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考官大家好,我說可得內容是<弱電解質的電離>
請問我可以開始了麼?
因為新課標提倡,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所以一切教學活動的設置都要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那麼本堂課根據我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過程加以說明。
一. 說教材
首先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電解質的概念包括甲烷的結構、性質及取代反應的定義。是高中階段正式步入有機化學的階段。以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開篇,其結構及性質比較簡單,與生活聯繫緊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為後續繼續學習較為複雜的有機物做個鋪墊。
二. 說學情。
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電解質概念及電離的知識,並且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為本堂課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三. 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和學情的理解與分析,我將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與技能:區分強弱電解質,會寫弱電解質的電離方程式。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分析化學反應的實質,提高歸納總結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高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為:
重點:強弱電解質的概念,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過程。
難點:理解弱電解質達到電離平衡的過程。
五. 說教學方法。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原理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講授法,觀察-演示法,啟發式教學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1. 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我將採用設疑導入法。鹽酸用於衛生潔具清潔或去除水垢,我們知道醋酸比鹽酸的腐蝕性小,比較安全,為什麼不用醋酸代替鹽酸呢?引發學生思考,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可以說出濃度不同,繼續追問是否還有其他原因?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本節課。
意圖:這樣聯繫生活中的實例導入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2.新課講授:
接著我會讓學生四人為一組,5分鐘時間進行實驗,要求學生1.分別實驗。
2.測兩種酸的pH.通過巡視觀察學生的操作是否準確,並提醒學生及時記錄現象及數據。試驗結束後讓某位小組代表回答觀察到的現象以及側得的兩種酸的pH值。並讓學生思考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學生可以根據已掌握的知識說出pH不同說明H+濃度不同,也就是兩種酸的電離程度不同。我會順勢說出鹽酸在稀水溶液中全部電離生成H+和Cl-,醋酸在水溶液中只有部分電離生成H+和CH3COO-.並告訴學生電解質在水中並不都是完全電離的,在水溶液中全部電離的是強電解質,反之是弱電解質。 並讓學生根據定義舉出幾個例子。
接下來會給學生分析一下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部分電離的原因,以醋酸為例分析。
因此弱電解質的電離過程是可逆的。根據學生上個單元所學化學平衡理論,帶領學生一起分析醋酸電離過程中離子生成和結合成分子的速率隨時間的變化。趁熱打鐵,讓學生小組間討論氨水的電離平衡過程,(包括初溶於水,達到平衡前,平衡時)並讓學生一起歸納。
最後我會給學生放實驗3-2的小視頻,讓學生推測出醋酸、碳酸、硼酸的相對強弱,並讓學生思考可否用今天的知識推斷強弱。學生會寫出電離方程式,通過觀察發現對碳酸的電離方程式書寫有的同學寫成一步,這時我會對全班同學強調,對於多遠弱酸的電離是分布的,以H2S為例寫一個,並告訴學生,第一步電離程度最大,以K表示電離常數,K1>K2>K3…,因此在計算多元弱酸溶液的C(H+)及比較酸性強弱時,通常只考慮第一步。並舉例,給出碳酸,磷酸,草酸,檸檬酸的電離常數,讓學生判斷酸性強弱。
3.小結作業:
在小結環節,我會引導學生同桌之間以「你問我答」的形式回顧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問題可以是:舉幾個強弱電解質的例子,分析一種弱酸或者弱鹼的電離平衡過程,以及比較等濃度的兩種弱酸的強弱。意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回顧課堂經歷的基礎上,以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的方式總結自己的收穫。
作業:對比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歸納影響電離平衡的因素,下節課一起探討。
七。說板書設計
中公講師金肖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掃一掃,關注中公教師網QQ空間,教師考試資訊盡在掌握!