
中國教育史:毛禮銳教授、陳景磐教授
發展心理學:朱智賢教授
中國現代文學:李何林教授
中國民間文學:鍾敬文教授
漢語文字學:陸宗達教授
史學史:白壽彝教授
中國古代史:何茲全教授
北京外國語學院(2名)
英語語言文學:王佐良教授、許國璋教授
中央音樂學院(1名)
音樂學(中國音樂史):廖輔叔教授
南開大學(5名)
中國經濟史:傅築夫教授
世界經濟:滕維藻教授
侗傣語族語言文學: 邢公畹教授
中國古代史:鄭天挺教授
世界地區史、國別史:吳廷璆教授
吉林大學(3名)
政治經濟學:關夢覺教授
考古學:於省吾教授
中國古代史:金景芳教授
東北師範大學(2名)
中國古代文學:楊公驥教授
世界古代史:林志純教授
復旦大學(9名)
外國哲學史:全增嘏教授
政治經濟學:蔣學模教授
中國古代文學:趙景深教授
中國各體文學:朱東潤教授
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教授
漢語史:張世祿教授
中國古代史:楊寬教授
世界古代史:周谷城教授
歷史地理:譚其驤教授
華東師範大學(6名)
中國哲學史:馮契教授
世界經濟:陳彪如教授
教育基本理論:劉佛年教授
發展心理學:左任俠教授
中國古代文學:徐震堮教授
史學史、中國古代史:吳澤教授
南京大學(7名)
中國古代文學:程千帆教授
英語語言文學:陳嘉教授、範存忠教授
法語語言文學:何如教授
中國古代史:韓儒林教授
世界地區史、國別史:蔣孟引教授
專門史:王繩祖教授
南京師範學院(1名)
中國古代文學:唐圭璋教授
揚州師範學院(1名)
中國古代文學:任中敏教授
江蘇師範學院(1名)
中國古代文學:錢仲聯教授
廈門大學(1名)
中國古代史、專門史:傅家麟教授
山東大學(2名)
中國古代文學:肖滌非教授
中國古代史:王仲犖教授
武漢大學(6名)
現代外國哲學:江天驥教授
世界經濟:吳紀先教授
國際法:韓德培教授
漢語史:黃焯教授
中國古代史:唐長孺教授
世界近現代史:吳於廑教授
華中師範學院(2名)
中國近現代史:章開沅教授
歷史文獻學:張舜徽教授
中山大學(5名)
中國各體文學:王起教授
漢語文字學 :容庚教授、商承祚教授
英語語言文學:戴錙齡教授
文化人類學:梁釗韜教授
四川大學(3名)
中國文學批評史:楊明照教授
考古學:徐中舒教授
中國古代史:徐中舒教授、繆鉞教授
雲南大學(1名)
中國民族史:方國瑜教授
陝西師範大學(1名)
歷史地理學:史念海教授
西北師範學院(1名)
教學論:李秉德教授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2名)
人類學:吳汝康研究員、裴文中研究員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1名)
心理學:潘菽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29名)
中國哲學史:任繼愈教授
外國哲學史:王玖興研究員、賀麟研究員
邏輯學:沈有鼎研究員、周禮全副研究員
美學:李澤厚研究員
宗教學:王明研究員、馬學良教授
政治經濟學:于光遠研究員、許滌新研究員
中國經濟思想史:巫寶三研究員
中國經濟史:嚴中平研究員
工業經濟:馬洪研究員
農業經濟:詹武教授
商業經濟:劉明夫研究員
基本建設經濟:薛葆鼎教授
中國現代文學:唐弢研究員
中國古代文學:吳世昌研究員、餘冠英研究員
語言學:傅懋勣研究員
現代漢語:呂叔湘研究員、李榮研究員
英語語言文學:卞之琳研究員
法語語言文學:羅大岡研究員
德語語言文學:馮至研究員
史學史:尹達研究員
考古學:夏鼐研究員
中國近現代史:李新研究員、黎澍研究員
中國藝術研究所(3名)
戲曲歷史及理論:張庚研究員
美術歷史及理論:王朝聞研究員
中國音樂史:楊蔭瀏研究員
新中國(文科)各學科首位博士學位獲得者名錄
1983年5月27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博士學位授予大會,共授予18人博士學位。這中國大陸歷史上第一次頒發博士學位。圖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與首批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及他們的導師合影。
編者前言
中國大陸(文科)部分學科第一位博士學位獲得者名單,他們堪稱各學科名副其實的「開山大師兄」。其中不少人日後成為卓有影響的學術大家。以下名單,按照當時的學位委員會學科目錄整理。信息依次為:研究方向、博士學位獲得者、博士學位論文標題、獲得學位時間、學校與指導教師。同一學科門類按照獲得博士學位時間排序。
文學博士學位
中國古代文學
莫礪鋒:《江西詩派研究》
1984.11、南京大學、程千帆
中國現代文學
王富仁:《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
1984.11、北京師範大學、李何林
美術理論
鄧福星:《原始藝術研究》
1985.11、中國藝術研究院、王朝聞
語言學
宋正純:《論圖佤人的雙重語言制》
1986.12、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傅懋勣
漢語史
丁忱:《〈爾雅〉、〈毛傳〉異同考》
1985.5、武漢大學、黃焯
戲曲史
孟繁樹:《梆子腔源流研究》
1986.5、中國藝術研究院、張庚
印度語言文學
王邦維:《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與研究》
1987.7、北京大學、季羨林
漢語言文學
石定果:《〈說文解字〉會意字結構》
1987.7、北京師範大學、陸宗達
古文字學(西夏文)
馬忠建:《西夏語語法若干問題之研究》
1987.12、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王靜如
中國文學批評史
曹順慶:《中西比較詩學》
1987.11、四川大學、楊明照
戲劇歷史及理論
胡星亮:《中國現代喜劇流派論》
1987.12、南京大學、陳白塵
文藝學
羅鋼:《歷史匯流中的決擇——中國現代文藝思想與西方文藝理論》
1988.1、北京師範大學、黃藥眠
中國古典文獻學
張玉金:《甲骨卜辭語法研究兩篇》
1988.7、北京大學、裘錫圭
現代漢語
陳小荷:《豐城贛方言語法研究》
1989.8、北京大學、朱德熙
中國民間文學
陶思炎:《中國魚文化的功能及演進》
1990.1、北京師範大學、張紫晨
俄語語言文學
李勤:《俄語主從複合句及其分類》
1988.6、上海外國語學院、胡孟浩
英語語言文學
區鉷:《加裡·史奈德與中國文化》
1988.7、中山大學、戴鎦齡
藏緬語族語言文學
納日碧力戈:《關于姓名的語言辨析研究》
1989.9、中央民族學院、馬學良
歷史學博士學位
歷史地理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
葛劍雄:《西漢人口地理》
1983.10、復旦大學、譚其驤
考古學
湯餘惠 :《戰國文字形體研究》
1985.3、吉林大學、於省吾
中國古代史
李伯重: 《明清江南工農業生產六論》
1985.5、廈門大學、傅家麟
中國民族史
林超民:《安西北庭都護府與唐代西部邊疆》
1985.6、雲南大學、方國瑜
史學理論
盛邦和:《黃遵憲史學研究》
1985.7、華東師範大學、吳澤
世界地區、國別史
錢乘旦:《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工人激進主義》
1986.3、南京大學、蔣孟引
歷史文獻學
張三夕::《批判史學的批判—劉知幾及其〈史通〉研究》
