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致遠學院是上海交大專門培養創新型本科拔尖人才高地之一。當時的校長張杰院士聚共識,全校傾全力打造,延攬大師和各方傑出創新人才,高起點高水準飛速打造,成績斐然。
1958年1月生於山西省太原市,籍貫河北省邢臺市。
1988年在中科院物理所獲博士學位,1989年至1998年在英國牛津大學等單位工作。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年當選為德國科學院院士。200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1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12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科院基礎科學局局長、中科院物理所副所長。
主要從事高能量密度物理前沿研究,曾先後獲中國青年科學家獎、香港「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中國物理學會饒毓泰物理獎、中國光學學會王大珩光學獎、世界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物理獎等多個國內外重要科技獎項,2015年美國核學會將雷射聚變研究領域國際最重要的獎項--愛德華·泰勒獎授予張杰,以表彰他在快點火雷射聚變前沿領域的傑出貢獻,他也是首位獲得這一國際重要獎項的華人學者。曾兼任亞太物理學會聯合會主席,是香港城市大學、英國女王大學、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等大學的名譽博士。
為了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交大的局面,更加有效地為人才培養創造條件,自2007年開始,我就與王維克老師等交大同事們一起遍訪國內外高校,尋覓志同道合的同行。
我至今還歷歷在目的是,2008年7月,當時在普林斯頓大學執教的鄂維南教授、在紐約大學克朗研究所執教的蔡申甌教授、在馬裡蘭大學執教的季向東教授和在威斯康星大學執教的金石教授等人與我一起多次在交大校園徹夜暢談的場景。在溝通交流中,我們達成了一個美好而遠大的願景:我們一起努力,在上海交大創建一個創新型拔尖人才培養的實驗特區,匯聚最有創新思維的世界名師,吸引最有創新潛質的天下英才,讓他們的思想在這個特區中相互碰撞、相互激勵,為中國的未來培養充滿創新智慧的學術大師和各行各業的領袖人才。這就是在交大人中口口相傳的「致遠之夢」的由來。
首批學生從已經修完一年級課程的2008級全校各學科學生中以及2009級剛錄取的新生中公開招生,此即後來廣為流傳的「致遠一期」與「致遠二期」的由來。為了讓這些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同學站到同樣的基礎上,鄂維南、蔡申甌以及交大的很多老師在酷暑中,揮汗如雨地為這些學生補課,正式開啟了築夢之路。一年多以後的2010年1月,在理科班的基礎上,交大正式成立了「致遠學院」。彼時,耶魯大學的鐘偉民教授、哈佛大學的楊英姿教授、加州理工的葉乃裳教授、密西根大學Brian Coppola教授、德州奧斯汀大學Lorenzo Alvisi教授等大批有志於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各學科教授也已先後來到致遠學院授課。
自2010年下半年起,我就一直希望能夠邀請這位享譽世界的計算機算法大師來致遠學院擔任計算機科學方向首席教授,但是幾經試探,John都一口回絕了我。2011年初夏的一天,當我偶然得知John正在中國重慶開會的消息,並從重慶的朋友處「探聽」到John下榻的賓館之後,我立刻連夜飛赴重慶,當夜還給他發了一封簡單的問候函。第二天早晨當John打開房門,知道我就是昨晚給他發過電郵的交大校長時那幅驚訝神情,我至今難忘。於是他將我讓到他的房間裡,就在早飯前,我向他介紹了交大與致遠學院,介紹了我對發展交大計算機學科的夢想與願景。John非常感動,說他從中國大學校長身上,看到了中國大學為什麼這麼奮發,為什麼發展這麼快的原因,於是,當場接受了我的邀請。從2011年12月至今,這位七旬老人堅持每年來致遠授課,並持續帶領一批計算機學科的國際一流專家來為致遠學子和交大的計算機學科以及數學學生授課,並且以身垂範,引進人才建立了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極大地提升了致遠學院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學科和數據科學的學術影響力。
在我數次赴京「軟磨硬泡」都無功而返的情況下,在林蕙青副部長(時任部長助理)辦公室裡,我咬牙立下了五年後致遠學院若不能在全國各高校所有的試點項目評估中達到前三名就接受摘牌的軍令狀,「鐵面無私」的林部長終於為交大的決心和真情所感動,破例批准交大致遠學院整建製作為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的首批基地之一,在數學、物理、生命、計算機等基礎學科方向開啟了實驗計劃,致力於培養熱愛科學研究,具有創新意識、理性質疑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創新型拔尖人才。自2010年底開始,交大致遠學院才有了國家級「戶口」,才有了充足的辦學經費,走上了快速發展的築夢之路。從2014年9月開始,更加富有創新的致遠築夢的第二段旅程 -「致遠榮譽計劃」,致遠學院拔尖創新人才的實踐與經驗輻射到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