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
學術論文、畢業設計、學術競賽,哪些因素在本科階段對學生的未來選擇施加影響
從本科生科研中發現興趣與志向
作者:範皚皚 王晶心 張東明(分別系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副編審、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為了分析本科期間科研參與情況對研究生類型選擇的影響以及不同學科之間存在的差異,我們利用「2016年度首都高校學生發展狀況監測調查(碩士生項目)」的抽樣數據,從「是否參與」「參與程度」和「參與方式」三個維度衡量本科期間的科研參與情況,並將學科歸納為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理科、工科四大門類。該調查共面向北京市39所高校(含8所「985」院校、17所「211」院校、14所一般本科院校)發放碩士生問卷9800份,回收有效問卷6750份。
浙江農林大學農學院實驗室內,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利用暑假開展科學實驗。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在有效樣本中,男性與女性的比例分別為44%和56%,學術型碩士與專業型碩士的比例分別為58.2%和41.8%。學校分布方面,來自「985」院校的學生佔31%,「211」院校的學生佔48%,一般本科院校的學生佔21%。從專業分布來看,人文學科的學生佔10%,社會科學的學生佔44%,理科的學生佔13%,工科的學生佔33%。從各學科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的分布來看,人文學科中學術型碩士與專業型碩士的比例為81.7%與18.3%,社會科學中學術型碩士與專業型碩士比例為37.6%與62.4%,理科中學術型碩士與專業型碩士的比例為73.3%與26.7%,工科中學術型碩士與專業型碩士的比例為73.6%與26.4%。
碩士研究生分類培養更要求本科教育促進學生對自我興趣的認識
長期以來,學術型碩士一直在我國研究生培養體系中佔據主導地位。隨著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人才短缺狀況逐步緩解,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不斷變化,高校沿襲單一研究生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不同領域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國於1990年開始發展專業型碩士教育。專業型碩士教育順應了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和複雜多元的社會化大分工趨勢,因此越來越多地受到各界的認可與重視。據統計,我國專業型碩士報考比例已從2010年的13%左右上升至2016年的44%左右。與此同時,學術型碩士比例縮減,也意味著學術型碩士應該更明確地成為學術創新人才的培養環節之一。
8月22日,山東科技大學參加考研的學生們正在利用暑期自習。圖為自習室內擺放的複習資料。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在兩種碩士研究生類型的政策設計中,學術型碩士與專業型碩士的區別是清晰而明確的。學術型碩士教育是本科教育轉向博士教育的過渡階段,其目的是讓學生接受一定的學術訓練以具備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學術資質;而專業型碩士則是以激烈競爭的市場需求為導向,弱化學術研究而強調以實踐為核心、指向性更強的實用性專業培養。在培養模式上,學術型碩士以學科為中心構建課程體系,注重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專業型碩士的課程設置是以實際應用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此外,紮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基本科研能力和學術創新能力是衡量學術型碩士教育質量的核心要素;而具備從事某種特定職業需要的專門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則是專業型碩士教育最重要的質量評價標準。
碩士研究生類型的分化並不意味著學術和研究能力培養的弱化,相反,更要求前一級本科教育系統篩選和培養出適合做科學研究和知識創新的人才。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由於供給側和需求側雙方的原因,導致兩種碩士研究生類型不是分類並列的關係,而是分層的關係。畢業生也不完全根據自身稟賦和學術導向選擇研究生類型,而是根據就業市場信號和供求關係優先選擇學術型碩士。從供給側而言,由於專業型碩士起步較晚,在選拔、培養、管理和評價方面未形成規範制度標準,導致專業型碩士與學術型碩士的選拔標準和培養模式趨同,專業型碩士成了報考學術型碩士考生的次優備選項。從需求側來說,勞動力市場難以觀察到專業型碩士相對學術型碩士的專業優勢,為規避風險,傾向於錄用培養體系更成熟的學術型碩士。
但是,隨著專業型碩士培養制度和體系的日臻完善,勞動市場定位愈加清晰,學術型碩士也應該有其獨特的生源群體。所以,本科生在選擇碩士類型時即體現了其潛在的對未來職業發展的選擇和取向。本科教育應該如何促進學生對自我興趣的認知,促進學生職業發展的成熟度?除了專業課程的學習,「本科生科研」是一個重要的抓手。我國研究型大學在借鑑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試行並推廣本科生科研計劃,本科生科研活動逐步得到重視。我們將本科生科研訓練作為一種可能增強學生選擇學術職業道路、促進創新人才培養的政策工具,深入探討其對研究生類型選擇的影響。
本科科研訓練對學術創新型人才培養有正面積極作用
我們的研究表明,對理科和社會科學來說,本科期間有科研參與經歷的學生更傾向於選擇學術型碩士。由於工科自身學科特點,學術型碩士名額的設置相對緊缺,因此相當一部分本科有科研經歷的工科學生難以獲得學術型碩士名額,出於被動選擇攻讀專業型碩士。