1986.5、華中師範大學、張舜徽
文化人類學
格勒:《論古代藏族與國內外各民族的歷史文化關係》
1986.7、中山大學、梁釗韜
世界上古中古史
郝際陶:《〈雅典政制〉與〈周官〉》
1986.7、東北師範大學、林志純
專門史
李金明:《明代官方對海外貿易的控制》
1987.6、廈門大學、韓振華
世界近現代史
馬勝利:《饒勒斯的社會主義活動和思想》
1987.7、北京大學、張芝聯
中國近現代史
馬敏:《過渡特徵與中國早期資產階級的構成》
桑兵:《學生與近代中國》
1988.4、華中師範大學、章開沅
中國地方史
沈松平:《晚清江浙士紳社會價值趨向研究》
1997.12、四川聯合大學、隗瀛濤
哲學博士學位
中國哲學史
陳來:《朱熹哲學體系及其形成和發展》
1985.7、北京大學、張岱年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
王東:《探索辯證科學體系的「列寧計劃」》
1985.7、北京大學、黃楠森
外國哲學史
陳奎德:《懷德海哲學的轉折和價值論》
1985.12、復旦大學、全增嘏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李德順:《價值·真理·自由——價值引論》
1987.1、中國人民大學、肖前
邏輯學
巫壽康:《因明正理門論的研究》
1987.12、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沈有鼎
美學
趙士林:《心學與美學》
1988.7、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李澤厚
宗教學
金正耀:《道教與科學》
1988.7、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任繼愈
現代外國哲學
王小光:《科學實在論及其問題》
1988.6、武漢大學、江天驥
自然辯證法
張國祚:《分界論關於評價的思維軌跡探蹤》
1988.7、吉林大學、舒煒光
倫理學
焦國成:《中國古代人際關係論》
1989.1、中國人民大學、羅國傑
法學博士學位
國際法
梅小侃:《國際組織成員資格論》
1986.7、北京大學、王鐵崖
中國法制史
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
1987.7、中國政法大學、張晉藩
憲法
陳雲生: 《憲法監督的理論與實踐》
1987.12、中國政法大學、張友漁
刑法
趙秉志:《犯罪主體論》
1988.5、中國人民大學、高銘暄
新聞學
童兵:《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奠基人—馬克思恩格斯新聞思想研究》
1988.5、中國人民大學、甘惜分
民族學
莊孔韶:《教育人類學》
1988.6、中央民族學院、林耀華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
劉書林:《麥克唐納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1988.5、中國人民大學、高放
科學社會主義
宗錦福:《馬爾庫塞社會主義思想研究》
1988.4、華中師範大學、高原
中共黨史
牛軍:《從赫爾利到馬歇爾——美國調處國共矛盾始末》
1988.7、中國人民大學、胡華
社會學
沈關寶:《蘇南鄉村的工業與社會》
1988.7、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費孝通
政治學
俞可平:《當代中國政治的分析框架》
1988.7、北京大學、趙寶煦
人口學
曲海波:《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原因及其影響》
1989.1、中國人民大學、鄔滄萍
法理學
鄭永流:《農村變革中法律的地位及發展道路》
1989、北京大學、陳守一
民法學
王利明:《國家所有權研究》
1990、中國人民大學、佟柔
訴訟法學
卞建林:《刑事起訴制度比較研究》
1991、中國政法大學、陳光中
經濟法學
時建中:《可轉換公司債法論》
1998、中國政法大學、徐傑
軍事法學
曾志平:《論軍事權》
2006、中國政法大學、周健
經濟學博士學位
會計學
林志軍:《基本會計觀念、基本會計原則和會計準則》
1986.1、廈門大學、葛家澍
財政學
劉桂蘇:《國民經濟有序結構的優化設計》
1986.5、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許毅
世界經濟
高鐵生:《蘇南匈中四國市場理論比較研究》
1986.12、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錢俊瑞、陳翰笙
政治經濟學
魏傑:《社會主義宏觀經濟控制的靜態考察與動態分析》
1988.5、中國人民大學、衛興華
統計學
袁衛:《辯證唯物主義是應用統計科學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1988.5、中國人民大學、戴世光
中國經濟思想史
孔涇源:《手工業與中國經濟變遷》
1988.7、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彭澤益
外國經濟思想史
樊綱:《馬克思、瓦爾拉斯和凱恩斯現代三個主要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比較與綜合》
1988.7、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朱紹文
當代西方經濟學
左大培:《德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理論與方法研究》
1987.7、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朱紹文
工業經濟
陳淮:《工業部門結構的理論導引》
1988.7、中國人民大學、塞風
基本建設經濟
於之翰:《環境經濟問題探索》
1988.7、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薛葆鼎
企業管理
陳佳貴:《社會主義企業論》
1988.7、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蔣一葦
教育學博士學位
發展心理學
林崇德:《小學兒童在運算中思維品質發展與培養》
1984.4、北京師範大學、朱智賢
工業心理學
王重鳴:《計算機應用特徵和決策策略》
1987.4、杭州大學、陳立
中國教育史
俞啟定:《獨尊儒術與漢代教育》
1987.7、北京師範大學、毛禮銳
教學論
張武升:《小學歷史教學教育因素培養與評價研究》
1988.6、西南師範大學、張敷榮
教育心理學
莫雷:《中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結構的研究》
1988.7、華南師範大學、阮鏡清
普通心理學
許祖慰:《二級評分測驗的項目及壓模型在三級測驗中的應用》
1988.10、華東師範大學、胡寄南
教育基本理論
毛祖桓:《從方法論看教育學的發展》
1988.12、北京師範大學、王煥勳
比較教育學
王英傑:《論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戰略》
1988.12、北京師範大學、顧明遠
延伸閱讀
共和國培養的首批博士如今都去哪兒了?
