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他們是浙江最受人矚目的明星:陳雲敏、陳大可、羅民興、楊樹鋒、陳純、李家彪,浙江這六位新晉院士,刷爆了朋友圈。這些省內的大牛學者,在各自的科學研究領域獲得了出色的成就,很多是本報記者曾經採訪過的,這些科學家到底牛在哪裡?
陳雲敏(浙大巖土工程研究所,浙江溫嶺人)
我是搞土木的「粗人」
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雲敏,本科畢業於浙大,現為浙大巖土工程研究所所長,是軟弱土與環境土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和浙江大學工學部主任。
2010年錢報記者採訪陳雲敏教授,當時陳雲敏自我介紹,說自己是搞土木的。然後他這麼闡述「土木男」:「我當年進浙大時看的第一部電影,是日本的《華麗家族》。裡頭女主角指責土木工程師男主角『搞土木的男人,就是粗(粗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基於土木工程的理論和工程實踐,陳雲敏探明了我國填埋場三大環境災害比歐美國家「幹垃圾」填埋場嚴重的根源,該成果成功應用於我國112座大型填埋場的建設和治理,包括我國最高的杭州天子嶺填埋場擴建、填埋量和填埋氣發電量亞洲最大的上海老港填埋場治理,產生了重大的環境和經濟效益。
陳大可(海洋二所,湖南人)
我不想做海洋事業的旁觀者
「這次能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對我來說既是一個榮譽,也是一種責任。」1957年出生的陳大可,在當選為2015年新科院士後這樣表達了自己的心情。
陳大可是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資深氣候研究專家,他主持改進與運行的LDEO模式是目前國際上預報厄爾尼諾最成功的模式之一,也是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發布短期氣候預報的主要依據之一。
「我們對於太空的了解,遠遠多於對深海的了解,人類對海洋的認識太少了。這是我當初我為何選擇這個學科的原因。」陳大可說。
陳大可2006年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回國。「中國海洋事業快速發展,我不想做一個旁觀者。」他說。目前,他正在做颱風的機理和預報研究。「浙江每年都受颱風影響,準確預報颱風有十分重要的社會和經濟意義。」
羅民興(浙大物理學系,浙江長興人)
他握有粒子物理學25年來的重大進展
羅民興是浙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物理學會常務理事。
他1963年6月出生於浙江湖州長興,1983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1990年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博士學位。
羅民興教授主要從事量子場論和粒子物理理論的研究。他在標準模型與弱電實驗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是粒子物理學近25年來的重要進展之一。所發表的論文迄今共被引用超過2500次,引文作者包括六位諾貝爾獎得主,六位狄拉克獎得主,五篇論文長期被國際粒子物理數據組(PDG)引用,共培養博士11名,碩士5名,其中2人獲浙江大學竺可楨獎學金。
楊樹鋒(浙大地球科學院,杭州人)
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個地質學博士
楊樹鋒是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省特級專家,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優秀中青年人才專項基金的首批獲得者。
1947年5月20日,楊樹鋒出生於浙江杭州;1975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礦物與巖石學專業,先後獲得南京大學地質系構造地質學碩士、博士學位。他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個地質學博士。
1989年,楊樹鋒被聘為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任教至今,其間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兼職博士研究生導師。
楊樹鋒長期以來從事中國西部開展造山帶與盆地構造研究。其學術成就包括:在板塊學說構架下,提出了「成對花崗巖帶」的概念,豐富了花崗巖成因理論;解釋了不同成因類型花崗巖高溫高壓下物理性質變化規律,開拓了從巖石物理性質探討花崗巖成因的方向。
陳純(浙大計算機學院,浙江象山人)
他用計算機來為絲綢「繡花」
陳純是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浙大網新現任總裁,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首批入選專家,浙江省首批特級專家。
1955年12月,陳純出生在浙江象山。1982年1月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控制理論專業獲學士學位,1984年6月畢業於浙江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獲碩士學位,1990年5月畢業於浙江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獲博士學位。
早在2011年和2013年,陳純就兩次進入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今年終於成功入選。
陳純長期從事計算機應用領域的前沿科學研究,其中,開創研製的紡織智能CAD/CAM系統已在國內輕紡行業多家企業推廣應用。陳純的技術是用計算機完成絲綢花樣設計、分色處理及製版,該技術當時在國際上居領先水平。
李家彪(海洋二所,杭州人)
他是大陸架測定的權威
海洋地質學博士李家彪,1961年生,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現為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他還擔任國際大洋中脊科學組織聯合主席、國際標準化組織海洋技術專業委員會主席,國際大陸邊緣科學組織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是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科學評估工作組專家。
作為大陸架測定的權威,李家彪長期奮戰在我國外大陸架劃界科學調查和研究的第一線。2013年8月,他作為首席科學家,代表我國赴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就我國200海裡外大陸架劃界案的科學部分進行陳述和答辯,獲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