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道木
■本報通訊員 柯溢能
走進浙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趙道木的辦公室,書桌、柜子還是上世紀的陳設,各類證書、資料堆滿其間。「房間比較亂,只要不出差我每天都會來辦公室。」 他笑著說,「宅」在系裡學生、教師找他也比較方便。
從1990年進入家鄉上虞嶺南中學算起,彈指一揮間,趙道木的教齡也快30年了。不久前,他獲得浙江大學「永平獎」中的傑出教學貢獻獎,獎金100萬元。
他的作業需要個把月才能完成
平頭,和藹可親,一笑起來眼睛就眯成了一條縫,這是趙道木給人的第一印象。但他的課卻是出了名的「老虎課」,即便拔尖班的學生都沒法輕輕鬆鬆拿到高分。
他通常會提前幾個月給學生布置主題展示的作業,希望大家有更多時間去主動探究光學發展的前沿。在演講展示後,學生還要通過相互評分來確定成績。
趙道木看似是這個過程的「局外人」,但每個展示主題都由他來設計,每年都會推陳出新。從查文獻到編程、模擬、總結,學生遇到各種問題,他都會及時給予指導。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慢慢培養起向未知探索的興趣。
「教師的作用,就是調動興趣。」他說。
有很多學生總是打趣,趙老師能把一門理論課上成動手課。早在2012年,還是浙大本科生的吳宜家、曹世民就從這樣一次課堂展示出發,花了一年多時間開展深入研究。2014年,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光學快報》上,當雜誌主編得知論文的第一、第二作者是本科三年級學生時,連連稱讚。這項研究後來獲得「挑戰杯」賽全國二等獎。
趙道木探索了一套從課堂教學到科研訓練的全鏈條本科生創新能力提升體系。很多學生於他的課堂激發出科研興趣,表示想早一點進實驗室,只要提出,他都會滿足。
「趙老師的課堂重在基礎、源於生活,引導我們步入科研。」 浙江大學物理學系求是科學班1801學生黃澤蔚說。
教師是科教協同的橋梁
趙道木的導師、浙大物理系教授王紹民開創和建立了矩陣光學這一國際前沿的研究方向,每年都有很多創新成果湧現。長期以來,矩陣光學缺乏系統的教材,以致很多研究者「摸著石頭做研究」。
1994年,王紹民與趙道木合著了《矩陣光學原理》,該書後被國家教委授予優秀教材獎一等獎,2000年出版英文版。
從2006年起,趙道木便開始主講《矩陣光學》。做了30年科學研究,教了半輩子書,科研與教學是怎樣的關係?在探索和實踐物理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中,趙道木最大的體會是,研究的目的要面向戰略前沿,要頂天;教學的目的是培養人,要立地。「將科學研究轉化為培養人才的養料,頂天與立地相結合,科研將更具生命力。」
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引力波的發現者,而這個精密的實驗裝置本質上是一種雷射幹涉儀。趙道木通過光學在大型天文裝置中應用的例子,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光的幹涉的本質和物理意義。浙江大學物理學系2017級博士生萬裡鵬說:「趙老師課堂上沒有架子,喜歡和學生一起探討問題,鍛鍊了我們舉一反三的能力。不僅如此,趙老師還喜歡在課程中穿插一些科研的心得和感悟。」
趙道木說,他的初心是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有獲得感,做出結果後有成就感,以不錯的成績畢業有幸福感。
學生要成為學習共同體的主角
1990年本科畢業後,趙道木保留學籍到基層鍛鍊,做了一年初中物理教師,那段經歷讓他對教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回校讀研後,趙道木給導師做助教,從導師厚厚的手寫講義裡,他感受到沉甸甸的育人責任與使命。
當年,為了開展列陣光學研究,王紹民多次往返杭州與上海,考察高速公路的路標。「他的科學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趙道木說,「我們那時候就跟著老先生,聽他的課、做答疑。聽課時我們就在想,老師是怎麼把知識點抽絲剝繭地講出來的,從中學習他傳授知識的方法。」
聽得多、學得好、肯鑽研,學生時代的趙道木曾獲得浙大最高榮譽——竺可楨獎學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趙道木培養的學生中,研究生共有6人次、本科生共有2人獲得竺可楨獎學金。
在他的育人理念中,培養新一代青年要更加注重「生師互動」。有別於傳統的師生互動,在新的培養模式中,學生是這一共同體的主角。「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研究興趣與愛好,應該成為撬動教師不斷開啟新探索的槓桿。」
《中國科學報》 (2020-09-22 第8版 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