來源:共識網
「是歷史把我們推到了這個特殊的位置,我們也承擔了歷史賦予的重任。」博士學位證書為001號的馬中騏說,1983年之後,18個人各奔東西,再也沒有聚過,但每個人都默默記住了責任,那就是要做出成績,不辜負「首批博士」之桂冠。
1980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1983年5月,首批18名博士從幾千名學子中脫穎而出,登上人民大會堂主席臺領取博士學位證書。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接見了與會的博士(工學博士馮玉琳當時因在美國訪問,沒有參加此次大會)。而如今,國產博士已經超過50W。這十八名博士,隨便拎出一個,簡歷上的東西都值得我們一生去努力。
18位博士均已過花甲之年,最年輕的64歲,年長的74歲,有的已是白髮蒼蒼了。他們是:馬中騏、謝惠民、黃朝商、徐功巧、徐文耀、白志東、趙林城、李尚志、範洪義、單墫、蘇淳、洪家興、李紹寬、張蔭南、馮玉琳、童裕孫、王建磐、於秀源(註:按姓氏比劃排位)。其中,徐功巧是中國授予的第一位生物學博士及第一位女博士。
「是歷史把我們推到了這個特殊的位置,我們也承擔了歷史賦予的重任。」博士學位證書為001號的馬中騏說,1983年之後,18個人各奔東西,再也沒有聚過,但每個人都默默記住了責任,那就是要做出成績,不辜負「首批博士」之桂冠。
馬中騏博士1940年3月生於上海市,浙江杭州(臨平)人。1951年-1956年在上海市市東中學學習,1956年-1961年在蘭州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專業學習,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 1964年-1967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畢業後回蘭州大學工作。1978年-1981年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第二次讀研究生,畢業後留所工作至今。兩次研究生均師從胡寧院士。1982年3月4日獲得理學博士學位。1988年晉升為研究員。1991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博士導師。2005年退休。
馬中騏博士長期以來一直從事理論物理研究,重點在群論方法及其物理應用方面進行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已發表研究論文190餘篇。重要的科研成果有量子N體系統轉動自由度的分離、Levinson定理的證明與推廣、量子群的研究等。曾六次獲諾貝爾獎提名的美國蘇達相(G. Sudarshan)教授等人在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一本量子力學教科書中曾用專門章節( 8.5節)引用和介紹了馬中騏證明Levinson定理的方法。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曾評價馬中騏的研究成果是能留得下來的工作。近一年來馬中騏正和楊振寧教授合作,從事冷原子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獲得若干可喜的成果。
馬中騏博士曾獲得過四次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或教學成果二等獎(教材)和2004-2005年度的王淦昌獎,即1986年的「關於代的問題的大統一理論研究」、1987年的「無色磁單極和雙子解及其與費米子的相互作用」、1988年的「推廣的Levinson定理」和1996年的教材獎「群論及其在物理中的應用」。出版的專著有:《群論及其在物理中的應用》、《楊-巴克斯特方程和量子包絡代數》、《Yang-Baxter equation and quantum enveloping algebras》、《物理學中的群論》、《群論習題精解》後兩本書經修改後用英文由新加坡World Scientific出版。曾出訪過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Syracuse大學、Virginia理工大學、英國Rutherford實驗室、義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愛爾蘭Dublin高等研究中心等。
謝惠民教授1939 年12 月生, 江蘇省常州市人. 1957 年畢業於上海市育才中學,1962 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 1962-1973 年在復旦大學數學系任助教, 1973-1978年在無錫市江寧機械廠任情報員和計算機管理員. 1978 年考取中科院數學所的研究生, 師從著名數學家關肇直先生學習控制論, 1981 年11 月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和中科院系統科學研究所並留所工作, 1982 年5 月獲得博士學位.1983年9 月至今在蘇州大學數學系工作, 1987-1991 年任數學系系主任, 1992 年晉升為教授, 1993 年成為博士生導師. 曾到美國、香港和臺灣作學術訪問.
在復旦大學工作期間, 他在金福臨和李訓經兩位先生的指導下學習穩定性理論和最優控制理論. 文化革命前在復旦學報和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上發表論文5 篇, 其中一篇論文推翻了龐特裡亞金等人的經典著作《最佳過程的數學理論》中關於帶有參數的最佳控制問題一節的主要結果. 文革期間在工廠編譯了快速傅立葉變換的論文集, 並將數值積分算法用於超聲流量計的設計. 1980 年後從事控制論、非線性振動、動力系統的語法複雜性、生物信息學等方面的研究, 參加了國家"八五"和"九五"攀登項目"非線性科學"和國家973 項目"非線性科學中的若干前沿問題"的研究工作, 是"符號序列的複雜性分析"課題組的組長. 他在隱馬爾可夫模型方面的三次報告對於從水稻的DNA 序列中尋找基因的軟體編制提供了數學上的幫助. 他在以上所提到的領域中共發表論文60 餘篇, 出版專著3 本: (1) 絕對穩定性理論與應用(科學出版社, 1986); (2) 複雜性與動力系統(上海科教出版社, 1994); (3) Grammatical Complexity and One-Dimensional Dynamical Systems(World Scientiˉc, Singapore, 1996).他長期在高校從事教學, 沒有間斷過對本科生的授課, 非常重視本科生課程的教學質量. 在他擔任系主任期間, 採取了一系列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他所講授過的本科課程有: 數學分析、常微分方程、高等代數、穩定性和定性引論、最優化引論、運籌學、泛函分析、數學史等. 在文化革命前編寫的教材有常微分方程、穩定性和定性引論, 近年來編寫的教材有數學分析和數學史選講. 參與編寫的有《數學分析習題課講義》上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和《吉米多維奇數學分析習題集學習指引》(其第一冊已於2010 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他是2008 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的蘇州大學數學分析與習題課的負責人, 2009 年由教育部和財政部批准在蘇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立項建設的國家教學團隊的帶頭人.
