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7 07:00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院長歐陽宏偉在朋友圈中說:「浙大不僅只是學生傳奇,教職裡面也有頗多傳奇。27歲的劉琬璐老師應該是目前浙大最年輕的PI獨立研究員,醫學出身的她這麼年輕就是博導,這在全國都非常稀少。入職後,她很快進入導師角色,很有『教授範』。」
這位被歐陽宏偉稱為傳奇的劉琬璐2013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之後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博士、博士後研究,6年內發表20餘篇國際權威期刊論文。
今年,劉琬璐回到母校,從學生變成了博導,並且成為浙大最年輕的PI(獨立研究員)之一——曾經覺得當老師費時費力的她,已經適應並愛上了這個新身份。
6年發表20餘篇國際權威期刊論文
27歲當上博導、獨立研究員
2013年從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畢業之後,劉琬璐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了5年博士研究、1年博士後研究。
這期間,她在Science(《科學》)、Cell(《細胞》)、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細胞生物學》)、Cell Stem Cell(《細胞&幹細胞》)、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等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共20餘篇,論文被引用量多達500餘次。
「劉琬璐是國內非常緊缺的交叉型科研人才,學術成果非常豐富。」歐陽宏偉對劉琬璐讚賞有加,一般來講,成為PI至少要有3-5年的博士後訓練,而劉琬璐只進行一年博士後研究,就被引進成為PI、擔任博導。
能有這麼多的產出,劉琬璐說這和她身處很好的研究環境有關。「在這些國際期刊上發文一般都都需要3-5年的研究周期,我經常同時進行多個課題。」雖然有壓力,但對劉琬璐而言,尋求真理、探索科學奧秘能給她帶來最大的快樂,她形容科研是「讓她止不住想念到失眠的對象」。
劉琬璐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表觀遺傳學、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
那表觀遺傳學是什麼呢?「表觀遺傳其實就像是DNA帶上的一些帽子(修飾),因為這些修飾,即使DNA相同,細胞最終的命運也不盡相同。」劉琬璐舉例說,人體所有的細胞都從同一個細胞(受精卵)中分化出來,其DNA都是一樣的。但是有一些細胞卻分化變成皮膚細胞、神經細胞,甚至有些細胞變成腫瘤細胞。
近年來,劉琬璐在表觀遺傳上有眾多發現:例如因為體內外環境的不同,體外人工培養的胚胎幹細胞跟體內的胚胎在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並不相同。「搞不清楚表觀遺傳是怎樣調控幹細胞分化,會讓未來幹細胞的臨床應用有一定的難度。」
未來,劉琬璐希望深入了解細胞命運是如何通過表觀遺傳調控,並想要開發能精準編輯細胞表觀遺傳的工具,「在未來,或許我們能更加安全、有效的在臨床上將幹細胞用於器官的再生以及疾病的治療。」
16歲高考
因汶川大地震改志學醫
劉琬璐5歲上小學,10歲上初中,16歲就參加高考。而高考那年,正好是2008年,劉琬璐的家,就在四川成都。
2008年汶川大地震,劉琬璐所在的學校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只停課兩三天,就恢復了複習。「雖然身邊並沒有很多死傷,但是那段時間我覺得整個世界都是黑白的,沒有任何的色彩。」發生在身邊的地震和電視中觸目驚心的災後場景永遠印刻在了劉琬璐的心中。
經歷這場地震,讓高中時從沒考慮學醫的劉琬璐,最終選擇報考浙大醫學,「這是時代給我們那代人的印記,當年很多同學都選擇了學醫或是學建築。」
對劉琬璐而言,選擇學醫其實還和她的家人有關。
高三時,劉琬璐的母親患上了一種罕見病,花了一年的時間才確診,卻一直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只能保守治療。「類似於此的病症還有很多,醫學界很多疑難雜症都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這也是我選擇做研究的原因,我希望通過基礎研究去改善這一情況。」
明確未來方向後,劉琬璐很快就加入了老師的實驗室、課題組,開始了科研之路。
當年在實驗室中叫教授導師的劉琬璐,現在已成為浙大年紀最小的PI研究員,擁有自己的獨立實驗室,能夠獨立決定實驗室的研究方向、經費使用、人事安排,也有了一群叫自己導師的學生。
曾經覺得當老師費時費力
如今很有教授範:每周給學生寫長信
今年3月,劉琬璐回到母校,成為一名PI研究員。半年有餘,劉琬璐已經迅速組建了自己的Lab W實驗室,目前帶1位在讀博士生和5位本科實習生,並與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助理教授陳迪(Chen Lab)組成聯合實驗室,強強聯合,期待獲得1+1>2的科研成果。
