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90後」學者走上了學術舞臺。
近日,湖南大學官網更新教師信息顯示,出生於1994年的工學博士李晟曼已經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
湖南大學官網 圖
消息一出便上熱搜,
引發網友熱議。
曾發表SCI論文10餘篇李晟曼的官方簡歷顯示,她2015年獲得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同年直博,繼續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師從吳燕慶教授,2020年6月畢業被授予工學博士學位。2020年7月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湖南大學方面介紹:李晟曼專注納米材料生長、微納電子器件的加工製備、新原理器件製備與測試以及電路設計與集成。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發表SCI論文10餘篇。2019年參加國際微電子器件大會(IEDM)並作口頭報告,獲得臺積電公司的關注。
圖片來源:華中大光電研究生
此外,李晟曼曾獲國家獎學金、知行獎學金等榮譽。
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網站去年10月曾刊文《不忘初心,誠信前行」國獎經驗分享會順利舉辦》,其中李晟曼介紹了自己的學習經驗。
李晟曼講述她整個博士生涯的科研經歷:持續三年日復一日的實驗,每天兩個實驗室的來回奔波,積澱了今天的成就,論文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李晟曼還展示了自己科研經歷:從一開始的研究測試,到後來寫文稿、畫圖,再到後來的投稿被拒,最後被成功接收和出刊,過程跌宕起伏。她用自己的經歷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當科研遇到坎坷時,要勇於直視困難從而克服它們,而不是通過小套路來欺騙自己。
網友:又有才又好看
曾因沒有海外經歷引發「質疑」據澎湃新聞報導,早在今年7月,「如何看待湖南大學(985)李晟曼只有26歲且沒有海外經歷直接拿副教授職稱?」的話題就已在知乎等網絡平臺上引起討論。
不過該問答發出後便立即被網友回懟:
不少網友表示,看學術成果就行了,海外經歷也並不代表什麼:
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20年教師招聘公告提到,學院計劃未來三年引進50名海內外優秀青年教師,包括有正式編制的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等崗位。
招聘的要求是,具有較大學術發展潛力以及較強創新能力。在招聘崗位與需求一欄規定,具有3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經歷者優先,而非必須。
該學院不止一名90後副教授在李晟曼任職的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1990年出生的李東已是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東2013年畢業於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同年直博,繼續就讀於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師從張增星教授,2018年1月畢業被授予理學博士學位。2018年3月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二維材料及二維材料異質結,包括材料生長動力學、材料內部載流子動力學、納米電子與光電子器件製備、物性及應用研究。
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另一名90後副教授是1990年出生於吉林延邊的李梓維,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二維材料、納米光子學、新型光電子器件。
公開信息顯示,李梓維,男,理學博士,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嶽麓學者。李梓維2013年於吉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取得工學學士學位,同年保送至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物理學院攻讀理學博士學位。2017年和2019年分別在英國伯明罕大學超材料中心、瑞典林雪平大學物理系做訪問學者。2018年6月取得北京大學凝聚態物理理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加入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工作。
此外,2017年10月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擔任助理教授的喻楚英,在今年1月獲聘為副教授。1990年出生的喻楚英是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領域為先進能源材料的基礎以及應用研究、新型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的製備與性能表徵。
編輯|孫志成 杜恆峰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
公開資料、澎湃新聞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