曾經獲得的主要榮譽和稱號有: 1991 年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 1991 年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1992 年獲得國務院的政府特殊津貼, 1993 年獲得高等師範院校教師曾憲梓獎二等獎, 1994 年評為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 1997 年評為蘇州市"優秀知識分子", 2007 年評為江蘇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009 年因在元胞自動機的語法複雜性方面的工作獲得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的1979-2009 系統科學最佳論文獎.
白志東教授1943年11月生於河北省,1982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1984年至2001年曾先後在美國、新加坡等著名大學擔任高級研究員或教授。2002年3月起任東北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他是吉林省特聘教授、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數理統計學會資深會員、國際統計協會會員、中國數學協會會員、 中國概率統計協會會員、ICSA 會員、 《Journal of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編委、《Journal of Statistical Planning and In-ference》編委、《Statistica Sinica》副主編、《Mathematical Review》評論員、《Zentralblatt Fur Mathematik》評論員。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的飛速發展,需要處理數據量越來越大,通常稱為「大維」、「海量」數據,這些數據的處理離不開堅實的理論基礎。白志東教授就大維數據的分析工作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理論,居國際領先水平,其突出的理論意義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在數學物理領域。到目前為止,他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先後在國際上一些權威的概率統計雜誌,比如:《Annals of Probability》、《Annals of Statistics》、 《Journal of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Statistica Sinica》、 《Sankhya》 等上共發表論文約170篇,其中約130篇被SCI檢索,單篇最高引用次數為190,引用百次以上的文章3篇,h因子是20,也就是至少有20篇文章被引用20次或以上,數學界達到這個數字是非常難的。部分成果被收入《Handbook of Statistics》中。Web of Science上的數學家排名為404/1147。關於大維數據分析方面的專著已被世界知名的出版社Springer Verlag出版。
研究方向:1. 大維隨機矩陣的譜分析;2. 秩集抽樣; 3. m-估計和穩健估計; 4. 模型選擇;5. 時間序列分析; 6. urn模型及其在臨床試驗中的應用; 7. 概率的極限定理; 8. 概率算法; 9. edgeworth展開。
講授課程有:時間序列分析、多元分析、非參數統計、非參數及穩健性統計、測度論及概率、矩陣論及在統計中的應用、點估計、假設檢驗、助步法及應用、高等統計、概率中的極限定理、數學分析、實分析、特徵函數、統計導論、分析概率論等。
李尚志教授1947年6月29日出生於四川內江市。1981年12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基礎數學專業研究生畢業, 1982年5月獲理學博士學位。1981年12至2006年1月在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任教。1998.11--2001.11擔任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主任。1989 年評為教授。1992年任博士生導師。1992.10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3--1990擔任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六屆委員會委員。2003— 2008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數學學科評議組成員。2003年獲得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2004年9月至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任教,2004.9—2008.12擔任理學院院長,2008.12—2009.5擔任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院長,現任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學委員會主任。2001年至今連續兩屆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數學基礎課程教學分委員會副主任。
自1980年以來一直從事代數學領域、特別是群論方向的科學研究。在典型群的子群結構的研究中取得了受到國際同行矚目的系統的成果,在國內外第一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在J.Algebra 等國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11篇。主持的科研項目「關於李型單群子群體系的研究」於1985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獎二等獎。1991年受國家教委表彰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8年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在《現代數學叢書》中出版的科研專著《典型群的子群結構》,集中了多年來在典型群的子群結構方面的研究成果。
從1982年在大學任教至今,始終堅持在教學第一線教書育人。在培養研究生的同時,每學期都為本科生講授基礎課。1999年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特等獎」。三次主持項目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獲獎項目分別為「數學建模和數學教學改革」(1997)、「數學實驗課程建設」(2001)、「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基礎課建設」(2009)。主持的課程「數學實驗」、「線性代數(數學專業)」、「線性代數(非數學專業)」分別於2003、2004、2006年獲批國家精品課程,是全國高校中主持國家精品課程最多的教師。帶領的「數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是2007年批准的首批100個國家級教學團隊之一。李尚志教授不但在本校教學中深受學生歡迎,至今已應邀到157所高校講學,六次到教育部高教司主辦的國家級精品課程網絡培訓班講課,深受全國高校師生歡迎,產生了很大影響。
李尚志還擔任了湘教版高中新課程標準數學教材執行主編,撰寫了其中最關鍵的重要內容,該教材受到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的高度評價,並且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成功進入臺灣的第一套大陸中學教材。
範洪義教授1947年出生於浙江鄞縣,1964年9月-1970年7月中國科大物理系學習,1978年9月-1981年12月中國科大近代物理系研究生,1982年5月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曾到加拿大New Brunswick 大學,美國New York 大學、 Rochester大學、阿肯色大學、休斯頓大學、佛羅裡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大學和奧地利因斯布洛克大學講學訪問。 範洪義教授在量子力學的數理基礎領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30年來堅持有鮮明特色的科學研究,另闢蹊徑地創造了有序算符內的積分理論(英文簡稱為IWOP), 不但發展和完善了狄拉克(Dirac)以來量子力學的表象與變換理論,而且推陳出新,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和實現了如何把牛頓-萊布尼茲積分應用於對由Dirac符號所組成的算符積分的新課題, 不但使得量子力學的數理基礎有一個別開生面的發展,而且也對數學微積分的領域做了嶄新的擴充。 範洪義發明了一系列有物理意義的新表象,尤其是率先在國際上提出了Fock空間中連續的糾纏態表象,為愛因斯坦、玻多而斯基和羅森的量子糾纏找到了恰當的表象;也深化了量子光學的數理內容,使之上到更高的層次,提出了實驗工作有望實現的壓縮態;範洪義的論文既有原創性,又有系列性與多樣性,他的理論方法物理動機明確、數學簡練、新穎有效,被廣泛地被應用於量子光學、量子通訊、固體物理、分子振動理論、量子統計、量子場論等領域。他以第一作者發表約600篇被SCI收錄的論文(其中有十幾篇Review文章)。按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2000年、2001年和2002年物理領域SCI收錄論文數個人第一名,被引用篇數個人第一名。1999年國際論文被引用篇數全國第一,1999年SCI收錄數物理力學類全國第一。1998年SCI系統論文數全國第一、1998年國際論文被引用篇數全國第二、1996年SCI系統論文數全國第一、1995年SCI系統論文數全國第三、1994年SCI系統論文數全國第二、1993年SCI系統論文數全國第一、1992年SCI系統論文數全國第三。
