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最近關於「天才少年」的討論確實火熱,華中科技大學3位少年天才,成功入職華為,並獲得高達156萬的年薪。無獨有偶,華科又走出一位「天才少女」,博士畢業就進入985重點大學湖南大學任副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不得不讓我們驚呼,一代更比一代強,前浪被拍在沙灘上。
「天才少女」李晟曼:厚積薄發
李晟曼,1994年出生,2011年進入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就讀,然後在獲得學士學位後直博,2020年6月畢業被授予工學博士學位。2020年7月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擔任副教授兼博士生導師。從履歷上看,既沒有什麼光輝的成績,也沒有什麼光環籠罩,到底是什麼原因年輕輕輕就當上博導呢?
據其導師吳燕慶老師評價,李晟曼人如其名,慢工出細活。其實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平時並不顯山露水。其學習領域是關於納米材料生長、微納電子器件、電路設計與集成。據稱,博士四年期間,前三年她並沒有什麼論文、實驗成果,到第四年厚積薄發,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發表SCI論文10餘篇。
因為出色的科研成果和論文,剛畢業就成為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天才少女」特別多:23歲就拿到海外博士的夏娟
夏娟,同樣也是1994年出生,2014年從四川大學本科畢業,進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凝聚態物理、二維半導體材料、低維電子材料、拉曼光譜。個人履歷,同樣並不那麼耀眼。
與李晟曼類似的是,其在博士前期並沒有多麼優秀,據她自己稱,「博士研究剛滿一年的時候,覺得自己並沒有找到正確的科研方法。然而,博士第二年,她就以共同一作的身份,在納米材料學頂刊 Nano Letter 上發表了二維材料的相關研究。
2018年博士畢業後,入選電子科技大學「校百人計劃」,作為海外高端人才被全職引進。現在供職於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為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為什麼引起爭議?
兩個人的事跡在網絡上廣為傳播後,引起很多爭議。有部分網友認為,這兩位20多歲的小姐姐真的是年輕人的榜樣,「後浪」的代表,祖國的未來靠他們去建設了。太勵志了。
但是也有部分網友認為,之所以成功,除了個人努力外,和所處的研究平臺關係很大,背靠國家級實驗室,很難沒有成績。也有人認為,就靠幾篇文章,就能當博導也太草率了。寫論文寫得好,但是教學不一定好,能否勝任博導的重擔?
高校「求賢若渴」是否另有隱情?
一方面,近幾年,關於高校唯「論文」論成績的制度受到很多教育學者的批評。知名期刊上論文的數量直接關係到大學的經費和知名度,導致很多大學過分強調論文成果的作用。因此,在國外權威雜誌上有所突破的學生很容易受到大學的青睞。上述兩位「天才少女」也均有論文在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
另一方面,高校通過政策引導頂尖人才回流祖國。前些年,很多優秀的學生選擇在國外讀博,然後留在國外,造成我國人才外流,年輕人才青黃不接。近年來,很多高校通過引入「雙百人才工程」等優惠政策,吸引年輕人才回歸祖國。
結束語
成功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成績也不僅僅是一兩篇論文就能決定的。因此,對於兩位天才少女年紀輕輕就能當上985名牌大學博導存在著質疑。然而,我們也要認識到,自古英雄出少年,英雄不論出處,這些大學能夠破格錄用年輕博士們擔當重任,也反映了大學不拘泥於制度和形式,勇於啟用人才的決心,值得我們肯定。我們也期待,這些天才少女、天才少年,繼續努力,用自己的才智創造更多的科研成果,為自己正名,不辜負大學的期待,更無愧於祖國。
關於20多歲的博士當博導的事情,您怎麼看?
2020大學錄取分數排名,人大北航超越中山擠進前十,武漢高校爆冷
高考滿分作文引爭議,明明是漢字卻不認識,明明是中文卻看不懂
山大和南開為什麼下滑得這麼快?曾經的百年名校,還是否值得報考
狀元年年有,今年很特別,那些最憋屈最勵志最黑馬的高考狀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