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29日北京訊 (記者甘曉)今天,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舉行名譽博士學位授予儀式,向諾貝爾獎獲得者戴維•格羅斯(David J. Gross)和菲爾茲獎獲得者愛德華•威滕(Edward Witten)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席、國科大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白春禮向兩位名譽博士頒發學位證書。
儀式上,白春禮首先代表中科院和國科大向戴維•格羅斯教授和愛德華•威滕教授表示衷心的祝賀,向所有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並表示國科大此次同時為戴維•格羅斯教授和愛德華•威滕教授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可謂是中國人所說的「好事成雙」。
白春禮對中國科學院,尤其是國科大作了簡要介紹。作為中國領先的自然科學和高新技術綜合研發中心,中科院扮演著三個重要角色:研發、戰略建議和高等教育,由來自所有科學技術領域學科68000名科研人員組成的104個研究所遍布全國。中國科學院擁有中國80%的大型科研儀器,儀器的使用同樣對其他科研機構開放。在中國科學院各學部中有780名中籍院士以及80名外籍院士,他們不僅僅來自中國科學院,而是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科研界的精英,院士們給予中國科學院以及中國政府全方位的戰略諮詢以及建議。
白春禮介紹道,作為一個高等教育機構,中國科學院擁有三所大學:國科大、中科大以及與上海市政府共建的上海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的高等教育注重科教融合,目前有56000名在校生,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是碩、博士研究生。作為中科院青年人才培養機構之一的國科大,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於1978年,系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成立以來共有近140000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在國科大畢業。在三年前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以後,開始小範圍地招收本科生。受益於中科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優勢和高層次人才資源,國科大採取「科教融合」的辦學方針,中科院擁有的國際學術合作基礎也給國科大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國科大著眼於成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國科大以國際化、開放性、前瞻性及研究導向性為發展重點,而這需要更多地依靠科學大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戴維•格羅斯教授、菲爾茲獎獲得者愛德華•威滕教授以及被邀請的在場嘉賓等高水平的國際科學家,只有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精神,國科大才更有望躋身世界前列。
白春禮表示,中國科學院非常注重國際合作和科學研究的國際化,是國際化成就了今天的中國科學院,國際化也會持續作為今後的重要方向之一引導中國科學院的發展。我們相信,在科研方面的國際合作能引導我們走向更成功、更高效,獲得更大的影響力。白春禮隨後簡要介紹了中國科學院國際人才計劃,這個計劃在各個學術層面上對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進行支持,他誠摯地邀請在座包括戴維•格羅斯以及愛德華•威滕在內的各位科學家幫助我們更好地推進這一計劃。
此儀式由國科大副校長、中科院院士吳嶽良主持。
儀式結束後,兩位專家在由國科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國際理論物理中心、中科院卡弗裡理論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等聯合舉辦的「量子宇宙物理前沿科學論壇」國際會議的開幕式上做了大會特邀報告。
戴維•格羅斯教授是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和弦理論家,因揭示了粒子物理強相互作用理論中的漸近自由現象,他與另兩位美國科學家分獲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006年,他促成了中科院卡弗裡理論物理所建立,並於2011年當選為中科院外籍院士。愛德華•威滕教授是美國理論物理學家、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數學物理學教授。1990年,他成為第一個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個被國際數學聯盟授予菲爾茲獎的物理學家。
白春禮為國科大名譽博士戴維·格羅斯(David J. Gross)撥穗 任暉/攝
白春禮向愛德華·威滕(Edward Witten)頒發國科大名譽博士證書 任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