範洪義的理論揭示了狄拉克符號法更深層次的優美與簡潔,克服了原有形式表述的不足與局限,使量子力學的表象和變換理論上了一個新臺階,有了更豐富的內涵,成為Dirac符號法的有機組成部分,使我國學者在量子基礎理論的國際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其系列研究成果有普及教學的意義和廣泛的國際影響。
他的專著有10部,《量子力學表象與變換論》、《量子力學糾纏態表象與應用》、《從量子力學到量子光學》、《量子力學數理基礎進展》、《相空間量子力學理論》、《量子力學的不變本徵算符方法》、《從相干態到壓縮態》、《光學變換:從量子到經典》、《開放系統量子退相干的糾纏態表象論》和《量子力學狄拉克符號法進階》,為量子力學和量子光學提供了新篇章,體現了他獨特的研究風格。他提出的理論有望在量子自成學派。他曾獲得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稱號, 並獲得教育部1998年科技進步一等獎(個人獲得)。
趙林城, 1942年11月出生,江蘇鹽城人。1966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1982年5月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授予的理學博士學位,導師是陳希孺院士,之後留校工作, 1988年晉升為教授,1990年任博士生導師。1994年被選為國際統計學會(ISI)成員。曾任中國概率統計學會常務理事,國際核心期刊「Statistica Sinica」副主編,「Statistics」、《應用數學學報》和《應用概率統計》雜誌編委。1991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6年被評為安徽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
多年來他一直從事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Annals of Statistics」,「Annals of Probability」,「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IEEE Trans. ASSP」 以及《中國科學》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60篇,出版專著兩本,培養博士10人,碩士18人。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非參數統計、回歸分析、多元分析、信號處理以及概率論的極限理論等方面。1990年以「若干非參數統計問題的研究」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1年該項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1998年以「線性統計模型大樣本理論的研究」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曾多次應邀赴美國、加拿大、巴西、臺灣和香港訪問,與國際著名統計學家C. R. Rao 教授、P. R. Krishnaiah教授等進行過多年的合作研究。 他在建立信號數目檢測的隨機效應模型的研究工作中,在著名的AIC等準則的基礎上,提出了模型選擇的一個新的一般性準則,有關結果已為美國《物理科學和技術百科全書》(1987)所引用,單篇得到SCI記錄的130個引用,其中關於罰函數的思想和形式已為許多作者接受和採用。
當代著名統計學家C. R. Rao 教授在題為「R. A. Fisher: The Founder of Modern Statistics」的文章(Statistical Science, 1992)中,也特別提到趙的工作。他在U-統計量方面的兩項工作,已為美國《統計科學百科全書》(1988)以及若干專著和文章所引用,蘇聯著名學者柯羅廖克等在他們的專著中詳細介紹了這兩個定理的證明,並特別在導言中將其中一項工作作為該領域的一個重要成果作了介紹,他在有限總體U-統計量方面的兩項工作,也得到了上述百科全書的增補本的引用,文中提出的有限總體情形的Hoeffding分解方法,已成為處理有關問題的有效工具,得到了有關作者的高度評價。
洪家興教授是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男,1942年1月15日生,江蘇吳縣人。1965年復旦大學數學系畢業,1977年考入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師從谷超豪教授,從事混合型方程的研究。1982年5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理學博士學位。研究生畢業後,在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現任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非線性數學模型與方法」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數學年刊》、《Asian J.of Math》等雜誌的編委,上海市數學會副理事長。他長期從事偏微分方程及其在幾何中的應用研究,對第二類混合型方程的邊值問題得到了一個普遍的存在性定理;首次給出了完備負曲率曲面在三維歐氏空間中實現的存在性定理,而且條件接近「最佳」。上述研究成果曾在1998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二獲獎人),1991年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他「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95年獲第五屆陳省身數學獎,1996年獲求是科學基金會頒發的「傑出青年學者獎」,1997年獲上海科技精英稱號。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洪家興教授曾應邀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報告,特別是2002年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45分鐘邀請報告,受到廣泛的重視。
李紹寬教授1941年12月7日出生於上海。1960年5月由上海市長寧中學保送進入復旦大學數學系學習(教改試點班-數學訓練班),1965年3月畢業,分配到長寧區東海中學擔任數學教師。1978年10月,首次恢復招收研究生時考入復旦大學數學所研究生,師從於夏道行、嚴紹宗教授,從事泛函分析、算子理論方向的學習與研究,1980年10月通過畢業論文答辯,1981年3月被分配到東華大學(原中國紡織大學)任數學教師至今,期間於1987年2月至1988年曾赴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訪問進修一年,1983年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1985年被聘為副教授,1990年被聘為教授。一直從事高等數學的教學與教學改革工作,於2001年獲上海市教學改革成果二等獎。在科研方面共發表論文八十餘篇,並編寫了《高等數學》,《現代數學選講》《高等數學學習指導書》《線性代數學習指導》等書。在學校裡他課上得好,不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大家有口皆碑。聽過他課的研究生說,聽李教授的數學課從集合論引入,逐步到線性空間,再到距離空間、拓撲空間,猶如在數學王國自由翱翔,得益非淺。
李紹寬教授長期從事關於算子譜理論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八十餘篇論文。他連續多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算子譜理論,對亞正常算子、半亞正常算子譜給出了一些比較深入的結果,對算子組的Taylor譜得到了一系列的表示定理,特別對交叉交換算子組A=(A1,A2,...,An),B=(B1,B2,...,Bn),證明了AB=(A1B1,A2B2,...,AnBn)與BA=(B1A1,B2A2,...,BnAn)具有相同的Taylor譜和Taylor本質譜,對算子譜理論做出了相當的貢獻。同行稱讚他的成果「足以在所研究的領域留下讓後人矚目的腳印」。為此,1990年他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1年被國務院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並被紡織工業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張蔭南教授,男,1942年1月29日出生。江蘇省常州市人。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現退休。
196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並留校做研究生。師從夏道行教授從事泛函分析的研究。因文革的原因中斷學業,1967年—1973年在江西省天柱山墾殖場勞動,1978年重返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從事泛函積分的研究。1982年5月在復旦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系由國務院授予的首批理學博士之一。1991年由國務院、國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的稱號。1985年晉升為副教授,1987年晉升為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導師。