1992年出生的劉琬璐和很多學生都是同齡人,她指導的博士甚至只比她小三歲。「除了老師,我還扮演了一個知心大姐姐的角色。可能因為是同齡人,學生都很願意和我分享生活上的事情。」
其實,早在美國讀博士期間,劉琬璐就作為助教帶過學生。
「我最開始並不喜歡帶學生。我是一個自我驅動力很強、工作效率很高的人。帶學生卻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幫助他們,去適應他們的工作效率。」因為不太喜歡帶學生這個角色,博士畢業時,她也想過轉行。
但是,經過幾個月的教師生活,劉琬璐已經很適應教師這個新身份,並愛上了這個職業。劉琬璐現在開設了三門課程,她曾經認真計算過準備一堂50分鐘的課程,她平均需要花費9個半小時做準備。
劉琬璐不再覺得這是「浪費」時間的苦差事,反而開始自己給自己「加戲」:從八月開始,劉琬璐每周都會寫一封長長的信發給實驗室的同學們,到目前,已經寫了十幾封,有幾封甚至多達三千字。
「我這一路走來經歷了很多的迷茫和選擇,科研上、生活上、職業發展與規劃上也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和教訓。」劉琬璐希望通過書信告訴學生自己的經歷和思考,給他們一些啟發,不只是在現在,也在未來。
第一個教師節,劉琬璐收到了一封她第一個博士學生寫給她的萬字長信。在信中,博士講述了她的人生經歷以及對老師的感謝,「我當時非常感動,都看哭了。這封回信讓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劉琬璐有些不好意思,但笑容很燦爛。
歐陽宏偉是劉琬璐大學時期的老師,看到自己學生這一路的成長,歐陽宏偉十分欣慰:「劉琬璐不僅科研能力一流,培養學生也很有教授範。」
內容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6年,20多篇重磅論文,27歲,獨立研究員!這個浙大美女博導太颯了》(首席記者 王湛丨通訊員 李榮煒 劉蘇蒙)丨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微信公眾號《ZJE92年美女海歸博導,這位川妹子是個愛冒險的「卡比獸」》
今日編輯:佳樂
責任編輯:金云云
繽紛浙大
浙大文科120年來弦歌不絕、薪火傳燃,書寫了精彩篇章,是學校永不褪色的文化名片。
如今,新浙大文科在發展的道路上,正不斷尋找、把握髮展的新機遇,不僅擁有學術水平高、社會影響大的學術帶頭人和資深學者,近年來亦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青年學者。在學校「雙一流」建設的總體戰略布局下,浙大文科人不斷努力、不斷沉澱,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中國特色、浙大風格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開啟浙大文科繁榮發展的新徵程中交出了一份又一份的優異成績單。
近期,我們將陸續為大家推薦優秀的浙大文科學術成果。它們可以說是近年來浙大文科發展的一個縮影,我們由此回看過去,展望未來,期待浙大文科的新飛躍。
成果名稱:科技進步與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主要作者:肖文
成果類型:著作
《科技進步與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始終圍繞一個中心「科技進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遵循一條基本邏輯思路「科技進步——集約要素投入——生產效率提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確立兩個主要研究目標「探索科技進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內在機理」和「指出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模式選擇」,立足三個基礎研究層面「微觀企業層面」、「中觀行業層面」和「宏觀經濟層面」,挖據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四大維度「農業集約化」、「工業新型化」、「服務業現代化」以及「先進位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聯動」。最後,指出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戰略實施的保障基礎以及提出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模式選擇。在此基礎上,從理論和實證兩個層面分析科技進步對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影響機制以及路徑,從微觀企業、中觀產業和宏觀國家層面研究現行科技進步戰略實施的保障基礎,提出實施有中國特色的科技進步戰略的政策建議以及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模式選擇,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及實踐意義。
內容整理:吳雅蘭丨楊金
推薦閱讀
點亮在看,為劉琬璐點讚!
1573081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