有學者在針對高等理科教育人才培養的研究中發現,大學生學習興趣和志向的雙重缺失是目前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問題,因此,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發展成「學術志趣」,是研究型大學拔尖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
本研究通過實證分析發現,本科期間的科研參與經歷有助於激發大學生對學術科研產生興趣,進而選擇攻讀學術型碩士,走上學術發展道路。對於這些學生在進入本科學習時是否已經對科研產生興趣並計劃從事學術職業,是本研究無法控制的變量因素,但從這個意義上講,本科期間的科研訓練有助於鞏固和保持這些學生對於科研的興趣。綜上所述,本科期間的科研訓練對於學術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具有正面、積極的推動作用。
具體到哪些科研參與形式最能促進本科生科研興趣的養成,本研究對具有科研經歷的理科和社會科學學生作了描述分析。根據統計結果,對於理科學生來說,參與比重最多的項目分別是: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32.9%)、課程相關的科研(24.9%)和教師科研項目(21.3%);對於社科學生來說,參與比重最多的項目分別是:課程相關的科研(25.5%)、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25.4%)和學術競賽(19%)。由此可以看出,促進理科生和社會科學學生科研參與的路徑有所不同。
不同途徑打造理科與社會科學學生在本科期間的志趣基礎
研究表明,本科期間給予理科生更多參與科研的機會,讓他們在科研上投入更多的時間,有助於激發他們的科研興趣,並促使他們選擇攻讀學術型碩士,走上學術發展道路。而在科研上時間與投入程度的差異,則對社會科學學生的研究生類型選擇影響不顯著。
對於高等理科人才培養來說,提升學生在本科期間的深度學習興趣是促進學生專業志趣與職業志趣形成的關鍵所在,而深度學習的發生需要一定量的、足夠的時間投入為基礎。另外,充分的師生互動、實踐參與和團隊協作也是影響本科科研質量的重要因素。理科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自主探索、觀察反思,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循步前進的過程;因此,對於研究型大學來說,在本科教育階段保證理科學生一定量的科研時間投入,並給予充分的指導和支持,對激發理科學生的科研興趣,提高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質量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而對於社會科學的學生來說,本科期間的科研訓練受時間與空間的影響相對較小,這也體現了社會科學科研形式靈活多樣的學科特點。與理科學生不同的是,社會科學的學生不必受實驗室、組會等場地和規定束縛,學術研究往往通過實地考察、田野調查等途徑在非正式的學術場合進行。因此,對於研究型大學來說,應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引導,促進多樣化的社會科學科研訓練的開展,並鼓勵更多的學生親身參與到科研中來,在實踐中建立起對學術科研的興趣,並最終選擇學術發展道路。
多元化教學方法和 多樣性科研參與形式是有效途徑
研究發現,在本科階段,讓理科學生更多地參加課程相關的科研活動和教師的科研項目,讓社會科學學生更多地參與課程相關科研活動和學術類競賽,都是有助於其科研興趣養成的有效途徑。
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科研參與途徑可以大大提升學生對於專業的學習興趣,進而發展成「學術志趣」。研究還發現,無論對於理科還是社會科學的學生來說,本科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都是重要的科研參與形式,這是因為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作為取得學位畢業證書的一項制度性規定,它要求每一位學生都必須投入足夠的時間與精力來完成。研究型大學應進一步深入分析本科生科研參與促進學術志趣發展的機制和過程,根據學科特點與科研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與課程相關的、規定性或開放性的、可選擇的科研參與途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主選擇參與科研訓練,從而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術志趣發展。
拔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包含諸多複雜的因素,但其核心目標始終指向拔尖創新人才的素質能力需求以及人才培養模式兩大方向。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具備怎樣的素質和能力?應該通過什麼方式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我們通過分析高等教育本科階段的科研訓練與碩士類型選擇的關係,試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本科期間科研訓練對培養未來潛在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影響。由於本科教育在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中具有基礎性作用,因此,我國需要在本科教育階段重視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採取一定的幹預措施以激發本科生對科研創新產生興趣,儲備和積累從事科研活動所需的素質和能力,為研究生教育輸送更多優質的學術創新型人才。
《光明日報》( 2017年08月26日 07版)
[責任編輯:孫滿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