張蔭南教授在Winner空間變分演算、無限維的Levy-Laplace算子,非適應的隨機積分、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的數值解等方面做出多項研究成果,發表論文20餘篇。近年來主要從事數據分析、數據挖掘e-1earning課件的應用研究開發工作。在教學上,除指導碩士生七名、博士生二名外,長期為研究生和大學生開設各類課程。
童裕孫教授1943年12月出生,浙江省寧波市人。196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其後分配到華東水利學院任教。文化革命期間曾在泰州軍懇農場勞動鍛鍊,後在南京郊縣東蘆中學任教,1975年回華東水利學院工作。1978年進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作研究生,師從夏道行教授和嚴紹宗教授,專業為基礎數學,方向為泛函分析。1981年留校任教,1982年獲得復旦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85年晉升為副教授。1986年至1987年間,在美國Minnesota大學做訪問學者。1991年晉升為教授,1996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
童裕孫教授曾任復旦大學數學系基礎數學教研室副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等職。
童裕孫教授歷年來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過「高等數學」、「數學分析」、「實變函數」、「泛函分析」、「拓撲線性空間」、「C*代數」等課程,並指導過多批研究生獲得碩士學位和數名博士生獲得學位。
童裕孫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算子譜論與算子代數,參加「不定度規空間上算子理論」的研究,獲得198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歷年來在國內外學術雜誌發表論文30餘篇。其代表作有《關於不定度規的約化》(中國科學,1986),《擬冪零積分算子》(數學學報,1989),《Kernels of Generalized Derivations》(Acta. Sci. Math. Szeged,1990),《A Density Theorem on the Operator Algebra in Pontrjagin Space》(J. Math. Anal &Appl,2001)。在這些論文中,童裕孫教授對於Pontrajin空間和Krein空間上的算子和算子代數作了系統的研究,得到了一系列基本的結果,解決了前蘇聯學者Y.I.Lyubic提出的關於積分算子的一個公開問題。此外,童裕孫教授教授還編寫了《高等數學》、《實變函數與泛函分析》、《泛函分析第二教程》、《泛函分析教程》等多部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歷年來,童裕孫教授曾獲得寶鋼優秀教師獎,復旦大學校長獎,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獎和上海市教學名師獎等獎項。
馮玉琳研究員,1942年出生,江蘇姜埝人。1967年武漢大學數學系研究生畢業,1982年在中國科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1983-1985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工作。1988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授,1989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導師。1991年被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2年調任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任副所長;1994-2002年任該研究所所長。現任中科院軟體所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兼職教授、《軟體學報》主編、國際IFIP TC1中國代表、中國軟體行業協會副會長、中國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他先後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863高技術重點項目以及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在國際國內學術雜誌和會議上發表研究論文90餘篇,學術著作5部。1984年與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E.Clarke合作,將函數遞歸應用於VLSI設計,解決特殊電路結構的自動布圖問題。1989-1990年作為客座教授參加歐洲ESPRIT計劃研究項目。2000年作為軟體程序委員會的共同主席,在北京成功舉辦第23屆世界計算機大會。
馮玉琳在我國最早倡導和發展中間件和組合式軟體工程。九十年代初就已開展面向對象的新型軟體系統結構的研究。1996年發表研究論文《面向對象的軟體構造》,1997年發起和組織在歐洲Dagstuhl召開的「面向對象的軟體開發」國際研討會。他的主題報告「面向對象的組合式軟體工程」,引起會議廣泛關注。馮玉琳的研究工作在對象模型、網絡分布計算和軟體工程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為推動軟體科技進步和軟體產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馮玉琳直接領導並負責研製的網絡分布軟體支撐平臺,被國家科技部、國家財政部、國家計委和國家經貿委評為「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優秀科技成果,並分別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以及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黃朝商研究員是江西省玉山縣人,1939年1月出生。1964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專業畢業,留校任物理系理論物理教研室助教。不久,參加了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數學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聯合組成的基本粒子理論組,參加了」層子模型」的研究.。1978年考上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師從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戴元本院士。1982年8月,經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批准,被授予理學博士學位。1986年在理論物理所任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1991年為博士生副導師,1992年被聘為研究員,1993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導師, 已培養碩士生5名,博士生9 名, 協助培養博士生1 名。此外,指導和合作指導博士後十名。從1982年起在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1994年末至1998年末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室主任,1996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曾任高能物理協會常務理事,清華大學兼職教授。1992 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83年至1985年期間,作為西德馬普協會的訪問學者在柏林自由大學作研究。80年代以來,曾分別到美國、德國、義大利、芬蘭、加拿大、日本等國家進行學術訪問,多次參加國內外的學術會議並在大會上作報告。
主要從事粒子物理和量子場論領域的研究,在微擾量子色動力學的應用、B物理和CP破壞、標準模型擴展與新物理探索、弦理論和二維共形場論等方面得到了一系列有科學意義的成果,已在國內外本學科一流刊物上發表論文一百三十餘篇,其中單篇引用超過50次以上的有8篇,「弦理論若干特性的研究」1997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獲獎人),「重味、超對稱和新物理探索」 2007年獲第六屆「周培源物理獎」 。1992年起參加由國家科委下達的重大項目即攀登項目《九十年代理論物理學重大前沿課題》、《面向21世紀理論物理學重大前沿課題》,先後主持多項國家基金委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如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中的《重味及對稱性破缺》課題、重大項目《理論物理及交叉學科重大前沿課題》中的面上項目《重味、超對稱和新物理探索》課題等。現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CP破壞和新物理探索」。
王建磐教授1949 年1月2日出生於福建省古田縣。1967年高中畢業後曾到農村插隊,當過中學民辦教師和縣劇團編劇。1978年春季作為恢復高考制度後的第一批考生,考取了華南理工學院,同年提前考取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生,1981年獲理學碩士學位並留校工作,1982 年在華東師範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
1989年-1990年在美國Virginia 大學任訪問副教授。回國後任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副主任、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華東師範大學校長。曾任國際數學聯盟數學教育委員會執行委員會成員,中國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師範研究會理事長、上海市數學會副理事長,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數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數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數學會理事長。
王建磐教授在代數群表示的科學研究和研究生培養方面努力工作,成為此方向的國內領軍人物,他在Weyl模張量積的Weyl模濾過的存在性、generic上同調的函子解釋、平移與消去原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為國際同行所矚目。1989 年至1990 年在美國Virginia 大學訪學期間,抓住國際數學研究熱點,與Virginia 大學數學系Brian Parshall 教授等進行合作,進行量子群及其表示研究,在量子群的結構、表示、上同調以及有關的問題上取得了獨到的見解,尤其擅長用坐標代數及其餘模的觀點研究量子群及其表示。他是我國最早涉獵代數群與量子群領域的數學家之一,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量子群與代數群」,擔任973項目「現代數學的若干前沿問題」課題的「群與代數的表示」課題組長,曾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中青年人才專項基金的資助。曾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1987, 1996), 獲得霍英東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師獎、上海市第一屆自然科學牡丹獎、求是科技基金傑出青年學者獎和陳省身數學獎等。先後被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和「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
他十分關注數學教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充分利用擔任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執行委員的優勢,積極推動我國數學教育研究國際化。他組織和協調校內外力量,培養了數學教育方面的博士;主編了初中數學實驗教材;2002年還籌備和主持了在拉薩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數學教育衛星會議;2008年率領由國內各主要研究團隊組成的隊伍在墨西哥召開的第11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上作中國的國家展示(National Presentation)。
徐功巧博士,1942年九月生於上海。1954-1960就讀上海市二女中。1965年復旦大學生物系遺傳專業畢業後分配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遺傳室工作。1978年考入北京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酶室研究生。1982年通過論文答辯被授予理學博士學位。1984-1986年在美國芝加哥的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及細胞學系進行博士後訓練,學習分子生物學技術。
1986-1988到新澤西州立大學(Rutgers University)附屬醫院神經科學及細胞學系,幫助建立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美國心臟學會的資助下成功的用合成DNA的方法製造出肌肉蛋白triponin C-cDNA,並引入到單細胞生物體內使其表達。由此方法得到大量純化及點突變的或結構較大變化的triponinC,在此基礎上得以開展結構功能方面的研究。當時由於該項研究工作引進技術先進並頗具代表性,被推薦到權威性期刊酶學方法(Methods in Enzymology) (1988)上發表,題為'cDNA From Synthetic Oligomers Encoding Cytoskeleton Proteins'。
1988年底技術移民到加拿大,在多倫多大學教學醫院之一病童醫院(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 的生物化學系,任副研究員,從事巨大分子蛋白質-腸粘蛋白(musin) 的研究。由於多年來在分子生物學領域工作積累一定經驗,所以開始著手還是與分子生物學有關的克隆musin cDNA。克服重重障礙經歷一年時間終於成功完成粘蛋白的cDNA克隆工作。有了cDNA序列對預測musin蛋白質分子結構有理論指導作用,從而為後來的結構功能研究打下了基礎。2003年由於實驗室主要負責人退休,實驗室關閉,本人也因此退休。
徐文耀博士是陝西省綏德縣人,1944年1月6日生於陝西省榆林縣。1955年-1961年在陝西省綏德縣城郊第一中學讀書。1961年-1967年在西安交通大學數理系應用力學專業學習。1967年-1978年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從事地磁、地震預報、震源物理研究。1978年考取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攻讀地磁與高空物理專業。1979年-1982年在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高山天文臺作訪問學者。1982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83年獲理學博士學位,1986年晉升為副研究員。1989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1993年-1998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
徐文耀博士在中、美、英、法、日、瑞等國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多篇。主要成果有:1980年首次發現「行星際磁場反向扇形效應」,並提出解釋這種現象的「共軛電場」機制,得到了產生扇形效應的磁層-電離層三維電流體系,大大提高了世界數據中心A(WDC-A,美國,波德爾)由地球磁場推斷行星際磁場扇形結構的準確率。1981年,首次計算出包括極區在內的全球L(地磁太陰日變化)電流體系,用三維發電機理論研究了L電流體系的產生機制,理論與觀測很好吻合。1983年最先提出「中國地磁場嵌套模型」,推導出既包括地球主磁場的內源場部分,又包括外源場部分的矩諧級數表達式,結合使用球諧分析和矩諧分析,建立了包括全球、中國、華北三個層次的地磁場嵌套模型。1985年提出中低緯地磁子午臺鏈思想,研究出一整套用中低緯地面觀測手段診斷和監測地球電磁環境的方法,為研究日地能量耦合和磁暴預報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並且用磁流體凍結場理論,(這裡刪除「首次」)得到地核表面無通量線運動的全速度。1992年提出了一個新的地磁指數——「Sq指數」,用於描述地磁太陽日變化的結構和強度特徵,對中低緯大尺度電流體系的時空特點和物理機制進行了系統研究。1996年提出普遍適用的「半開磁層模型」,用地面和衛星觀測資料,求得太陽風-磁層能量耦合函數的一般表達式和參數。同時實現了磁層亞暴電流體系主要成分(驅動過程和卸載過程)的定量分離,推動了磁層-電離層耦合的定量研究。1998年根據地磁場形成的物理過程,對組成主磁場的成分進行了定量分離,並研究了各種成分的空間結構及其長期變化。2001年提出了一種延長地磁場模型序列的方法,將現有的1900年-2000年共100年的模型序列延長到1555年,得到長達450年的序列。
他還擔任了多種地球物理學雜誌的編委和相關學術組織委員、副主任等職,是第六屆全國青聯委員,1991年被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6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97年獲國家海洋局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於秀源博士1942年2月生於山東省章丘市。196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數學系,同年考取杭州大學數學系研究生,師從我國數學界前輩陳建功先生。1967年起,先後在杭州市人民中學,杭州市第四中學任教。1978年,考取山東大學數學系研究生,在著名數論專家潘承洞院士的指導下攻讀解析數論。1980年,因成績優異,提前畢業,任教於山東大學數學系。1981年,去英國劍橋大學,在國際著名超越數論權威A. Baker教授的指導下進行超越數論的研究。1983年5月,獲山東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84年起,歷任山東大學數學系副主任、副教授、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山東省數學會常務理事等職。1987年起任教授,在杭州師範學院工作,曾任杭州師範學院數學系主任、副院長、副院級巡視員;2002年起,任衢州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曾任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理事、浙江省應用數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杭州市數學會理事長等職。1990年與1995年,兩次應邀赴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內華達州立大學(拉斯維加斯)、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等學校訪問、講學。1986年起擔任《Mathematical Reviews》雜誌評論員。是第五、六、七、八屆全國密碼學會議程序委員會委員,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數學教育分會程序委員會委員,1997年與2000年兩屆國際數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杭州)學術委員會主席。
於秀源教授主要從事解析數論、超越數論和密碼學的研究,1994年以來,也從事數學教育的研究。已在《中國科學》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20餘篇,出版專著及教材8部。已五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研究項目,五次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研究項目,並多次主持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廳科研和教改項目,取得很好的成果。
於秀源博士一直在教學第一線工作,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數學和密碼學人才,許多已成為博士生導師,學術帶頭人,其中有享譽國內外的密碼學專家王小雲等。
1990年獲「浙江省優秀教師」榮譽稱號。1991年獲國家教委、國務院學位辦公室授予的「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榮譽稱號。1993年獲「國家高師院校教師獎」(曾憲梓獎)二等獎。四次獲浙江省教育廳科技進步獎;二次獲浙江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以及其他獎項。2002年獲中共中央辦公廳「黨政密碼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蘇淳教授1945年10月6日出生,安徽歙縣人。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係數學專業,曾任中學數學教師,1978年10月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就讀概率統計專業研究生,導師為陳希孺院士,1983年4月獲理學博士學位。其間自1981年12月起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統計與金融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
從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理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概率論極限理論與數理統計大樣本理論,已發表學術論文110餘篇。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六個方面: 無窮可分分布理論、隨機變量的完全收斂性、NA隨機變量的極限理論、金融風險概率模型中的極限定理、應用概率領域中的極限定理、複雜隨機結構中的(尤其是關於隨機樹的)極限定理。其中後四個課題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蘇教授是項目負責人。關於隨機變量的完全收斂性的有關成果被美國數理統計大百科全書收錄,並被收入我國面向21世紀的研究生教材; 「NA隨機變量的極限理論及其在統計推斷中的應用」項目的研究已經建立起基本完整的極限理論框架,有關結果被國內外同行廣為引用;「金融風險概率模型中的極限定理」和「應用概率領域中的極限定理」項目也已結題; 其後響應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號召,開展關於隨機結構中的極限定理的研究,有關工作引起國內外同行普遍重視,2008年發表的一件工作在點擊率方面排名全球第五, 2010年所出版的專著《現代極限理論及其在隨機結構中的應用》填補了空白,是該領域中的第一本專著。
1991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家學位委員會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98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2009年被評為安徽省教學名師。曾任中國概率統計學會第二屆副秘書長、第三屆和第六屆理事、曾任第七屆常務理事。訪問過俄羅斯莫斯科大學、喀山大學、阿迪格大學、切博克薩雷大學、下諾夫格羅德大學、前蘇聯塔什幹大學、國際理論物理研究中心、匈牙利數學所、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
擔任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委員會委員,國家級教練,曾任該委員會駐前蘇聯代表。曾任第3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協調委員會副主席、第33屆IMO中國國家隊領隊兼主教練,並參加第35屆IMO選題委員會工作。在第33屆IMO上中國國家隊不僅獲得團體總分第一,而且在IMO競賽史上首次創下6名隊員全獲金牌的紀錄。奉命與俄羅斯(前蘇聯)談判兩國合作協議,促成了兩國之間每年互派代表隊參加對方的數學奧林匹克的交流活動。多次擔任中國代表隊領隊赴俄參賽,並且歷年來與俄羅斯領隊一起為來我國參賽時的俄羅斯代表隊擬定我國試題的俄文文本。翻譯和介紹了大量俄羅斯的數學奧林匹克試題。
單墫教授1943年11月1日生於天津,江蘇泰州市人,南京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州大學教育軟體所兼職研究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64年畢業於揚州師範學院數學系後在南京人民中學任教,1978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師從著名數學家王元院士攻讀研究生,1983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任教。1989年起,任教於南京師範大學,曾任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主任、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中共南京師範大學委員會委員、南京市第九屆政協委員。
單墫教授在數學領域的初等數論、解析數論和組合數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發表了30多篇具有較高水平的學術研究論文。其研究成果曾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論文獎和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他還在數學普及與數學競賽方面,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經常為喜愛數學的各地青少年作精彩的輔導講座,並編著了一批高水平的普及讀物,受到我國青少年數學愛好者的愛戴。自1985年我國參加一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以來,他5次被聘為國家集訓隊教練,曾任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委員會委員,擔任過數學奧林匹克國家教練組組長、國家隊副領隊、領隊。帶領中國代表隊為國爭光,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受到國家的表彰。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2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當選中共十四大代表;1997年被評為南京師範大學優秀學科帶頭人,獲得江蘇省「紅杉樹」園丁獎。現任南京市第十屆政協委員、南京數學學會理事長、美國《數學評論》評論員。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他致力於數學教育的研究,為我國首批數學課程與教學論方向的博士生培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與貢獻,培養出了一批活躍在我國數學教育前沿領域的專家學者。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專業碩士專家組成員、教育部理科試驗班專家組組長。
至今已經發表數學普及、數學競賽與數學教育等方面的論文150餘篇,出版著作20餘部,如《解題研究》、《數學競賽研究教程》、《組合幾何》、《對應》、《組合數學的問題與方法》、《趣味的圖論問題》、《覆蓋》、《幾何不等式》、《近代歐氏幾何學》等。主編《數學奧林匹克系列圖書》多部。其著作曾獲「中國圖書獎」一等獎。他為獎掖後學,捐獻出個人積蓄,在南京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設立了「善學獎」獎學金,在他的母校南京市第五中學也設立了獎學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